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频道改革脉络及阶段特征:新媒体时代的生存空间

电视新闻频道改革脉络及阶段特征:新媒体时代的生存空间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区各有线台、网接收该节目只需增加与3、5、6、8频道接收同类型号的解码器,电视用户可通过当地有线电视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节目。依据频道整体运作模式以及试播期间各档节目的节目效果和社会反响,央视新闻频道在试行两个月后,开始第一次改版。在全国卫视排名中进入前20名。原周一至周六18:30播出的《地方社会新闻》改版为《新闻社区》。取消《财经报道》《亚洲报道》,把《文化报道》缩减为下午一档。

电视新闻频道改革脉络及阶段特征:新媒体时代的生存空间

(一)发展轨迹

1.开播初期的央视新闻频道

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时采用“整点新闻+专题报道+字幕新闻”的频道内容框架,每逢整点播出新闻简讯,屏幕下方一天不间断地滚动播出最新新闻并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其他节目则采取播出央视原有名牌节目为主,新创节目为辅的形式,中间定点插入《天气·资讯》服务类节目。

成立初期的央视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每天24档整点新闻。整点新闻是央视新闻频道的骨架,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跟踪报道和新闻背景的及时跟进,形成重点新闻的多层次充分报道。新闻频道日播出10分钟整点新闻共12档,即1:00,2:00,3:00,4:00,5:00,9:00,11:00,13:00,14:00,18:00,20:00,23:00。日播出30分钟整点新闻共6档,即6:00,7:00,10:00,15:00,16:00,17:00。10分钟、30分钟整点新闻与央视一套并机播出的《新闻早8点》《新闻30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以及新闻频道晚间新闻节目《今天》《午夜》等,共同构成了新闻频道消息类新闻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播出链条。[29]

在整点新闻节目之后是专题节目,专题节目包括新闻背景、新闻评论、新闻调查、舆论监督、民意调查、法制等各种节目形态,是对整点新闻和分类新闻的补充和深化。中央电视台试播期间每日播出的专题栏目有六个:《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法治在线》《每日国际观察》《社会记录》《共同关注》;试播期间每周播出的专题栏目有十个:《数字观察》《每周质量报告》《声音》《面对面》《中国周刊》《世界周刊》《海外速递》《财经周刊》《体育周刊》《文化周刊》。滚动字幕新闻是随着新闻频道的开播于2003年5月1日同观众见面的,每天从凌晨1点10分到午夜24点,正常播出29档(周六28档,周日27档)共702.5分钟,随时播发最新的动态消息,是全天24小时新闻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30]同时央视新闻频道每天播出19档《天气·资讯》栏目,以轻松、自然、灵活、亲切的风格,不断更新的背景知识使天气预报更加人性化和贴近观众。

新闻频道与中央电视台3、5、6、8套加扰节目共用一个转发器、同一个传输流,加扰传送,免费收看。地区各有线台、网接收该节目只需增加与3、5、6、8频道接收同类型号的解码器,电视用户可通过当地有线电视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节目。

观众对新闻频道的开播持比较认可的态度,认为其内容丰富、报道及时、形式多样、新闻更新速度更快,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电视观众了解各类新闻信息;专题节目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起到了舆论监督和解疑释惑的作用;不同群体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看到喜欢的节目,人们对收看新闻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关注百姓的报道也更多了。

同时,观众也积极为新闻频道的发展建言献策:希望新闻频道一方面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和突发性事件,另一方面多报道百姓身边事和百姓关注的政策、热点问题,使信息更为实用;希望看到中央电视台记者更多报道世界各地的新闻;处理好新闻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滚动新闻中重复的内容不要太多,《整点新闻》要及时更新;提高滚动字幕的文字准确率,并适当放慢字幕滚动的速度。此外,不少观众热切希望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尽快在全国各地落地,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收听收看到。[31]

