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法学问题意识与法感培养: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

法学问题意识与法感培养: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学,也有本学科要面对的时代-社会性问题、历史问题和涉及永恒的终极价值问题。学生在这堂课后需要完成一个学术性作业:举三个例子分别阐述自己所认知到的中国法律或法学发展中的时代性问题、历史性问题与终极问题。这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分析学生阅读情况与阅读质量。问题意识涉及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所提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法学问题意识与法感培养: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

著名哲学家、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先生曾出版过一本书,叫作《问题意识: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辨集粹书系》(第2辑),谈到问题意识乃是问学的动力。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关注三类问题:时代的、历史的和永恒的。所谓时代的,也就是时代与社会性的,涉及对现实的乃至紧迫的社会政策及个体行为的观察评价。第二类历史类的,涉及怎么看待世界和中国近一百年以及更早的三千年。时间最长远的就是第三类永恒的问题,比如生命的意义、精神信仰等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4]

应该说,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法学,也有本学科要面对的时代-社会性问题、历史问题和涉及永恒的终极价值问题。[5]基于这个考量,法学方法论第一堂导论课以耶林《法学是一门科学吗》这本经典名著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这个方法论总体问题。学生在这堂课后需要完成一个学术性作业:举三个例子分别阐述自己所认知到的中国法律或法学发展中的时代性问题、历史性问题与终极问题。

这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分析学生阅读情况与阅读质量。问题意识涉及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所提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一般而言,问题意识敏锐的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真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意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深入思考,这一点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是相似的。比如,注重分析法律在规范性之外还具有的历史性、哲学性、政治性,就是我作为一名法学教师长期读书思考,从事一线教学后对法律与法学产生的整体认知。

在这个整体认知指引下,本课程要求学生按照专题指引阅读大量专题文献与典型案例,旨在让学生在研习法律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一种“基于法条又超越法条”的广博知识视野。让法科学生深知既要学好部门法同时又不能只学部门法;既要熟练掌握法条-释义式法学又要学好价值-理论法学(因为在根本上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既要具备实务法律家(Practical Law⁃yer)的技术素养与工具理性,又要拥有学术法律家(Academic Lawyer)的理论底蕴与价值理性。(www.daowen.com)

概言之,理想的法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始终要围绕一个根本目标展开:即应让学生知道理论法学与法律实践之间存在通力协作的关系,法律人不能以实践为理由拒绝理论,也要意识到理论过度疏离实践的危险,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因此,一个卓越的法律人既要有扎实的处理个案的决疑诊断技术,而在面临法律实践中具有一般性的事物或议题时又要有理解并解决理论性争鸣的抽象化能力。[6]

如此,对学生个体而言,才能成为有思想有“法感”的卓越法律人,“法感”在法学方法论上就是指根植于法律人灵魂深处的一种理性价值判断机制。接受此种机制训练的法律人,能以对正义富有义务感、对制定法持批判态度的法律人人格取代无感情的涵摄机器。[7]如此,推而广之,对学校法学教育整体格局而言,才能全面体现中国政法大学作为国家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的卓越品质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