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频道生存空间的关键因素

电视新闻频道生存空间的关键因素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的“生存”不仅要求某种媒介在激烈的生态位竞争中得以存活,而且要求这一媒介种群能够维持一定的数量与质量,并得到可持续发展与稳定性延续;而“空间”也是一个包含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广义概念。

电视新闻频道生存空间的关键因素

“空间”(Spаce)一词源于拉丁文“Spаtium”,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与“时间”一起构成了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指某种标示种群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场域。将这一概念移植到生态学范畴,“生存空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意味着“一定时间内,能维持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种生存与发展的多维要素空间,是对种群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的有效占据”。[33]任何物种都受到一定物理、化学及生物等环境因素的控制,这些因素的总和构成了物种的生境,即生态位,而生境所限定的最大环境范围就是所谓的物种“生存空间”。[34]

将生态学中的“生存空间”概念引入媒介生态系统,为我们研究媒介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和多维度的立体视域。在媒介生态系统中,任何媒介的生存与发展都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受众等众多生态因子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时间、空间、营养、功能等生态位的占有与其他媒介种群发生关系,而媒介利用所有生态因子的综合状况以及由此与其他媒介种群产生的相互关系共同构成了媒介的生境,这个生境所限定的最大环境范围即是媒介的“生存空间”。“媒介生存空间”的概念深刻地揭示出媒介种群与媒介生境相互依存的内在本质,对于我们研究媒介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媒介如何不断调整、演进以适应媒介生态,最终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的“生存”不仅要求某种媒介在激烈的生态位竞争中得以存活,而且要求这一媒介种群能够维持一定的数量与质量,并得到可持续发展与稳定性延续;而“空间”也是一个包含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广义概念。文中的“电视新闻生存空间”既涵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受众等要素在内的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系统,也涵盖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对自身生存发展策略的探索。面对新媒体对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的重塑,本篇主要从生存空间的维护、生存空间的再造和生存空间的拓展三个维度对电视新闻的生存发展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寻找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与不可替代性,为扩大电视新闻的生存领地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注释】

[1][美]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2]黎斌主编:《电视融合变革——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3][美]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4]杨状振:《重组话语: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视批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5]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记者》2003年第5期。

[6]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7]杨状振:《重组话语: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视批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8]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第四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9]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第四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10]《新华时报》:《我国微博用户达3亿 手机上网成终端第一》,http://news.sinа.com.cn/m/2013-01-16/103926047731.shtml。

[11]胡舒立:《新媒体、新闻业和新闻人》,http://news.qq.com/а/20121130/000003.htm。

[12]王建磊:《草根报道与视频见证——公民视频新闻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

[13]陈纪英:《迎接企鹅阿里的铁桶阵》,《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3期。

[14]杨忠直:《企业生态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5]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6]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第4期。(www.daowen.com)

[17]凌一、娄悦:《政治传播生态中新媒体的优势》,《当代传播》2009年第2期。

[18][美]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19]王利:《新媒体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理论研究》2012年第5期。

[20]http://news.eguаn.cn/yishijiаo_186073.html。

[21]《资源的重聚与强化—— 2013年我国广告市场回顾与未来展望》,http://www.cicn.com.cn/content/2014-01/07/content_135733.htm。

[22]杨春雨、徐进、许云峰:《当危机来敲门——透视2012广告增速与投放双下降的背后》,《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年第7期。

[23]转引自程正民:《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巴赫金文化诗学的哲学层面》,《文学前沿》2000年第1期。

[24]赵红勋:《电视娱乐文化的窘境表征与健康发展》,《现代视听》2012年第7期。

[25]李林容、赖黎捷:《电视“娱乐文化”生存路径》,《传媒》2011年第2期。

[26]宫承波:《新媒体文化精神论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27]崔银玲:《当代电视文化研究——以“旭日阳刚”等文化现象为例》,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8]王岳川:《当代传媒的“后现代”盲点》,《文化评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29]肖锋:《2013:重启之年》,《新周刊》2013年12月15日(总第409期)。

[30][英]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31]王丹娜、刘鹏飞:《网评: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的正向标——对网络评论如何传达权威真实观点、引导舆论的思考》,《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2期。

[32]转引自孟建、董军:《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的嬗变与发展》,《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2期。

[33]曾本祥、王勤学 等:《生存空间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年第(3、4)期。

[34]邹欣庆、郝治纯:《边缘幸存空间—— 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古生物学报》1995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