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频道框架、理念与运营模式: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生存空间

电视新闻频道框架、理念与运营模式: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生存空间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新闻理念,把报道与事件有机结合,以此最大限度发挥新闻的功能,也是目前观众对于新闻报道的需求,体现了新闻报道与受众需求的高度契合性。[20]央视新闻频道“第一时间”的定位,与提高观众忠诚度、塑造新闻理念完全契合,高时效的新闻报道不仅保证了新闻事件的勃勃生机,也是新闻质量的保证。

电视新闻频道框架、理念与运营模式: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生存空间

(一)框架模式:24小时滚动递进报道

1.新闻报道呈现的基本特征

卫星电视、有线电视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大电视台都把新闻节目作为主打节目,新闻频道也成为媒介竞争的主战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频道,按照通行的国际定义应该是全天候(24小时)的以新闻为主体的频道。境外的电视新闻频道大体有三种模式:按播出内容分,有纯动态新闻频道(如台湾的TVBS、三立新闻台、东森新闻网)和动态综合新闻加分类(专题)新闻频道(如CNN、BBC World News);按经营方式分,有完全不带商业广告的公营新闻频道(如BBC World News)和带商业广告的私营电视频道;按技术类型和经济来源分,有有线新闻频道和无线新闻频道,前者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用户付费(占90%以上),广告播出受到严格限制,后者几乎全部依赖广告。[16]

央视新闻频道的出现使得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量急剧扩张作为承载信息传播的电视媒介,如何促使各种信息尤其是新闻性信息广泛深入传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新闻本位”来设置新闻频道,大大改变了电视作为娱乐工具的认知态度,并且用专业分工的电视频道形式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配置新闻信息。[17]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央视新闻频道积极拓展大众传媒社会民主化进程,政治信息将在央视新闻频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新闻频道无疑担负着配置更多政治信息的任务。同时,新闻也是央视走向国际大台的重要手段,央视要成为国际大台,发挥国际影响力,必须做强新闻频道。

2.整合全台优秀新闻节目资源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中央电视台全程介入报道,央视1、4、9三个频道总动员,采用了长时间的直播方式。恰恰也是这次直播,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整合新闻资源的初步尝试。之后开播的央视新闻频道,在新闻资源整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加上对新闻频道整体计划详尽周密的安排,频道一开播就实现了良好的运营与新闻资源的整合。

央视新闻频道在开播时保留了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新闻栏目,央视老牌新闻节目《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国际时讯》《新闻联播》《新闻30分》《晚间新闻》《新闻早8点》整合到新闻频道中。《东方时空》被安排在每天14:10和凌晨3:12播出;《焦点访谈》被安排在每天上午10:30,并于每晚19:38与CCTV-1并机播出;《国际时讯》在每天傍晚18:10和凌晨2:10播出。《新闻联播》《新闻30分》《晚间新闻》和《新闻早8点》在新闻频道与中央一套节目并机播出。实际上,这些调整都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人力、节目、设备等的资源优势。

除了每逢整点播报的综合新闻外,央视新闻频道设置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央视名牌节目和精心制作的创新节目,观众既可以通过日常的新闻和专题节目了解天下大事,也可以在重大事件发生之际看到最及时、最生动的直播报道。在这扇永不关闭的新闻窗口中,既有报道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重要活动的权威播报,也有反映普通百姓心声的民意调查;既有详尽快捷的客观报道,也有纵论天下的时事分析;既有滚动播出的动态新闻,也有突出特色、满足不同需要的深度新闻;既有对当天重要新闻的全面回顾,也有对一周国内国际大事的扫描。[18]以央视新闻频道为平台,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新闻信息服务。

3.构建科学的传播管理平台

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全天24档整点新闻。整点新闻后,分别安排了各分类新闻,主要有财经体育文化、国际四大类。新闻频道的专题节目包括新闻背景、新闻评论、新闻调查、舆论监督、民意调查、法制等各种节目形态,是对整点新闻和分类新闻的补充和深化。试播期间每日播出的专题有六个:《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法治在线》《每日国际观察》《社会记录》《共同关注》;试播期间每周播出的专题节目有十个:《数字观察》《每周质量报告》《声音》《面对面》《中国周刊》《世界周刊》《海外速递》《财经周刊》《体育周刊》《文化周刊》。

新闻频道实现全台新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统一协调各新闻栏目对重大新闻事件追踪报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专业化。具体而言,央视新闻频道是将台内其他九个频道的新闻力量凝聚到新闻频道上来,统一计划和调度。一台摄像机采访的新闻,各个频道栏目都可以使用,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传播理念:“三个第一”(www.daowen.com)

