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的进展

我国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的进展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数学文化的研究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以来,数学文化和数学教育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刊”为源,对2002-2011年关键词含“数学文化”并含“数学教育”的期刊文献进行了相关统计和分析,以助于对近50年的国内学者们对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关于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文献共计5篇。

我国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的进展

(一)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综述

数学是一种文化,所以数学教育也应该是文化教育。自从数学文化的研究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以来,数学文化和数学教育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基于这一背景,个人也在“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方面做了一些细致的工作。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刊”为源,对2002-2011年关键词含“数学文化”并含“数学教育”的期刊文献进行了相关统计和分析,以助于对近50年的国内学者们对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本研究范围内的相关文献,从2002年到2011年共计257篇,按年份具体分布如下。

2002年17篇,2003年8篇,2004年18篇,2005年24篇,2006年19篇,2007年25篇,2008年33篇,2009年25篇,2010年28篇,2011年38篇。统观以上文献,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研究群体基本上分为两类:理论研究者、一线教师或研究员。研究成果基本分为以下几类。

(1)对数学文化本身的讨论,包括分析探讨数学文化内涵、数学文化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等。

(2)对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的分析。

(3)关于教学观、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讨论。

(4)对于现行《课标》、教材的分析。

从1991—2001年,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50篇,考虑文章的发表周期,可见2000年以前,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并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或者说并未得到太多的重视。

(1)2002年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17篇。

其中关于数学文化内涵的文献7篇,内容涉及数学的文化观、数学文化的发展、数学的文化特征、数学的审美特征、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启示等多方面。不难看出,在数学教育中突出数学文化的观点引入之初,研究者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并不十分全面和深入。大部分文章侧重于论述,多选择从理性的角度讨论问题。

关于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文献有5篇,主要介绍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如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数学文化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而理性思维和道德教育却几乎没有探讨研究。

关于教学观、教学策略等的文献有3篇,其中2篇分别是对目前工科数学和师专数学教学的反思,1篇是数学实验专题。文章虽然剖析了文化视角下现有教学中的不足及其成因,但并未对数学文化教学提出实质性的见解。

对于《课标》、现行教材进行分析的文献2篇,1篇详细说明了《课标》中对于数学文化内容的要求,1篇从理论上分析渗透了数学文化的教材应当具有时代性,且适合学生学习。

从上述文献的角度来看,可以肯定的是,研究者们承认了数学文化的内涵,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内涵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但是是在分析和研究的表象阶段,如只讨论了一些数学如历史的、发展的、预测的、欣赏的文化特征,讨论了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合理性,数学教育在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方面的作用,只意识到课程建设领域的不足却没有良好的应对之策。

(2)2003年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8篇。

关于数学文化研究本身的文章仅1篇,题目为《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启示》,文章指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数学教育完全是按照西方模式进行的,但没有西方文化传统作为基础。数学文化研究的兴起,让人们认识到了近50年的数学教育,特别是注重方法层面、技术层面、应用层面以及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但是把数学教育作为一种理性,作为一种精神,作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吸收层面的文化工作,在我国几乎没有开展。的确,当前的数学教育,无论是初等数学还是高等职业数学,都教授着与西方世界并行的现代数学内容,并且完全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数学。虽然这是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无奈选择,但传统的数学文化观念并没有随之改变。这样,外来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人们的意识中,数学仍然是“经世致用”的基础学科,而不是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的化身”,从而忽视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所赋予的理性精神、探索精神和现实精神。因此,数学文化研究为数学教育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提出了新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于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文献共计3篇,依然将数学文化教育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上,但是对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人格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有待提高。

关于教学观、教学策略及教学内容的文献共计4篇。其中1篇是从文化角度对“双基教学”的剖析,指出原有的“双基”概念已不能顺应满足时代的需要,“双基”的内涵需要扩充,“双基”的教学观与教学方式都应做出改变。另外3篇提及数学教育应当服务于现代,应当发挥思维训练、工具价值、情感陶冶等功能,还指出课程创新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可行的几个方向。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于数学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能够从文化的视角对数学教育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意识到数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影响,并开始思考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可行方案。

(3)2004年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18篇。

关于数学文化研究本身的文献2篇,1篇论述了数学文化的存在形式,包括知识形态、物质形态、观念形态等,1篇详述了微积分文化。

关于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文献共计5篇。分别论述了数学教与学的情感和态度,数学教育应当摒弃工具论,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初中数学教育应当体现为一种数学素质教育、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的内在联系。文章除了讨论数学文化对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的培养外,数学的德育功能也得到了体现,文化的感染和共鸣使数学具有情感和态度,更为鲜活。

