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季让二胡艺术研究:融合创新、演绎和教学的全新突破!

张季让二胡艺术研究:融合创新、演绎和教学的全新突破!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张季让先生以哈尔滨艺术学院为平台,将“创作、演奏、教学”紧密融合,为黑龙江二胡艺术及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业余团体纷纷建立,本着“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经常组织演出小组下乡、下厂,把文艺节目送到群众身边。“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的成功举办更是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节目之丰富都创造了全国纪录。

张季让二胡艺术研究:融合创新、演绎和教学的全新突破!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国家采取通过文化建设来进一步激励大家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全国的音乐文化活动迅速展开。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作为全国性的大型专业音乐会演,有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等上千余人参加,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原创音乐作品创作的高潮。“全国音乐周”后,随着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哈尔滨作为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的音乐之城,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音乐活动。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张季让先生以哈尔滨艺术学院为平台,将“创作、演奏、教学”紧密融合,为黑龙江二胡艺术及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哈尔滨艺术学院的创建情况

1958年,通过文艺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教育的方式凸显得愈加强烈。各业余团体纷纷建立,本着“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经常组织演出小组下乡、下厂,把文艺节目送到群众身边。“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的成功举办更是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节目之丰富都创造了全国纪录。为进一步壮大哈尔滨的文艺队伍,提升整体艺术水平,使哈尔滨在文化艺术方面更加专业与规范,相关文艺部门采取“广招贤才”“自助培养”的人才战略。

1958年至1962年间哈尔滨云集了多名知名艺术家,于是哈尔滨相关文化主管领导借此时机大力发展哈尔滨的文化艺术事业。其中,积极组建艺术学院可谓工作重心之一,也是发展文艺事业的长远之计——通过艺术学院的建立进而培养下一代甚至下几代哈尔滨本地的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人才。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1958年5月,哈尔滨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学院落址于道里区中央大街1号和3号。我们从哈尔滨艺术学院建院开学典礼时,全体师生在教学楼前的合影留念中,仔细观察到张季让先生位于第二排右起第六人。

哈尔滨艺术学院是哈尔滨市第一所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同时也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开办的艺术教育机构。建院之初的主要领导班子成员有:院长刘相如、马楠、邢绳武,党委书记苏泱。学院设有音乐系、美术系、戏剧系,教职工80余人,其主要来源首先是从北京(如周柱铨、王孝芹、李兰宗等)、上海(汪立三、于忠海、刘施任、蒋祖馨、钱正钧)等地来到哈尔滨的音乐文化工作者;其次是从辽宁前进歌舞团、沈阳音乐学院调进的高校音乐教师,张季让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这些音乐名家为全省第一所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哈尔滨艺术学院的建设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张季让作为民乐系“拓荒者”的主要活动及贡献

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初建阶段,可谓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身兼二胡教师和民族器乐专业主管领导双重身份的张季让先生,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招生与教学以及配合“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活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师资力量对于学院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季让先生首先采取了“请进来”的方式,即请名家来学院担任专业教师,当时已年近五旬的张季让先生远赴北京,请来了琵琶大师李廷松教授,聘请二胡大师蒋风之先生的弟子陈宝田来校任教,还请来了著名民乐作曲家、指挥家何彬,唢呐教师郭景明、刘振山,三弦教师高占魁,古筝教师张欣春,二胡教师苗石和笛子教师张之蔚等,为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ww.daowen.com)

在将名家“请进来”的同时,张季让先生还采取将本院青年教师和部分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派出去”赴北京、天津等音乐院校进修借读,在老一辈民乐名家蒋风之、刘明源、李廷松、杨竞明、曹正、赵玉斋、陈重、赵春亭、冯子存、王铁锤等的悉心培养下,外出学习的师生们的专业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各专业艺术院校也都刚刚成立,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派教师、学生赴各地学习并非易事,需要做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如首先要拟定培养计划,然后报批、申请经费,一切手续通过后,还要联系所赴学校及执教老师,这些教务管理性质的工作,张季让先生都是亲自落实。此外,还亲自写推荐信给主教老师,张季让当时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民乐界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先生为人师表之威名,校方都是欣然接收进修学生,且倾囊相授。民乐专业的青年教师曾先后全部派出学习,进修返校后的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专业汇报,专业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大家都对张季让先生感恩戴德,深表感谢。张季让先生从不以此为标榜,并反复说道:“这些属分内工作,培养你们的是组织,是学校,不是哪一个人。”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张季让先生较强的组织观念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以人民的艺术教育事业为己任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哈尔滨艺术学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中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专长的青年,学院成立初期,哈尔滨的市民对这所新成立的艺术学院不甚了解,如何报考艺术学院也不清楚,因此报考人数和考试通过的学生人数不多。张季让先生基于此现状提出:“我们系的老师下去‘请’学生。”“老师们成立了三个小组,分赴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各地,亲自做宣传,先生这一建议果然奏效,不少有志于民族音乐事业的优秀学生,相继被学院录取。”

