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课外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新时期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课外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新时期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鼓励学生组织各类体育协会与社团课外体育活动,不论运动会,还是体育节,抑或是校内其他形式的比赛活动,学生体育组织承担起大部分的工作。最后,大学课外体育活动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学生体育组织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成为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串联起三级竞赛网络。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在新时期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与社会体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课外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新时期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首先,大学体育节形式更加自由、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气氛更加活泼热烈,是运动会的有益补充,是大学课外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节和运动会成为学校层面组织的大型课外体育活动。其次,大学运动会的改革。不断增加拓展类、集体性项目,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其中。部分大学将运动会纳入教学计划并形成制度,把课内外打通,把体育所传递的勇于拼搏、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等优秀品质融合到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之中。再次,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鼓励学生组织各类体育协会与社团课外体育活动,不论运动会,还是体育节,抑或是校内其他形式的比赛活动,学生体育组织承担起大部分的工作。成为体育文化氛围营造的中坚力量。最后,大学课外体育活动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的背景是马拉松等社会体育活动在城市的流行,一方面,师生参加社会马拉松,如清华大学从学校层面鼓励、支持师生报名参加北京马拉松;另一方面,在社会体育创新项目影响下,大学校园也开展起来,比如校园马拉松、Color Run等活动。

清华大学的学生群体活动形成了以“马约翰杯”为龙头,以体育竞赛活动为主线,体育课—学生体育协会—各院系与校级体育竞赛相结合的一条龙竞赛体系。马杯赛事,从每年的9月份开始,到次年4月份结束,贯穿全年,覆盖全体学生。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棒垒球等40余个竞赛项目,在马杯单项体育赛事的基础上,校园长跑、新生运动会、北京马拉松赛等已成为清华的传统赛事和活动。从2011年开始,清华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了体质测试环节,受到社会和媒体的极大关注。2012年,针对在网络环境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受到冲击的情况,学校通过开设更多样的运动项目和体育课程、创建更好的运动条件来吸引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基本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组织学生参加马拉松是清华大学的传统活动,也是贯穿全年的“马约翰杯”赛事之一。体育部每年从暑期便开始启动马拉松赛事的相关工作。学校为参加比赛的同学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如有专门的大巴接送,由体育老师陪同前行。

清华的马拉松队伍是比赛中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清华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同学结成了一个个的小队一起奔跑,相互鼓劲加油,还不时喊起“清华加油”的口号,振奋人心。赛道两边的观众也热情地为选手加油,尤其是当身着紫色比赛服的选手经过时,体育氛围非常浓烈。强健的体魄、凝聚的力量、互助的情谊、永不放弃的信念,清华体育精神在马拉松赛道闪耀。学生体育组织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成为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串联起三级竞赛网络。2007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比赛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们参与比赛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在新时期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与社会体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影响下,校内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

体育社团是大学体育文化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是课外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团的组织与运作符合“学生自治”的特点;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们因共同的兴趣爱好汇聚在一起,充满活力与创造力。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体育和体育社团在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团的发展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型体育社团示例。大学中的社团少则几十个,多则过百个,但其中最有特色、与青春气质最符合的往往是那些展现青春力量的社团,也许是街舞社团,也可能是自由搏击社团……追根究底最符合的却是蕴含探索与冒险基因的户外登山社团。北京大学山鹰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社是其中的佼佼者。国内第一支业余登山队就是由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即北京地质学院于1958年组建。2008年,新一代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重新组建,并改名为大地社。大地社逐渐成长为一个在全国高校户外社团的领军人物。(www.daowen.com)

其次,活动内容和特征。以登山为主要活动内容,具体来说包括体能训练、远足、登山、攀岩和科学考察。成员为青春洋溢的学生和年轻教师。活动特征之一,高山登山探险。山鹰社由企业赞助,每年攀登一次雪山。自1989年成立以来,近30年间培养出3名国家登山运动健将、10名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和许多国家二、三级登山运动员,为发展中国群众性登山事业创出了新路,展示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是北大精神的集中体现。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征程于1960年由中国地大1958届毕业生完成的。1961年组建的女子登山队创造了女子登山的世界纪录—登顶新疆贡格尔久别峰。据校史记载,地质大学先后有5900多名师生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登山运动员证书,培养了大量优秀登山家。活动特征之二,安全重于泰山。登山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归来。以大地社为例,为保证攀登的顺利进行,大地社登山队践行一套完整且严苛的训练制度:每周5天早训、3天晚训和周末拉练;登山前组织的集训,将队员们的体能提高到最佳状态。当然还有训练有素的后勤保障团队和装备。

再次,社会影响。1990年8月23日,北大登山队攀登东昆仑玉珠峰成功,“开辟了中国群众性登山运动的新纪元”。20多年来,北大登山队克服种种困难,向社会展示了北大学生拼搏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北大登山队是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队伍。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的活动和创立时间比北京大学山鹰社更早。中国地质大学有着辉煌的登山历史;登山对于中国地质大学而言,就像中文之于北大,理工之于清华,是这个学校光荣传统和灵魂的一部分。

最后,社团发展的建议。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大学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活动经费、社员人数、指导老师、活动场地、器材装备等。大地社和山鹰社毕竟是大学乃至整个社会登山探险团队的佼佼者,处于金字塔尖,更多的新型社团面临活动经费、人员、器材等的困难与问题。完善社团评价体系。社团的评价应该更加偏重于探索自然、健身、人际交往和提升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培养学生探索和冒险精神,培养团队合作和积极向上的性格,体育知识的获取则是第二位的要求。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拓展大学体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努力开发大学体育产业相关潜在市场,利用好社会商业资源,全方位合作,形成办好大学体育社团的合力。加强社团与教学的结合。一方面社团活动本身可以开发成一门体育课程;另一方面让体育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成为课堂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共同发力促进更多学生参与到大学体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