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季让二胡音乐创作作品及背景介绍

张季让二胡音乐创作作品及背景介绍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季让的11首二胡音乐创作作品包括《溜冰舞曲》《子夜吟》《高炉小唱》《万紫千红》《铁水奔流》《织女之歌》《淮河两岸好风光》《蝶恋花》《松花江上》《长空万里》《怀念》。这些极具北方民族特色的游戏活动也深深吸引着张季让先生,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溜冰舞曲》由此诞生。本曲亦是张季让先生于1957年在东北音专任教期间创作完成的。这首乐曲是张季让先生为配合“哈夏”演出专门创作而成的。

张季让二胡音乐创作作品及背景介绍

张季让的11首二胡音乐创作作品包括《溜冰舞曲》《子夜吟》《高炉小唱》《万紫千红》《铁水奔流》《织女之歌》《淮河两岸好风光》《蝶恋花》《松花江上》《长空万里》《怀念》。这些作品大都创作于其在沈阳和哈尔滨工作期间,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其音乐内容和创作手法均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整体音乐创作风格。

(一)11首乐曲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溜冰舞曲》创作于1957年。此曲是张季让先生调到东北音专任教后创作而成的。张季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面对东北冬天冰天雪地的美景,北方人民不畏严寒,打雪仗、堆雪人、溜冰、打冰陀螺……这些极具北方民族特色的游戏活动也深深吸引着张季让先生,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溜冰舞曲》由此诞生。全曲由引子和三个段落组成。D调(15弦),4/4拍。开始的引子由扬琴奏出,烘托出静寂、寒冷的气氛。第一段,二胡进入主旋律,描写溜冰者从各个方向进入冰场,并开始轻快活泼的溜冰。他们越溜越起劲儿、越溜越兴奋,速度也越发加快,逐渐进入竞赛似的高潮。第二段,节拍改为3/4拍,采用三拍子的舞曲节奏型,描写溜冰者在冰场内飘然起舞,舞姿优美而流畅。第三段,节拍又转回4/4拍,本段是第一段的变奏,用来刻画更加丰富多彩的溜冰姿态。最后乐曲以渐弱结束,描写溜冰者们越溜越远,直至消失了踪迹。

《子夜吟》又名《夜半无人私语时》,这是摘自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本曲亦是张季让先生于1957年在东北音专任教期间创作完成的。乐曲由三个段落构成,D调,2/4拍。据张慧元老师回忆,张季让先生曾和他提及过此曲,主要讲述唐明皇和杨贵妃坎坷的爱情故事,此段音乐特别描写了二人闹别扭的一段情节。第一段,极慢板,描写七夕之夜,月明星稀,大地一片寂静,一对有情人正在花前月下窃窃私语,倾吐着忠诚与爱慕。第二段,节奏稍自由,情绪比较激动,面对他人的质疑与反对,二人亦开始彷徨、挣扎。第三段尾声,以缓慢而清亮的泛音奏出,“大地更显得沉寂,他们面对着皎洁的月光,在祈求着天长地久的爱情与幸福”。

《高炉小唱》乐曲创作于1958年。D调,2/4拍。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变化再现。“1958年正值我们国家困难时期,张先生义无反顾地带领全系教师,顶着凛冽的寒风,忙碌在小高炉旁,随后一首二胡曲诞生了,这就是《高炉小唱》。乐曲曲调清新、欢畅,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时代心声。从中展示了张先生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操。”该首作品短小精悍,一气呵成。连续两拍的十六分音符连顿弓以及单倚音的运用,使得曲调生动活泼、诙谐幽默。陈宝田先生的纪念文章回忆了《高炉小唱》的创作过程,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刘天华先生创作《良宵》时的情形,二者似乎异曲同工,创作灵感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初衷亦都是为了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