2.改版历程

(1)第一次改版

央视新闻频道在开播之后,当时大部分专家学者都认为新闻频道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栏目设置重复,节目内容雷同,且许多节目显得冗长滞后,时效性完全跟不上。大量的专题节目,势必会影响新闻频道“新闻立台”的方针,导致整个频道新闻性、时效性不足,显得不够活泼,缺少灵活性。依据频道整体运作模式以及试播期间各档节目的节目效果和社会反响,央视新闻频道在试行两个月后,开始第一次改版。首先对相当数量的栏目进行调整:取消了《海外速递》《数字观察》《世界周刊》《体育周刊》《财经周刊》《文化周刊》六个专题栏目,并增加了一档由崔永元主持的新闻休闲节目《小崔说事》。[32]除此之外,央视新闻频道的其他节目,大体与试播期间保持不变。

开播之时,央视新闻频道因为新闻访谈类节目过多而饱受争议,这次改版对保留的节目做出了调整:除了《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这样的专门性谈话节目,24档整点新闻中一律不再让嘉宾进入演播室,以保证新闻频道栏目形态的清晰化。

到2003年年底,新闻频道收视份额已经在全台十几个频道中位居第8名。在全国卫视排名中进入前20名。随着新闻频道开播而创办的《面对面》(2003年1月在央视一套试播)《每周质量报告》《新闻会客厅》等新栏目迅速成长为观众熟悉的品牌栏目。[33]

第一次改版之后,央视新闻频道节目质量和报道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暴露出不少缺点和问题,各档栏目之间的封闭和独立性导致新闻频道出现内容重复、人力浪费的问题。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在整点新闻节目中播出后,同一天内又会在其他节目中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制作播出,浪费了新闻资源,在此情况下,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又被提上日程。

(2)第二次改版

2004年5月1日,新闻频道全面改版,主打重点时段,热点节目。名牌栏目《面对面》增加时长,拓展空间,每期40分钟,每周六日20:10播出;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每周质量报告》除保持周日12:30首播外,特别在当晚黄金时段22:30安排一档重播,同时在每周一上午8:30也安排了一档重播。《纪事》栏目由每周两期改为每周一期,故事更加完整,播出时间为周六23:10。原周一至周六18:30播出的《地方社会新闻》改版为《新闻社区》。取消《财经报道》《亚洲报道》,把《文化报道》缩减为下午一档。[34]改版后,新闻频道栏目布局更加合理,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收视效果。改版后的第二周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达到1.392%,是央视新闻频道自从2003年5月1日开播以来的最高点。[35]

(3)第三次改版(www.daowen.com)

2004年年底,新闻频道在第三次改版中,裁撤掉《声音》等表现不好的节目,同时调整了《新闻会客厅》和《国际观察》的播出时间,以放大优势栏目的收视效果。改版后,2005年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和广告收入进入平稳增长期,到年底平均收视份额达到1.73,超额完成台里规定的平均收视份额1.6的指标。[36]

经过这两次改版,央视新闻频道理清了频道发展和节目创新的思路,强化了知名栏目的品牌效应,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收获了来自观众和相关领导部门的认可和表扬,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7]

(二)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特征

1.以收视率和市场效益为主导的初次改版

(1)市场的“自我选择”过程

构建新闻频道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整合的新闻资源;二是有充足的消费市场;三是有高质量的专业化节目。[38]央视新闻频道应当是一个具备特殊职能的大编辑部:首先,它要能够宏观调控央视各频道的新闻节目和栏目,其次,它要形成自己的频道特色,构建新闻频道的节目框架,进行风格化包装。

作为一个新生的专业新闻频道,央视新闻频道实现了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巨大的新闻流量和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立了“整点新闻+现场直播+字幕新闻”的模式(基本确立了频道今后的播出模式);试播期间两个月内每天都有大小规模不等的现场直播节目,累计150多场,现场直播节目的时长已经超过前一年全年的电视新闻直播总量。对于现场直播,央视新闻频道的表现已经达到了央视新闻总体表现的最高峰。

实际上,市场的自我选择过程在构建新闻频道时起了主导作用。开播之初,新闻频道将综合频道的名牌节目移植过来,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量受众,保证频道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功能的发挥,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经过两个月的试播后,部分节目由于缺乏准确定位和特色,在收视率上表现太差被淘汰,可以说是市场化改革在新闻频道中的第一批牺牲者。

