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睹物思情,发古思今。”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许多事,总是难以忘怀,总想去触摸、去捕捉,期望使之永恒。因此,在涡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只要你有心留意总能发现诸多物件,诠释着先人们的思想、精神和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去追寻、把玩、品味。
曹植在《洛神赋》中吟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是一种让人倍感惊艳的美,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美。
水土养人也养物。特产,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具有地方性、传统性、纪念性的特殊产品。人到一处,自然会带一些念想回来,而这念想就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土特产。
高炉家酒
一座高炉天下无双,
一条涡河环绕身旁;
结伴从远古走来,
把酒的故事四海传扬。
曹操屯酒练出精兵强将,
嵇康浊酒弹尽广陵沧桑,
陈抟嗜酒点化两代帝王。
上帝说你是风水宝地,
神仙说你是人间天堂;
我说,高炉啊高炉,
你就是一壶陈年的玉液琼浆。
一杯高炉回味悠长,
一方水土滋阴壮阳;
结缘奔红尘而去,
把酒的风流书写辉煌。
家酒论道浸湿大街小巷,
三杰下马喝出十里飘香,
双轮绝技醉美田野村庄,
徽酒名镇绽放幸福梦想。
游子说你是家的味道,
游人说你是滴滴难忘;
我说,高炉啊高炉,
你就是一碗娘熬的心灵鸡汤。
酒是高炉镇的魂,一首《高炉家酒》唱出了高炉镇的神奇魅力。涡河是涡阳的母亲河,亘古不息的涡河水,无时不在深情地滋润着这块肥沃的土地。河流如网,土沃水淳,物阜粮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美酒之乡。
高炉酒厂位于涡阳县城东25华里处的高炉集,面积6 000多平方米,是安徽省六大名酒厂之一。踯躅东去的涡河水从这里打弯东南行,给醇香浓郁的千年名酒——高炉家酒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甘泉。
在涡河流经的这块土地上,不仅盛产甘醇清冽的美酒,而且盛产许多声名彰显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传奇故事。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英雄豪杰,他们在杯盏之间的风采可谓光鲜靓丽。
走进这里,你会感到这块充满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的土地,连空气中都浮荡着酒的芬芳,留下美酒浸润的印记。
在中国历史上,英雄与美酒似乎从来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但美酒与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不解之缘却鲜为人知。
出生在涡河北岸郑店村的老子,是举世公认的大学问家、思想家、哲学之父,一生无意嗜酒,诗一般的千古名著《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竟无一“酒”字,可他却筑炉酿酒,以传后世,成为千古之谜。
高炉家酒检验