关于教学的文献共计10篇,且都是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料的探讨,内容十分丰富。研究者将重点放在数学情境的设计上,提出数学教育是以自然、社会和思维为基础的理念,以知识、能力和精神为理念的数学教育情境,并提出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网络资源等策略,同时启动了部分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体现了研究者从微观层面对数学文化教育的探索。

关于《课标》的分析文章1篇。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看出,2004年,数学文化和数学教育的研究兴趣进一步增强。研究者不再过分关注数学文化本身,他们对数学文化教学理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认为数学文化教育的概念是必要的,而不是很大一部分的理由。此外,还关注数学教育的微观层面,思考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并对教学设计进行初步研究。同时,对数学德育功能的认识也上升到了心理层面。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的文献中有一篇《高师学生数学文化背景状况调查与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文化背景状况。且不说问卷的设计是否合理,被调查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是否能说明文中得出的结论,单就问卷调查这一直接的可操作方式还是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另外,还有一篇文章提到了数学日记,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美国流行开来,并成为美国数学文化体系的新生力量,但其在中国数学教育中的价值还没有被认识到,更没有推行开来。数学日记作为学科日记的一种,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并从中受到启迪,可以在我国数学教育中进行广泛的试验推广。

(4)2005年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24篇。

关于数学文化研究本身的文献5篇,包括在文化背景下对数学思维和教育形式的讨论,从文化角度对数学美学和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分析,以及对数学文化研究的概述。回顾数学文化的研究过程,研究者不再笼统地描述数学文化,而是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一些数学概念、数学现象和数学理论。可以看出,数学文化确实为数学研究开辟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关于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的文献共计6篇,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的人文价值上,指出了数学文化教育对品德、个性、意志、态度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数学素质对人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

关于数学文化教学的文献有12篇,焦点依然集中在教学策略及教学内容上。研究者开始全面思考数学文化的课程建设,注意到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在分析了课程形式的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并加以实现后,郑强等人提出,数学人文教育的实施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应完全否定以往的教育价值。其中有几个还特别提到了课外数学学习,包括数学作文、数学休闲活动等。也就是说,数学回归生活,数学经验内化。

关于教材分析的文献1篇,是针对人教版高职数学教材中的对数学史知识的反映做出的简要分析,认为数学史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而高职数学教材对于数学史知识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挖掘,并提出教材中的数学史知识应当系统深入、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看出,2005年,研究者们在注意到数学文化人文价值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数学教育将其实现。文章题目以“中学的数学”“大学数学教学”“大学数学教育”“工科高职数学”“高职数学”等作为限制,将范围进一步细化,数学文化教学研究不再是空谈,而是有的放矢。研究者们对自身所处的教学环境下的数学教育进行反思,认识更为深刻具体,论述灵活生动。另外,今年再次有文章提到了数学作文,即数学日记,作为教学中数学文化的一种活载体,数学日记的功能不容置疑,能够内化学生数学体验、开放思维,更能促进师生的和谐交流。对于数学日记的形式和内容值得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5)2006年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19篇。

关于数学文化本身的文献3篇,1篇阐述了数学文化展现出的数学魅力,1篇介绍珠算文化,1篇为数学文化专著读后感。探讨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的文献共计6篇,分别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等的教育功能进行阐述,指出数学文化教育应当揭示数学本质、数学精神,揭示文化关联。

关于数学文化教学观、教学策略的文献共计10篇,提出数学教学应当揭示数学发展的全过程、应当突破学科的限制,通过数学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注意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关注,通过数学文化教学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创造激情。通过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史知识医乏的因素分析,提出强化数学史教育功能、加大数学史课程改革、构建新型高师课程体系等改变高师学生知识结构畸形发展的尴尬局面;通过对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指出一线教师最关注的教学改革点在于减小课程难度、增加课程种类、建立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机制等方面。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关于数学文化和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新研究很少,研究者更注重教育价值的实现。情感品质的提出反映了研究的深入细化。关注学生的心理,而不仅仅是来自外界的压力,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要改变教学观念,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数学观,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考虑一线教师的诉求无疑是有效的。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教师的主力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改变教学观念和数学文化再教育,促进理论研究进入实践领域,然后从实践领域反馈回理论研究,应该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6)2007年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25篇。

