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逐渐安定,更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激情与向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们整体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更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一些专业音乐院校纷纷成立,其中均设定了二胡专业课程,这为二胡的专业化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二胡在演奏、教学和音乐创作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题材特征:以“歌颂”为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洋溢着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加之受“二为”“三化”文艺路线制约以及在当时“为政治而艺术”的文艺路线指引下,二胡音乐的创作也主要集中以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为题材。如以讴歌新农村和赞美新生活为题材的二胡代表作品有:《山村变了样》《赶集》《新农村》(曾加庆)、《喜送公粮》(顾武祥、孟津津)、《喜唱丰收》(杨惠林、许讲德)、《丰收》(王乙)、《幸福的歌儿唱不完》(苏安国)、《翻身歌》(张撷诚曲、王国潼改编)、《草原新牧民》(刘长福)、《豫乡行》(宋国生)、《赛马》(黄海怀)、《豫北叙事曲》(刘文金)等。歌唱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有:《三门峡畅想曲》(刘文金)、《红旗渠水绕太行》(闵惠芬、沈利群)、《湘江乐》(时乐濛)等,还有歌颂英雄解放军的作品,如《金珠玛米赞》(王竹林)、《子弟兵和老百姓》(许讲德)、《红军哥哥回来了》(张长城、原野移植)、《战马奔腾》(陈耀星)等。
2.音乐风格:体现各地域音韵特色
本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根据地方音乐素材创作的独奏曲,代表性的作品为《河南小曲》(1962年),这是刘明源先生根据河南曲剧音调创作而成的极具河南地方音乐风格的二胡作品,曲中借鉴坠胡大上滑音、大下滑音、悬腕滑揉等演奏技法,旋律清新愉悦、韵味十足。《草原上》是刘明源于1956年创作的极具蒙古音乐风格的一首中胡作品。其中多处模拟马头琴的演奏特色,加之中胡浑厚低沉的声音效果,仿佛把人们带入了富饶美丽的大草原,同时抒发对勤劳人民的赞美之情。鲁日融先生的《秦腔主题随想曲》(与赵振宵合作)、《迷糊调》则以秦腔曲牌为素材,曲中“欢音”“苦音”及特性音调的使用,将陕西地方音乐朴实、爽朗、豪放的风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竹林先生的《金珠玛米赞》则是根据藏族地方音韵特色创作而成的,曲中“朗玛、果谐”等旋律和节奏的恰当运用与融合,生动表达了藏族人民载歌载舞歌唱人民解放军的深情厚谊。时乐濛的《湘江乐》(1960年)则取材湖南花鼓戏音调,既诙谐风趣,又柔美婉转,生动表达了湘江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乐观精神。
3.曲式结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www.daowen.com)
从本阶段二胡创作作品的曲式结构来看,大多数作品都采用了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这是西方音乐中常用的一种曲式结构。中国传统器乐曲的曲式结构因其即兴性、流动性、延展性等特点,常用多段体结构,而少有三部曲式结构,即便运用了三部曲式,也大都采用无再现的三部曲式。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音乐观中,由于认为音乐是一种流动过程,它的发挥,完全可以是在新的阶段结束,而完全没有必要回到开始,所以无再现的三部曲式要比再现三部曲式更常见”。
20世纪初的早期作品,如刘天华的《空山鸟语》《闲居吟》《光明行》《苦闷之讴》《烛影摇红》,都采用传统民间常用的多段体结构。而此阶段由于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为了突破传统的创作方式,艺术家们开始学习、模仿西方的曲式结构。因此,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成为这一时期二胡音乐创作的主要手法,如《豫北叙事曲》《金珠玛米赞》《湘江乐》等经典曲目都采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4.演奏技法:左右手技巧的创新
一批新作品的诞生,必然会带来很多技巧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左手方面,为体现地方音乐风格韵味,很多新的技巧应运而生,如在《河南小曲》中,出现了风格性的大上滑音、大下滑音和悬腕滑揉等技巧。在《江河水》中,为表现悲愤的情绪,多处使用了压揉的揉弦方式。在《三门峡畅想曲》中,快速跳把与快速指序的出现,将热烈欢腾的情绪表现得生动而形象。同时,这种快速技巧更是将二胡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右手方面,在《赛马》《奔驰在千里草原》中使用的抛弓以模仿马蹄声,在《战马奔腾》中出现的大击弓、飞弓、双弦快速抖弓,将战场上万马驰骋时的马蹄声以及厮杀时的战斗场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三门峡畅想曲》快板段落的跳弓技巧,在二胡右手运弓技术层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体现了当时二胡演奏技术中的最高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