一天早上,风和日丽,万里无云。老子为了探求水的奥秘,从武家河乘船顺流而下入涡河,当向东南行至柳桥村(今涡阳县高炉镇)时,河道突然出现一个大湾,小船漂进湾中,转圈晃动,不思前行。老子只好靠岸下船,举目四望,但见这里是一个自然隆起的高坡,形似一个天然大火炉,龙山北峙,涡河环抱,河道呈“S”形东流,把老子脚下这片土地平分各半,老子惊呼道:“坤卦地象,风水宝地!”于是,老子就在柳桥村住了下来。夜里,老子做了一个梦,玉皇大帝告诉他,用这里的高粱和河湾里的水,可以蒸馏出天地精华,以解天下之忧。第二天,老子按照梦中的印象,在高坡上筑炉蒸酒,冠名“高炉家酒”。一时间,高炉家酒风靡涡河两岸,天下文人骚客、英雄豪杰纷至沓来,把酒临风,谈德论道,好不热闹,留下了“老子筑炉酿美酒,神仙喝了不思游”的佳话。
公元前501年,孔子在鲁国也闻到了酒香,带上子路等弟子,南来寻酒问道。老子在无忧园设晚宴,拿出自酿的高炉家酒,款待孔子一行。孔子对酒情有独钟,有“孔子百觚”“仲尼酒王”之说。老子早有耳闻,就为孔子准备了“罍子”,而自己以茶代酒。对此,孔子不解,老子说:“酒有双刃,能壮阳,亦能积阴,我承天地之意造酒,以解苍生之忧,而忧者酒之解也,我一生无忧,自然无需酒解。仲尼心装天下之忧,克己复礼,当需百觚。”老子一席话,说得孔子心服口服,连炸了三个“罍子”,凌晨时分,方才昏昏睡去。
函谷关关令尹喜,是老子的关门弟子,晚年辞官东行,来到老子家乡为师守葬。尹喜善观天象,专习占星之术,老子酿的高炉家酒,成为他独守解忧、观星察象的终身伴侣。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师父和这片故土。尹喜仙逝后,当地乡民在这片故土东八里为他建了一座很大的坟墓。相传,方圆数十里谁家要办红白喜事,只要来尹喜堌堆送上一坛高炉家酒,焚香叩拜,第二天置办酒席所需餐具如数到家。直到有一年,一家办喜事的少送了一坛酒、瞒了一只银碗、一双银筷、一个玉杯,尹喜一气,不再显灵了。
春秋末期的大政治家、军事家范蠡,和老子是忘年之交,虽然年龄相差45岁,但他曾多次亲身聆听老子教诲,一生遵循老子思想行事。助越灭吴,功成身退后,禁不住高炉家酒的诱惑,偕西施从齐鲁一路南下,在老子筑炉蒸酒之处东南10里的地方隐居下来。他们夫妻二人男耕女织,经营酒肆,是高炉家酒经营销售之开山祖师。范蠡、西施去世后,乡邻们把他们合葬在西子河畔的峨眉山上,每逢祭日供上高炉家酒以示缅怀。
韩国公子张良刺秦王未遂,逃往下邳,途经涡阳县石弓山前一座古桥,巧遇黄石公,三次为黄石公拾遗履,黄石老人命他夜半来此等候,前两次都因来迟受到老人责骂,第三次张良怕再来迟,半夜就在桥下等候,冻昏倒地,黄石公凌晨赶到,取出随身携带的一葫芦高炉家酒,灌入张良腹中,张良即刻苏醒,叩谢恩师。黄石公考其是大器之人,将祖传《太公兵法》送给张良。张良熟读兵法,辅佐刘邦灭秦,建立了大汉王朝。这座包河上的遗履桥连同高炉家酒,从此美名远扬。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900名征召农民,在宿州市大泽乡举旗抗秦。当陈胜率领的起义大军行至下城父聚(今涡阳县城)杏花村时,迎面飘来阵阵酒香,沁人心肺。陈胜抬头一看,一面“高炉家酒”的招幌迎风摆动,顿时酒兴大发,喝令车夫庄贾停车拿酒,庄贾不从,陈胜大怒,拔剑刺向庄贾,被庄贾反杀于杏花村旁的一口古井边。庄贾也被随即赶来的陈胜部将吕臣击杀。义军见楚王已死,一哄而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宣告失败,历时180余天。
汉朝初年的舞阳候樊哙,是刘邦的重臣,酒量惊人,力大无比,作战勇猛,屡建奇功。樊哙20岁来到舞阳城(今涡阳县丹城镇)开酒肆,卖高炉家酒和卤狗肉。他卤的狗肉与众不同,活狗剥杀后,不冲洗血水,剁成大块,放入高炉家酒中浸泡一夜,第二天洗净血水,加入30味中草药,用文火慢煮,肉熟后捂一夜,次日上市,一坛高炉家酒,二斤五香狗肉,好不逍遥快活。樊哙说:“吃樊哙狗肉,喝高炉家酒,才能香对香,回味长,吃饱喝足不想娘。”一时间,樊哙酒肆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韩伯俞,是西汉梁国人(今涡阳县义门镇),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贫寒度日,孝敬母亲远近闻名。