《万紫千红》又名《欢乐的节日》,创作于1958年。D调,2/4拍,为多段体结构。乐曲描写伟大的国庆日,各族人民穿上色彩缤纷的盛装,在天安门前载歌载舞而呈现的那种万紫千红、花团锦簇的壮丽景象,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对祖国美好生活的无限欢乐。作者运用前八后十六、八分音符短促的顿弓,左手持续四拍的颤音、跨小节连线的长音等不同的节奏类型,借以描写节日里欢乐、兴奋的心情

《铁水奔流》创作于1958年10月。D调,4/4拍,为一段体结构。乐曲短小精悍,通过两拍内的连弓附点音符、八分音符顿弓、前八后十六以及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弓等节奏的巧妙配合,使得乐曲情绪奔放、豪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宏伟声势。

《织女之歌》创作于1959年。F调,4/4拍,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曲是依据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编写而成,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乐曲开始由扬琴轻柔地带出,以刻画七夕美景,待有情人相聚的情境。第一段,二胡用其擅长的长音、连弓配以深沉的揉弦音色,奏出缠绵的第一主题。叙述牛郎织女来到银河边相互倾吐内心无限的思念与积郁。此后通过自由、奔放的间奏,引申出愤怒、强烈的第二主题,表达牛郎织女从心灵深处涌现出的反抗情绪与斗争意志。第三段的再现部分,再次描写牛郎织女由衷的伤感和唏嘘的叹息以及依依不舍,期盼明年七夕的再次相会。

《淮河两岸好风光》创作于1960年。C调,2/4拍,全曲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段为节奏稍自由慢板段落,连续跨小节的连音线,使得旋律连贯而流畅,充分发挥了二胡擅长演奏线性长弓的优势。第二段为小快板,情绪热情而奔放,曲中前八后十六和八分音符分弓节奏型贯穿整个乐段,后半部分顿弓以及拨弦的出现,使得情绪更加活跃,进而逐渐进入曲子的高潮。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又回到了优美、辽阔的慢板段落。淮河流域自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修岸筑堤,兴修水利,种植花木。短短几年时间就已从原来的水旱灾害频发之地变成了花木盛开、景色宜人的地方。此曲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冲天干劲和愉快的心情。

《蝶恋花》又名《东风之歌》,创作于1962年,D调,由四个段落组成,且三个段落的节拍分别为4/4拍、散拍、2/4拍和4/4拍。这首乐曲是张季让先生为配合“哈夏”演出专门创作而成的。第一段为中速行板,曲调优美如歌,描写了盛开的花朵,引来了一群美丽的蝴蝶,它们围绕着花儿自由自在飞舞。第二段为散板段落,由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主要由长音和穿插的六连音或十四连音构成,后面紧跟着的就是规整的八分音符连弓,均为内外空弦的八度大跳音程,作者采用空弦加泛音的方式,描写远处一阵风儿吹来,吹散了这群蝴蝶,蝴蝶恋恋不舍地纷纷飞向四面八方。空弦加泛音的演奏方式,再加入滑音的装饰,使得二胡的演奏别开生面。第三段为中板段落,曲速稍快,连续的跨小节连音线的运用,打破原有节奏的强弱规律,增强了旋律进行的内动力,拨弦和颤指的配合又增添了几分生动性。在其后的八度大跳音程中,泛音的运用与刘天华《闲居吟》中的快速滑指泛音有异曲同工之妙。好似刚刚飞走的蝴蝶又飞了回来,它们兴高采烈地在花丛中流连飞舞。第四段是在第一段旋律基础上的重复和变奏,结尾处以清亮透明的泛音结束。

《松花江上》创作年限未知,从标题看,可能创作于在哈尔滨工作期间。乐曲结构为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本曲是唯一一首带有转调的曲子,即第一段为F调,第二段转到D调,第三段又转回F调。同时也是唯一一首6/8拍子的乐曲。第一段为抒情的慢板,长音与连弓完美配合,使得旋律优美。第二段为热情奔放的中板,此处转为D调演奏,其音色较之F调更为明亮,八分音符分弓的持续进行,运弓饱满而有力,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三段又回到了舒缓的慢板,以长音和连弓贯穿始终。本段的中间部分用到了F调的传统第四把位音区,以体现悠远静谧之意境

