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后天的道德发展及学习时机

后天的道德发展及学习时机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天”发生论认为,人的道德是在后天发生的,是教育、后天经验、环境影响等的结果。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指出,个体道德发生的问题,乃是“道德从哪里开始”的问题,也就是在什么条件下和什么时候“学会遵守”道德规则的问题。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证明,人之初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其行为是本能冲动的结果。

后天的道德发展及学习时机

人的品德是如何产生的,究竟是“先天”就具有的,还是“后天”发生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历来就有争议。“先天”发生论把人的品德归因于某种“先天”或先验的因素。如中国先秦时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把人的道德看成人们本性中先验地固有的东西。《孟子·告子上》中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在他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有四个“善端”,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就是人把所谓先验的“善性”、“善端”加以发挥、扩充的产物。遗传决定论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的品德完全看作是由生物遗传所决定的。认为人的品德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的,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如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后天”发生论认为,人的道德是在后天发生的,是教育、后天经验、环境影响等的结果。如,先秦时荀子就提出了“其善者,伪也”的思想,认为人性与生俱来就是恶的,善的德性不是天生就有的东西,而是“教使之然也”。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教养,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指出:“人的各种恶行和美德,他们头脑里充塞的各种谬误和真理,他们所养成的各种可褒或可贬的习惯,他们所获得的各种品质和才能,我们应当在教育中去寻找它们的主要来源。”洛克的“白板说”强调人的道德是在后天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环境决定论把人的品德形成发展看作是不变环境的消极产物。他们夸大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完全否定生物遗传的作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则由于先做一个一个的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成节制和勇敢的人。”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一生的每一时刻中所处的环境使他成为怎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www.daowen.com)

在当代,提起个体品德的发生与发展,人们立刻就会注目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道德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发展论,以及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指出,个体道德发生的问题,乃是“道德从哪里开始”的问题,也就是在什么条件下和什么时候“学会遵守”道德规则的问题。当个人开始学会遵守一定的道德规则之时,道德在个人身上就发生了。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证明,人之初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其行为是本能冲动的结果。上述理论作为对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研究成果,不仅为道德发生学的科学研究开了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某些机制和规律,而且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个体道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后天发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获得和形成的一种社会规定和个性素质。马克思主义认为,遗传是先天的东西,环境和教育是后天的东西。先天的遗传对于人的品德来说,只是提供了形成发展的可能性,而不能决定形成发展的现实性。对于人的品德形成发展的现实性,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关系,即包括环境、教育、个人社会实践在内的多方面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