为使母亲能够长寿,他起早贪黑种菜卖菜,再用赚来的钱买来高炉家酒用中草药泡制药酒,每天亲自给母亲喂服,每天亲自给母亲擦身,六十多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一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三国时期,“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为一统天下,在涡河上操练水师,准备东渡长江伐吴。一时间,从谯县至蒙县二百余里的涡河水面上,战船济济,旌旗猎猎,操练声响彻云天,场面蔚为壮观。曹操命人在当年老子筑炉蒸酒的地方,连夜架起数十座高炉,打炼兵器。为鼓舞士气,曹操广征当地高炉家酒酿酒名师,就地酿制美酒,犒赏三军将士。有一天,一位打炼刀剑的工匠,喝醉了酒,一不小心把酒坛子打烂,一坛高炉家酒泼洒到了刚出炉的刀剑上,只听“嗞”的一声,烟雾冲天,待烟雾散去,再看那把刀剑,青光闪烁,寒气逼人,一试刀刃,锋利无比。曹操得知后,重赏了那位工匠,要求所有工匠都用高炉家酒淬火祭刃。从此,用高炉家酒打炼的兵器,成为曹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三国时期谯铚县(今涡阳县石弓镇)人,是旷世少有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嵇康幼年能倒背《道德经》,常以老庄弟子自居。他一生爱酒、嗜酒,著有《酒德颂》,被后代称为“醉侯”。竹林七贤经常一起畅游涡河,畅饮高炉家酒,留下了“美酒当列仙,涡水杨柳青”的千古绝句。为了创作《广陵散》,嵇康弃官谢客,闭门三个月,一边饮高炉家酒,一边作曲,三个月喝干了300多坛高炉家酒,终于写成了千古绝唱《广陵散》,可以说,这首世界名曲是用高炉家酒浸泡出来的。
陈抟是一位高道之人、大学问家,他自幼苦读经史百家,聪明过人,见无遗忘,潜心研究易学,成就了著名的睡功之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睡仙”。陈抟一生与酒结缘极深,每寝必饮数杯,可睡千日不起。一天,陈抟骑马张弓来天静宫拜谒老子,又沿着1 400多年前老子的行迹路线,来到古镇高炉。他在老子当年筑炉蒸酒的地方徘徊许久,发现涡河经过这里的曲线,实际上就是太极的阴阳分界线,这里属龙穴水抱,天赐酿酒圣地,难怪老子在此筑炉蒸酒,原来老子早已胸有八卦,真是世外高人,自愧不如啊!陈抟随即倒酒一连喝了九大碗高炉家酒,连声高喊:“美酒驻心间,快乐活神仙!”酒后,一觉睡了800年。
1811年,张乐行出生在涡阳县城西北6公里的张老家村。张乐行10岁时就能连饮高炉家酒十大碗,被乡邻称为“酒神”。他生性豪爽,以酒会友,声望极高。1856年2月6日,各路捻军首领齐聚雉河集(今涡阳县城),张乐行设宴100桌,款待各路旗主,特意拿出自己珍藏了20年的高炉家酒与大家共饮,直到月落星稀、五更鸡鸣方才散去。1863年,张乐行亲率20万捻军与僧格林沁作战,在涡阳县西阳集被叛徒出卖获俘。在义门集大周营僧格林沁大帐前,张乐行痛骂僧格林沁是“猪狗不如的畜生”,僧格林沁恼羞成怒,命人将张乐行凌迟处死。临刑前,张乐行念念不忘他的至爱——高炉家酒,命刽子手端上一碗,一饮而尽,破口大骂僧贼,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酒壮英雄胆,酒鼓英雄气,是高炉家酒给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领袖无穷的力量,为他的英勇就义平添了几分悲壮和豪爽。
流芳千年的高炉家酒,你是美丽的酒,你是英雄的酒,你是风流的酒,你是神奇的酒,头顶白云、身披绿锦的涡河,在你的窑池边淙淙流淌,源源不断地把乳汁和血液输送给你,供你茁壮成长,万世流芳!
