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蕴含丰富的内容,我们在讲解宗教景观时要把握哪些讲解重点呢?
1.讲解宗教的文化起源与发展
作为一名导游员,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同宗教的文化历史知识,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布局以及代表性景观等,能够辨别佛像等宗教供奉对象所在的位置、名称以及景区的历史沿革与特色等内容。
(1)宗教人物故事讲解。事物的发展总有源头,宗教也不例外。我们在讲解宗教景区时,首先要向游客介绍的就是某景区宗教的起源。讲述宗教起源时,可以从经典故事说起,但是,其创立时间、创立人、创立地点要准确无误。下面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为例。
慧能南回广东后,隐姓埋名长达15年,然后才到广州法性寺(光孝寺)落发。
说起来这里还有个小插曲,那年的正月初八,慧能来到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师在开讲涅槃经。讲经时,有风吹着殿中的经幡左右晃动,有个和尚便说:“这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则说:“这是幡在动。”慧能则说:“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意思是说,倘若专心听经,既不会感到风动,也不会感到幡动。慧能的说法可谓语惊四座。印宗法师立即请慧能上座,并请他开示经中奥妙。
分析 本篇导游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游客明白禅宗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在讲故事的时候同学们要配合表情和其他身体语言,通过声音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2)宗教文化发展简史讲解。在我国的四大宗教中,除了道教是本土宗教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外来宗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个宗教都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作为导游员,要了解不同宗教和同一宗教内部宗派的区别,以提高讲解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由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由于藏传佛教寺庙中取得佛学学位的僧人在藏语中被称为“喇嘛”,所以喇嘛教这个称呼就传开了。
格鲁派是15世纪才出现的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格鲁”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善规”。因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十分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在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称它为黄教。
分析 本篇导游词用比较的方法,从古印度佛教到藏传佛教再到格鲁派的形成,讲清了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同时也通过简洁的语言让游客了解了其发展历程。
又如,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教派。由于佛教这种异域文化的传播,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2.宗教造像讲解
带游客进入宗教景区,在参观建筑、塑像、壁画的过程中要向游客讲解该宗教的供奉对象。相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供奉的对象要相对多一些。对于这些供奉对象的来历、尊号、地位、法器、道场等宗教知识我们要熟烂于心。
游客们,我们将要进入的是道教著名的仙境——蓬莱。说到仙境,自然要说说仙人。我们知道,道教讲究修身成仙,那么,道教到底供奉着哪些尊神呢?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道教供奉的对象有许多。尊神,是道教供奉的最高神。请大家看眼前的这幅道教尊神画,它所绘制的就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居中的是玉清元始天尊,平时他住清微天之玉清宫;在他左边的是上清灵宝天尊,平时住禹余天之上清宫;在他右边的是太清道德天尊,就是我们熟知的《西游记》中要把孙悟空练成金丹的太上老君,平时他住大赤天之太清宫。
除此之外,道教还供奉包括南极长生大帝、北极紫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祇在内的四御,以及包括著名的八仙在内的神仙和我们日常祭拜的城隍、门神、灶君、财神、妈祖等俗神。这些神灵等会儿我会向大家一一介绍。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在蓬莱仙境畅游,呼吸这与众不同的神仙气息……
分析 这篇导游词根据我国传统文化中方位的重要程度,按照从中间向左、向右的顺序介绍了道教供奉的对象,并重点介绍了道教尊神的名称、地位、方位和宫观。
试一试 请以布袋和尚为例,模拟讲解他的来历、尊号、地位、法器、道场等宗教知识。
3.宗教建筑讲解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其实体建筑无不体现其宗教信仰和内涵。实体建筑作为信徒日常举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场所,本身又有实用性的需求。为此,在宗教景点的讲解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向游客展现这种实用性和精神信仰需求相结合后,经过无数能工巧匠所创造出的宗教建筑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1)讲清宗教建筑的基本格局。宗教建筑是信徒们最基本、最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要讲清某一建筑在整体建筑群中的地位、功能、作用,使游客对宗教建筑能有初步认知。
任何外来宗教本土化后才能生根发芽,宗教建筑也不例外。许多宗教在进入中国后,都进行了本土化变革。本土化前后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其功能布局、建筑艺术是导游员讲解的重点。
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你还记得中西建筑比较的内容吗?中西建筑在建设理念和平面布局上有什么不同呢?
