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现多角度交叉的研究视角

实现多角度交叉的研究视角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发现,国外学者对之研究相对较少。朱景林认为,物质文明是二者融入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融入物质文明建设,而思想政治教育物质载体属于物质文明,其“知行统一”的特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质文明建设的纽带。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发现,国外学者对之研究相对较少。一方面,是因为理论研究一般是为实践运行服务的,对中国社会发展是重要的问题,换个立场,则可能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他们评头论足的一般是中国的“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而鲜见“文化威胁”论,这也从反面印证了我们发展的软肋所在。另一方面,即使涉及相关研究,国外学者一般都是在研究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问题时才有所触及。所以,本文就此选题不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相反,在我国学界,对这一选题的研究,除了前述相关专著,论文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为检索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发现自十八大之后,相关研究成果呈逐年递增趋势,2013年有31篇,2014年有100篇,2015年有176篇,2016年有279篇,2017年有297篇,2018年有276篇,2019年有190篇;从研究类型上看,55%属于基础理论研究,17%属政策应用型研究,综合型研究占28%。综述这些论文,从它们所讨论的内容和体现的观点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研究。其一,主体意义论,即意义体现在学生主体身上。徐增鎏认为,以大学生为融入对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深层次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9]其二,多元意义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思想理论课的创新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例如,薛明珠和陈树文认为,二者融合既能创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新平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改革,还能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10]陈宗章认为,这一融入过程可以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11]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有三类观点。其一,性质地位决定论。代表性观点有:陈锡喜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核心价值观都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必要性;[12]张有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是大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以及适应社会巨变的必然要求。[13]其二,二者目标契合论。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有:曹群和郑永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现实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体现,是面向社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14]其三,介质融合论,即二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介质与载体。朱景林认为,物质文明是二者融入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融入物质文明建设,而思想政治教育物质载体属于物质文明,其“知行统一”的特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质文明建设的纽带。[15]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比较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指导作用,欧清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础,具体讲,二者的价值追求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指针和理论基础。[16]而另一种观点更具有哲学性,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作用。例如,郭彩星认为二者关系辩证统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需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教学改革,而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17](www.daowen.com)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策略研究。在路径选择和策略建议上,学者给出的结论具有宏观联动、微观衔接等特点。宏观上,包括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与促进;广大教师需要身体力行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深化认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强化自我探索发挥社会实践作用,开展全程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优化环境教育[18]构建长效机制,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实现有效“融入”,要以建立可用、管用、好用的长效机制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形成各级学校有机衔接的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体系。[19]在微观上,重视思维转变,从创设生活情境、探究课程开发和建设活动资源三条路径出发促进融合;[20]陈银平从教师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人格魅力意识),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专题式教学法、情感共鸣式教学法和新型互动教学法)方面阐述了融入路径。[21]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困境和原则等角度探讨这类问题。以上丰富的成果研究视角多元,研究水平可圈可点,但在理论与现实层面仍然存在着有待完善和深入的空间。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深入还有待加强;如何准确把握建立融入长效机制的关节点、原则、策略等都有待细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