义门苔干
义门有“三多”:庙多、街多、棒鼓多;义门有“三宝”:苔干、牛肉、中药草。可以说,苔干是义门的代名词,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原生态脱水蔬菜。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苦苣、莴苣、白苣俱不煮食,通可名曰生菜,有清热去毒之效,为县中义门集一带特产,高二三尺,味清脆,秋末阴干运销邻境者甚多。”
相传,商朝殷武丁庚辰二十四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撞断母亲三根左肋出生,母亲的身体受到了重创,久卧不起,健康每况愈下。老子看在心里,十分着急。一日,老子听说此地西南10公里的河滩地里长着一种苔茎植物可以入药治病,便骑上自家的青牛前去查探。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长风送爽。老子在一个河湾里停下来,但见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草肥美,野鸟成群,沿河两岸万余亩潮沙质滩地摇绿摆翠,风流异常。老子向一位老渔翁打听,才知数千年前这里就是黄水泛滥的地方,渺无人烟,野草遍地,不知从何时起,滩地里长出一种开紫花、黄花约大拇指粗细的野生苔茎植物,自然生息,自然繁衍,无人敢食,据传可作药引之用。
老子拜谢了渔翁,在滩地采了一些种子,拔了一些苔茎植物。回来后,老子在自家的“无忧园”撒下了种子,把苔茎去皮切块与中草药同煮,每日亲手喂母亲吃下。一个月过去,种子发芽了,开花了,长出了青青的苔茎,母亲的病也慢慢地好了起来。看到母亲身体复原,老子非常高兴,给这苔茎植物取名“无忧草”,喻意健康无忧。乡邻们谁家有人生病,老子便将“无忧草”送去“和药”。从此,“无忧草”结束了自生自灭的流浪生活,与老子结伴而行,与历史名人、后宫嫔妃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秋末年,范蠡、西施在西陶(今涡阳县西阳镇)隐居,西施因食无忧草怀孕生子,为范蠡繁衍了后代,俩人便将此菜采集风干,取名“苔干”,带至各地交换食物,开苔干贸易先河,苔干得以进入寻常百姓人家。西施死时,留遗言葬于此地,终日与范蠡相守,西子河两岸留下红土一片,佳话至今广为流传。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为一统中原,奠定帝业,率80万大军东征江南途经此地,将数10名夫人、姬妾接来采集苔干,以备长期食用,以葆娇容永驻。随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及“竹林七贤”,也相继慕名而来,隐居于此,“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无忧草一碗,以解忧愤。
唐开元年间,玄宗为讨好贵妃杨玉环欢心,下令各地进献美颜美容、健脑解酒食物,唐真源县令(今义门镇)张巡便将苔干送奉长安,美艳、贪杯、娇憨的杨贵妃食后,果然丰艳无比,娇媚万种,对这种翠绿、鲜嫩、响脆、清淡、素雅的野菜珍品,倍加钟爱,命为“脆菜”,独自享用,餐餐必备。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任亳州知事(宋代时涡阳属亳州府),其间曾留有著名的诗名:“古郡谁言宅陋判,我来仍值岁丰穰,鸟衔枣实园林熟,蜂采苔花村落香;世治人方安垅亩,兴阑吾欲反耕桑,若无涡水肥鱼蟹,终老仙乡作醉乡”(见《戏出示黎教授》)诗中“苔花”即指“苔菜(苔干加工之前的鲜蔬)之花”,“涡水”即指涡河。
据明正德《颍州志·菜部》记载:“涡阳苔干种植起源于义门镇及涡河沿岸。苔干是由菊科莴苣属中的一个稀有品种加工晾晒制成,经水发泡后,仍具有翠绿、清香、鲜嫩、响脆、爽口的品质。”另据《阜阳地区志》和《涡阳县志》分别记载:苔干在清朝乾隆年间被作为贡品纳入皇宫作御膳菜肴,因此苔干又被称为“贡菜”。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均将涡阳苔干指定为贡品。1864年,清大将僧格林沁剿捻驻扎义门,醉酒后食之即醒,美称“醒酒菜”。
清末涡阳知县石成之主编《涡阳县志》记载:“莴苣自莴苣国来故名,初冬,另茧新苔暴之风日中者名苔干,调和下酒味极清脆。”
民国十三年《涡阳县志》记载:“苔干一名莴苣,清亦绿,自莴国来故名,有紫花、黄花两种,腌其苔食之谓之莴荀。”
晾晒苔干
