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源头一是西方体育文化,二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而且历史上出现过文化冲突与融合,关于中国大学体育文化自觉问题的研究成为必然。
1.组织文化理论
已有研究表明,文化特征表现越突出的组织越容易成功。该理论提出组织中文化因素和文化现象对于组织效益和组织的成功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组织文化”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当时日本经济蒸蒸日上,而美国经济则逐渐丧失了优势,美国管理学学者曾经尝试从美国和日本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的视角,探究影响企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论是文化因素成为组织成功的显著影响要素,而且涉及的文化因素多且复杂。研究者把对组织发展过程有影响作用的所有文化因素及所有文化现象统称为“组织文化”。
大学作为社会组织,其发展同样受到文化因素和文化现象的影响。在大学体育文化受重视程度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在组织文化理论前提下,首先把大学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立起来。虽然大学与企业组织的性质有很大不同,但仍可以借鉴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其他组织的文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2.文化自觉理论
1997年,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在北京大学举办,“文化自觉”的概念是由社会学家在会上提出的。他们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得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不是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他们同时提出文化自觉的旨趣是“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
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不理想现状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体育理念缺乏和大学体育文化自觉的缺失,在这一背景下,树立大学体育文化的自觉成为实在的“当务之急”,主要表现在对大学体育文化本质、规律和大学体育文化职责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即对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全面、系统、战略思考与规划。同时,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土洋体育之争”的经验教训,在全球化成为世界潮流的历史时期,以“文化自觉”的主动意识明确自身体育文化优劣势,以开放的心态展开与其他国家体育文化的交流,“请进来、走出去”,达到体育文化的双向传播。
3.文化创新机制理论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从狭义上讲,文化创新是在文化系统中不断形成新文化要素以取代不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旧文化要素的过程,体现了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这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文化自觉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导向,而文化创新则是文化自觉的具体实践。社会系统是一个由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的庞大系统,这种关系表现为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及构成社会状态的各种状态变量的非线性相关。创新机制是指创新活动中各种因素的律动关系。创新机制包含主体、客体和手段三要素,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创新活动机制。
人是创新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具有自我管理、约束和协调功能。创新机制的发生过程可以阐述为:人根据发展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创新目标和计划体系。在此基础上,将创新计划进一步分解,使之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从而形成方案。在创新实践中,创新主体根据反馈对创新目标进行修正,以上几个环节使创新活动循环进行。创新的客体是创新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创新手段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媒介。该理论重点强调文化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驱动作用。人,尤其是组织的领导者对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认知水平至关重要,回顾中国大学体育发展的历史,大学校长体育认知对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观点。
4.文化变迁理论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模式或风格的变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所以有的人类学家将其称之为“社会文化变迁”。在文化变迁研究中认为文化变迁动因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是指社会或者组织内部的变化引起,外部是指自然环境的变化或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www.daowen.com)
关于文化变迁的原因,世界各国文化学者提出生物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心理因素、文化传播、工艺发展等观点。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学者越来越倾向于从总体和多维的观点来解释和认识文化变迁的原因,其中以波普的典型主义和历史主义为典型。相关专家与学者认为物质对象及其状态、人类意识及其自我主观经验以及哲学、历史、科技、文艺等文化知识三个世界的交互作用使文化变迁。相关专家与学者通过“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常规科学”的历史主义建立文化变迁的动态模式。
运用文化变迁理论研究体育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社会变迁对体育文化和大学体育文化变迁的影响,比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以及伴随社会变迁而发生的体育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理论提醒我们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发展与创新大学体育文化,尤其在大学体育文化战略规划方面,尤其要重视文化的变迁。
5.文化的综合创造论
国内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首先提出了文化系统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综合创造抛弃对立的思维,以开放的态度,分析和筛选古今中外文化系统的要素,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实际需要,经过辩证综合的过程,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中国文化。一方面是文化系统的可重构性和可解析性。文化是一个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元素构成的系统,一个文化系统的落后与否,除了与文化要素有关,还要考察其结构是否合理。所以文化系统的更新要靠文化要素的调整,但更有力的途径在于旧系统结构的消解和新系统的重构。另一方面是文化要素间的可相容性与可离性。文化系统中的要素,有些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有些则可以经过调整而被别的文化系统所容纳。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独立性基础上,也可以相互融合。不论同一文化系统,还是不同文化系统,其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有不相容的,也有相容的。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素,在相容的前提下,就可能综合成一个新的文化系统。
对中国文化来讲,势必要对旧的系统进行重构,一方面按照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吸取外来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要注意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既不能舍弃中国固有或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也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文化。从基本精神看,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各有独特性和片面性。就大学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来讲。第一,思维的开放与态度的包容是大学体育文化创新的前提;第二,要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树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同时辩证地借鉴其他民族、国家的优秀体育文化;第三,文化的可解析性与重构性决定了文化要素的结构调整是正常的现象,应树立旧系统消解和新系统重构的意识。
6.系统论
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系统中的部分,被称为元素。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元素,不同级别的元素具有相对性。系统论是美国理论生物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后来经过很多科学家的发展而形成,包括一般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信息论等,也包括系统分析技术。系统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角度;根据系统和环境关系,可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式系统;根据系统的规模,可分为小系统和大系统等。系统受到整体性、层次、开放性、系统的目的性、系统突变性、系统稳定性、系统自组织性和系统相似性等八个系统原则的限制。
整体性原则是指系统由数个不同的元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系统具有新特性或新功能;新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所有元素的简单相加。层次原则是指系统的元素之间的差异。系统的目的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或较少受经验条件的影响,展现一定的预定状态。系统的突变原则建立在系统自身不稳定性基础上,不稳定带来突变而使系统产生状态的变换。系统的自组织原则是由于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内部因素由于偏离稳态制度产生的影响可能被放大,导致系统内部的相关性越来越强,从而使系统产生自发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原则表现为不断地和外部的环境进行交换。系统的稳定性原则,指系统在应对外界的变动下能够维持和恢复到原有有序的状态。系统的相似性原则指在其结构和功能上,以及存在的模式上都是有相同点的。
7.发展战略理论
1958年,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希曼,在其专著《经济发展战略》中最早将军事上的“战略”概念移植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发展战略”概念。社会领域学者认为,发展战略是指以维护和促进发展为基本取向的具有系统性、长远性的决策准则与计划。发展战略是后进国家为实现现代化而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其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指一个国家由原来低下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经济社会状态逐步转变为生产力较为发达,经济、社会较为先进的状态所采取的总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战略组织、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对策等。战略组织是指发展战略的决策者和实施者的总称;战略指导思想是发展战略的核心与灵魂;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战略重点是指对于实现战略目标来讲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的环节或要素;战略对策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应对举措。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对大学体育文化进行战略规划同样要求有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现状分析、战略重点和战略路径。
经过相关专家与学者的研究得出相应结论: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是指大学体育文化在争取从相对落后的状态向更先进状态转变过程中所做的长远谋划。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指导思想、发展现状、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等五个环节和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