理论教育 实践舞台演奏与批量仿制生产

实践舞台演奏与批量仿制生产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上海民乐厂批量生产,用于上海民族乐团。张季让的改良二胡及高胡被大量生产,成为民族乐队的不同声部,其改革二胡的影响力在当时可见一斑。对于正在研究张季让二胡改良的笔者而言,参加此次会议可谓受益匪浅。两把胡琴是否是出自上海民族乐器厂批量仿制生产的高胡,目前仍无从知晓。

实践舞台演奏与批量仿制生产

张季让的改良二胡并非牛刀小试,仅作为个人小范围的研究,而是随着其工作地点的转移,改良二胡也随之从上海传到了沈阳和哈尔滨,经由专业人员进行试用,以求进一步改善。张季让对二胡形制的改良不仅是追求二胡形制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它的实用价值,即对二胡这件传统乐器性能的调整和发挥。他对二胡每一个部件的改良,不但体现了他对二胡本身属性的认知,更让我们感受到先生对于二胡艺术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器乐改良本身,还是从中反映出来的前沿思想,对我们今天二胡艺术的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项祖英在其纪念文章中回忆道:“改革试制成的新型二胡,面目一新,别具一格。20世纪50年代由上海民族乐团、沈阳音专、哈尔滨艺术学院等单位率先试用,在此基础上由上海的乐改工作者制成系列改良高胡、二胡,成为民族乐队弦乐声部一、二声部,应该说对祖国二胡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项祖英先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关于张季让先生改良二胡的一些实践应用情况。首先,其改良二胡于20世纪50年代分别在上海民族乐团、沈阳音专以及哈尔滨艺术学院等单位率先试用。其次,他的改良二胡曾被上海的乐改工作者所采纳,并制成系列的改良高胡和二胡。与此同时,这些根据张季让改良二胡所制成的系列的改良高胡、二胡被用于上海民族乐团,成为民族乐队中弦乐的一、二声部。上海民族乐团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大型民族乐团,在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发展中至今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正值上海民族乐团成立初期,对于民族乐团的发展和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期,而此时将张季让的改良二胡批量生产并用于乐团演奏,足见张季让先生在当时二胡界的重要影响和整个民乐界的重要地位。

关于张季让先生的改良二胡,笔者的二胡老师张慧元教授也向笔者介绍了他所了解的一些情况。据张老师回忆,张季让先生的改良二胡除形制别出心裁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很大。对于二胡音量的追求一直是二胡制作师傅、二胡改革者以及二胡演奏家们所努力探寻的目标。或许是基于二胡音量的优势,上海器乐改良工作者们在此基础上制作了系列二胡和高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上海民乐厂批量生产,用于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高水平乐团,代表了民乐团的最高水平,其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张季让的改良二胡及高胡被大量生产,成为民族乐队的不同声部,其改革二胡的影响力在当时可见一斑。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根据张季让的改良二胡仿制而成的高胡,在琴杆顶端的侧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八个字。这把高胡原为张季让先生留给张慧元老师的遗物,而今,张慧元老师已将此琴转赠给笔者作为研究所用。

2017年5月,笔者受邀参加乐改先驱张子锐民族乐器改良贡献研讨会,这是一次围绕民族乐器改良的研讨会,参会人员既有民族乐器表演艺术家,如二胡艺术家鲁日融、吴之闵、朱昌耀、高扬、杨光熊、岳峰等,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方锦龙,三弦演奏家谭龙建,阮演奏家魏蔚,箜篌演奏家崔君芝,也有民族乐器制作改良方面的专家以及乐器厂的制琴师傅。与会专家们围绕民族乐器改革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改革的建议等方面做了精彩的发言。对于正在研究张季让二胡改良的笔者而言,参加此次会议可谓受益匪浅。尤其是通过此次会议,笔者见到了《中国二胡品鉴》一书的原作者沈正国先生。《中国二胡品鉴》是一本以历史文化的视角来品鉴二胡制作工艺的专著,书中图文并茂,集史料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身,通过了解胡琴的制作工艺进而品鉴胡琴文化的发展,其独特的诠释视角,在当代二胡发展史上可谓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著。笔者在品读此书的过程中,发现书中第45页有一张胡琴图片,图片中虽仅照到了琴杆至琴头部位,却将胡琴的特殊形制完全展现出来了,此把胡琴和上海民族乐器厂仿制张季让胡琴而改良的高胡形制极为相似。笔者将改良高胡的实物与书中的胡琴图片进行对照,两把胡琴的琴头、双孔琴轸、顶式千斤几乎完全相同,唯一区别就是琴轴方向相反。关于此把胡琴的信息,书中只记载这是我国台湾地区“长安乐器”王慧文收藏的卷书式胡琴。至于胡琴的出处、制作厂家均无从知晓。笔者将仿制改良的高胡图片传给沈正国先生看,并询问关于他所著书中胡琴的来源。