民国二十五年《涡阳县志》记载:“义门集所制苔干,出品较多,人亦喜食,皆零星销售,近运邻邦,远及武昌,无可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苔干作为高档次的“俏菜”,在国宴上受到周总理、尼克松、田中角荣、李光耀等许多中外政治家的青睐,名扬海内外。1958年,周总理视察安徽品尝苔干菜时,因嚼之有响脆之声,故风趣地称其为“响菜”。
苔干生性娇嫩,生长期短,采集量少,不宜保色保脆和储藏。成熟期5—7天内必须采集加工完毕,主要用其茎,去叶、去老皮取软心,采取传统手工工艺制作,三刀剖利四棱细条,靠自然条件风干而成,每88斤鲜苔才可晒成1斤苔干。义门人风趣地把苔干采集加工称作“家庭绿色企业”。由于受土壤、地理、气候等条件限制,全国唯有义门镇的沿河两岸滩地自然生长。苔干的手工制作技术要求极高,要同时掌握时间不老不嫩、剖条不粗不细、风力不强不弱、气候不阳不燥,才能加工出优质干鲜苔干。自清末以来,一些外地取经者,多次偷偷把野地种子采回去试种,均因自然条件及加工技术不佳先后失败。
苔干营养丰富,食疗价值极高,属“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天然绿色食品。经安徽中医学院、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和自然资源学院专家研究表明,苔干不仅含有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单糖、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和内酯类化合物等,还含有12种微量元素,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有铁、铜、锰、磷等,尤其是铁含量较高,人体必须又不能自身合成的氨基酸有7种,氨基酸的总含量为7.9%。苔叶中的乳白色汁液,能活血催眠,长期食用可降血压,降胆固醇和助消化、养颜美容、明目洁齿、抗衰老、解酒毒,亦可预防治疗冠心病,对癌症有预防和缓解作用,故有“天然保健食品”“人造海蜇”“植物营养素”之美称。
苔干以翠绿、鲜嫩、响脆、爽口为特点,以“清淡素雅”著称,俗称“俏菜”。它甜、咸、荤、素宜可,食用时,入温水泡发1—2小时,开水烫洗后切寸段,做甜食加糖、醋温拌,或入锅勾芡热炒;做咸食与牛、羊、猪肉丝或海鲜山珍配炒成“苔干牛肉丝、苔干猪肉丝”等名菜;做凉食将生姜、大蒜、鲜红辣椒一并砸成汁,配调料浇拌即可。苔干还可做成汤食、面食、西餐及甜、咸、酸、辣多味罐头,还可以加工成苔干粒粒饲料。鲜苔干茎含水量达80%,水汁可制成碧绿饮料。“苔干牛肉丝”“苔干羊肉丝”因脆嫩鲜美、入口有趣,被编入《中国菜谱》《中国名菜谱》1976年、1988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苔干作为高档次消费馈赠品走进千家万户,在餐桌上备受人们欢迎,在食疗保健上,越来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价值。
如今,义门苔干已成为涡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老子留给家乡人民的这笔宝贵遗产正焕发出靓丽的青春。
义门熏牛肉
王莽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相继爆发。汉室刘姓后裔刘秀,起兵讨伐王莽。有一次,他兵败如山倒,险些被追兵擒获,幸好逃到了梁国(今涡阳县义门镇)。又饥又饿的刘秀在百般危急中,有幸遇上了一位好心的农家老汉相救,并且煮熟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熏牛肉相待。刘秀饱餐之后,方才渐渐恢复了元气,重新上路,再图大计。
后来,刘秀当了光武皇帝,一日忽然想起了往日在梁国的奇遇和美味,便命人去梁国再请那位农家老汉煮制熏牛肉来享用。刘秀饱餐后,给了农家老汉很多银两,命他回去开一家熏牛肉店铺,每月定期贡奉宫庭。
当时,梁国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名叫韩伯俞,他自幼就对父母极为孝敬,每每外出归来,都要为父母买两个烧饼,中间夹一块熏牛肉,让其父母尝鲜。久之,当地的百姓便仿效韩伯俞的做法,凡闺女回娘家、儿子外出归来便买上一摞烧饼夹熏牛肉,作为孝敬父母的礼物,并形成风俗,历代相传。由于需求量大,熏牛肉生意十分火爆,仿效店铺多达百余家。后来,此地因故改称“庙集”“义门集”,熏牛肉也被称为“义门熏牛肉”。
