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参加全国重要二胡活动,共筹发展

参加全国重要二胡活动,共筹发展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照片中的参会人员均为各地方二胡领军人物,为区域二胡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会议与1988年12月8日至13日在天津音乐学院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二胡教材教学研讨会相隔27年,而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二胡教材会议至今尚未召开。从评委会成员到参与赛事的选送单位以及所涉地域之广泛,可见本次二胡比赛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且全国范围的专业性二胡比赛。

参加全国重要二胡活动,共筹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即新中国成立十七年间(1949—1966),当代二胡艺术进入了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继刘天华开创二胡专业“学院派”以来,在二胡的专业教学、器乐演奏、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这期间有两件全国性的二胡盛事将二胡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它们分别是1961年“全国第一届二胡琵琶教材会议”和1963年“上海之春”全国首届二胡比赛。

(一)1961年全国第一届二胡琵琶教材会议

1961年8月31日至9月4日,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二胡教材会议”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会议由时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陆修棠主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专业音乐院校二胡教材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的专业院校及民族乐团的专业教师及演奏家们齐聚上海,针对二胡的教材建设、二胡教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等问题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一张拍摄于1963年9月3日的照片,照片中人物均是参加此次教材会议的二胡组各地代表,张季让先生位于第一排右起第六人。

参会代表有蒋风之(北京艺术学院)、刘北茂(安徽艺术学院)、张季让(哈尔滨艺术学院)、王寿庭(西北师范学院音乐系)、鲁日融(西安音乐学院)、甘涛(南京艺术学院)、唐毓斌(沈阳音乐学院)、段启诚(四川音乐学院)、居文郁(天津音乐学院)、甘尚时(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倪志培(山东艺术学院)、陈永禄(广西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有陆修棠、王乙、吴雨森、林心铭、吴赣博、项祖英(上海民族乐团)。

照片中坐在第一排正中间位置的是张季让和蒋风之,两边分别为刘北茂和王寿庭,从座位的分布细节可见张季让先生在参会代表中的重要地位,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其作为一个长者,张季让先生是备受业内同行尊重的。照片中的参会人员均为各地方二胡领军人物,为区域二胡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季让先生便是以哈尔滨艺术学院为阵地,引领黑龙江的二胡艺术走上了“学院派”的发展道路。项祖英在其纪念文章中回忆,在这次教材会议之后,各地音乐艺术院校的教育家、演奏家们于新落成的上海音乐厅举行了一台交流音乐会,张季让手提自己设计的新型改良二胡,演奏了其代表作《溜冰舞》,“他娴熟的跳弓技巧和精湛的演奏艺术,博得全场雷动掌声”。

从这些简短的文章片段亦可以联想到当时演出现场的热烈气氛,一位年过半百的二胡艺术家,手持别具一格的新型二胡,演奏极具东北地方特色的乐曲,作为哈尔滨艺术学院的代表,张季让先生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不仅展示了其个人高超的演奏技艺,更为哈尔滨艺术学院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曲中跳弓技巧的首次亮相,可谓首开先例,张季让先生在二胡进入20世纪成为独奏乐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是最早将跳弓技巧运用到二胡独奏曲的,可见其对于二胡发展的前瞻性,这也是继刘天华先生“中西融合”音乐观在二胡技巧方面的又一创新。如今的跳弓技巧已经广泛运用于独奏曲的快速片段中,甚至成为快速技巧炫技的一种常用手段。

据鲁日融老师回忆,他跟张季让先生相识是在1961年教材会议上:“张季让老师当时就是一个长者,时任哈尔滨艺术学院的教授,张季让先生的发言,对我们年轻同志的鼓励和爱护,体现出一个长者的风度。当时,参会人员中上海音乐学院的陆修棠、河南大学的王寿庭都是他的学生,而且陆修棠在当时已经是很有名的二胡演奏家了。他太太是弹钢琴的,他也拉过小提琴,所以他很开放,对中西的东西不保守,中国的东西,他非常重视基本功,注意借鉴别的东西,所以,我们也能志同道合谈到一块儿。当时教材会议后,有一场音乐会,我拉《丰收道情》还有《迷糊调》,下来之后他(张季让)说:‘好,这个又有风格,又有地方特色。我有个学生,在哈尔滨,也是爱学习,叫张慧元,这次没来,没关系,你们交朋友,回去你们可以写信。’会后,张季让给我寄来了一本油印版的二胡练习曲集,有一些曲子我也用到了我的教学之中。”提到张季让先生的二胡,笔者随即询问了鲁日融老师对这本二胡教材的感受,鲁老师马上唱出了教材中一首标题为《浪》的练习曲旋律,并赞叹张季让先生编写的练习曲非常有气势,与地方特色紧密相连,旋律性非常强,且很多练习曲都配有标题,很有特色。这次教材会议使鲁日融老师认识了张季让先生,在得到张先生支持与鼓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先生对于艺术的开放与超前意识,而这些对于鲁日融老师后来的艺术追求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第一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二胡教材会议,本次会议在近百年的二胡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会议根据代表们推举的二胡教材,从中选曲近200首曲目,按照初、中、高三个级别选编了《二胡教学参考曲目》,1962年3月由文化部音乐教材编选工作组发往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这本教材也成为第一部全国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参照使用的二胡教材。此次会议与1988年12月8日至13日在天津音乐学院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二胡教材教学研讨会相隔27年,而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二胡教材会议至今尚未召开。

