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要将自己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而不能将声音、词义和感情三者割裂开来。歌曲是声乐创作中最庞大的领域之一,其浩繁的数量、丰富的题材、多样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反映了自然、社会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哲学思索。歌唱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形式,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它就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与人们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在中国自古就有“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记载,说的是人们利用歌唱来反映生活、表现生活。
声乐用“人声”这一最天然的乐器来表达思想感情,歌唱者要通过自己的演唱为静止的曲谱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通过歌声表达自己对于词曲的正确理解,使人们听到歌声就能了解歌曲的主题内容和情感内涵,感染并激发听者心灵的火花。歌唱者想要通过演唱来感染听者,首先要用歌声来感染自己。感动别人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而感动自己是歌唱者进行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内心感染力,它来源于歌唱者内心火热的激情,因为冷漠的心灵是燃不起情感的烈焰的。有的歌唱者能将歌词和曲调背得非常熟练,但却只能停留在谱面上,既不能生动地描绘意境,也不能深刻地表达情感,脑中一片空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歌唱者没有对歌词和旋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死记硬背”式的无动于衷的演唱是无法激起听众心灵共鸣的。如果具有良好的嗓音,却只热衷于发声方法,而缺乏真情实感,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何提感动别人?所以,一首歌曲是否具有感染力,取决于歌唱者是否能把自己和词曲作者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
歌词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体现在歌唱中即我们平时常说的“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有一些歌唱者在演唱外文歌曲时不求甚解,认为只要把原文用拼音拼出来或标上汉语发音然后背下来就可以了,从来不想搞清楚原文的字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懂原文的词义何谈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呢?情感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感受过程中的态度体验,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歌唱中的情感表现不是来自模仿,也不是源于纸上谈兵的理论研究,而是来自歌唱者内在的情感体验。情感是声乐艺术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前提,是声乐艺术存在的灵魂。(www.daowen.com)
歌唱既要唱声,更要唱情。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是使歌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正确处理“声”和“情”的关系,“情”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的灵魂;“情”决定“声”,“声”又表现“情”;从内容出发选择演唱手段和表现方法,又通过演唱手段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歌唱艺术强调“声者发乎情”“情动而辞发”“未成曲调先有情”。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言“声乐始于词尽之处”也正是这个意思。只有情声统一,声情并茂,才能动人心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因为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生活中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是歌曲情感体验的基础,歌唱者要想在舞台上流露真情,与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与积累是密不可分的。要拓宽知识面,广泛接触各类艺术和文学作品,以便通过对它们的鉴赏获得情感体验的启迪。很多学习歌唱的人往往只是单纯地注重声乐发声技巧,不知道了解和熟悉各门姊妹艺术学科是我们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他们知识面比较窄,整天在琴房里练声,视野不开阔,这样练习声乐是绝对唱不出感情的,没有情感的声音无异于无源之水。以情带声、以声促情、声情并茂永远是歌唱境界的最高体现。
如前文所述,在正确理解词曲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好歌曲的感情基调。每首歌曲的感情基调都不同,或热烈欢快、或伤感哀婉、或明朗真挚、或深情赞颂、或沉痛怀念,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感情基调要从每首歌曲的字里行间和曲调的发展走向中去把握,而不能盲目的定位。有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注重自己感情发挥的需要,而忽视了作品感情基调的定位,胡乱加以夸张,武断地认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都是正确的,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感情基调都排在自己的后面,从而导致了对作品的曲解,这是极其错误的。只有将感情基调定位准确,才能有助于歌曲主题的发挥和内容的表达,有助于正确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