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动机。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信念是“情”和“理”的合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它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认知,是一个人活动的理性基础。这种理性基础使人对某种社会道德义务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完成某种行动。道德信念是推动一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它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可以引起个体情绪情感上的种种体验,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形成了道德信念,就无须外力的监督、检查。因此,品德教育中不可忽视道德信念的培养。
生活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信念分析问题、评价事物、选择态度和行为。对符合自己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对有悖于自己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则取否定的态度。因此,信念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驱动作用。同时这种导向和驱动作用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即既可以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又可以起消极的破坏性的作用。信念作用的双向性主要是由信念的性质决定的。正确的信念起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错误的信念起消极的、破坏性的作用。如,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的人坚持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道德信念,在实际行动中,时时处处为人民服务,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人则信奉“人性都是自私的”这样一种道德观念,由此导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结果。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因为抱定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的坚定信念,驱动着他满腔热情地为他人做好事、为人民谋利益,他“浑身是劲,总觉得这股劲,用也用不完。”(www.daowen.com)
“模范团长”李国安抱定“共产党员要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干为党立碑、为民造福的事”这样一种坚定信念,驱动着他带领给水团勇于牺牲、乐于奉献,不顾伤病之躯,辗转奔波在内蒙古戈壁滩上找水、打井。相反,一些领导干部,却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能捞就捞,不捞白不捞”的错误观念,不顾人格、国格,贪污受贿,做出种种败坏党风的恶性事件。这相反的事例,说明了道德信念导向作用的双向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