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的采编播各环节上都要把受众放在重要位置,受众意识的觉醒是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出现的,一切媒体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争夺受众的注意力。无论是追求“第一时间”还是强调“第一现场”,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第一需要”。“第一需要”体现了现代电视新闻理念中对于受众的充分重视。同时,受众意识的觉醒,又反过来使电视新闻传播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

传统的新闻观念对新闻的认知,始终局限于“最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现今的新闻理念则丰富和拓展了这个内涵,“现在发生的事件现在报道”成为新的报道要求,重视报道事件的“快速性”、报道空间的“现场感”和报道内容的“丰富感”。“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新闻理念,把报道与事件有机结合,以此最大限度发挥新闻的功能,也是目前观众对于新闻报道的需求,体现了新闻报道与受众需求的高度契合性。“三个第一”持续的水平越高,受众的需求满足度也就越高,反映在收视率的各个指标上也就会越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三个第一”新闻理念的提出,标着其品牌观念的进一步提升,也是提高新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第一时间”不仅指新闻报道的快速及时,而且要快速占领受众的信息空间和理解空间。媒介的先声夺人增加了节目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度,有利于培养频道自身的公信力和提高品牌效应。通常意义上的“第一时间”,是指事件发生的瞬间,受众会有一定程度的思想空白,来不及对事件进行任何判断分析,他们对于信息有着强烈的获取欲望,这也是报道的第一时间,如果哪家媒体能在这个时间段内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那么它就能获得最大的受众关注度,成为舆论的引导者。[20]央视新闻频道“第一时间”的定位,与提高观众忠诚度、塑造新闻理念完全契合,高时效的新闻报道不仅保证了新闻事件的勃勃生机,也是新闻质量的保证。

“第一现场”的内涵比较模糊,是对新闻采访的一种理想塑造。“第一现场”应该是记者采访的极限,即记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确定理想的采访位置,记录观察后得到的视听信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提出“第一现场”的口号,是对直播节目提出的高要求,即要求记者在报道时要为观众提供与事件同步的画面,并且尽可能缩小两者之间的时差,是对新闻时效性的一种保障。

“第一需要”的品牌词背后,体现了新闻频道的最高诉求。无论强调“第一时间”还是“第一现场”,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迫切需要。观众的“第一需要”是指对新事实的需求,渴望获知世界变化的具体信息;在此基础上产生观众的第二需要,即了解事实的利害。[21]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受众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后是事情背后的深层含义,这就要求新闻频道在栏目设置、节目内容、栏目编排等方面都要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披露事件的原貌,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三)运营创新:大编辑部制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适应电视新闻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体制建设上中央电视台曾大胆借鉴国外的做法,将“制片人制”、“主持人制”引进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成立之后,实行24小时滚动新闻播出,并且经常进行现场直播,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贯穿始终。为了保证随着事件的发展能够开展新闻直播、插播和现场同步报道,央视新闻频道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这就是大编辑部模式。它是新闻频道在借鉴了国外同行的先进做法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一条符合频道需要的全新管理体制。

展江教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设计构想》一文中提到:新闻频道还可以把台内外的力量合到一起,中央台及各地方台遇有重大新闻事件,可以通过微波、卫星、转播车、移动卫星站、电话以及互联网络等各种传送手段及时地把新闻插到新闻频道播出,实现全国电视新闻网的联合。整合和合理配置新闻资源,打破部门所有制;统一全体采访、编辑、制作、播出人员的新闻评价、选择和播出标准,实现真正的专业化;高效能的新闻生产与规范的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调动和储备与新闻生产相关的其他资源,建立和完善新闻选题策划系统、新闻资料管理系统、新闻采访传送系统。[22]

按照展江老师的理念,在之后的新闻报道中,新闻频道所属的各个部门、各个栏目要在频道编辑部统一协调和指挥下,把记者采集来的素材归中心编辑部统一调配,各部门编辑(科教、财经、文化、体育)等各取所需,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节目制作成本。大编辑部的真正实现,对于整合频道资源,提升频道品牌有重要意义,2003年年底开播的东方卫视已经比较彻底地采用了大编辑部模式,央视新闻频道实行大编辑部管理模式也将是众望所归。

以大编辑部为核心、相对完善的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的确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以栏目为单元,以部门为主体,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一创新的举措,不仅提高了新闻频道快速报道和直播的能力,统一了全体采访、编辑、制作、播出人员的新闻评价、选择和播出标准,而且整合和合理配置了新闻资源,使高效能的新闻生产与规范化的市场运作有机结合在一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形成了新闻生产的24小时高效流水作业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