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回归新闻本源,提升频道竞争力

回归新闻本源,提升频道竞争力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节目框架凸显新闻专业理念2006年6月央视新闻频道的第四次改版撤掉了《央视论坛》。直播常态化是现代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央视新闻频道不但对各种重要活动进行直播,重大突发事件也争取第一时间直播。央视新闻频道在第四、第五次改版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将提供公共服务,开展人文关怀作为频道的追求。晚间时段是电视收视的“黄金时段”,关系着频道自身的广告收益,自然就成为电视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段。

回归新闻本源,提升频道竞争力

(一)节目框架凸显新闻专业理念

2006年6月央视新闻频道的第四次改版撤掉了《央视论坛》。《央视论坛》所探讨的话题时效性不强,56%的节目都是在谈论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专业性强,其中专家学者占45%,官员身份的嘉宾占42%,使得节目亲民力不够;所谈话题多为对政策文件的解读,而非重要新闻的观点碰撞,使得节目过于生硬。[88]

此次改版的最大亮点就是重点打造早间优势时段,提升晚间黄金时间竞争力,推出了《朝闻天下》和《360°》两档综合新闻节目。《朝闻天下》体现了新闻性与贴近性的协调统一,一改以往早间节目仅仅梳理前一天新闻的做法,第一时间关注当天焦点事件,提示当天生活服务。在保持原有重大国内、国际新闻权威报道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民生新闻、天气出行资讯、文化体育资讯、时尚生活资讯等领域的内容,还增加了“互动话题”板块,为观众开设了一个表达观点和情感的“窗口”,满足了受众需求。改版后新推出的《360°》提出“对当天新闻进行梳理,对最受关注的新闻进行深入报道,对最具贴近性的资讯进行集纳,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的理念,有新闻,有评论,报道更为深入。2008年3月的第五次改版,专题类栏目《社会记录》和《人物新周刊》被撤。软评论栏目《社会记录》因其含糊的信息导向和情感访谈充斥其中,节目整体缺乏时效性;《人物新周刊》则是因为节目中硬新闻较少,节目整体缺少时效性而被淘汰。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1+1》开播,加大了对新闻信息的“解读”以满足受众了解新闻第二落点的需要。

(二)报道形式符合新闻专业理念

央视新闻频道在报道形式上力求体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频道理念,直播由“非常态”逐步变成常态化,让滚动新闻滚起来,使受众真正跟踪新闻事实的发展进程。

1.直播常态化

伴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新闻时效性成为媒体存亡的重大问题,现场直播正是体现电视媒体时效性的重要手段。现场直播对新闻频道扩大在观众中的影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每逢有新闻直播,特别是重大新闻事件直播的时候,新闻频道的收视率便大幅上升。

直播常态化是现代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央视新闻频道不但对各种重要活动进行直播,重大突发事件也争取第一时间直播。新闻频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闻频道2006年第一季度总计直播63场次,日均76分钟;新闻频道第四次改版后,自6月5日到18日,直播15场次,总长达到1163分钟,日均83分钟。[89]改版后,电话连线、视频连线作为基本的直播方式得到了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同时也丰富了报道手段,使报道方式更加灵活。

2.让滚动新闻滚起来

央视新闻频道的整点新闻选择多采用“价值递减”原则,很少采用“动态递进”原则,从而造成滚动新闻滚而不动。所谓“价值递减”是指诸多新闻依据时间段不同确定不同的选择价值标准。上不了19点新闻就上18点新闻,上不了18点新闻就上16点新闻,价值依次递减。“动态递进”原则包含两层含义:新闻事件的动态发展进程随着时间变化有更多背景和分析的加入。新闻频道在日常的整点新闻播报中,貌似增加了新闻信息量,其实增加的信息多是无效信息。新闻频道对于当天发生的重大新闻,为了突出其重要性,多用静态滚动的方式,让其在不同时段的整点新闻中多次播出。每次播出都是重复前一次的内容,有时甚至从主持人到主持人的解说词以及新闻画面全都一样,没有更新报道内容,也没有更新报道形式。整点新闻出现简单、机械重复新闻条数的现象,呈现出“滚而不动”的局面。这与新闻频道提出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和“与世界同步”背道而驰。[90] 新闻的滚动播出要求在增加每天新闻节目播出次数的前提下,每次播出的新闻节目中既有重要新闻的重复滚动,也有新增的新闻,单条新闻中既有重复内容又有随着事态发展所增加的新内容。[91](www.daowen.com)

