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构新闻定义与价值体系:电视新闻频道研究成果

重构新闻定义与价值体系:电视新闻频道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时效性不仅是新闻存在的意义也是新闻竞争的重要比拼要素。草根新闻的出现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草根精神密不可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权威性的解构以及非权威信息的膨胀,使得“去名人化”成为受众新的接受习惯。对草根新闻的价值挖掘成为新闻媒体在雷同题材竞争中推陈出新的重要棋子和筹码。草根新闻的涌现使新闻传播逐渐走出名人策略的宏大叙事。

重构新闻定义与价值体系:电视新闻频道研究成果

(一)新闻定义的重塑:新闻泛化

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新闻信息和多元的信息需求,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定义已经难以适应新闻传播发展的时代要求。“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显然已经无法对今天的新闻进行概括。虽然关于科学而确切的新的新闻定义,学者们仍然莫衷一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新闻泛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正如杜骏飞教授在《弥漫的传播》中提及,今天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元化,并通过多元化甚至达到了实在化。它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受众对事件的外观下所蕴含的各种各样的讯息都确知无疑,这正是信息化社会能够赋予这个世界非常强大的实在的动力的重要原因。[2]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内涵和外延都被无限扩展,新闻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定义,成为一个泛化而多层次的概念;电视新闻为受众展现出的是一副多元化的信息图景,其触角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更注重对新闻过程和新闻人物的多维展示,从而为受众开辟更为广阔的报道空间。

(二)新闻价值体系的重构

只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才能产生意义——就是这些相关性使新闻变得意义重大,使新闻不胫而走,街谈巷议,从而成为日常生活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3]这种相关性就是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相关性的范畴正在发生变化。

新闻价值是为了解决究竟选择什么事实才会引起公众兴趣这个难题。主要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4]一直以来,学界和业界关于新闻价值的讨论主要围绕“五要素”,即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和显著性展开。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新闻接近性跨越了地域的界限,开始向与受众的心理接近、利益接近等层面迈进。而新闻的显著性也不再只以著名人物为选择标准,新闻的目光向草根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转向,新闻价值的评价体系呈现叠加式的复合取向。

1.时效性与全时性

众所周知,新闻一直是易碎品。时效性不仅是新闻存在的意义也是新闻竞争的重要比拼要素。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和传播手段的发展进步,不断刷新着新闻时效性的概念,同时也将新闻的时效性带入全时性的时空概念。新的传播环境之下,新闻不仅要满足受众在第一时间获悉新闻的需要,同时要在新闻的时间跨度上具有延展性,不仅要在横向上满足受众在某一时间点获取特定信息的愿望,同时还要满足受众对于了解某一新闻事件在纵向上发展演变的迫切愿望。世界上众多24小时新闻频道的开播,正是为了适应新闻全时性的发展要求。全时性新闻的出现突破了电视新闻时间档的限制,强调不仅与事件发生同时,而且与事件发展同步。

2.接近性与亲近性(www.daowen.com)

新闻传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环境,新闻传播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中存在和运行。具有时间根据的新闻事实能否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新闻事实,还要受制于各种“距离根据”,这种距离根据就是各种各样的接近性。传统意义上新闻的接近性主要包括地理上的接近与心理上的接近两部分内容,所以传统新闻倾向于人以域聚或者人以群分,把地理要素和心理诉求作为新闻选择的重要标准。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一方面互联网强化了地球村的概念,突破地域的界限将地球碾平;另一方面LBS位基服务的出现,在精确地理定位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受众对于自我存在的认知。随时随地变换生活空间和不断移动重新定位的生活状态,使得受众需要在移动生活和快速节奏中找到慰藉和归属,新闻的亲近性随之出现。亲近性突破了地域的枷锁和心理层面的局限,从更深刻而广泛的意义上满足受众的需求,与受众形成共鸣,使得受众的情感诉求、精神诉求等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3.趣味性与人文

新闻的趣味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5]网络文化与娱乐精神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在娱乐文化的冲击下,新闻的趣味性正在被无限放大,甚至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的危险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在趣味中间注入人文精神是对新闻娱乐化的一种平衡和矫正。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当人们在娱乐节目的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之后,感到空虚和孤独的时刻,新闻中的人文关怀将让钢筋水泥丛林中的迷失人群得到片刻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在娱乐大潮蜂拥而至的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坚守也将是新闻履行社会守望者职责的重要手段。

4.重要性与工具性

新闻的重要性主要指新闻与社会生活或者受众切身利益关系的密切程度。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与受众切身利益的关切程度被愈加凸显,新闻的工具性得到了传播媒介的重视。艾伦·鲁宾曾把媒体的使用分为两种类型:仪式性的和工具性的。仪式性的使用比较被动,缺乏明确目标,它把媒体使用当成一种习惯性的消磨时间和娱乐放松的活动。而工具性的使用则主动性较强,具有明确目标,对媒体内容选择性接触,参与程度高,它为了某种信息需求而搜索特定的媒体内容,会导致人们接触大量新闻和信息性内容。[6]按照艾伦·鲁宾的理论,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媒体显然倾向于工具性的使用氛围。工具性意味着受众个人意识的逐渐增强,受众更注意新闻与“我”的关系,更具接近性的新闻报道不再是发生地域在“我”附近的报道,而是与我的移动社交圈更为贴合的新闻报道。这种对受众自我意识的满足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闻。

5.显著性与草根性

新闻的显著性突出的是新闻的名人效应,于是西方新闻教科书中出现了著名的公式:名人+普通事=新闻。在当今新媒体和媒介融合浪潮的冲刷下,在名人新闻的领域之外,“草根新闻”的新闻场域正在迅速扩大,新闻价值不再局限于用知名度和显赫性来衡量。草根新闻的出现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草根精神密不可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权威性的解构以及非权威信息的膨胀,使得“去名人化”成为受众新的接受习惯。随着公民记者队伍的壮大,民本取向、平民视角的公民新闻随之兴起。对草根新闻的价值挖掘成为新闻媒体在雷同题材竞争中推陈出新的重要棋子和筹码。草根新闻的涌现使新闻传播逐渐走出名人策略的宏大叙事。这种传播价值转向带来的是,除了搭建起“老百姓讲述老百姓故事的舞台”,也使明天的历史不至于因为缺少细节而失去真实性、完整性。[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