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或道德行为的自我了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形成道德观念,也就是形成对行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人们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就能认识道德的善果和不道德的恶果,就能了解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如何行动才能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
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观念的过程,是一个晓之以理的过程。具体而言,晓之以理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以典型事例晓理。为帮助学生明理,教育者应十分注意精选典型事例。如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有《我不能失信》一课,课文以宋庆龄的故事为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要守信用的教育。课文记述了宋庆龄做国家领导人时,冒着漫天风沙,按时赴约去幼儿园看望孩子。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宋奶奶为什么按时来了?”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守信用;“宋奶奶按时来幼儿园,大家心里怎么想?”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守信用,知道守信用的人会赢得大家的尊重与信任。通过上述晓理的过程,学生能形成正确的道德,提高道德认知水平。(www.daowen.com)
2.以对比明理。人们常常是在比较中加深对一些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认识的。在道德认知教育中,使用对比的方法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正反两方面情况的强烈反差,会使学生清楚地判明是非,明白什么是好与不好,以及为什么。如,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为了说明公共秩序必须有,教师举出这样的反例:假如没有公共秩序,马路上将一片混乱,电影院里也将是一片混乱,等等。用这样的反面事例,与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井然的状况相比较,可以反证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或道德规则的重要性。
3.以类比寓理。类比的方法能使学生理解较难懂的道理。如《劳动不分贵贱》一课,教师以人体为例,指出人体各部分,各有其功能,都不可缺少,以此说明各行各业的劳动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都应当受到尊重。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学懂了比较深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