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非遗文化的讲解方法-导游讲解(第3版)

中国非遗文化的讲解方法-导游讲解(第3版)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讲解“非遗”历史概况时,导游员可以按照历史顺序或按照“非遗”发展的进程运用概述法进行讲解。再如,任何一项“非遗”都有它的特点,导游员应突出重点、突出与众不同,突出技艺和人的传承,让游客由衷赞叹并感受到“非遗”必须世代相传。下面,将对用虚实法以传说故事讲解“非遗”和用数字法介绍“非遗”的两个案例进行分析。2014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中国非遗文化的讲解方法-导游讲解(第3版)

在导游讲解方法中有概述法、类比法、情景法、重点法、数字法、虚实法、问答法、悬念法等,在讲解“非遗”时都能用上,但必须运用合理才能相得益彰。

例如,讲解“非遗”历史概况时,导游员可以按照历史顺序或按照“非遗”发展的进程运用概述法进行讲解。在讲述过程中有详有略,讲解时要融入情感,配合肢体语言,使游客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

又如,在讲解“非遗”技艺类玉雕工艺时,导游员可以运用类比法,把游客熟悉的现代普通玉雕品和“非遗”类玉雕艺术品进行比较,比出何为相同,何为相异,接着运用渗透法道出精湛的“非遗”玉雕技艺,使游客理解和认同这一观点:“非遗”就是技艺的传承。

再如,任何一项“非遗”都有它的特点,导游员应突出重点、突出与众不同,突出技艺和人的传承,让游客由衷赞叹并感受到“非遗”必须世代相传。

下面,将对用虚实法以传说故事讲解“非遗”和用数字法介绍“非遗”的两个案例进行分析。

过桥米线的传说最初起源于滇南的蒙自市。据说有个书生到湖心的小岛读书备考,但因为埋头用功,常常忘记吃妻子送去的饭菜,等到吃的时候饭菜都凉了。由于进食不规律,天长日久,书生日见消瘦,贤妻十分心疼。

有一次,妻子杀了一只肥母鸡,用砂锅熬好后,放入当地人喜欢吃的米线和其他辅料,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很长时间保持温热,书生很喜欢吃,贤惠的妻子就常常做。

后来,书生金榜题名,但他念念不忘妻子的盛情,戏说是吃了妻子送的鸡汤米线才考中的。因为他妻子送米线到岛上要经过一段曲径小桥,书生便把这种做法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过桥米线的传说一时成为美谈。

蒙自过桥米线分为米线、高汤、拼盘三个主要部分。米线是基础,高汤是灵魂,而拼盘辅料则是米线的生命。过桥米线的拼盘辅料主要由各种优质肉类和新鲜蔬菜组成,是构成过桥米线的基本元素,为过桥米线的制作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原材料。

分析 一种“非遗”美食就是一个故事,她浓缩了一群人、一座城市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导游用虚实法讲解传说和“非遗”美食,有虚有实,以实为主,带着人间烟火,饱含其独特的历史味道。2014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经过几代“笼”人的传承和创新,南翔小笼包的制作日益规范:和、压、揉、搓、掐、擀、捏、蒸,各道工序的时间节点控制得非常严格。用料精确到克,成品24克/只(8克面和16克馅)。和面工序中500克面粉加300克水,必须冷水和面并保证搅拌时间,才可以使皮子薄得能见汤。包子皮的制作工艺是关键。捏小笼包的褶子完全是指尖上的艺术,每只包子要捏出十八道纹路分明的精细褶子,收口好像鲫鱼张嘴,十分漂亮。捏褶子成为南翔小笼包独特手工技艺的精华。南翔小笼包制作工艺的第二个关键是制馅,最难掌握的技艺是熬皮冻,一份猪皮加两份水加葱姜和花雕酒,第一次熬3~4小时后放到绞肉机里搅碎,然后继续熬化,熬好后冷冻成胶状,第二天加入馅料搅拌在一起。小笼包加热后,皮冻就会化作汤汁。熬冻是制作小笼包最关键的工艺。

将包好的小笼包码放进笼屉蒸熟,整个过程只需5分钟。小笼包要趁热快吃,冷后再加热,汤汁被肉馅吸收会消失殆尽。一屉小笼包的最佳赏味期非常短,仅仅10分钟左右。刚上桌的小笼包用筷子提起时,造型如塔尖,玲珑剔透,皮子下坠,沉沉地垂到极限却又滴汁不漏,待咬破皮子,流出的汤汁盛满一勺,这样的小笼包才算合格,入口鲜而糯,韧而筋道。

分析 导游员在讲解小笼包制作技艺时,妙用数字述说小笼包制作的时间节点、数量配比等,使游客感叹看似简单的美食却有如此严格、规范的技术流程,充分展现出“非遗”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迥然不同,更加凸显传承“非遗”的必要性。

能力训练6:导游讲解语言的口语化[1]

口语化,是指导游词具有鲜明的、通俗易懂的、亲切自然的口语风格的特性。口语化要求语言、词汇、修辞等各方面应服从口头表达的一系列特殊需要,对各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导游讲解浅显平白,轻松活泼,平易近人,容易被旅游者接受并理解。

