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度百科看,“理想”指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古代,理想也称为“志”,即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当存高远”等指的都是这个意思。理想分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的一般指在近期要完成的目标,长期的一般指远大理想,奋斗时间长。理想作为正确的想象,不同于幻想、妄想或空想,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客观必然性、社会性和阶级性。
“信念”指认为是事实,或必将成为事实,是对事物的判断、观点或看法。信念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意向和行为倾向,是一个人的行动准则,它使人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伴随着深刻的情绪体验,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2]对于信念的作用,有很多名言警句。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说,“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著名文学家丁玲认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理想信念作为一个名词,不是“理想”和“信念”两个词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独特含义的,指的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展望,是人们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是人们人生诉求、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以奋斗目标为表征的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高度自觉意识”。[3]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强大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曾说:“为什么过去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一般来说,无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以凝聚人力,团结力量,推动国家和社会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www.daowen.com)
对于我国来说,不论是在革命战斗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想信念问题都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为党和国家所高度重视,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