关于数学文化研究的文献有7篇。除对数学文化及其研究价值、研究领域的探讨外,还涉及文化视角下的教育形态研究,包括数学学习的文化特征、数学课程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文化表现。龚运勤等提出数学隐性课程的概念。与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其教育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之形成一个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复杂而微妙的个人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模式。数学文化即是数学隐性课程。王宪昌提出数学文化研究应当使用历史溯源法和跨文化比较法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数学、数学家及数学教育的变迁,使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历史并分析它对今天的潜在的影响,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当前的数学教育研究除了对数学教育方法、过程的研究外,还应当关注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哲学、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理论的研究,以应对数学教育改革对数学教育和教师培训的要求。

关于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文献有8篇。包括对数学史和历史上的数学问题的教育功能的探讨,包括对数学文化教育对学生治学态度、人文修养、应用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意义,还谈到了数学证明主观与客观二重性的教育价值。

关于数学文化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文献有8篇,有对数学文化课课程特点、设置意义及呈现方式的讨论,有对学校工会工作对校园数学文化建设作用的讨论,有对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的讨论。关于课程建设,提出了通过著名问题的中外证明比较法进行中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比较;提出了品数学、玩数学的观点;提出了对学生个性保护赏识的观点;提出了尊重学生差异,数学评价要科学合理化的建议;提出了通过建立“数感”培养头脑创造的观点。

总的来说,2007年的文献虽然数量不少,但是鲜有新意,研究进一步细化,对现有的理论、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微观层面的讨论、反思增多。说明2007年,数学文化及数学文化教育研究细致深入到一定程度后进入了反思期,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来为数学文化教育寻找新的出路。

(7)2008年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33篇。

其中关于数学文化本身的研究文献有5篇,有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继续探讨,也有对数学文化研究的回顾反思。廖正琦等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古代数学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原因,郑强等通过对数学文化学术形态、课程形态、教育形态研究的回顾反思重新认识数学文化,提出数学教育文化的概念。

关于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文献有5篇,多是从人才、素质角度阐述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指出数学教育大众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应当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育。

本年度关于数学文化教学观、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文献有22篇之多,也有很多很有建设性的建议。教学观方面,范建兵等对国外数学教育观进行综述,介绍当代一些数学家主要论述的基础数学教育,包括数学文化观、大众数学观、数学意义建构、数学层次序列、数学智力结构、数学考试活动和数学情感教育观等。其他学者也谈到数学文化的普及源自教师拥有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指出数学教学应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遵守数学学习的规律,并从生活经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方面,研究者们对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热情不减,反思以往的教学,试图通过数学史料揭示数学文化内涵,通过算法比较揭示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学名人事迹树立榜样力量等。

教学策略方面,多数研究者都提出要让数学回归生活,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受教育者经历文化创造的过程受惠于数学。张其亮以“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课程为例,提出教学实际是一种表演,教师应当做到既能自我发展,又能助人发展,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共振。张维忠等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设计述评》带来了更多的启示。他们指出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包括“情境导入——获得新知——练习归纳——巩固应用——小结”这5个环节。贯穿始终的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对学生经验的开放式接纳。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体现了数学文化教学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地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圆满地实现了教学三因素(个人或社会构成的整体、构成客观世界的真实部分、关于这些真实的理论知识)的整合,对数学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方面,于涛对理工科数学教材的编写提出以提高学生素养为主要目标,注重知识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重视学科融合,加大弹性空间等建议。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数学文化研究者们已经接受并形成了从概念教学到数学文化的理念,从实践教学转到论辩教学,将研究的目光都集中在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方法上,从更微观的数学文化层面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进行了探讨,而数学史被普遍认为是数学文化的最佳载体,文化心理学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8)2009年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25篇。(www.daowen.com)

关于数学文化本身的研究综述2篇,1篇是对当前数学文化的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和分析,指出数学文化研究内容应当在当前的基础上更加深化,拓展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提升研究价值并努力从数学文化的几个相关领域探寻数学文化的理论生长点。1篇是对数学史与中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综述,指出现有的研究重复多,科学方法少等不足,应当在拓宽视野、研究与实践整合、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关注。

