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声乐教学与表演艺术:发声方法与训练

声乐教学与表演艺术:发声方法与训练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乐音。而科学的发声方法,又主要靠训练才能掌握。喉咙“打开”是指按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张开嘴巴发声。三是发声“通畅”。“焦点”集中是指发声时会感到发出的声音有一种集中的“焦点感”。当然,这两种起音方法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具体歌唱与训练中,有时是交叉交替的,有时又是硬中有软、软中

声乐教学与表演艺术:发声方法与训练

只有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乐音。使歌唱具有先决的最佳物质基础。而科学的发声方法,又主要靠训练才能掌握。

(一)发声方法

究竟怎样的发声方法才算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呢?对此许多声乐专家也是各抒己见,比较公认的科学发声方法,主要是以下两点:

1.发声姿势

发声姿势指发声时人体的样子,这是受心理支配的外部形态。正确的姿势对发声起着关键性作用,有人说:“呼吸是歌唱的源泉,姿势是呼吸的源泉。”那么,姿势就是歌唱(发声)源泉的源泉了。因为当人体作为歌唱的“器乐”时,歌唱的姿势就不仅仅是歌唱者的形体和演唱形象的审美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着歌唱发声时呼吸的状态、气息的控制、喉头的位置、声带的运动、共鸣的腔体及各器官的协调配合;决定着歌唱时身体的着力点;同时,也标志着歌唱者的歌唱心理与精神状态。总之,它直接影响着歌唱训练的正常进行和歌唱艺术的表现。

正确的发声姿势要求:身体要直,重心要稳,上胸要开,双肩要松,面部自然,精神饱满。具体来说就是:站立歌唱时身体要站得挺拔自然,平直舒展,端庄大方,充满精气神;头部要端正,脸部肌肉和表情要自然,双眼向前平视,下颌回收,颈部肌肉要松弛;胸廓稍向上、向前挺起,并向四周扩张,双肩放松,略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整个上身呈放松张开的状态。腰部要稳定有力,小腹微微收起,双腿站直,双脚稍向两侧或前后分开,整个下身呈稳定有力的状态。背部的脊椎骨有向上下两端延伸舒展的感觉。全身的感觉是:上松下紧,前松后紧,外松内紧。当坐着歌唱时,上身的姿势与站立歌唱时相同,要强调的是:腰部挺直,不要靠在椅背上,从头、颈、背到腰,要有与地面的垂直感,两腿自然弯曲分开,不要交叉叠起,两脚要落地。常见的发声的错误姿势有很多,诸如:端肩、夹肩、上胸过紧,会造成呼吸紧等问题;双腿站立松垮、身体重心不稳,会失去呼吸的支点;颈部紧张、下巴僵硬,会造成声带正常运动受阻;仰头、低头、伸脖、缩脖、翘下巴,会引起喉头位置不稳定;塌胸、驼背,会压迫共鸣腔体,影响共鸣;噘嘴、歪嘴、瞪眼、皱眉、歪头,会造成面部表情不自然,有损于演唱形象,也影响发声。

端正学生的发声姿势,是声乐教学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抓好这个开端性环节,为声乐学习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发声状态

发声状态是发声时人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的和谐统一,也是发声的关键与核心。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声状态,有以下几种具体可行的方法:

一是喉咙“打开”。喉咙“打开”是打好发声基础的重要环节。喉咙“打开”是指按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张开嘴巴发声。具体来说,就是口腔前部的硬腭和口腔后部的软腭都适度地张开与提起,后咽壁兴奋立起,喉头向下稳定松开。当气息冲击声带振动时,作用于声带的环甲肌与披裂肌均处于用力的协调平衡状态中,使发出的声音响亮而有力。“喉咙打开”又简称为“打开”,是发声的基本要领与重要方法。但要注意的是,“打开”要适度,也就是“开度”要控制得恰到好处,“开度”过小,会影响发声;“开度”过大,也会造成肌肉僵化,发出的声音反而不明亮,同样影响发声。

二是器官放松。发声时,所有发声器官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生理状态,而各器官则处于“松”“紧”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该放松的器官自然放松;该紧张的器官自然用力,比如喉头、下颚以及其他不参与发声活动的器官就自然放松。这时候,如果本来不该紧张的反而紧张起来,就会妨碍正常的发声活动。但是,该紧张的声带、上颌、软腭、鼻咽腔后壁等绝不能放松,如果它们放松了,声音就几乎发不出来了。所以,“放松”不是绝对的、单一的,而是相对的、辩证的,发声时要处理好“松”“紧”的矛盾关系,掌握好二者的辩证统一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发声“通畅”。发声通畅指发出的声音从低到高,音色统一,转换自如,声波向上放射的前冲力与由此而产生的回坐力(反作用力)形成一种“对抗”的感觉,始终托着声音向前运行,使声波传播通畅。

四是声形“竖立”。声形“竖立”,是相对于声音的“横倒”而言的:“横倒”的声音由浅呼吸造成,其声音散、白、粗糙;“竖立”的声音由深呼吸形成,有泛音光泽,有混合共鸣,音色丰富,形象丰满。

五是“焦点”集中。“焦点”集中是指发声时会感到发出的声音有一种集中的“焦点感”。“焦点感”愈明显,声音就愈明亮、愈有穿透力,唱得也愈轻松。尤其是唱高音时,“焦点感”就更为重要,它可以促使声波形成鼻腔上部共鸣而获得良好的高泛音共振。

(二)发声训练(www.daowen.com)