据沈正国先生回忆,书中的胡琴图片是一位台湾地区收藏家提供的胡琴照片,他在为书中选择胡琴图片时,觉得这把胡琴很新颖别致,便把其收入书中,至于此琴的其他信息,他也不太清楚。对于笔者发给他的高胡图片,沈正国先生说,他印象中曾经看到过类似的胡琴形制,仅是有印象,但并未有过研究和追踪。两把胡琴是否是出自上海民族乐器厂批量仿制生产的高胡,目前仍无从知晓。(www.daowen.com)

关于改良胡琴的应用情况,除上述曾由上海民族乐团、沈阳音专、哈尔滨艺术学院等单位试用外,笔者也从一些照片和文章中发现,张季让先生自己也曾在一些演出活动中使用自己研制的新型二胡进行演奏。我们从1960年张季让先生演奏自己创作的《东风之歌》的演出照片中可见二胡琴轴的方向便可断定张季让先生手中的二胡正是他自己研制的改良二胡。

1961年,张季让去上海参加“全国琵琶二胡教材会议”,会后各地音乐艺术院校的教育家、演奏家举行了一台交流音乐会。张季让先生手提他自己设计改革的新型二胡,登上新落成的上海音乐厅舞台独奏其代表作《溜冰舞曲》,他娴熟的跳弓技巧和精湛的演奏技术,博得全场雷动的掌声。这次会议是二胡界第一次全国性的教材会议,全国各地音乐艺术院校的教育家、演奏家都汇聚一起,为二胡的教材建设及发展出谋划策。张季让作为哈尔滨艺术学院的教师代表,手持自己改革的新型二胡演奏自己创作的独奏曲,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虽无照片和音频可循,但从项祖英先生的纪念文章中我们也亦可感受到演出的成功和所受到的欢迎。

为找寻张季让先生当年改良二胡的踪迹,笔者专程去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进行了调研采访,据接受采访的乐器厂负责人介绍,因张季让先生的改良胡琴处于20世纪50年代,时隔比较久远,加之经历了“文革”特殊的历史时段,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相关史料的整理与保存,很多早期的资料已荡然无存。不过乐器厂的负责人还是赠予笔者一本由上海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编著出版的《弓弦南北》。据乐器厂的负责人介绍,《弓弦南北》的出版目的正是为征集和保留早期的关于乐器制作及胡琴形制改革发展历史的珍贵史料。在翻阅此书的过程中,笔者在书中的最后部分,即“近现代中国民族乐器行业史料选编(二)”中的史料十发现了张季让先生的名字。这是张季让先生在1963年参加“上海之春”二胡比赛期间,专程去上海民族乐器厂选琴试奏的一则史料。

这则史料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技术负责人茅鹏九于1963年5月15日发表在《新民晚报》第二版的内容,题名为“制琴师傅的喜悦”。文中主要介绍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所获一、二、三、四等奖项的参赛选手都有使用过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胡琴,尤其是一等奖获得者闵惠芬和三等奖获得者吴之闵二人在比赛时使用的二胡均为青年技师王根兴所作,制琴师傅的喜悦心情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其他制琴师傅也在比赛期间与各地选手交流研讨。文章着重记述了当时乐器制作师傅努力探索,竭诚为演奏者制作出优质胡琴的心愿。在文章的末段有这样一段文字:“一天,傅和茂师傅正在试制两只二胡,一个还未完工,正在试音,就被前来观摩‘上海之春’哈尔滨艺术学院二胡副教授张季让选中了,试奏后非常满意。”从这则史料的内容可见,张季让对二胡器乐性能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在二胡器乐改良方面的不断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