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文化复兴与构建

高校体育文化复兴与构建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大学体育竞赛和活动制度在国家颁发文件中占比达65%以上,占据绝对优势,也和大学体育竞赛和活动作为体育行为层面的属性相契合。2006年12月23日,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各大学为加强体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制定“科研奖励制度”,全面加强体育教师科研管理,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高校体育文化复兴与构建

在1977年时,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随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出台了各项改革措施,尤其是在体育方面的。教育部、国家体委、卫计委于1978年4月14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提高对体育、卫生工作的认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1979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委颁发了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两个《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两个文件规定了大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1979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1982年7月,国务院批准颁发新修订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同年8月,国家体委、教育部等八单位发出联合做好推行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通知,有力促进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1985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高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认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方向。1987年4月,国家教委颁发《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确定了55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对招生对象、招生、录取、教学与管理进行了详细地规定。1991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内容包括早锻炼(或早操)、体育正课成绩、“体锻”达标、身体形态、技能等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并规定不达标者不予毕业。

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于1990年3月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第一部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对规范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实施办法》,规定以学生体育课成绩、《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评价标准,体育不合格学生不得评为“三好学生”。实施办法和标准成为大学生个体评价的重要内容。

国家政府层面从1992年至2009年颁布的关于大学体育的重要文件有59份,平均每年颁发3.3份。根据统计,59个文件一共有8个主题,其中关于“大学体育竞赛制度”主题的文件数量最大,为23份,占比39%;关于“大学体育活动制度”主题的文件数量为15份,占比25.4%;关于“大学体育教学制度”的文件有8份,占比13.6%;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的文件有4份。可见,大学体育竞赛和活动制度在国家颁发文件中占比达65%以上,占据绝对优势,也和大学体育竞赛和活动作为体育行为层面的属性相契合。该数据与研究对未来中国大学体育发展趋势预测相契合:大学体育竞技性和娱乐性的部分将越来越有影响力,可能像美国大学一样,竞技体育、课外体育慢慢从体育部门分离出去,形成独立的部门。

20世纪90年代国家层面的体育政策法规主要有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前者明确提出从1995年到2010年份阶段奋斗目标;后者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指导了近二十年来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得到落实。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纲要》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规定了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从知识、技能、情感领域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了拓展,更加具体而有操作性,成为新世纪高校体育工作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决定从2007年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学校中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全国大、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2006年12月23日,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共同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007年5月7日,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简称中央7号文件),明确提出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国内青少年学生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基本要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学校体育规格最高的文件,对国内学校体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6年第27号文件,强调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www.daowen.com)

对于体育科研制度而言,属于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的一大转变是对体育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各大学为加强体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制定“科研奖励制度”,全面加强体育教师科研管理,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各大学陆续成立体育科研所,制定科研目标,领导开展各校的体育科研工作,使大学体育科研有序健康发展。

大学体育教学制度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改变和完善,按照不同时代背景下大学体育制度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将大学体育制度在新时期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2到2000年,这个时段各大学主要依据1992年政府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工作中心,全面加强体育教育、锻炼,始终秉持着使学生的身体、人格更加健全的“四全”体育教育思想与理念。具体实施办法为分年级、分层级教学。

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到2010年,“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广为接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注重课程的丰富性与开放性,注重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注重健康价值观的内涵。东南大学在2003年实施了“三自主”体育,借助互联网技术,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运动科目和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的标准也更加完善:注重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的审美观念、体育运动技能,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后,强调个性化教学,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导下进行体育课程全面改革。清华大学于2010年3月提出“4+2+2”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清华大学体育课呈现出范围广、数量大、内容多和质量高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