关于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文献有8篇。分别阐述了数学课程的文化取向,哲学角度对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思考,阐述了数学文化对于高职教育、成人教育智障学生等的教育功能,阐述兼顾了实用性与人文性的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于数学文化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的文献共计14篇。通过多个教学案例探讨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途径与手段。教师方面应当加强数学史的学习、研究数学史的教学规律并努力开展实践研究;课程设置方面将数学史纳入数学教学的“正文”,与数学教育充分整合,挖掘数学教材的人文资源,探究数学知识的来源、背景,数学思维、思想方法的发现、发展过程;教学方法上降低理论难度、淡化技巧,重视对精神、思想、方法的体现;教学手段上注意多样化,尽力为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在经验中认识、体验、发现、再创造数学。

关于教材建设的文献1篇,指出数学教材应当注意表述的多元性,注意知识体系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注意知识梯度与关联的安排等。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研究者的主要研究视角在于数学文化观下数学教育的实施途径及教学模式构建,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案例设计。这也说明了数学文化研究从反思期逐步向创造阶段过度。

虽然有许多开发的案例,但内容相对分散。能否在教学中实施,且具体效果如何,基本上都是研究者的“设想”,尚未得到系统验证。另外,从案例设计中可以看出,也许是为了支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在案例设计中过于强调“文化”。尽管讨论了数学教育的文化属性,但数学的科学性和工具性仍然是数学最重要的属性,也是数学最重要的部分,不容忽略。

(9)2010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28篇。

关于数学文化本身的文献2篇,其中1篇略论了数学文化的差异性、默会性、传统性、大众性等特点,1篇以毕达哥拉斯为中心对古希腊数学文化的精神遗产进行阐述,指出了古希腊数学“求真、审美、至善”的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值得研究学者进行深入的审视和挖掘。

关于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文献12篇,从人才培养、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角度探讨了数学对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价值观取向的影响等教育功能。

关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文献13篇。范围涉及海南民族数学教学状况调研、微积分教学案例设计、《数学文化课》课程建设等。还有数学教学中对于知识与应用、传统与现代等矛盾的调和以及一些文化融入的手段。

关于教材分析的文献1篇,将苏科版新旧教材比较,指出新教材在联系生活、重视实际背景等方面的优点以及值得商榷的地方。

(10)2011年本研究范围内的文献共计38篇。

关于数学文化本身的文献共计5篇,内容涉及哲学视角下的数学文化研究,国外数学课程与数学文化评价,民族数学文化研究以及经典论著的阅读比较等。徐乃楠等指出数学文化在哲学层面的思辨任重而道远,数学文化研究中应从静态的知识观向动态的文化观转变,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传统,兼容并蓄。张维忠评价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外数学课程目标中对数学文化的要求,列举了英国、俄罗斯与美国中高职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其中介绍的美国阿拉斯加文化数学项目开发的成功经验,即“发掘民族数学——数学与文化背景融合——数学与语言文化融合——课程与课标融合”的经验对我国民族数学的开发也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33篇文献都是关于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以及数学文化教学观、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论点包括数学教育的人文性、数学史在培养价值观、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数学文化教学的艺术性与文学性等。内容涉及结合高职教育、成人教育、职高教育情况融入数学文化的探讨,以建模作为主要手段培养科学素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案例设计、数感培养策略、教师数学文化素养提升手段等。

事实上,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延伸,区分论文研究的重点是教育中的数学文化意义和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并不容易,因为许多研究者采取的文章思路是先讨论数学文化的某些方面的教育意义,然后再讨论教育意义上什么是可行的策略或案例设计。

本年度不少论文谈了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问题和提高教师数学素养的途径,指出文化教育对于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增强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知识、参与教育研究和反思教学效果来提高数学素养的思路,关于这些思路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措施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从近十年的论文成果来看,成果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文化研究热度的升高。关于“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我国的研究者们经历了一个理论上学习——反思——酝酿——创新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一个从观念到实际、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同时,从理论上可以看出,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大家所认识。研究者认识到数学教育具有应用价值,具有思想教育价值,具有精神教育价值,基于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在分析数学文化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反思,为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建设和教学案例设计寻找突破口,期望符合时代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然而,对数学文化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建构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同样的,关于数学文化教学案例的设计,有些很精彩,也有些很牵强,应该还要经历一个实践——反馈——再实践——再反馈的过程。目前,虽然各个阶段的数学教学课程标准都提到并要求数学文化,但没有具体描述基本的教学内容,哪些内容需要讲,哪些内容要选讲,哪些内容应该体现在哪些地方等等。如果数学文化教学的内容能够细化,教学要求中包含的内容能够明确提出,相信对实际教学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此外,如果有指导内容,也可以对数学文化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以进一步加强和实施数学文化教学。因此,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落实数学文化的内容,使数学文化的价值显化,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此外,应加强理论研究者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研究结论可以尽快付诸实践,以指导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学科,需要不断更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需要理论研究者和教师共同努力,走向每一个实践阶段的受众,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育最终成为科学教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