《海外速递》《数字观察》《世界周刊》《体育周刊》《财经周刊》《文化周刊》六个专题类栏目,对央视而言都是比较熟悉的形式,并不算节目本质上的创新,类似的节目也曾经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和稳定的收入,新生的新闻频道选取这样的栏目形式是市场化因素的推动;但是事与愿违,这些节目在新闻频道的试水中并没有获得良好的收视率,最终在惨淡的市场效益面前成为央视改版的第一批牺牲品。同样,央视新闻频道的访谈类节目也遭遇危机,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几乎每个栏目都约请了访谈嘉宾。《央视论坛》《面对面》《高端访问》《新闻会客厅》等多档访谈节目,内容重复率较高,节目时间不固定,主持风格严肃,不为观众所喜爱。“观众反映整点新闻里重复率比较高,节目时间老也记不住,会错过许多好节目,一转台,总是看到脸色严肃的主持人和嘉宾在侃侃而谈,谈的话题总是很大,看多了就有点闷。”[39]即使改版中新增了《小崔说事》,也与整体频道定位格格不入。在改版中,央视新闻频道大刀阔斧地做出决定:除谈话节目外,24档整点新闻一律不准嘉宾进入演播室,也是面对受众反馈后的直接选择,最终的目标还是为了收视率与市场效益。

(2)改版的效果与初衷相背离

在改版中,央视新闻频道当机立断裁撤掉收视表现不佳的节目是新闻频道应对商业压力的主动举措。就这个角度而言,新闻频道在市场化运作中寻找到了一种新出路:在市场的有机调解中,取消以后对频道整体形象有影响的节目,也是对频道自身的保护。这样看来,此次的改版是意义大于内容。

新闻频道仓促开播,筹备时间只有四个月,必然存在许多问题。试播期间节目缺乏创新,为新闻频道后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央视新闻频道沿用原综合频道的节目表现形式和手段(整点新闻节目后安排分类新闻,主要有财经、体育、国际、文化四类。专题类节目包括新闻背景、新闻评论、新闻调查、舆论监督、民意调查、法制等各种节目形态,是整点新闻和分类新闻的补充和深化)。新创节目大多在收视上表现低迷,成为改版的牺牲品。而收视较好的节目又基本是央视一套的“舶来品”,与央视一套长期共享。也就是说,新闻频道上大多数较优质、较成熟的新闻栏目在中央一套都可以看到。

央视新闻频道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严重不足,可替代性明显。如果新鲜的、突发的、重大的新闻信息在新闻频道无法看到,观众就会去寻找替代品。也就是说,人们选择收看央视新闻频道的内在动力不足,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从一诞生起,就陷入了“养不好、长不大”的怪圈。

2.变革运行机制的第二、三次改版

第一次改版之后,观众度过了和新闻频道的“蜜月期”,在逐渐习惯了新闻频道的节目后,许多观众反映“看新闻方便,但是有点闷”。事实上,在当时的央视新闻频道中“新闻的重复率很高,而且所涉及的新闻事件往往空而泛”,所以这些节目收视表现不佳。从表面上看,收视率低是央视新闻频道第二、三次改版的直接原因,但是深层原因是央视新闻频道在运行机制上的欠缺。由于运行机制方面的不足,频道内各栏目间沟通性不强,在一个新闻现场同时出现多路央视新闻频道记者的事情时有发生。连白岩松自己都承认:“这种封闭表现在它的人员是固定的,获得资源和信息是封闭的,时间是封闭的,长度同时也是固定的。”栏目对频道的发展形成障碍,而这样的恶性循环也直接造就了新闻频道的再次改版。[40]

展江教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设计构想》中曾指出,未来新闻频道应有一个新闻资源的整合机制,将台内9个频道的新闻力量凝聚到新闻频道上来,统一计划、统一调度,实现新闻共享。但是,大编辑部思路在具体实践中被击打得“粉碎”,新闻频道由于缺乏统筹,现有的机制是以新闻中心和社教中心辖下的几个部组合而成,他们各自从自己的思路做新闻,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造成了节目内容的趋同,很难突出节目特色。在制片人制的引导下,记者只对栏目负责,并不对频道负责。有的直播只是在栏目内进行,不能形成持续效应。这种管理模式造成栏目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抢夺资源。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运作模式和其他专业频道的运行模式基本相同,仍然是传统的“中心——部门——栏目”模式。这种模式也许适合其他类型的专业频道,但却并不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也不符合专业新闻频道的运行规律,正是这种状况造成了央视新闻频道的再一次改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