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原因及解决方法

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原因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行为习惯如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行不良。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归属需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转向从校外生活中寻求这种需要的满足。这就有受社会不良影响的可能。

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原因及解决方法

除了上述的客观原因外,造成学生品行不良的还有种种主观上的心理因素。这主要有: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青少年的道德认识还处在形成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还不够稳定,还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因此容易为个人欲望和需要所驱使,产生各种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有的学生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等同于“勇敢”。有的学生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这种认识没有转化为指导行为的信念,一旦在富有诱惑力的不良环境影响下,就有可能走上邪路。

2.道德情感异常。由于不良环境的感染,加上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还有错误道德观念的长期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情感上的异常反应。他们混淆是非、颠倒美丑、不明道理,凡触犯他一点个人利益就暴跳如雷,激情冲动,缺乏理智,并带来不良的道德行为。他们敏感、存戒心、有疑惧,与集体和教师情绪对立,而同“小兄弟”们却情投意合,搞小集团主义。

3.道德意志薄弱。意志是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念和不正当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毅力。有些品行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清楚的,甚至也想做好事,但他们的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个人欲求在外界某种诱因的影响下占了优势,结果作出了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侵犯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4.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大凡一种不良的行为,开始可能由于偶然,但经过多次重复,这种不良行为同个人的某种需要、某种满足发生了联系,就形成了坏习惯。如果个体已经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他就会在类似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采取相应的行动,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行为习惯如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行不良。要改变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不那么容易的,要作出艰苦的努力,要破坏原有的动力定型,建立新的动力定型。(www.daowen.com)

5.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学生已经形成的性格特征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例如,学生身上的执拗、任性、骄傲、自私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使他表现出无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为个人私利而我行我素,甚至做出破坏集体纪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6.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人有各种需要,其中之一是归属于某个群体,要求参加群体的活动和得到群体的关心和尊重的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归属需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转向从校外生活中寻求这种需要的满足。这就有受社会不良影响的可能。

进入少年期后的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好奇心更强,他们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着干。家庭和学校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引导,否则在其他不良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时间、精力就可能用到邪路上去,出现不良的行为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