在基本理念上,中国古代建筑重在表现敬天祀祖等理念,西方古代建筑重在表现上帝的至高无上等理念。在平面布局上,中国古建筑重中轴线与东西偏殿对称布局,楼层不高;西方建筑则重立体发展,楼层较高;前者重庭院式,后者重独体式。
试一试 看图分辨,说说以下哪个是西亚式的清真寺,哪个是中国传统的清真寺,并试着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福建·泉州清净寺
广东·广州怀圣寺
中国的伊斯兰教建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阿拉伯式(西亚式)建筑和中国殿堂式建筑。前者如新疆地区的清真寺和福建泉州清净寺。这种风格的建筑主要表现为高耸的尖塔(或圆柱形,或方形,或多边形)、尖拱形洞式门窗、大圆拱顶。
广州怀圣寺则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它的特点在于布局完整(四合院式,有中轴线,突出主体建筑,不过中轴线呈东西向),中国式的庭院处理(遍植花草树木、堆石叠翠、设置香炉、鱼缸、立碑悬匾等),中国传统楼阁式邦克楼建造,使用斗栱,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如不用动物,用花卉图案,各种地域色彩等)。
分析 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了伊斯兰教清真寺两种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以及伊斯兰教中轴线建筑和中国传统中轴线建筑的不同,让游客对广州怀圣寺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有了明晰的了解。
(2)突出宗教建筑的艺术特征:
首先,要突出建筑本身的艺术性。例如,有特色的外观造型、与众不同的建造材料、奇特的周围环境、庞大的规模等。
分析 通过对礼拜大殿内部构造的介绍,使游客清晰了解大殿内部构造及精妙之处。
玄奘法师亲自组织修建的这座佛塔,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40多年后逐渐毁坏。武周长安年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重建,将大雁塔改建为七层宝塔,人称七级浮屠,较前更加庄严雄伟。人们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概由此而来。
千百年来,大雁塔一直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和标志,高耸入云的大雁塔,象征着玄奘法师崇高的人格品质和伟大精神。
唐代大雁塔
大雁塔是典型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驰名中外。大雁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64.7米,门楣门框上雕刻有唐代线刻画。四个门楣分别以流畅生动的阴刻线雕有佛、菩萨、金刚力士画像。特别是西门楣线刻画中,那讲经说法的佛祖神情端庄慈祥,30尊各路菩萨神态自若、栩栩如生,是今天我们研究唐代建筑、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西安·大雁塔西门门楣石画像(梁思成临摹,《图像中国建筑史》)(www.daowen.com)
分析 导游员通过详尽的介绍,为游客展现了大雁塔的发展及建筑结构,精雕细刻及大雁塔的文化象征。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文化在我国深入发展的产物。这种建筑风格开始用神圣感替代神秘感,以宗教发展鼎盛的自豪感淡化了以往的畏惧感。
所谓“哥特式”,是指12—15世纪西欧的艺术与建筑风格。1140年,哥特式建筑开始在巴黎北部的圣丹尼修道院兴起。圣丹尼修道院院长在教堂重建时率先提出:教堂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建筑师们按这个要求大胆创新,采用塔顶向上延伸、增强窗户透光度和重新安排建筑比例等措施进行重建,从而使新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得以诞生。这种教堂具有尖形的拱、菱形的顶、高大的花窗和复杂的装饰,给人以雄伟、明快、修长、奢华和耸入云霄的感觉,以此表达人们对上帝的一种敬仰与接近之情。哥特式建筑拔地而起的主体,插入天际的塔尖,光彩闪烁的花窗,以及复杂奇妙的建构使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飞腾升华、直入天国的宗教氛围。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
分析 通过介绍基督教哥特式建筑的产生、建筑的特色及表达的文化含义,让游客对国外的宗教建筑有了清晰的认知。
其次,要突出塑像的艺术性。宗教艺术品是信徒崇拜的象征物,信徒通过崇拜这些象征物来获取善业功德。因此,只有将这些作为崇拜对象的宗教雕塑和绘画按照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地制作出来才合乎要求。导游员在讲解此类景物时要善于从塑像制作的材料、造型、神态、色彩等方面体现塑像的宗教内涵和艺术特色。
请大家跟随我推开这唐代的大门进入殿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面一个巨大的佛坛,最醒目的是三尊佛像和两尊菩萨像。三尊大佛正当中的是释迦牟尼,左侧是未来佛弥勒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与一般的排列方法不同,将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它的特别之处;两尊菩萨像分别是文殊和普贤菩萨,它们与三尊佛像并列而坐。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一般文殊在左普贤在右,而这里正好相反,可能因为五台山是文殊的道场,普贤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所以请他上座。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梁思成临摹,《图像中国建筑史》)
请大家仔细观察,佛像面颊丰满,弯弯的眉毛,端正的口唇。而菩萨像身体大多微微向前倾斜,腰部弯曲,腹部略微凸起,与敦煌塑像同出一范,这是唐代中叶以后的特征。除了唐代建筑和泥塑外,这里还有唐代的壁画和题记。全殿保留下来的唐代壁画共有60多平方米,虽然都是碎片性的,但依然能够感受到“曹衣出水”大唐盛世的风采。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梁思成临摹,《图像中国建筑史》)
分析 在这篇讲解词中,导游为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领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内的建筑规制和佛教供列,运用了大量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的讲解方法。尤其是将佛像和菩萨像的特点与敦煌的对比,找到了唐代佛像的共同特点。