《长空万里》创作年限未知,从曲子风格情绪猜测,可能创作于在哈尔滨工作期间。G调,4/4拍,小快板。全曲由四个段落组成,第一段以两拍或四拍的连音线贯穿整个乐段,运弓流畅,表现了万里长空的辽阔景象。第二段则多以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分弓为主,弓速稍快且饱满有力,多添了几分豪迈之情。第三段前部分为如歌的慢板,后部分均为碎弓演奏,伴随着旋律线条的绵延起伏,加之碎弓在力度方面的细微变化,音乐的表现更为丰富。第四段又以饱满的运弓、激昂的情绪结束全曲。

《怀念》又名《永生——刘胡兰》,创作年限未知,乐曲是作者为纪念和歌颂刘胡兰烈士而创作的作品。全曲由引子、三个段落和尾声组成。伴奏部分由箫、中胡、马头琴、扬琴四种乐器编排而成。持续的长音进行,加之中胡、马头琴低沉厚重的音色,表达了对英雄的沉痛悼念之情。第一段为中板段落,本段以时值较长的三、四拍长音为主要节奏音型,加之二胡近似人声的揉弦音色,将人们对刘胡兰烈士的沉痛悼念之情娓娓道来。第二段为行板段落,饱满有力的运弓及十六分音符快速技巧,使得旋律进行明朗而果断。第三段速度较自由,情绪奔放、热烈,全曲除两处长音外,以八分音符贯穿整个乐段,后半部分持续的跨拍跨小节连线以及音高的逐渐上升,节奏更紧凑,情绪愈加激烈。连续六小节的连弓,音符的逐渐上行使得激动的心情逐渐平缓下来。尾声将第一段句首音符做了重复强调的处理,用有力的运弓来表达愤怒之情。

(二)11首乐曲的音乐分析

张季让先生创作的11首作品中,在旋律发展手法方面,主要采用了“加花变奏”“合头、合尾”“鱼咬尾”等我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在演奏技巧方面,则大胆将小提琴的演奏手法运用到二胡演奏中。此外,在节奏的编排上也独具创新,适当吸收西方音乐中常用的节奏型,并与乐曲的旋律韵味紧密结合,整体音乐创作特点可谓中西兼容,固本开源。

1.旋律发展手法

有关我国民间器乐曲的旋律发展手法,袁静芳在其《乐种学》中论述了10种,即“裔”“变”“扣”“集”“拆”“对”“操”“合”“解”“滚”。李吉提在其《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对传统音乐旋律发展手法亦做了概括性的分析与介绍,即在重复中求发展、在变奏中求发展、展衍式发展、承递式发展、对应式发展、在对比中求发展、合头合尾及迂回式发展、在调式调性转换中求发展八种方式。纵观张季让先生的音乐创作,主要采用了“加花变奏”“合头、合尾”“鱼咬尾”等旋律发展手法。

“加花”是指在保持调性不变的前提下,围绕骨干音加入各种不同的装饰音以达成润饰旋律的目的。这也是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奏手法,源自“一曲多变”的创作理念。张季让先生在其《高炉小唱》段首部分的两个乐句中,用到了“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如图3-15所示。

图3-15 《高炉小唱》

第一行谱例为第一乐句的开始部分,其第一小节为八分音符连顿弓,第二行谱例为第二乐句,此处第一小节运用了连弓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与第一乐句相对应地进行了简单重复式音型的加花变奏,而其后第一乐句第三小节中的两处四分音符,在第二乐句中也相对应地以附点八分音符的形式做了简单的润饰。

“两个乐句开始部分相同,其后部不同;或开始部分不同,而后部相同。这类情况,前者被称作合头换尾,后者被称作合尾换头。”这是杨儒怀先生在其《音乐的分析与创作》著作中针对中西音乐作品中的“合头、合尾”所下的定义。在张季让创作的乐曲中,多处可见此种旋律发展手法。如《淮河两岸好风光》的第二段小快板,开头两个乐句,采用了传统的“合头”的创作手法。如图3-16所示,两行谱例中,前半部分完全相同,只有结束处有所变化,即所谓“合头换尾”。

