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单纯的知识获取已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有相当大的惯性,往往是将更多的比重放到了专业课程之上,忽视了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学术能力的提升,以及通识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共同作用。本人所提出的“四位一体”的通识课程改革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导向,体现课堂的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通过课程公众号平台和工作坊的建设,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该课题的推进,也必将促进大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第一,“四位一体”的创新通识教育理念契合中国政法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近代中国女性、战争与革命》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前期结合中外教学经验的理论构建和后期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完善构想、升华理论。“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创新与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与我校《中国政法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的文件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即要强化“通专并举”的培养理念,强化学生的学术能力,于通识教育中培养全面型人才,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符合学校以能力类型为导向构建通识教育模块的要求。
第二,“四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有助于本科生学术能力的提升。课堂理论教学的结束不应是整个课程的结束,本课程旨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系统的、课堂内外各部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课程模式,更大程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并创新教学成果。“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注重本科生在课程论文写作中与教师的双向互动,重视课程刊物、课程公众号平台和学术工作坊在学生课程论文的宣传和完善,以及学生学术视野的拓展与学术素养的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四位一体”教学法在本人开设课程中的运用,从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当下高校以课程论文作为结课形式的通识选修课程不在少数,课程作业的质量高低是学生学习效果较为直观的体现。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得到除了分数之外的关于文章内容的反馈,将更加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及时改进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重要的是,本人在执教过程中注意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少有机会能够以公开的方式了解到同一课程的其他同学论文写作的水平,进而也使得学生之间在课程方面学习、交流的空间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延展。由此可见,给予学生的课程论文进一步的指导与反馈就显得很有必要,通过评议、修改、宣传推广等方式,使得课程论文的提交并不等同于课程学习的结束,有利于学生在该门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学术能力方面的提高与进步。
第四,《近代中国女性、战争与革命》通识选修课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导向。因此,本人还会根据选课学生的需求,进行其他实践教学内容的拓展。例如,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或由学生自发组织参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将亲身体验与课堂理论教学形成补充,或走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等妇女保护协会组织,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下妇女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五,“四位一体”教学法引入到本科教学之中,有助于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薪火》课程刊物、课程公众号及工作坊的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课程作业修改与作业展示的平台,有利于填补学生缺乏进行论文评议、提升论文写作能力平台的不足,既能起到良好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也能满足学生提高学术能力的实际需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既是有很大区别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四位一体”教学法不仅注重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学术能力的培养,也使得这种具有普适性的以课程论文写作为目标的学术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由此可知,通识教育课程的立足点为学生而非教师,它着眼于学生的文化自觉,立足于学生的人格养成与长远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对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www.daowen.com)
第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理论内涵在于实现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指导思想的融通。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穂期”,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促使青年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要求包括全体高校专任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素之间的统一,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8]
从这个角度而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课程创新建设,实现立足课堂与立足实践两方面的形式创新,努力将抽象枯燥的学术知识内化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立场出发,充分利用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和学生身边的生动案例,做到思想性和亲和力的统一。例如,本人召集的“从‘发现女性’到‘成为英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本科生工作坊”,于2020年10月31日在智慧教室成功举办,即以2020年度热映电影迪士尼版《花木兰》为讨论对象。其中,刑事司法学院2018级彭雨宸同学做了《女性自我觉察的不同表达:动画版和真人版〈花木兰〉对比》主旨报告,人文学院2018级张越同学的报告专题则是《木兰故事的再叙述——从〈木兰辞〉说起》,伴随着品尝茶歇轻松愉悦的氛围,各位报告人、与谈人、评议人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一位亲临活动的学生事后将之称誉为“神仙读书会”“法大的客厅”。通过本次工作坊活动,促使学生结合相关影视、文学作品,在鉴赏影片的过程中感悟木兰“尽忠、持勇、存真”的优秀品质,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奠定精神底色。
另一方面,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科知识点进行理论教学设计,以面向全校本科生全部专业开放选修的《近代中国女性、战争与革命》通识课程为例,可以探索实施女性学、历史学、文学等跨学科的“定制课程思政选修课”。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的前提下,实现实体课程、网络课堂与“行走课堂”三者的相互促进与融合,从而将该门通识选修课打造成富有特色、思想、灵魂与魅力的“金课”,引导学生开展近代中国历史上杰出女性事迹的学习活动,书写中华民族女性英雄的新史诗。
2020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提出四点主张:帮助妇女摆脱疫情影响,让性别平等落到实处,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加强全球妇女事业的合作。[9]《近代中国女性、战争与革命》通识选修课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开展,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妇女问题的重要论述,既是展现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并捕捉描绘近代中国女性史的精神图谱,为时代正名、为英雄画像。在此基础上,实现本科生教学目标中以思政必修课为主,以“课程思政”选修课为辅,二者互补与支撑的课程资源供给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