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性学习前置——激发兴趣,扫除障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也迎来了众多教材的改革,其中数学学科也不例外。从高职数学教材来看,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章内容前面增加了新内容“序”,通过引入名人名言、插入相关图片、介绍与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实例等途径,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该章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兴趣,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开端。虽然这一教材改革安排,属于研究性学习的前置模式,能够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扫除学习障碍,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中会自动忽略这一内容,无法准确认识到“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结合“序”中的内容不难发现,教师只要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就能准备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课程,开启新内容学习的新篇章。同时还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前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台阶铺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扫除学习障碍,确保研究性学习的健康有序开展。
例如:在高职数学中有关于“立体几何”内容的复习,这其实是对初中知识“空间与图形”内容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意义重大,是专业制图课程开设前的基础。通过对“序”内容的充分理解与认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等转化为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完成理论知识向实践的顺利过渡。如果没有前置模式这一安排,直接进入空间集合体,点、线、面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很难让学生快速从平面几何内容转变为立体几何知识,会出现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认识的错乱,甚至将平面几何知识负迁移到立体几何新内容上,出现立体几何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效果。当然在高职数学中,立体几何内容本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空间想象力,空间感的建立离不开教师的慢慢引导,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在高职数学讲授立体几何内容前,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序”,从上一节立体几何的研究性学习引入新内容的学习,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学习同步——辅助教学,加深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一些知识过于抽象,或者教学内容本身难度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缓慢的理解和消化过程。如果这时老师能利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就能促进学生吸收新知识。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解析几何时,尤其是当曲线方程中加入参数后,图形更不可预测。然而,如果教师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展示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也不可能满足高精度的要求。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安排学习应该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LAS图形计算器来探究解析几何问题,这实际上是在数学课堂之外为学生建立一个数学实验平台,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官经验的同时,大胆猜测,在推理和验证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新结论,对数学课的内容进行深而厚的加工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www.daowen.com)
加入中国古典文化效果显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将古典文化融入课堂是一门艺术。高职数学中有许多唯物辩证法,整体与局部、运动与静止、统一与不均匀、有限与无限、离散与连续。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融入唯物辩证法和中国文化。例如,在谈到极限时,可以用古诗来介绍极限概念中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反映了船从大到小,从有到无的变化状态。反映的是极限趋于0的变化。这样学生听起来肯定要容易理解。正如张奠宙先生在微积分赏析漫谈中“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让大家体会一个变量趋于0的动态意境,更有诗情画意,如果说,一尺之锤的例子是离散的无穷小量,那么孤帆的例子则是连续的无穷小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讲定义,并且没有办法激起学习的共鸣,注定学生的兴趣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有必要加快教学改革,引入更多吸引学生的内容作为辅助教学,这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研究性学习后置——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任何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当前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无尽的提问和频繁的考试。学生们学了很多,但是觉得没用,无法感受知识的价值,无法评估自己的能力。如果教学仍处于理论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能无法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外,高职数学是以基础为主,章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知识整合、综合方面还有很大问题,如果教师能在基础教学内容结束后,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天地,将会使学生的知识积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很多高职学生都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但关于“学了数学有什么用?”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停留在表面,认为是做练习、参加考试、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却忽略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实际中的作用。当然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在买菜、买东西时用到的四则运算,只要用心观察社会生活,不难发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例如大家都喜欢的买彩票活动,其中就涉及到排列组合与概率知识,这也是高职数学教学的一大重要知识点。在研究性学习中,如果教师抛弃原有课本中老套的概率模型,利用这一生动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去学习、计算、研究,其达到的教学效果将会大大不同。还有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也会在社会生活实际问题中有所涉及,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亲身实践,才能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从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学习数学后,应该更多地用科学的数学观点来看待社会生活现象。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去看待、分析,然后解决。在网络环境下还可以利用模型构建,来验证自己对问题的猜测,例如对于“在商场中每一分钟购物的人数都是相等的;每一个人购买的商品总额相等;每个人都有且仅有一张小票”这三个假设,从字面来看与生活事实相悖,但通过计算机模拟就能突破假设中原有的限制,让结论更加真实可靠,让人信服。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并不是指将两者简单地叠加在一起,而是希望在整个教学中,让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使它们各自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1+1>2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