图3-16 《淮河两岸好风光》

在另一首作品《蝶恋花》中,乐曲第一段便运用了“合尾”的创作手法。如图3-17所示,两行谱例中,前两小节均有音符及节奏音型方面的差异,最后一小节则完全相同,即所谓“合尾换头”。

图3-17 《蝶恋花》

“戏曲唱腔和过门之间以及对唱的民歌中或器乐合奏中,前句(或前段)末音与后句(或后段)首音互相交叉,形成各种音程的两音互相重叠。这种形式犹如鱼儿互咬尾巴,故民间有此称谓。”张季让先生在其创作的《万紫千红》一曲中便多处用到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如图3-18所示,第一行乐句的末音“6”音与下一行乐句的首音“6”音,两音恰好相互重叠,即所谓“鱼咬尾”。

图3-18 《万紫千红》

2.节奏型

“节奏型”是指“在整个乐曲或者乐曲的部分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不同的节奏型在音乐作品中往往表达着不同的乐思和情绪。张季让的音乐作品创作中,以切分、三连音节奏型的运用最为典型。

《溜冰舞曲》中第三段就用到了整小节的大切分节奏。如图3-19所示,大切分节奏型与十六分音符的交替进行,长短弓段的收放与强弱力度的对比,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图3-19 《溜冰舞曲》

《子夜吟》第二段中,如图3-20所示,三连音与四分音符的配合以及连续的三连音级进上行,将内心的激动、彷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图3-20 《子夜吟》

《高炉小唱》中短促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的运用,音符更显灵巧,旋律也更加轻松流畅,如图3-21所示。

图3-21 《高炉小唱》

《织女之歌》第二段中,将三连音与拨拉间奏结合起来,生动地表达了织女内心的反抗、斗争情绪,如图3-22所示。

图3-22 《织女之歌》

3.演奏技巧

在11首乐曲中,左手常用的技巧有变革移指,其中包括多连音快速移把;泛音、拨弦包括左手单独拨弦和拨拉间奏;装饰音包括单倚音、双倚音、颤音;右手包括跳弓、快弓、颤弓、连弓,连弓中以跨拍跨小节连音尤为常见,顿弓包括分顿弓、连顿弓(十六分音符)等。

左手指法:

变革移指由张季让先生最早在其编写的《二胡基本练习曲150首》中提出,作为不同于传统把位的换把方法,张季让编写了多首专门练习变革移指的练习曲,作为专项训练以使学生掌握方法。无论何种技术,最终都应该是为诠释作品服务的,否则技术本身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张季让创作的作品当中,曾多处运用到变革移指的换把方法。如在《万紫千红》中第9—11小节的指法安排,就是典型的变革移指。如图3-23所示,曲中的2、3、5三音都用食指来切把,每一组的八度大跳音程即在同一把位内完成,此种方式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换把方式相比,则大大降低了演奏难度。

图3-23 《万紫千红》

在《溜冰舞曲》的快板段亦多次使用变革移指的方法。如曲中第79—81小节,如图3-24所示,谱例中,高音2即为食指切把音,假设改用传统把位的高音1做切把音,5音则需要向下伸指方能按奏,而伸指状态下的快弓演奏将无益于小指的灵活性和放松度,这样就会影响整个快弓的速度和清晰度。而运用变格移指,一方面规避了小指按弦的弱项;另一方面降低了左手技法的难度,使得快速技巧的演奏更加灵活顺畅。

图3-24 《溜冰舞曲》

在接下来的第82—83小节也用到了变革移指的换把方法。如图3-25所示,谱例中高音3、2、1均用三指为切把音,做连续上行移把,三次移把后的秩序完全相同,便于按弦和记忆。