乐山大佛,是依崖开凿而成的弥勒佛坐像,位于峨眉山东麓,濒临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面对峨眉三峰,背倚凌云九顶,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乐山,仅一江之隔。佛像通高71米,高出阿富汗巴米扬大佛16米。开凿于唐开元元年。1986年经维修,大佛工程人员实测,大佛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口横长3.3米,颈高3米,耳长7米,指长8.3米,比例均匀,妙像庄严。在没有任何先进的科学设备观测的历史条件下,要建造这么宏大的造像是很难想象的。且头顶的1021个螺形发髻和流畅的衣纹巧妙地组合成十分科学的排水系统,使红色页岩造成的佛像得以完整保存至今,并与周围山水融合为一体。当代诗人戈壁舟诗:“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是其真实写照。
四川·乐山大佛
分析 导游员通过运用精确的数字,为游客描绘了一幅乐山大佛的画面。坐像、法相庄严,这些都体现出乐山大佛的特点。科学性与其体量的巨大,更成为其独一无二的特色。
4.讲解以石窟为代表的其他艺术形式
在宗教建筑中还有各种表现佛教内容的壁画、石雕、砖雕、木雕的装饰,彩绘等艺术形式。我们这里以中国典型的石窟艺术为例来学习如何讲解这类内容。
石窟也是佛教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在岩石表面雕刻出来、浅凹进去的阁,称“龛”;在洞内雕塑的,称“窟”;在岩石表层直接雕刻的,称“摩崖石刻”。石窟最早是佛教徒的修习场所,后来发展成为供佛、礼拜的地方,故又称石窟寺。石窟艺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南北朝时,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的石窟的开凿开始兴盛,且规模宏大,分布较广;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技法也趋于成熟;到宋以后开始衰退。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发达于中亚,落户于中国,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被誉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以其精湛而广博的艺术闻名于天下。其他石窟石刻艺术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各领风骚。
石窟艺术属于佛教建筑艺术的范畴,但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又有别于一般的佛教建筑艺术。石窟在题材上、内容上和佛教建筑艺术上都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并在某些方面影响着后世的佛教建筑艺术,如佛像造型、壁画的表现手法等。
在讲解石窟艺术时,我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做有心人,把平时吸收的点点滴滴予以积累和消化,这样在有需要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在现阶段,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在石窟讲解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要领。
考一考 在石窟讲解过程中,游客可能会问我们哪些问题呢?
在石窟的游览过程中,游客在看到精美的石窟艺术和浩大的工程后常问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这么浩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
第二,石窟中的精美壁画表现的是什么意思?
第三,为什么佛像不仅面部表情不一,连身高、胖瘦区别都很大呢?
第四,为什么有的石窟看起来简陋粗糙,而有的则精致大气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站了解相关知识。
由于石窟建筑往往依山而建,规模庞大,在游览过程中,不能一一游历。所以,在讲解中,我们要突出本石窟中最能反映石窟艺术特色的洞窟和内容,选择其中的部分洞窟,让游客在边走边看中实际感受石窟的结构布局和雕像的艺术特色。
云冈石窟第19窟,洞窟内主佛像高16.8米,端庄凝重。雕刻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三世佛。明明窟中只有一尊,怎么能称三世?其他的两尊呢?
在有限的空间内,如果一定要三尊佛像并立,势必出现三尊佛像一起按比例缩小的情况,这样就难以达到突出主佛的目的。该怎么解决呢?游客们,让我们一起从洞窟门口后撤,你们看到了什么?对了,我们眼尖的游客已经发现,在主洞的两边,工匠们又各开设了一个耳洞,分别雕刻着另外两尊佛像。这种巧妙的构思,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分析 在这段讲解词中,导游员提问预设埋伏,从不同角度欣赏大佛,选取最佳观赏位置,极大地调动了游客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真知,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石窟的建筑艺术和技术也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开始比较粗,后来各地都开始了大规模开凿。俗话说,熟能生巧嘛,技术、艺术也就大幅度提高了。到了后期,甚至我国古代建筑中“尚大”的观念也得到了十足的体现。如四川的乐山大佛,高达71米,用了90年才完工!
大同·云冈石窟(水野清一版《云冈石窟全集》)
由于石窟工程浩大,往往要花费几代人上百年的时间,而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差别较大,使得洞窟内的佛像、壁画造型迥异。从佛像上来讲,北魏时期的佛像看起来比较清瘦、飘逸,而唐代石窟中的佛像则比较丰腴、高大。
大家请看,在南壁东侧的“观无量寿经变图”中,平台上有六位伎乐天神呈“八”字形分坐左右。正中这一位,高髻云鬓、面部丰腴、肌肤莹白,眉眼顾盼生姿,神情温婉雍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有情韵。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双手猛然后举,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刹那间,时光凝固,众生静默。她无疑是众神之中最光彩照人的那一个!请大家仔细看,她的双脚拇指跷起似在晃动,以应节拍,这种特殊的舞技是印度舞蹈留下的痕迹。
“反弹琵琶”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举琵琶至颈后,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将“反弹琵琶”绝技的一瞬间化作了永恒。
中唐·莫高窟第112窟“反弹琵琶”临摹画
(选自2018年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导游服务赛项成果展示,杨红《敦煌壁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