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季让二胡艺术研究:创新开源,固本取得成果

张季让二胡艺术研究:创新开源,固本取得成果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其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除传统的民族乐器二胡,还在学校学习了西方乐器小提琴和钢琴,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促使其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通过不断探索,进而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即借鉴创新,固本开源。以传统文化为本源,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体现了张季让先生固本开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张季让二胡艺术研究:创新开源,固本取得成果

张季让先生从小就成长在一个有着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中,加之自身也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因此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在其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除传统的民族乐器二胡,还在学校学习了西方乐器小提琴钢琴,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促使其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通过不断探索,进而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即借鉴创新,固本开源。

张季让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于河南开封和苏州执教期间,就抄写改编了很多传统经典曲目,用以补充二胡教材的不足,正是采用了此类部分教材,先后培养了时乐濛、王寿庭、陆修棠、项祖英等人。这些改编移植的传统曲目均来自琵琶、古筝古琴等经典的传统曲目以及江南丝竹代表曲目,然而,张季让在改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二胡的器乐性能,在借鉴中寻求创新,足见张季让先生在二胡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理念与思维。

在李凤文先生家中,笔者有幸看到了张季让先生在哈尔滨艺术学院任教期间所用过的教材,这些教材包括刘育和编的《刘天华创作曲集》,刘育和、陆华柏合编的《刘天华二胡曲集》(附加钢琴伴奏谱),朱介生编著的《沪剧二胡练习曲》,马可编著的《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朱紫云编著的《京胡曲集》,雷雨生编曲的《春天来了》(高胡、古筝随想曲),每本教材的封面都有张季让先生的亲笔签名。据李凤文老师介绍,这些教材是“文革”期间张季让先生转赠给他的,他还在书的封面记载了张季让先生赠书的缘由。在《京胡曲集》一书的封面,李凤文写道:“此书是卓越的音乐教育家张季让老师临终前五天让我去他家取来的。他说:‘你懂京剧艺术就用吧!’连三把琴:二胡、高胡、中胡均交于我。把此书保存起来,多年以后有价值。第二天我就去海拉尔参加‘八一’慰问团演出,对于老师的去世未能尽到责任,深深感到遗憾。1970年7月。”在另一本高胡、古筝随想曲《春天来了》的封面上同样简单记录了赠书经过和缘由。

这六本教材中,马可编著的《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是一本介绍中国民间音乐欣赏类的书籍,书中对民歌、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戏曲音乐以及民间器乐等都做了介绍,同时辅以谱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介绍了我国民间音乐的传统与发展。正如作者所言,这本小册子的撰写主要是为业余爱好者所写的,因此书中内容通俗易懂,是一本很好地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入门教材。在此书封皮的左下角,是张季让先生亲笔提写的“五七年于上海”,与书的出版年限为同一年,可见张季让先生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关注与研究。朱介生编著的《沪剧二胡练习曲》则以经典的沪剧片段作为二胡的练习曲,将戏曲唱腔与二胡技术性练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带有曲调的练习。当代二胡艺术本就是从戏曲唱腔的伴奏乐器中脱离出来的,重新选曲片段作为练习,无论是弓指法的运用还是声腔韵味的把握,都非常适合二胡演奏。张季让先生生长在江南水乡,从小受江南地方戏曲音乐的熏陶,选择《沪剧二胡练习曲》为其二胡教学的辅助教材更是情理之中。以上两本辅助教材的运用,可见张季让先生在其二胡教学中非常重视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以传统文化为本源,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体现了张季让先生固本开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www.daowen.com)

张季让先生在哈尔滨艺术学院就职期间,编撰了《二胡基本练习曲150首》,并以此作为二胡练习曲的主要教材。这本练习曲集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运用到二胡的演奏中来,如变革移指、跳弓、小指按弦手型、保留指等。笔者采访张慧元、李凤文、丁运生和马玉崑几位老师的过程中,他们在回忆张季让老师上课细节时,均对以上几种创新技巧记忆犹新。几位老师都提到了张季让老师对于四指按弦的按奏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即以小指按弦的最佳状态为核心,食指略向上伸展以找准音位。张慧元先生在其纪念文章中特别回忆了张季让关于小指的按弦手型状态:“张季让先生倡导的把位法,手型要求则首先强调以小指自然按音为基点,虎口适当下移,与二、三指相对应,一、四指上下伸展,四个手指均处于放松、舒适、平等自然状态。按音时,强调手掌定位不动,须用指根弹性拉动手指起落;强调指力均衡,如此方可演奏任何快速音型。而且这种手型为手指短小的人创造了条件。”张季让先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小指短小力弱的情况,不断探索,小指按弦的手型要求可谓是张季让先生在二胡教学中的又一创新,其中所强调的“用指根弹性拉动手指起落,强调指力均衡”,同样成为今天二胡教学中重点强调的问题,可见其远见卓识。变革移指和跳弓是小提琴惯用的演奏技法,张季让先生将其借鉴到二胡中来,对于二胡左手的快速换把和右手的快速运弓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对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二胡技术而言是非常超前的。正如马玉崑老师所回忆的:“张老师的教学很前卫,对于一些二胡技巧的演奏方法,在当时是从未见过的。当时也并不是被所有人所接受。今天看来,张老师的创新之路是正确的。”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其二胡音乐创作之中,恰好体现了其中西音乐相结合的创作理念,与刘天华“中西融合”的国乐改进思想同出一辙。

张慧元在其纪念文章中提到了张季让先生将艺术的学习进程归结为“会、熟、精、化”四个字,亦可理解为二胡学习的四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会”,主要指对于一首音乐作品其中的弓、指法和节奏、节拍等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视奏。第二阶段“熟”,主要指在第一阶段准确视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以至达到娴熟的程度。第三阶段“精”,则指在熟练掌握乐谱的基础上,音乐处理更加深入细致,能够准确表达乐曲的内在情绪,这需要演奏者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并能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化”可谓艺术进程的最高境界,它已超出技术学习的范畴,而是进入了一种更高精神领域,即“人琴合一”的思想境界。“会、熟、精、化”四个字既道出了艺术学习进程中从初级到高级的四个层面,亦可见张季让先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将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张季让先生在传授学生二胡技艺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因素的引导,并总结出了四句偈语:一是人生旅途中,志向的选择要有雄心。二是专业技能训练须持有恒心。三是展示专业成绩要充满信心。四是待人处事须有诚心。四种心态亦道出了张季让先生的人生态度。先生自己亦是身体力行,作为榜样影响学生,可谓言传身教。张季让先生一生以民族音乐事业为己任,呕心沥血,毫无怨言,“从做人到传艺,堪称艺术教育界一代楷模,至今在全国民乐领域的同人中,每每谈起,令人敬重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