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行善必先知善的特点-行善必先知善(第2版)

行善必先知善的特点-行善必先知善(第2版)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一矛盾的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人们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由于个体在品德形成阶段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的特点,所以内在道德心理比较脆弱、不稳定。

行善必先知善的特点-行善必先知善(第2版)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中形成的。品德这种个体道德现象,是社会经济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向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在个人身上的内化,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教育等的制约和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个人是什么样的,还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在他出生的时候,是无所谓品德好坏的,只有当他进入社会生活后,面对现实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经过社会的教育,才能逐渐形成一定的品德。反之,离开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如同“狼孩”,不可能形成人的道德品质。

以与个体品德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家庭为例,一般认为,个体品德的形成在婴儿期已经开始,家庭成为个体的“第一道德课堂”。在婴儿期,孩子伴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以不同方式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时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一般会区分孩子的哪些要求是他实际需要的,而哪些是违背道德原则、于道德生长不利的,前者尽力满足,后者则断然拒绝。例如,有的婴儿常常把自己喜欢的物件统统占为己有,不准任何人碰一碰,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在无形中培养自私的心理。心理学家弗洛姆看到了家庭成员对幼儿品德的影响作用。在家庭中,幼儿在与家庭成员的接触过程中,看到行为榜样就仿效着去做,因此而受到表扬或批评,受到宽容或谴责,由此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这样,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并和一定的道德行为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如孩子看到兄长偷吃东西、打人,受到父母批评,而看到哥哥帮助妹妹系鞋带,把大梨让给妹妹时,则得到父母的赞许。这些批评和表扬,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道德行为印象,产生感性的道德认识,并模仿那些受到表扬的行为,不做那些被认为是不好的行为,逐渐地就形成“帮助人好、欺人坏”等观念。儿童的一些不良品质有时也是由家庭塑造的。例如撒谎,往往由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导致。如果孩子做错事承认了,反遭一顿打,而编了谎话,反倒避免了挨打,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说真话挨打、说假话安全的心理,养成不诚实的品质。因此,个体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教育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品德是不可能产生的。

第二,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而形成的。品德不是人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被动地受物质生活条件影响的产物,而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经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自觉地锻炼和修养的结果,品德的产生是一个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社会条件中,离开了社会实践,离开了主体的自觉意识和刻苦努力,同样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品德。(www.daowen.com)

第三,客观道德要求和主观道德认识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随着社会经济关系、道德关系的变化,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在变化,从而势必与人们原有的主观认识水平形成差异或对立。正是这一矛盾的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人们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总的量的积累过程中,有若干不同阶段,在各个阶段上又有各自的特点。就品德形成阶段而言,具有两大特点:首先,道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的特点。儿童在一开始对道德的接受总是具体的。如最初在家庭教育下只知道帮助妈妈做事是好的,尔后逐步懂得帮助同学、做有益于班级的事是好的,直到发展的较高阶段才能上升为助人为乐这样一种深刻的认识。其次,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由于个体在品德形成阶段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的特点,所以内在道德心理比较脆弱、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的道德要求一致的话,儿童就容易形成良好的个体道德;相反,如果父母之间教育不一致,或家庭与学校要求不一致,儿童就不容易形成统一而良好的个体道德。由于社会存在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行为,因此,儿童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往往会因为在校外遇到另一种教育或影响而被抵消或遭到破坏,这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中经常出现反复的原因之一。

第五,品德的发展期就是个体道德确立并逐步定型、成熟的阶段。一般认为,品德发展始于青年期。这个时期个体交往的范围日益拓宽,开始以独立身份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的道德活动,并能逐步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从社会利益和关系出发进行道德判断。个体道德确立与发展的过程恰好是青年社会化的过程。如果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面临着更新,这种背景会给青年顺利完成社会化带来困难,使个体道德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青年道德心理结构与道德行为方式在调整中建构,又会日趋定型与成熟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