建院一周年之际,张季让先生倡导全系师生举行了一次学生汇报演出,演出内容中“首先是李廷松教授传授的六位少女的琵琶齐奏《霸王卸甲》;其次是陈宝田老师传授于学生李长恭的二胡独奏《病中吟》,曲调委婉动听、感人肺腑;最后是朱践耳学生作曲的大合奏《翻身的日子》”。整个演出非常精彩,观众座无虚席,掌声不断。仅仅一年时间,学生们能有如此成绩,老师们背后的努力可想而知。陈宝田在其纪念文章中回忆了张季让先生在演出结束后的样子:“张季让先生坐在观众席上,摘下眼镜,擦拭满脸的泪水。一年多含辛茹苦的磨难,几十年坎坷艺术生活澎湃的潮水,终于涛声阵阵,源远流长。”每每读到此处,笔者内心不禁总有几分酸楚,更为张季让先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所感动不已。

陈宝田先生还在其纪念文章中回忆,哈尔滨艺术学院初期,住房较紧张,寒冷的冬天,“张季让每天必须在如镜子一样的冰面道路上,蹒跚步行五六千米路,才能走到哈艺院。一天,北风夹着大雪,张先生刚过霁虹桥,脚底一滑,眼镜被甩掉了,先生在风雪中,摸着,找着……当先生重新戴上眼镜,坐在冰地上时,他笑了,笑得是那么开心!像一个顽皮的大小孩。”张季让先生是一个地道的南方人,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先生毫无怨言,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实为我们年青一代学习的榜样。

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哈尔滨云集了一批享誉全国的音乐专家。与此同时,各专业艺术团体和哈尔滨艺术学院的纷纷建立,大大推动了哈尔滨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音乐热情也随之日渐高涨,于是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节正式创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与1960年春在上海举办的“上海之春”音乐节及1962年3月在广州举行的“羊城音乐花会”,在当时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音乐盛会。

哈尔滨艺术学院作为全省第一所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同其他专业艺术团体成为“哈夏”音乐节主要的演出团队。张季让先生在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余,带动全系师生搞民乐创作,并参加排练演出。孙斌的硕士论文《“哈夏”音乐会演变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对1961—1990年“哈夏”音乐会探究》,文中归纳了第一届至第五届主要参演人员:“张权、严仁明、郭颂、王双印、岳道莲、李高柔、张治生、张季让、丁顺训、都淑琴、金浪、周琪华等。”张季让先生的名字被清晰列入其中,这则内容不仅证实了张季让先生从第一届“哈夏”音乐会就参与其中,也从侧面反映出张季让先生全身心投入哈尔滨音乐艺术事业的建设及奉献精神。

笔者在1962年7月9日《哈尔滨日报》中看到了一则“记第二届‘哈夏’音乐节排练场巡礼”的专门报道,其中记录了一些著名艺术家如张权、李书年等一边钻研专业,经常演出,一边还要辅导学生的相关报道,张季让先生的名字再次被记录其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权、男高音歌唱家李书年和有相当丰富教学经验张季让、严仁明、岳道莲等人深深理解这些道理,不仅长年坚持不懈学习、钻研、磨炼和创造,在平时也是既要忙自己个人音乐会还要带好学生和徒弟”。正如报道中所言,张季让先生在教学之余,不仅自己搞创作,还鼓励学生们进行创作和演出。在先生的带动下,第一届至第五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民乐专场和学院专场,民乐师生演出的音乐作品90%以上是自己创作的。如1961年第一届“哈夏”音乐会,他的学生张慧元创作并演奏了《江山如此多娇》,1962年为配合第二届“哈夏”音乐会的创作和演出,张季让先生以江南民歌为素材创作了二胡独奏曲《渔舟》,在第二届“哈夏”音乐会上,先生与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民乐团合作,在此次音乐会演奏了二胡独奏曲《渔舟》,演出节目单载于《哈尔滨日报》1962年7月9日第二版。此次演出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业同行的一致赞誉。每次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张季让先生总是鼓励全系师生进行民乐创作,对于排练好的民乐新作品,先生还与省、市电台联系,录音播放,并与中央和各地电台交换,同时分别灌制唱片和在音乐出版社公开发表,影响极为广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