发声要经过艰苦、认真、科学的训练,才会取得理想效果。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发声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一定水平。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课自然成为一门重点课,这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过程与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发声训练有下列几项内容:

1.起音训练

起音也称“起首”“激起”,是发出声响的瞬间所采用的发声方法。起音虽是瞬间发声现象,但它对歌声的形成和声音的质量却至关重要,它是声乐训练的第一步,也是声乐技巧的重要组成要素。沈湘教授曾指出:“起音好坏,对发声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起音起不好,找不到正确的起音感觉,后边唱出来的声音都不会好。一首歌,一开头声音就不对,唱整首歌的声音也对不了,而且越唱越砸。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起音。”

起音又分两种:

一是硬起音。硬起音的音头坚实有力,像是从发音位置上爆发出来的,是在发声前的一刹那,声带闭得很紧,喉头的关紧阻碍了吐气。这时,声音受到下面空气的强烈压力。为了要冲过声带,空气必须有一股冲力。这时,空气的所有力量都只是用来发出这个音。这种起音过去被称为声门的冲击,现在被称为喉头的冲击,这样的说法更为有力。这种方法用力较大,适于演唱雄壮、激昂的歌曲或乐句。

二是软起音。软起音也叫“舒气起首”,其音头以舒气或叹气开头,有一种“以气带声”的感觉,气轻轻一碰,嗓子眼儿就响了。声带在声音开始的同时闭合上,感觉像是用舒适的声音,高高喊出“啊”一样。这种起音方法在声音发出的瞬间自然、轻快、敏捷、清楚、通畅,适于演唱柔美、轻松的歌曲或乐句。

当然,这两种起音方法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具体歌唱与训练中,有时是交叉交替的,有时又是硬中有软、软中有硬的,这要根据歌曲的具体情况而定。练习起音时,首先要心情放松,全身安静松弛,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同时,要重点注意找到胸口的发音位置,好的起音,声带与喉头并无任何感觉。

2.连音训练

连音是两个以上的音符连起来唱。唱好连音,是表现歌曲旋律优美乐感的必要手段,也是发声训练中的重要内容。唱好连音有气息、发声两大重点。这里仅从发声训练角度,强调指出:在声音上,音与音的连接是均衡的、圆滑的,不允许有裂痕出现。连音唱得好,就可以磨掉音符之间生硬的棱角,使发声更富乐感、美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变化声音的力度、音色,并使旋律线条更加优美。

3.断音训练

断音是由于声带在开始振动之后,这种振动的行动突然停止的结果。在一串断音中,“动”和“停”的动作连续交替出现。断音不只是歌曲中的一种装饰,对于声带和开动声带的肌肉也是一种健康锻炼。用它来改正由于内收不够有力而产生的声音无力也是很有效的。断音是横膈肌上下轻微颤动与声门敏捷发音相结合的效果,唱断音时声带运动的情况以“慢镜头”形式来演示,是这样的:声带闭合(不发音)—声门适度打开(发音)—声带闭合(不发音)—声门适度打开(发音),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声过程。而横膈肌的运动情况也以同样形式来演示,是这样的:横膈肌放松并向上拱起(不发音)—横膈肌收缩并下降(发音)—横膈肌放松并向上拱起(不发音)—横膈肌收缩并下降(发者),这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由此可见,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如果能使声带和横膈肌在不发音与发音的循环往复中找到正确的运动规律,那么就可以获得正常的理想的断音效果。

4.颤音训练

颤音是指歌唱发声时一种颤动的声音。根据声学检查表明:形成颤音的颤动,是整个音质,包括音高、音量、音色的周期变化。而决定颤音的关键,是颤动的音波。当颤动的音波频率在每秒钟6~7次时,所发出的声音自然而均匀,给人以一种悦耳优美的感觉,在歌唱发声中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颤音”。而当这种颤动音波的频率每秒钟大于7次时,所发出的声音就会振频过快,振幅过小,给人一种刺耳和不舒适的感觉,在歌唱发声中人们习惯地称它为“颤声”或“抖音”。“颤音”与“颤声”虽只一字之差,且“音”“声”相近,但却有天壤之别。当颤动音波的频率每秒钟小于6次时,所发出的声音就会振频过慢,振幅过大,给人一种腻烦而不舒服的感觉,在歌唱发声中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摇晃”或“晃音”。由此可知,颤音是自然舒服、优美动听的声音,有人形容它“如同清泉的潺潺流水”,也有人形容它“如同金子般闪闪发光”。颤音不仅增强了声音的魅力和表现力,而且赋予声音以强烈的活力和金属光彩。颤音为歌声的飞翔插上了美丽、迷人的翅膀,并能使空气产生共振,从而具有致远力。许多弦乐器,如小提琴二胡等,通过手指揉弦就可以产生颤音,不仅增强了旋律感,而且富于律动感。人声也可以通过无形的“揉弦”手段获得比乐器更加美妙多彩的颤音。在配音发声训练中,要循序渐进。首先要依靠心理听觉功能,模仿歌唱家成功的颤音,即通过听觉记忆反馈给大脑神经系统,再通过心理听觉的“表象”进行模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由慢到快的颤音练习。练习要领是:第一,用“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使声音落在胸口发音位置上,感觉声音从口腔向后到咽腔再到胸腔,上下通气,里外通气;第二,下巴、舌根、前颈都要在懒洋洋的感觉中放松,解除对声带多余力量的干扰;第三,用“砍瓶口”的感觉,使空腔共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