图3-25 《溜冰舞曲》

在《蝶恋花》中多处出现了快速的十四连音,如图3-26所示,此处换把就用了变革移指的方法,一个十四连音线内一指连续上行移动了六次把位。

图3-26 《蝶恋花》

在《蝶恋花》第二段散板段落又出现了二指连续下行的十四连音,虎口同样移动了六次,如图3-27所示。

图3-27 《蝶恋花》

这种快速的连续多次的变革移指,对于二胡在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便在今天演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二胡的泛音,音色独特、清澈透亮,可以根据不同的音高及速度、力度和各种手法的运用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极富感染力,是二胡演奏的重要技能之一。泛音的使用,最早是刘天华先生借鉴小提琴的泛音演奏方法,将其运用到二胡演奏中来的。刘天华曾说过:“弦乐器‘以泛音最为清越,若弃之不用,未免可惜’。”于是在其创作的《闲居吟》中首次使用泛音,无论是慢长弓泛音的深邃缥缈,还是十六分音符泛音的清澈透亮,都为乐曲的意境表达增添了几分新意。

张季让的创作乐曲中多处用到了泛音的手法。如《子夜吟》尾声的前六小节均由泛音演奏,如图3-28所示。

图3-28 《子夜吟》

此处用泛音拉奏,旨在表达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月明星稀的七夕之夜,面对着皎洁的月光,祈求着天长地久的爱情与幸福。泛音速度较慢,力度为很弱的处理,音色悠远缥缈,带有些许惆怅之意,将人们带入无限的遐想之中。

《蝶恋花》也多处用到泛音技巧,如乐曲的开始部分第2—4小节,如图3-29所示,因第一段为中速行板,曲速稍快,所以泛音的速度也随之稍快,加之下滑音的修饰,使得旋律优美。

图3-29 《蝶恋花》

此外,在第二段散板段落出现了八度大跳音程的泛音演奏技巧,如图3-30所示,节奏较自由的连弓八分音符空弦八度泛音,好似蝴蝶纷纷被风吹向四面八方,生动而风趣,使人产生无限联想

图3-30 《蝶恋花》

第三段中的泛音与刘天华《闲居吟》中的快速滑指泛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得乐曲的表现更为生动活泼。如图3-31所示。

图3-31 《闲居吟》

在《织女之歌》的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拨拉兼奏的演奏方式,以描写牛郎织女内心深处的反抗情绪与斗争意志。这种拨弦处理分别集中出现在第二段的前、中、后三个部分,且三处拨弦都配以不同的节奏类型。如图3-32所示。

图3-32 《织女之歌》

第一行谱例是八分音符节奏型,拨弦出现在每小节的第一个强位音;第二行谱例为三连音节奏型,每小节两拍的三连音都用了拨弦;第三行谱例为十六分音符节奏型,而每个十六分音符的首音都用了拨弦来代替,且这种十六分音符拨弦的处理方式一直持续了十八小节,直至接近第二段的尾声。拨弦伴随着节奏型的由简至繁,反抗和愤怒的情绪也随之逐层深入,尤其是连续十八小节的十六分音符拨弦,更将曲子推向了高潮。

在《淮河两岸好风光》第二段也出现了拨拉间奏的技巧。如图3-33所示。

图3-33 《淮河两岸好风光》

此处是在前几小节顿弓的基础上后加入的拨弦,随着力度的渐强,进而使得情绪逐渐上升以达到曲子的高潮,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冲天干劲和兴奋愉快的心情。

张季让在乐曲左手的演奏技巧中还多处用到了单倚音、双倚音、颤音等装饰音。对于单倚音的运用较早见于二胡曲《空山鸟语》的引子,刘天华用单倚音作为装饰,以单音及其八度音程相互呼应,生动地表现了林中鸟鸣及山谷的回声,单倚音的装饰效果使得乐音清脆明亮,同时还增添了几分灵动感。

张季让在其《高炉小唱》中多次用到单倚音,如图3-34所示,连续两拍的十六分音符连顿弓以及单倚音的运用,使曲调更增添了几分诙谐和幽默。

图3-34 《高炉小唱》(www.daowen.com)