(二)1963年“上海之春”全国首届二胡比赛(www.daowen.com)

1963年4月7日至14日,作为第四届“上海之春”重要活动之一,即首届全国二胡比赛在上海举行。贺绿汀任评委会主席,卫仲乐、蒋风之、陆修棠任副主席,委员包括黄贻钧、孙裕德、张锐3人,7位评委会成员中包括了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且均为20世纪民族乐器的权威专家。

我们从1963年“上海之春”二胡比赛与会专家的合影照片中可见,第一排正中间是本次比赛评委会主席贺绿汀,左右两边分别为周巍峙、孟波。张季让先生位于第二排右起第三位。

参赛选手们要经过各省选拔后方可加入,最终选拔赴上海参赛的选手共计29人,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天津、沈阳、西安、江苏、江西、山东、安徽、福建、广州、成都、浙江各地,其中包括来自8所院校的代表以及各艺术院校和音乐团体的代表。从评委会成员到参与赛事的选送单位以及所涉地域之广泛,可见本次二胡比赛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且全国范围的专业性二胡比赛。

这次比赛在整个二胡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涌现出了一批好的作品,如刘文金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黄海怀的《赛马》《江河水》,鲁日融的《秦腔主题随想曲》《迷糊调》,刘明源的《河南小曲》,王竹林的《金珠玛米赞》,张长城的《红军哥哥回来了》,曾加庆的《赶集》《山村变了样》等,这些作品中既有体现地方风韵的,也有彰显时代风貌的,既有原创新作,又有改编移植,无论从创作类型、题材内容还是演奏技巧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其中大部分作品早已成为二胡曲库中的经典之作。二是选拔出了一批年轻的二胡演奏家,如闵慧芬、蒋巽风、萧白镛、宋国生、王国潼、沈凤泉、黄海怀、果俊明、鲁日融、倪志培、吴素华等,其中一部分人主要活跃于舞台表演,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二胡演奏家;一部分人则奋斗在各自的教学岗位,著书立说,培养后备人才。

除参赛选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观摩比赛的代表,可谓盛况空前。张季让先生就特意从哈尔滨前来观摩比赛盛况。从当时所照的一张照片中可见坐在第一排中间位置的便是张季让先生,左边是王寿庭,右边是鲁日融,后面站着的两人分别是项祖英和王乙。鲁日融先生在其《忆黄海怀同志及其二胡音乐创作》一文中回忆了他和黄海怀作为参赛选手在赛前切磋交流新作技艺时,很多各地观摩代表也都围观欣赏并予以热烈的掌声。

鲁日融先生还特别回忆道:“尤其令人不能忘怀的是,二胡前辈、哈尔滨艺术学院的张季让教授十分关怀地提示我们说:‘听了你俩的交流演奏特别高兴,各有特色而且风格新颖,预祝你们比赛成功。不过我看很多选手都在闭门谢绝赛前交流,你俩倒好,还未对阵就把自己的家底亮出来了……这是好学风。’”得到二胡前辈的赞赏与支持,对于当时还是年青一代的鲁日融、黄海怀来说可谓莫大的鼓舞。鼓励年轻人互相交流学习,将其视为“好学风”,可见张季让先生自身就是一个比较开放、不保守的艺术家。在去西安音乐学院采访鲁日融老师时,鲁老师回忆了“上海之春”二胡比赛的一段小插曲:“他(张季让)很欣赏我的演奏风格,王国潼的技巧,还有黄海怀移植的作品。当时,第一轮赛后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都没有进第二轮,他请我们三人到哈尔滨饭店吃饭,鼓励我们。后来又通知我们进决赛,他说:‘好啊,继续努力。’张季让老师特别关心年青一代,特别是有才华、有上进心的青年人更加爱惜。”鲁日融老师的回忆中充满了对张季让先生的尊敬,与张季让先生接触的点滴,虽已时隔半个世纪之久,却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张季让先生对于鲁日融的影响可见一斑。

关于“上海之春”二胡比赛还有一张合影照片,照片是张季让先生与闵慧芬、王乙、项祖英、萧白镛的五人合影,张季让站在中间,两边分别为王乙、项祖英、闵慧芬、萧白镛,闵慧芬和萧白镛分别获得了此次比赛的一、二等奖。他们的指导老师王乙和项祖英又都是张季让先生的得意门生。这张合影照片不但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更清晰地展示了上承下传的师承关系以及老一辈二胡艺术家卓越的教学成果。1963年“上海之春”比赛之后拍的一张照片中左起分别为闵惠芬、王乙、陆修棠、蒋风之、金村田(原附中校长)、张季让、项祖英、萧白镛。此照片为蒋风之之女蒋青女士提供,照片中以原附中校长金村田为中心,两边分别为蒋风之和张季让,由此可再次印证张季让先生在当时二胡界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