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道德情感的移情训练

培养道德情感的移情训练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想像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映能力。移情训练,在于设法消除学生的情感阻力,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积极的社会情感,把“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情理相融,相得益彰,为培养道德情感能力提供良好的“催化剂”。很多实验证据表明,移情在引起亲社会行为动机上起着重要作用。

培养道德情感的移情训练

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想像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映能力。移情,作为诸如助人、转让、抚慰、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的,能激发、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移情训练,在于设法消除学生的情感阻力,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积极的社会情感,把“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情理相融,相得益彰,为培养道德情感能力提供良好的“催化剂”。

很多实验证据表明,移情在引起亲社会行为动机上起着重要作用。众多的研究也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高相度关,即移情水平高的被试比移情能力低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www.daowen.com)

心理学家斯陶布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一是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的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能力;一是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因此,通过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

1971年,斯陶布以游戏扮演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训练实验。实验分五种情境:一个孩子在隔壁房间里从椅子上摔下来;一个孩子想搬太重的椅子;一个孩子因为积木被另一个孩子拿走而不高兴;一个孩子站在路中间,一辆自行车正飞驰而来;一个孩子因跌倒而受伤。研究者将每两个儿童组成一组,一个扮演需要帮助的不幸者,另一个扮演给予帮助者。实验先向帮助者依次描述各种需要帮助的情境,然后让其用各种自己能够想到的办法帮助“不幸者”。必要时研究者会给予提示。各种助人行动包括实际地进行帮助、口头上进行安慰,以及喊别人来给予帮助等。最后,两个儿童交换扮演的角色,再重复以上程序。斯陶布用三种亲社会行为来检测训练的效果:一是帮助一个隔壁房间里因摔倒而哭喊的女孩;一是帮助一个曲别针散落一地的成人;另一种行为是给被试儿童糖果,然后要求他与别的没有糖果的儿童分享。研究的结果表明,角色扮演的游戏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并且效果至少可以保持一个星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