在《织女之歌》中多处用到了“双倚音”,其中包括三度音程和重复双音的一度音程。如图3-35所示,以骨干音“3”的上方小三度音程“35”作为装饰音,使骨干音“3”音清亮而柔美。

图3-35 《织女之歌》

此外,还多处出现了与骨干音相重复的双倚音,如图3-36所示,起到了对旋律中骨干音的强调作用,使得声音更加凝重、深沉。两处倚音,因所用音程度数和运弓力度的不同,声音效果及表达情绪亦完全不同。

图3-36 《织女之歌》

在《溜冰舞曲》开始部分的第1—7小节,还出现了三音组的倚音,如图3-37所示,以三音组作为装饰,使得骨干音的音色更加饱满且富有活力。

图3-37 《溜冰舞曲》

颤音亦是张季让先生在其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在不同的节奏型和时值中,颤音的效果亦表现出不同的声音特色。在《蝶恋花》第二段中,如图3-38所示,八分音符的短促颤音加之跨小节的连线,使得旋律的进行灵巧且富于弹性感。

图3-38 《蝶恋花》

在《万紫千红》中,多次出现的长时值的持续快速颤音,如图3-39所示,四拍的持续颤音,不但使所修饰的长音6轻巧而明亮,更烘托出节日里欢庆、热烈的气氛。

图3-39 《万紫千红》

《织女之歌》第一段慢板的第25—28小节中,如图3-40所示,长达四拍的持续颤音,缓慢均匀的颤音,使得原本缠绵忧郁的情绪中又增添了几分柔情蜜意。

图3-40 《织女之歌》

《溜冰舞曲》尾声部分多处出现了右手为八分音符分弓配以左手的持续颤音,如图3-41所示,右手为快速分短弓加之左手持续快速的颤指,更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图3-41 《溜冰舞曲》

右手弓法:

张季让在其《溜冰舞曲》中首次运用了跳弓的演奏技法,如图3-42所示,这是张季让先生借鉴小提琴的跳弓技法将其运用于二胡演奏中来,弓子轻巧且极富弹性,大大增强了二胡的表现力。

图3-42 《溜冰舞曲》

《铁水奔流》的快板处出现了快速换弦,如图3-43所示,内外两弦的交替演奏,增加了旋律进行时的动力感。

图3-43 《铁水奔流》

在《万紫千红》中,多处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中,如图3-44所示,作者采取跨拍跨小节连音线,打破了原有的节奏重音,使旋律更富有律动感,改后的弓法虽增加了二胡演奏的难度,演奏效果如同小提琴的连续跳弓,使得二胡的运弓在短促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弹性感,轻巧而灵活,增加了运弓的表现力。

图3-44 《万紫千红》

在《怀念》第25—30小节中,如图3-45所示,作者充分利用二胡擅长拉奏连弓的特点,曲中出现的含两拍的附点音符、八分音符均用连音线,尤其是跨拍跨小节连线的频繁运用,打破原有的节奏重音,“165”三个音符的四次重复拉奏,更将内心深处的思绪万千表达得入木三分。

图3-45 《怀念》

《万紫千红》开始部分的第5—14小节,如图3-46所示,以短促、轻巧的分顿弓进入,将人们带入欢乐、兴奋的节日氛围中。

图3-46 《万紫千红》

《万紫千红》中第138—142小节,如图3-47所示,连续前八后十六节奏型的顿弓,此处的跨拍跨小节连音线,打破了原有的节奏重音规律,使得弓子更富有弹性,重新组合的连顿弓更增添了几分跳跃性。

图3-47 《万紫千红》

在《高炉小唱》中,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连顿弓,在轻松愉悦的行板进行中,又多了几分诙谐与幽默。如图3-48所示。

图3-48 《高炉小唱》

在《长空万里》第三段后半部分为持续用颤弓演奏长达28小节,如图3-49所示。

图3-49 《长空万里》

本段为中板抒情段落,乐段开始部分为绵延的长弓,结尾部分采用颤弓演奏,丰富了二胡的表现方式。刘天华在《光明行》的最后一段均采用颤弓演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