(三)栏目编排体现新闻专业理念

央视新闻频道定位中的“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凸显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央视新闻频道在第四、第五次改版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将提供公共服务,开展人文关怀作为频道的追求。

1.编排内容体现民生性

2003年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时,整点新闻中多以时政会议新闻为主,然后依次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可见,整点新闻在信息类型的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况,时政新闻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他四类新闻则处于从属地位。[92]随着2002年《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全国掀起民生新闻热潮。2006年新闻频道的改版,栏目形态开始注重民生化。《朝闻天下》在保持原有重大国内、国际新闻权威报道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民生新闻、天气出行资讯、文化体育资讯、时尚生活资讯等领域的内容。《360°》风格定位在“活力、生动、个性、明快”上,试图以观众喜闻乐见的低视角制作一档“全方位的新闻、最贴近的报道”的新闻节目。原央视新闻中心主任彭建明介绍:改版后,我们在内容选取上将拓宽报道题材,加强经济、体育、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报道,减少公文式报道,注重选取小口径、低视角。在新闻写作上杜绝空泛,进一步转变文风,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更轻松、更活泼。[93]

2.编排形式体现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栏目编排效果的最终实现者,在各个不同时间段安排不同类型的节目满足观众需求。央视新闻频道在第四次改版后,重新构架频道骨干,形成以整点新闻为线,以早、中、晚以及周末名牌栏目为收视重点的格局。

早间是人们最紧张的时刻,多关心交通安全、天气状况、国家大事和政治动态等,这一时段的节目以“听”为特色,观众可以边听电视边干别的事情,央视新闻频道第四次改版之后,在早上6:00到8:30安排了长达两小时三十分的大型直播资讯类节目《朝闻天下》,以消息类新闻和天气预报等服务类消息为主,节奏快,信息量多,短消息较多,具有人情味,符合这个时段收视观众的需求。晚间时段是电视收视的“黄金时段”,关系着频道自身的广告收益,自然就成为电视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段。这一时间全家老小都在家,收看新闻节目的多是家庭中具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成员,这就决定了这个时段的新闻不能是简单的新闻综述,而应当是深入浅出的评论。央视新闻频道推出《360°》,节目经常邀请专业人士走入演播室对当天的重要事件进行评论,节目形式灵活多样,综合运用直播、电话连线等报道手法,满足家庭成员共同收看的需求。

央视新闻频道在节目编排上更加注重频道整体定位和布局,重新调整了原有部分栏目播出时间,编排更为科学有效。原有多个栏目《法治在线》《新闻社区》《每周质量报告》《我的长征》《本周》《约会新七天》等的播出时间进行大幅调整;增加收视较高栏目的播出频率,如新闻人物访谈类节目《人物秀》、军事益智类节目《军情连连看》等。调整后的栏目播出时间更符合频道目标观众群的收视规律,更利于观众收看。《社会记录》播出时间由原先的22:00调整到22:30后,恰恰符合了这一时段大部分观众即将休息,更愿意选择一些节奏感不是很强的,关注内容大众、有趣,表现形式轻松的节目来收看的需求,从而获得了更多观众的青睐。[94]

随着公民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提高,2008年央视新闻频道在第五次改版中新增一档评论类节目《新闻1+1》,节目采用口播评论和图像评论相结合的模式,力求突出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新闻1+1》注重评论时机的选择,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采取不抢“第一落点”,只抢“第二落点”的做法。因为某些新闻事件需要一个调查和处理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陷入舆论的狂躁中,只能增添浮躁的声音。只有当事件逐渐平息后,掌握翔实、准确的材料,对事件有一个全景式把控,观察员才能做出理性而富有建设性的评论。这种新型节目形态不仅在内容需求上满足受众,而且加强了央视新闻频道作为国家权威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