(二)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活动进展

数学活动是传播数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专业团体和协会定期组织会议、论坛和其他数学活动,以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和经验。参加会议的学者交流灵感,集思广益,可以极大地促进研究和传播的进展。数学文化的研究也不例外。

近年来,我国召开了多次数学史、数学文化和数学教育的会议,其中许多会议形成了全国性的规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数学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它也将数学教育引向文化的轨道。为了弘扬数学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促进数学教育的蓬勃发展,数学史和数学教育会议不断召开。

“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自1987年起轮流在中日两国召开,是国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界关于东方数学研究的一个连续会议,20多年来此系列会议受到国际数学界普遍的关注和支持,推动了东方数学史、数学文化和数学教育的研究。

由全国数学史学会主办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自2005年以来已经相继在西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召开了五届,会议吸引了国内外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专家,在数学教育界和数学史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已悄然形成,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数学史、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华网、《高职数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数学教育学报》都对该系列会议进行过报道,会后还有论文集出版。

由南开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的“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则将目光聚焦在数学文化上,着重数学文化的研究、教学和传播的进展以及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讨论和交流。

2008年,“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暨第11次全国理科高职数学研究会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来自全国110多所高校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台湾《通识在线》杂志社等单位的22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数学文化课程建设及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等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层次较高、影响较大。

此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李大潜院士作了题为“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的报告,详细地阐述了数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所具备的特征及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报告还指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虽然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比照以数学作为六艺之末的过去已经有了转变,但把数学作为文明的象征来尊重,把数学作为文明的支柱来大力弘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通过数学学习,应该认识到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提高有效运用数学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特殊的数学教育。李大潜院士还对数学文化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指出虽然数学文化的主题已经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但除了文科班学生的数学文化课程之外,在现有的数学课程之外单独开设数学文化实践是一种权宜之计,要进入更高阶段,必须确保数学文化的思想融入现有的数学课程,使学生自觉接受数学文化,形成良好的数学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作了题为“‘文化数学’课程的构想——兼谈数学与中国文化”的报告,指出数学教学应当架设数学文化与一般社会文化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让数学融入一般社会文化,另一方面让文化常识为数学提供文化支持,教会学生欣赏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样才能使数学以平易近人的态势服务于广大群众。张奠宙教授还阐述了数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并构想了“文化数学”的课程内容。

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作了题为“如何讲授数学文化课”的报告,介绍了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的一些做法,概括为将知识与思想有机结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以讲授数学的思想、精神为中心;抓住问题的本质,体会数学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把握,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为中心;设计课程内容注重现代数学知识的应用,穿插数学游戏,注意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应用性的统一;注意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北京大学张顺燕教授作了题为“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报告,对如何学数学、如何教数学、数学是什么以及数学在当今社会所表现出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清华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等教师也参会作了报告,广泛地交流和讨论了各自学校开设数学文化类型课程的做法及经验。

此次会议的主题倍受高职教师的关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一大批全国知名高校和其他各种类型的院校都有教师参会。一些高校的“国家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会议代表中有院士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名、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约20人、院长副院长以上的双肩挑教师40余人。《大学数学》《中国大学教学》《高职数学研究》、台湾的《通识在线》以及多所高校的网站对此次会议进行了相关报道,《南开本科教学》报纸更以八个版面全方位报道了本次会议。会后出版了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集《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150余所高校的30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也参与进来。会议报告内容涉及对数学文化的认识,数学文化课教学的实践经验等。

此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作了题为《文理交融,打造‘数学文化’特色课程》的专题报告,指出数学的人文性、科学性与哲学式的思维正是数学数学教学应有之义,数学教学通过传授数学知识启迪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展示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明确科学原则与人文原则,升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他认为,“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不仅应揭示数学的人文性与哲学式的思维,而且还应该从数学的科学性中揭示数学的美,生动而深刻地进行美的人文教育。所以,以文理交融为特色的“数学文化”类课程必将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中国科学院严加安院士作了题为《科学与艺术有共性也有交融》,指出科学与艺术求真求美的共性,科学和艺术的创作都需要智慧和情感,它们具有共同的美学准则,对数学与诗歌的共性做了细致的分析说明,指出数学美感对数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还特别展示了自己的诗歌与书法作品。

