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声乐教学与表演艺术:新音乐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声乐教学与表演艺术:新音乐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前,音乐的发展一直以声乐为主流,但多半是一些简单朴实的集体歌唱活动,不论代表民间音乐的骑士歌曲还是早期的宗教歌曲,都是用最自然的发声方法。十五世纪中期,欧洲的声乐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意大利新歌剧的产生大大地推进了声乐艺术向前发展。

声乐教学与表演艺术:新音乐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一)早期声乐的发展

古代欧洲,在迦勒底、埃及、希腊,包括北欧一带,歌唱活动被看作是一种说话形式。早期所有歌唱的形式和风格与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紧密相连。诸如渔猎社会中生产者的歌曲通常歌词是重复的,发音上是含糊的,旋律平平不加装饰音,只是充满宽阔的音程,节奏往往只有一拍子。直到中世纪,在克尔特人中间,还有一种专门诉说历史传说、表达人民愿望的歌唱形式—柏尔德。

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前,音乐的发展一直以声乐为主流,但多半是一些简单朴实的集体歌唱活动,不论代表民间音乐的骑士歌曲还是早期的宗教歌曲,都是用最自然的发声方法。这一期间,主要发展了朗诵调的歌唱形式,这种朗诵调的歌唱形式从它产生开始便一直是由单调歌声来歌唱。也就是说,直到迪斯康特音乐普遍发展起来之前,还说不上在歌唱方面有何讲究。

随着复调音乐逐渐形成和发展,一些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上开拓出了新的音乐装饰上的华彩风格,这时才逐渐体现了歌唱发声法的明显趋向,并从此开始了对歌唱技法的不断研究与提高。例如格里高利索歌中,一般使用音域范围只有一又三分之一组的音,而到了杜菲时代所写的牧歌,则要求有二又二分之一到三组音,即音域要扩大一倍以上。这一时期,欧洲已经产生了多声部的歌唱,演化出后来单声部旋律和传统声部相结合的作品风格,如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等类别上穿插的装饰手法。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作品中音域被扩大和延长了,并且在这扩大的音域之内能上下连贯,运用自如。这种唱法上的发展和提高,使得一些作曲家在创作中也对歌唱者提出了技术方面的要求。

威廉·莎士比亚曾这样认为:“声乐艺术最初的发展,是由于在大教堂里的歌唱者们歌唱那些如帕勒士顿的歌曲,这种歌曲里有许多具有特殊的长短音,所以需要把歌声延长,从而对唱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歌唱者提出技术方面要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歌唱者在表现这一类歌曲的旋律时,显得缓慢、拖长、单调,歌唱者为适应歌唱气氛的装饰效果,就很自然地倾向于在唱法上的加工。可见,当时一些民间艺人和一些教堂的游吟歌者们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www.daowen.com)

十五世纪中期,欧洲的声乐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如牧歌、经文曲之类,在曲调进行切分音处理、装饰效果的使用等创作手法上,都比以前要复杂得多;而当时复调歌曲的每个声部又很独立,因此唱这种曲目就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素养,好在当时一些复调作曲家往往又是歌唱者,完全有能力来演唱自己所创作的作品,因而一般都能达到适应歌曲处理上的需要,即发音自然灵活及声音柔韧等。

(二)意大利声乐的发展

在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意大利曾是欧洲最先进的国家,也是欧洲的文化中心,它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文化。当时的一些新文化思想尚不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了解,于是新兴资产阶级便利用文艺复兴运动来表现他们的理想、愿望和利益,文艺复兴很快蔓延欧洲各国,这使得意大利的艺术种子和标本广为传播。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意大利新歌剧的产生大大地推进了声乐艺术向前发展。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等人利用意大利人热衷于歌唱并有着浓厚的抒情气质等特点,大胆地在演唱和训练上进行精湛技巧的探索,声乐艺术逐渐向更细、更复杂的方向发展。注重声音的优美和注重抒情性成为这一时期声乐的显著特点,与此同时,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修养和技艺卓越的歌唱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声乐训练体系。

德意志音乐理论家多默尔,曾在莱比锡就学与任教,1892年获马尔布格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著有教科书、音乐史册等论著多种。在他所著的《音乐史》第十六章中,在描述教会训练歌唱者的情况(时间大约是1616年左右)时,这样写道:“每天上午,学生们要用一个小时练唱歌,一个小时作颤音练习,一个小时到教师面前去纠正发音,每人面对镜子,务必不能让面孔在歌唱时因肌肉紧张而显得难看,然后再用两小时去研究歌唱表情。下午,他们有半小时的声乐理论功课,半小时简单的对位法学习,一小时作曲,剩下来的时间就去弹大键琴和练习颂歌、经文曲的写作及个人自己所喜爱与擅长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