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央视新闻频道评论员队伍现状及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关键

央视新闻频道评论员队伍现状及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关键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人格体”绑定的是个性化的新闻评论员资源,不过就目前央视新闻频道评论员队伍的现状来看,兼具评论能力、个人魅力和表达能力的新闻传者仍然屈指可数。在时效和观点上形成合力,从而在全球视野下抢占华语新闻频道国际新闻报道的制高点。时效性已然不是电视新闻媒体竞争的第一要义,第一观点、第一评论成为电视新闻媒体逐鹿的新疆域。

央视新闻频道评论员队伍现状及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关键

我认为“评论”二字主要体现对事实、事件和现象的观念与态度,这种观念与态度可以体现在消息报道中的记者、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中,可以体现在调查类报道的事实展示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在专题报道的主持人提问和专家分析中……总之,评论应该是一种内容,而不应该是一种形态。[13]

(一)众说纷纭:新闻评论的多元表达

新媒体环境下,作为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重要支点,对新闻“第二落点”的争夺依然激烈。受媒介接触行为浅层化发展的影响,人们创造的欲望与判断的能力被碎片化的信息和口水化的观点麻痹,受众更加需要思考的力量、原创的观点和新鲜的论证过程。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新闻评论不仅需要提供立场和态度,更需要提供思维方式与逻辑框架

1.个性的观点:打造“人格体”新闻评论

新媒体时代,90%的媒体追逐着1%的新闻,大量同质化的新闻内容让追求“独家新闻”成为奢谈,凸显新闻传者个人色彩的观点表达为实现“独家评论”提供了可能性。个性化的意见表达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包容性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节目在人群中的接受范围。个性化的新闻评论不仅需要新闻传者具有新闻评论的意识,还要求新闻传者具有新闻评论的能力。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评论员杨禹为例,多年从事一线新闻记者的工作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于新闻实践中锻炼的认知能力让他的点评干脆利落、直中要害,从而形成了温文尔雅、犀利诙谐的评论风格。

笔者认为,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人格体”新闻评论将成为电视新闻在内容层面进行拓展的重要方向。与“人格体”绑定的是个性化的新闻评论员资源,不过就目前央视新闻频道评论员队伍的现状来看,兼具评论能力、个人魅力和表达能力的新闻传者仍然屈指可数。

2.权威的观点:众声喧哗中的理性光芒

“简单否定是容易的,但它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对现实存在事物不断追问的‘问题意识’是可贵的,但还应该不断探讨解决问题的条件。毕竟,离开了批判,建构就失去了目的性意义,而离开了建构,批判就成了无声的呐喊。”[14]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应闪现出理性的光芒,成为对新媒体空间喧嚣媒介话语意见表达失范的一种矫正和纠偏。新的媒介生态要求,电视新闻评论不是要渲染社会问题、撕裂社会情绪,而是要促进问题的解决,为问题解决寻找方案。观点的权威性还意味着拒绝浅薄,尝试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为受众提供新闻之外的信息附加值

3.开放的观点:用引导代替回答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评论重在展示论证的框架与过程,淡化对固定答案的追寻,呈现出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在2014年4月23日的《新闻1+1》“24小时书店:能走多远?”节目中,针对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尝试24小时营业,打造城市“精神地标”的做法外界众说纷纭,评论员白岩松用下面一段话结尾:

我觉得还会去思考很多东西。互联网上卖书,它上来就用很低的折扣卖新书,它是为了做促销,做广告,但是这是合理的竞争吗?我们要不要有相关的保护?比如说新书,或者互联网上最低折扣到什么样的程度?只有一系列相关的动作都做实了,倡导全民阅读才会真正变成现实,我觉得最好的结局不是我们做什么了,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手捧起一本书来。

这样的电视新闻评论侧重展现给受众的是思考的过程,在引导中实现对答案的追寻。(www.daowen.com)

(二)寰球视野:国际新闻中的东方视角

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在社会各个领域掀起了波澜,新闻传播领域也不例外。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传播理念的演进,信息传播网络的触角得到了空前的延伸和拓展,国际新闻在电视新闻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强。新闻实践和新闻学理的不断发展使得国际新闻的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国以外的新闻报道”,目前学界对于国际新闻的定义有多种解读,笔者较为认同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刘笑盈教授所做的诠释:“国际新闻是跨越了国家界限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闻,或者更具体地说,新闻有事实、媒体和受众三个基本要素,国际新闻就是新闻要素被国家界限所割断的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闻。”[15]按照刘笑盈教授的观点,在新闻所包含的事实、媒介、受众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具有国际性或超越国家界限,这样的新闻都可以称之为国际新闻。

电视新闻的国际新闻既要报道外国新闻事件的最新资讯,也要关注国内重大事件在全球的影响。既为观众呈现中国以外的世界图景,也展示世界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在时效和观点上形成合力,从而在全球视野下抢占华语新闻频道国际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1.强化直播:第一现场记者连线

由于世界媒体的优势资源多数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西方话语体系下的信息传播网络拥有操控世界信息流动方向的力量,因此世界信息传播的格局依然呈现出西强东弱的单向输出态势。单纯地将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翻译后进行播报,这种充当传声筒,为西方媒体做二次传播的低级做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受众对于国际新闻资讯的需求。为扭转我国电视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金字塔中的被动地位,央视不断加强驻外记者的阵地建设,截至2011年年底,央视海外记者站达到70个,驻海外记者超过500人,[16]央视的全球电视新闻报道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央视新闻频道在常规性新闻播报中加大国际新闻比重和时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国际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报道和直播连线。2012年2月28日,一档专门针对驻外记者开办的日播国际新闻栏目《环球记者连线》正式开播。栏目由《环球聚焦》和《环球直击》两个固定板块组成。《环球聚焦》板块选取当天或当下的国际时事热点,以北京演播室为中心,与驻外记者视频连线,通过记者对当地媒体报道进行梳理和总结,还原发生在国外的新闻事件原貌,拼贴出外媒报道中的中国国际形象。《环球直击》板块主要选取当天的地区性热点新闻事件或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注重对某一事件或某种现象的深入挖掘,通过本台驻外记者的观察和讲述,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另外,新闻频道的《环球视线》《国际时讯》等国际新闻栏目中也都强化了记者连线的作用。

2.观点表达:寰球视野中国声音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意见表达时代的来临不断重塑着国际新闻的传播格局。时效性已然不是电视新闻媒体竞争的第一要义,第一观点、第一评论成为电视新闻媒体逐鹿的新疆域。作为国家级新闻媒体,如何在国际新闻报道的话语竞争中发出中国声音,是央视新闻频道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

《世界周刊》和《环球视线》是央视新闻频道两档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用观点说话的王牌栏目。《环球视线》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新闻事件,动态地进行重点分析和评论,借助实时的新闻画面和现场连线,在主持人、评论员、驻外记者间的互动与交流中揭示事件的本质,带领观众接近事实真相;《世界周刊》用新闻杂志的形式从每周的国际事件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内容,协助正在融入世界的中国人对周遭的环境有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在这两档栏目中,时效性不再是节目的唯一追求,在纷繁嘈杂的话语洪流中传递出中国声音、表达出中国态度才是节目的最终目标。

事实上,在寰球视野的报道理念下强调中国声音,是电视新闻对本土化叙事策略的重视。这种本土化的叙事策略一方面拓展了媒体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媒介传播潮流中,“本土化叙事也在无意中成为一种奇观化叙事,落入了全球话语的期待视野。”[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