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运用多重视觉元素使得电视新闻的“时间意识”空前提高。众所周知,时间有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上的区分。就电视新闻而言,其物理时间即是屏幕时间,指节目播出所耗的时钟时间。[24]而心理时间则是指由于观众注意力和耐心的有限度性,对客观时间的主观感受。对多重视觉元素的叠加使用,丰富了受众的视觉体验和感性认知。由于屏幕时间的传播效果最终仍要通过观众在心理时间上的感受进行衡量,因此在有限的屏幕时间内,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使观众陷入沉浸式观看,正是如今的电视新闻审美所追求和强化的。
(一)注重运用细节镜头
热奈特将叙述语式划分为“讲述”和“呈现”两种,从媒介特点来看,电视新闻的声画语言长于“呈现”式叙事,报纸新闻则以“话语”型叙述方式为主。在展现有着现场形象和生动细节的事件时,电视新闻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25]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视觉冲击和感官愉悦的追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适应受众诉诸视觉的感官需求,电视新闻在镜头的选取和运用上更加注重对细节镜头的使用。
黄匡宇教授在《电视新闻语言学》中这样定义细节: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26]据此定义我们将电视新闻中的细节镜头定义为突出人物性格、时间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等局部环节的镜头语言,是丰富信息含量、丰满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细节镜头一般指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小景别的镜头语言,有时镜头甚至将人物的头顶和部分面部切出画面以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这种小景别画面的影像风格很容易形成新闻节目可识别的影像叙事模式。
《新闻调查》作为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的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细节镜头的使用上尤为见长,通过细节镜头的选取,让观众在视觉上更接近真相。在某种程度上,细节的存在也满足了受众窥探的欲望,成为激发和保持受众兴趣的刺激点。以《新闻调查》2012年6月2日的节目《被拷问的死亡飙车》为例,节目中记者对2012年5月26日发生在深圳滨海大道的飙车肇事案件进行采访,针对在民众中普遍存在的顶包猜疑,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在对肇事人侯某进行的采访中,记者多次使用细节镜头记录下侯某的面部表情(图10-1),显示出其情绪的复杂与内心的焦灼。侯某空洞却充满悔恨的双眼不断增强着观众对于画面的记忆深度。在深入深圳市交警大队事故车辆停放场的采访中,记者运用一系列细节镜头记录下事故车辆的车体残骸:电动出租汽车内部变形的金属物、汽车后部巨大的凹陷、化为灰烬的汽车电池;红色跑车内驾驶位安全气囊上提取血迹后留下的小洞,驾驶位侧门把手血迹样本提取处的特写(图10-2)……这些富有冲击性的画面不仅传达出车祸事故的惨烈程度,而且拉近了新闻事件与电视受众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受双方的关系。细节镜头的运用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进入新闻现场,而对细节镜头的剪接也容易呈现出蒙太奇的表达效果,对表现新闻主题起到推进和升华的作用。运用细节镜头分析新闻事实,展现新闻事件过程,揭示新闻事件结果,不仅能满足受众的信息诉求,而且能够穿透表象,到达事物的本质。
图10-1 细节镜头:犯罪嫌疑人侯某
图10-2 细节镜头:驾驶位侧门把手血迹样本提取处
(二)字幕语言全面转型
在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之下,作为电视新闻传播符号的重要元素,新闻字幕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容表达与呈现方式,试图在新闻的信息量、时效性、易得性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1.整屏字幕:扩充信息量
整屏字幕,指字幕代替画面呈现新闻主要内容,并充满整个电视屏幕的字幕使用方式。此时字幕在新闻中不再是辅助画面传播信息的手段,而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传递方式。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以节点为单位的“超链接”跳转式呈现。这种交叉联想的方式,打破了传统顺序、线性传播方式的局限,为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化呈现提供了可能。整屏字幕的出现和应用正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超链接文本借鉴的产物。整屏字幕常常是为了解释较为复杂的新闻信息或者强化关键性的信息内容,当字幕信息有序地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受众通过收看整屏字幕并配合主持人对文字的讲解,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记忆程度。同时字幕取代画面成为屏幕的主导,有效去除了感性画面对于观众的干扰,不仅扩充了信息含量,同时为电视新闻的深度延展提供了可能。在目前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节目中,对整屏字幕的使用已经较为常见。
2012年11月23日的《新闻1+1——雷书记的“雷人”视频》节目中,主持人董倩借助整屏字幕对事件发展的时间表进行梳理(图10-3),从而指出63小时内,一个正厅级干部被微博舆论“秒杀”的惊人事实,微博舆论的强大影响力立时展现。2012年11月30日的《新闻1+1——男孩儿危机!真的假的?》节目中,男孩危机的四个方面清晰的呈现在屏幕上(图10-4),配合白岩松的点评使受众对男孩危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图10-3 雷政富事件时间发展表
