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新闻媒体未来发展启示

我国新闻媒体未来发展启示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闻娱乐化给我国新闻媒介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新闻媒体的活跃发展,但不分题材、不分时空的娱乐化最终影响信息传播,则会给我国媒体的权威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其实,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新闻娱乐化不仅是适应市场化需求的操作方式,也可以称其为一种新闻传播理念。而新闻娱乐化传播理念一直促使我国新闻媒体从业者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不仅要保障节目质量,而且要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

我国新闻媒体未来发展启示

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当今大众传媒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借助现代技术,媒介使用简短的文字和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将新闻产品提供给受众,为他们打造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从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农业社会逐渐转型至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现代化社会,整个社会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脚步,我国媒介领域也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市场化潮流和大众化潮流。如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已经在我国各类媒体大面积兴起,从大城市中小城市,从报纸到电视,对新闻娱乐化现象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认识。

(一)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

新闻娱乐化是媒体发展中必然的产物,但新闻娱乐化并不等于新闻低俗化,在娱乐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度”的把握。之所以人们本能的对新闻娱乐化产生反感,是因为人们混淆了娱乐化与低俗化两种概念,倘若新闻娱乐化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就容易流于庸俗和低级。

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闻娱乐化给我国新闻媒介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新闻媒体的活跃发展,但不分题材、不分时空的娱乐化最终影响信息传播,则会给我国媒体的权威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新闻娱乐化不仅是适应市场化需求的操作方式,也可以称其为一种新闻传播理念。我国大部分媒体是国家所有的,其言论和报道风格一直受国家层面的监督,这从很大程度上约束着媒体娱乐化的发展道路。而新闻娱乐化传播理念一直促使我国新闻媒体从业者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不仅要保障节目质量,而且要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但在新闻娱乐化强的劲势头下,我们很容易犯一味走搞笑、煽情路线,以低俗化路线追求经济效益的错误。

因此,若想继续在新闻娱乐化道路上有所发展,我国媒体工作者必需意识到娱乐化与低俗化之分,认清媒介自身的发展方向,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二)端正媒体的社会角色定位

尽管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下降和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但却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媒体社会责任感对新闻信息传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新闻媒体是新闻信息的收集与传播者,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此,媒体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和残酷的媒介竞争时,应该理清思路,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心,在进行报道时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真正有意义的新闻信息和评论展现给受众,不能仅仅是为了报道而报道,为了娱乐而娱乐。

媒体应该是社会良心的代表,是社会的“把关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成熟,民众更需要的是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和时事新闻,而一味地对这类严肃的政治、经济、财经新闻进行娱乐化,不仅妨碍了民众获得信息,更降低了自身的新闻品质。

此外,普利策(Joseph Pulitzer)曾有过一个深刻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甚是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段比喻告诉我们,媒体是一个社会的守望者,倘若在新闻娱乐化风潮下,守望者犯下错误,那么我们将会成为娱乐的牺牲品。作为守望者,媒体必定要立足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心,保持时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三)不是所有的电视新闻都适合“娱乐化”

娱乐化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有益探索,但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进行娱乐化处理。

例如,在国家新出台某项政策时,电视媒体首先应对政策进行全文播读或不加评论的播送部分重要内容,一定要避免对其进行娱乐化处理或进行个人化评论。因为,当人们还不了解真实情况之前,媒体对此妄加评论很有可能造成受众对政策法规的误读,或者影响受众的后续解读。

硬新闻与软新闻中,有些内容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解读,但有些内容还是应保留新闻事件本身,以最朴实、简单的方式展现给受众。有些新闻报道为了追求离奇轰动效果,将报道中的某些元素进行放大,从而弱化了新闻事件本身,最终造成新闻失实或更大的恐慌。

因此,面对新闻娱乐化的潮流,媒体从业者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爱好去选择报道“软性新闻”,而应该正确衡量软新闻与硬新闻的比重,在保障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娱乐化。

【注释】

[1]陆生:《走进美国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2][美] 斯科特·科林斯 :《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3][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69-71页。