东北师范大学前校长史宁中作了题为《数学思想漫谈》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与等量替换、递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不同,数学思想应当是数学产生及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一般性思想,可以归纳为抽象、推理和模型三种基本思想,而数学思想为数学由现实到数学、数学内部发展、由数学到现实提供了思维功能。

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作了题为《数学的美在于数学思想深刻之美》,通过对黄金分割点的再生性、“等于”的思想、逼近的思想的阐述,揭示了数学思想的深刻之美。这些内容应该可以给数学文化教育工作很多启发,在教学中寻找适当的切入角度,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的深刻思想。

清华大学程钢等提出数学文化建设中提及的数学文化是一所大学通过教学、传播、研究与创新等方式、长时期形成的各种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形态、认知、情感与意志态度、人物形象标识的积累与沉淀的总和。而对数学课程的评价应当包括促进教学、促进数学思维及精神的发展和促进学校育人目标及文化传统的生成。介绍了清华大学注重历史与传统的数学文化氛围和文科数学的教学改革经验。

北京航空大学李尚志介绍了文科数学教学的一次尝试——数学类公开课“数学大观”,内容新颖、语言风趣,让人耳目一新。

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介绍了该校本科通识课程“数学与文化”。该课程以数学主题为先导,通过数学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融、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思想与方法、宏观与微观等不同的板块的交叉和数学与文化形态、社会进步、政治变革等多元视角的互动关系等多个切入点揭示数学的文化功能和思想价值,阐明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力量。

北京邮电大学王丽霞介绍了自己在数学专业选修课、全专业公选课和数学主干课的教学经验,提出数学专业“数学史”选修课观宏察微、涵括诸端,求因明变、更上层楼,全专业“东西方数学文化选讲”选修课以数学的美和价值为导引、以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为归依,发微摘萃、形散神聚以及数学主干课溯源析流、道术合一的教学方法,一并介绍了自己广受好评的融入数学文化的创新教材。

密歇根大学季理真细致分析了数学、数学家与小说的关系,指出数学为小说和剧本提供新鲜和令人兴奋的素材,将数学和小说、数学家和小说的创作联系起来,从新的角度激发大家对数学的兴趣和关注。

河南科技大学郭运瑞、华中农业大学邹庭荣展示了该校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

徐州师范大学周明儒介绍了该校由“文科高职数学”“数学欣赏”“数学概览”“数学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组成的数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体系,特别提出了以不同的数学知识为载体,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台湾《通识在线》副总编辑林孝信介绍了台湾的通识课程“数学与文化”,显示了台湾的数学教育逐渐从纯粹工具性作用发展到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的转型,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华东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学校的代表也作了报告展示了自己学校各具特色的数学文化活动、数学文化课及相关的教学实践经验。由此,可以看到数学文化教育工作者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为传播数学文化,普及数学知识,营造校园数学学习氛围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中一些发言代表是连续两届研讨会的参会代表,这也说明的此系列研讨会确实起到了推动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作用,也受到了教师们的青睐。

会后,《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新浪网、凤凰网以及多个高校的网站对会议进行了报道,《中国大学教学》《高职数学研究》《大学数学》、台湾的《通识在线》《南开本科教学》也刊登了研讨会的相关内容,特别是我国数学教育领域的领衔刊物《数学教育学报》分三期刊登了此次研讨会的会议纪要及包括开、闭幕式讲话在内的近30篇文章。媒体如此大的报道规模足见此次会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全国数学文化论坛”分别于2011年、2012年在石家庄和南京召开。会议同样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和部分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出版单位代表。会议对数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功能,数学文化与其它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数学文化的教育、传播策略与方法,数学文化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数学文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数学史通讯网、《自然辩证法通讯》对会议内容进行了相关报道。

“全国数学文化课程的建设与推广研讨会”2011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全国数学文化课程建设与推广大会、数学学科导论教学研讨会”2012年在南昌大学举行,“数学文化与逻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在中山大学召开,数学文化活动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数学文化必将在这样的优良环境下健康成长,成为数学传播发展的强劲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