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传播层面
1.缺乏品牌栏目,改版流于形式
新闻频道信息量与一定时间内新闻条数的多寡密切相关。央视新闻频道创办初期,由于自身力量不足和对整体利益的考虑,把原先CCTV-1的节目直接放在新闻频道中播出,这就导致新闻频道的信息并非自身独有,无法体现频道定位的差异性,同时这些节目在黄金时段并机播出,造成央视新闻频道既缺乏原创性内容又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段资源。
央视新闻频道数次改版一直引领着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牵动着受众的眼球。频道改版追求新闻数量与供给新闻时效性以弥补电视新闻的缺陷,为长期处于信息超载时代下的受众提供信息梳理和过滤,但是将独具特色的新闻节目用“新闻资讯”同一模板打造,忽视电视传媒多维度的深度报道优势,就等于放弃了吸引受众眼球的频道品牌栏目乃至传媒立足之本[122],频道改版因流于形式而缺乏竞争力。
2.电视直播现场感不足,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使受众最大程度地接近新闻现场,在直播状态下,新闻的不可控性、不可重复性可以极大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国外电视新闻频道追求“直播常态化”,注重直播画面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而央视新闻频道在现场直播中仍以演播室直播为主,节目主体大多是事先录制好的新闻消息或短片,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多采用电话连线形式,这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尤为明显。
央视新闻频道采取大批量滚动新闻播出的形式,但是直播节目中信息量偏少,深度不够,缺乏整体力度,“现场感”不足。归根到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缺乏必要的技术设备支持;二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不完善;三是新闻从业人员能力欠缺;四是新闻编辑理念尚未同国际接轨。(www.daowen.com)
3.评论节目缺位
在当今这个媒介激烈竞争的时代,新闻资讯固然重要,但新闻评论往往决定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新闻评论节目的质量决定了一个电视新闻频道的高下。目前央视新闻频道处于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起步阶段,只有《新闻1+1》和《环球视线》两档评论节目,尚未彻底领悟评论取胜的真谛:评论节目缺乏深度,评论员分量不足,整体评论机制并不完善。
4.民生新闻薄弱
民生新闻节目具有天然的“三贴近”特性,对民生新闻的关注是对新闻本位理念的回归。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民生问题频繁出现,民众对于这类新闻有着迫切的需求。然而,央视新闻频道在节目架构中只设置了一档专门报道国内民生新闻的节目《共同关注》,每天55分钟的节目容量不能满足受众对于民生新闻的需求。
(二)尚未形成频道整体化运作
央视新闻频道借鉴CNN经验,实行大编辑部模式,由编辑部门主导新闻生产。但由于我国新闻部门实行事业化管理,编辑并没有直接管理记者的权限,于是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协调。2011年3月日本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福岛第一核电站泄露,央视新闻频道第一时间投入到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之中,进行了大量报道,但是在日本大地震的前夕,我国云南省发生了里氏5.8级地震,央视却在报道中对云南地震关注很少,事实上,云南地震造成了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受灾人数近三十万,也是一个重大事件。这是央视新闻频道在新闻报道层面的缺失,其原因就在于其缺乏高效的管理运作系统。在CNN等电视新闻机构中,记者传回的素材由画面编辑剪辑,撰稿人编写导语、提要,制片人根据节目定位指导剪辑、编辑、美工等工作。央视新闻频道内部的各档节目之间缺乏相互协作和沟通。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之时,频道不能高效整合资源,在紧迫的时间内投入到相应的大型新闻报道中,无法在第一时间开展迅速高效的危机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