图10-4 “男孩的四大危机”字幕
2.标题字幕:更大更醒目
传播学者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阅读文字能够记住10%。收听语言能够记住20%,观看画面能够记住30%,而边听边看能记住50%。[27]由此可见,“视、听、读”三位一体能够有效促进观众对于新闻的记忆程度。加深信息的记忆度、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信息,这就是标题字幕存在的价值。目前的电视新闻频道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标题重点式”字幕的包装,新闻标题字幕在字号上更大、在颜色上更醒目。这正好迎合了网络传播对于文字视觉理念的解读:“大就是美丽的”(Big is beаutiful)、“更大文本”(Bigger teхt)[28]。简洁、实用成为运用新闻字幕的新标准。
图10-5 《24小时》标题字幕
图10-6 《午夜新闻》标题字幕
3.滚动字幕:强化时效性(www.daowen.com)
由于受到电视新闻节目播出时段、制作流程等的限制,电视新闻在时效性、信息容量等方面往往落后于新媒体,随时插播的滚动字幕新闻不仅使得电视新闻在时效上追平了新媒体,而且扩大了电视屏幕的信息容量。一方面,突发新闻事件的出现具有不可预知性,电视新闻滚动字幕的出现能够及时通报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状态,追踪最新的时事动态。另一方面,由于时长所限,并非所有的新闻信息都能够以节目的形式出现,一些稍微次要的或者缺乏画面的信息通过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下方,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29]同时,对重要信息的反复滚动播出,也能引起受众对于相关新闻的重视程度,提高新闻信息的到达率。目前央视新闻频道的滚动字幕在信息更新速度和信息发布数量上均有所提升。
(三)大量使用新闻动画
动画泛指通过人工方式制造的动态影像。对于新闻节目而言,其中的动画是指人工制作的而非实拍运动影像,包括运动的图形、图像、文字等画面要素。故新闻动画是指采用动画形式作为新闻信息的表现手段,它通过动画语言报道、评论事实,是新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纪实动画。[30]新闻动画既包括纯粹的动态画面,也包括画面构成元素中使用的动态效果。
新闻动画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策略的有益补充, 是对现实主义的另类挖掘,它为新闻提供了新的呈现形式,是新闻节目视听语言的创新手段。[31]随着受众对新闻信息视觉化呈现的需求日盛,电视新闻已经不局限于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表现新闻画面,新闻动画在电视新闻中得到了大量使用。
1.新闻动画补充画面信息内容
由于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瞬间性,为及时获取有效的新闻图像带来了很大困扰,加之一些具有过去时和将来时的新闻画面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新闻画面信息的缺乏往往成为影响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新闻动画的出现有效地避免了新闻画面匮乏时电视画面单调乏味的尴尬。新闻动画不仅能够展现事件发生的场景,演示事件发展的过程,而且能够对过去或者未来的场景进行模拟,使得画面内容充实丰富,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视觉引导的优势。
图10-7 “神九”发射动画模拟
图10-8 模拟皮斯托瑞斯枪杀女友现场
2.新闻动画展示事物原理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抽象性的原理和概念,单一凭借主持人或者专家的讲解,并未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视觉优势。新闻动画的出现可以将抽象原理化为具体可感的电视画面,在动画演示的过程中促使观众对于相关概念和原理有更加直观而深刻的理解。如图10-9所示,对“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空中对接的原理展示动画,使得抽象的对接过程变得生动易感,深奥、空洞的科学原理借助新闻动画的模拟展示,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平易近人。
图10-9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空中对接原理展示动画
2013年“两会”期间,《新闻联播》特别推出了“聚焦两会·看图知两会”(图10-10)的板块,借助新闻动画对第二天的两会议程进行展示,利用动态的图像和字幕信息,平面、抽象的两会议程变得立体可感,配合轻快的背景音乐,一条短新闻让观众观看过后产生了意犹未尽的感觉。
图10-10 《新闻联播》——“聚焦两会·看图知两会”
3.新闻动画增强画面表现力
在涉及数字、变化趋势等的财经类新闻或科技类新闻中,常常涉及图示、图表的使用。新闻动画利用三维建模产生的立体画面,为坐标、曲线、图标、色块等加入了动态元素,生动地将上升下降、增长减少的变化趋势和拐点、峰值、谷值等关键性信息进行动态阐述,在强调用数据说话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动画对于数据的解读和演绎无疑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与视觉期待。直观、简洁成为这个时代对新闻数字呈现的要求。另外,新闻动画还在新闻图片、字幕、线条等画面构成元素中加入了动态效果,相对于静止的画面,动态变化的元素更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
图10-11 富于动态的新闻图表
图10-12 对峰值的动态标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