1.语言方面

语言方面,导游词不仅应该朗朗上口,而且应该易于入耳。它必须具有口语独特的灵活的音步和轻快的节奏。要达到这一要求,不仅要利用重音、语调等手段,还要利用音节的恰当搭配以及音部的灵活调整。比如,为了使节奏平稳,常常采取增加音节的方法进行调整,使音步、节奏和谐匀称。请看下例。

漓江的风景,不仅奇巧,而且富于变化。山,一时孤峰耸竖,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森林,时而平畴旷野。江水,忽曲忽直,忽缓忽急,有江天浩然,波平浪静的场面,也有急浪涛涛,银花四溅的景观。

(张益桂《桂林名胜古迹》)

在整齐谐美的表达当中,仍然注意调节互相对称的句子的音步节奏,下划线的部分与下加着重点的部分的音节节奏分别两句配对,使整齐中有变化。

上例在调整节奏方面的努力,使文句的音步节奏自然轻快、流畅自如、平稳和谐,既上口,又入耳,给人以美感享受。

2.词语方面

词语方面,应该使用浅显易懂的基本词汇、常用词汇、口语词汇,以及一些为人们熟悉的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警句,而要杜绝使用生冷艰涩的词语。大众化词语既便于导游员上口,又使旅游者易于理解接受。因为旅游者接受导游词,一般情况下主要靠听觉,口语化的词语有助于旅游者对于导游词的接受与理解,使导游交际变得轻松宜人。请看下例。

有些宫观依山傍岩,借助山势,逐层而上,层层叠叠,参差有别,形成居高俯视的气势;有些宫观建在皇城都市,与深院官衙为伴,与寺庙佛塔相傍,连片成桓,各显气派;有些宫观外观虽然不起眼,但却可能受过皇封,得过敕令,保留有前代祖师传戒修道的圣迹,享受祖庭的声誉,这些是我们观瞻的重点。(www.daowen.com)

(梁晓红《中国寺庙宫观导游》)

上例的叙述风格基本介于口语与书面语风格之间的通语风格,亲切自然,十分流畅,特别是口语词语以及一些口语句式的运用,使对旅游者来说比较陌生的道教内容的导游解说变得轻松,易于理解接受。

3.语法方面

语法方面,口语化的导游词,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其句法格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请看下例。

例1: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被密封的呢?一说是11世纪,西夏侵入敦煌市为了使经典不被西夏人破坏而藏;一说是将不用但又不能丢弃的经典集中存放。后来,收藏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死的死了,还俗的还俗了。直到20世纪初发现这个洞穴为止,人们才知道这件事。例2:不过,民间关于亭名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当年江南才子袁枚曾专程来岳麓书院拜访过山长罗典,但罗典这时已经名满天下,根本不屑于见这样的后起之秀,袁枚也不言语,转身上了山,他只抄录了杜牧的《山行》诗,还漏了两个字,后两句抄成了“停车坐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罗典听说后,也跟着上山,一路上,他见袁枚的诗才华横溢,便赞不绝口。到了红叶亭,一见这两句,他一下子全明白了:这是在变着法儿说我不“爱晚”呢,不爱护晚辈呀。得了,这亭子就改名叫“爱晚亭”吧。于是,红叶亭就这样变成了爱晚亭。

(奕春鸣《敦煌莫高窟》)

(赵湘军《爱晚亭》)

例1使用口语重复句式,说明收藏经典的僧侣们离开藏经洞的种种状况,通俗形象,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例2使用日常谈话语句式,揭示罗典的内心活动,使对“爱晚亭”名称的由来的民间传说的叙述更加通俗、生动,也使旅游者更加乐于倾听。

口语风格的词语以及句式的恰当运用,使导游解说具有亲切自然等一系列特点,也使导游讲解变得更加风趣幽默,从而可缩短旅游者与导游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更加轻松宜人的交际环境

4.修辞方面

在一般情况下,导游员讲解不可能一口气说出很长的句子,在句式方面应多采用清爽、简洁的短句、散句,同时还要充分调遣并综合运用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使他们错落有致,各尽其长。这不仅有利于表达,也更有利于旅游者对重要信息的捕捉。请看下例。

白堤的西墙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平湖秋月地处孤山东南隅,是一座滨湖的楼台建筑,倚窗临水,高阁凌波,楼前有一片花栏灯柱围绕的水泥平台,三面接水,几与波平。楼台四周是曲栏画槛,两翼是对称的九曲石桥,绕湖与白堤相连,地方虽小,但回廊百转、兴味无穷。在这里游览全湖,东至湖滨,西迄苏堤,南到柳浪、南屏,都历历在目。无论晴雨阴晦,都是欣赏湖景的好地方。特别是皓月当空的秋夜,碧澄澄的湖水倒映着皎洁的月光,微风吹动,闪耀着万顷银波;环湖群山,湖中三岛,朦胧迷茫;沿湖花灯,灿若群星,灯月波光,荡成一片,使人仿佛置身于水晶宫中。

(时光庭等《西湖漫话》)

这种整散句式相间的使用方法,使表达在整齐中见变化,于不对称中有参差,收到了既生动活泼,又气势连贯的效果。

课后任务

任务领取 请根据中国非遗名录中的中国书法,为海外华侨介绍《兰亭集序》。

任务提示(1)介绍“非遗”项目的类别。

(2)介绍“非遗”的特点。

(3)介绍传承人。

“非遗”主题讲解评价表

【注释】

[1]能力训练6的内容经韩荔华老师授权,摘自其《导游语言概论》一书,见第37~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