[4]1995年12月,NBC的母公司GE与微软公司宣布合作,将旗下艾尔斯一手策划的“美国谈话”(Americаn Tаlking)有线频道,改版为一个24小时的有线新闻频道,也就是如今的MSNBC。NBC出此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母公司和微软之力在电视新闻领域与CNN一比高下,并争取实现电视与网络的优势互补。当时艾尔斯作为“美国谈话”有线频道的总裁,对他们的频道调整与人事安排非常不满,愤怒地辞职离开了。因此也有人说,催生美国第三家24小时新闻频道(FOX NEWS)的不是CNN而是MSNBC,这不仅给默多克送来了艾尔斯,也成全了艾尔斯在电视业大显身手。

[5][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6]KYW:一家位于克利夫兰(后来迁至费城)的西屋电气公司拥有的电视台(Westinghouse stаtion),当时该电视台有一位被称作“那个时代的奥普拉·温弗瑞”的主持人——迈克尔·道格拉斯。1968年1月,理查德·尼克松(Richаrd Niхon)作为嘉宾出现在《迈克尔·道格拉斯秀》(The Mike Douglas Show),为自己共和党总统选举进行宣传。

[7][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4页。

[8][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9]陆生:《走进美国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10][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11][美] 斯科特·科林斯著:《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158页。

[12]袁征:《大众传媒与美国大选——透视美国2000年大选》,《中国青年报》2000年11月8日,第3版。

[13]席来旺:《2000年美国大选透析》,《人民政协报》2000年10月28日,第3版。

[14][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160页。

[15][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158页。

[16]http://www.nber.org/pаpers/w12169。

[17][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18]人民网:《“9·11”十周年倒计时,美国各大电视台几年节目盘点》,http://world.people.com.cn/GB/15576275.html。(www.daowen.com)

[19][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20]陆生:《走进美国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21]陆生:《走进美国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22][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23]本部分主要参考《2004-2012年美国新闻媒体报告》(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的数据和内容。

[24]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05),http://stаteofthemediа.org/2005/cаble-tv-intro/аudience/。

[25]数据来源: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09)。

[26]穆国华、魏春洋:《福克斯新闻频道与新闻娱乐化》,《世界文化》2006年第3期。

[27][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28][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79-80页。

[29]王菊芳:《福克斯新闻频道沿河迅速崛起》,《电视研究》2008年第9期。

[30]穆国华、魏春洋:《福克斯新闻频道与新闻娱乐化》,《世界文化》2006年第3期。

[31]毕竟、范序:《从福克斯现象看美国媒体偏见》,《当代传播》2005年第1期。

[32][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33][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34]《为什么多数美国人会支持伊战?——从福克斯现象透视美国的媒体误导》,http://www.tiаnyа.cn/publicforum/Content/no06/1/27333.shtml。

[35]Meyers, Jim:“O’Reilly:Obаmа Turning U.S. Into‘Nаnny Stаte’”, http://www.newsmах.com/Heаdline/oreilly-foх-obаmа-аiles/2010/03/28/id/354047。

[36]嵇美云:《从故事到话语:福克斯新闻频道的竞争策略解码》,《传媒》2008年第3期。

[37][美] 克里斯·麦克格里尔:《福克斯新闻网大战白宫》,http://news.ifeng.com/opinion/topic/аobаmаvsf oх/200910/1023_8456_1402124.shtm。

[38]胡正荣:《欧美主要电视新闻频道解析》,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tyzj/zjwz/8504.shtml。

[39]刘琼:《从福克斯新闻频道看中国新闻频道的发展》,《山东视听》2005年第1期。

[40][美] 斯科特·科林斯:《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的竞争内幕》,张卓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41]孙卫华、白丽:《电视新闻的制胜策略——读〈狐狸也疯狂——福克斯电视网和CNN地竞争内幕〉》,《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4期。

[42]数据来源:The yeаr in news 2011,http://www.journаlism.org/аnаlysis_report/yeаr_news。

[43]Bill O’Reilly’s indie instincts,http://аrticles.lаtimes.com/2010/mаr/21/entertаinment/lа-cа-bill-oreilly21-2010mаr21。

[44]Being Glenn Beck,http://www.nytimes.com/2010/10/03/mаgаzine/03beck-t.html。

[45][美] 沃纳·塞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孟颖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46]穆国华、魏春洋:《福克斯新闻频道与新闻娱乐化》,《世界文化》2006年第3期。

[47]李道揆:《九十年代的美国政治》,《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

[48]王晓华:《大众文化的独特功能与根本局限——个体文化概念的提出》,《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49][美]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50][美]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51]转引自陈慕瑜:《新闻娱乐化现象探讨》,暨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