义门熏牛肉制作方法很别致。熏牛肉师傅一般将冬季腊月的鲜牛肉分割打花、切块,使之薄厚均匀,纹路整齐。然后将大颗粒盐、茴粉、卤水等均匀撒在肉上,分层次摆入卤缸,一日三摔(将肉块往石板一类的硬物上摔打,甩出血水),待肉卤透,呈半干状时,用芦席将缸顶封成圆锥形,内燃天然香料,外用灰桨糊严,圈锥顶尖部留一透气孔熏制。香料燃尽,再将出缸后的牛肉浸泡洗净,配以佐料及24味中草药煮熟,捞出冷凉沥干水分,最后放入七成热的清香油中炸焯,冷却后即可切片食用。这样,制作的牛肉形状整齐,颜色鲜红,香鲜无比。
义门熏牛肉
“义门熏牛肉”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就是牛肉含筋较多,可切如纸薄而不烂,如对着灯光看,灯光可隔着大片牛肉清晰透过,景象十分绝妙。
现今,独具风味的“义门熏牛肉”已入《中国名菜谱》中,“义门熏牛肉”筋道不腻,味透易嚼,手捻成丝,入口即烂,久藏不腐,成为馈赠佳品,远销全国。由于牛肉含脂肪少,好消化,生暖解毒,人们食后大有理气健脾、补虚养胃的功效。
涡河鳜鱼
“五香涡河鳜鱼”是涡阳名馔。它选用涡河著名特产鳜鱼,从鱼嘴中用筷子绞出内脏,不除鳞,洗净晾干,入黄酒、老抽、味精、花椒、葱、姜等香辛料腌制120分钟,包上新鲜网子油,裹上荷叶,使用独特叉烧炼制工艺烹制而成,此品金黄美观,外焦里嫩,鱼味浓香四溢,很受人们的青睐。
“五香涡河鳜鱼”的制作发明者是涡阳县著名特级厨师李翠华老先生。民国时期,安徽省政府在蚌埠市二马路商业街举办“华东地区厨师擂台赛”,规定科目:鳜鱼。为了展示老子家乡涡阳的厨艺水平,县长朱国恒指派自己的私人厨师李翠华前去打擂,要求他必拿前三名。
涡河鳜鱼
当时,李翠华刚入不惑之年,血气方刚,虽说厨艺精湛,在涡阳远近闻名,但此次出征是受县长之托,代表全县人民去和华东地区的厨林高手打擂,心里压力很大,大赛前夜一夜未曾入眠,天亮一看,头发全变成了银白色,他终于想出一个烹制鳜鱼的方法。擂台上,李翠华烹制的“五香涡河鳜鱼”,惊艳四座,一举夺冠,老子出生地涡阳的大名一夜传遍了大江南北,“五香涡河鳜鱼”也因此载入了史册。
鳜鱼,是我国名贵的食用鱼类。它头尖嘴大,青果绿色的鱼身上有花斑纹样,鱼肉细嫩鲜美,鱼刺粗而少,备受喜爱食鱼的人们推崇。
唐人“西塞山前百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诗“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清人顾禄的“鳜鱼鲜美供盘餐”都是赞美它的名诗。
清代国画大师“八大山人”朱耷的《鳜鱼图》,诗情画意将生动逼真的鳜鱼和盘托出,也标榜着它高贵的身价。难怪从古至今,人们多以食鳜鱼来显示自己的高雅兴趣。
涡河产鳜鱼的历史久远。相传,老子就曾常常打捞涡河鳜鱼为母亲补养身体。考古工作者在龙山地层中发现了涡河鳜鱼化石,这说明远古时期涡河便是鳜鱼繁衍的最佳生态环境之一。专家推断,春秋时期鳜鱼已是涡河流域人们最主要的食用鱼类,而且身价不菲。至今,涡河鳜鱼历经两千多年后,仍是民间珍贵的美食。
营养学家指出,鳜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益,经常食用鳜鱼,可以除虚劳、益脾胃、杀虫。(www.daowen.com)
鳜鱼的烹制方法也是丰富多样的,如烧、炒、烩、炸、焖、炖、煮、煎、蒸、扒、糖醋及糟熘、叉烧等等,均成美馔。大诗人兼著名美食家苏东坡感叹道:“席上有鳜鱼,熊掌可舍之”,其评价之高,可见一斑。“五香涡河鳜鱼”是徽菜的代表,又是知名度极高的涡阳特产。
高公糖醋蒜
西汉时,张良晚年托病辞官,明哲保身,隐居乡里城父县张家湾(今涡阳县高公镇),不再过问政治,每日祭拜神灵,研究食道,探索长寿秘诀。想当年,张良帮助刘邦“封万户、位列侯”的目标已达到,目睹彭越、韩信等功臣的悲惨结局,联想到范蠡、文种兴越后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既惧怕既得利益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张家湾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收获季节,大蒜堆成了山,如不妥善保鲜,极易毁坏。张良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一套腌制糖蒜醋蒜的办法。张良腌制糖醋蒜选用自种新鲜大蒜,去老皮,先泡后凉,配以糖、醋,封口腌制。张良经常把自己的研制方法教给大家,家家都学会了这个技术,并且经常举行比赛,评出优劣。最终往往是张良家取得第一,这样促进了腌制技艺的更新,味道令人赞不绝口,被定为贡品,年年定期送往宫中。后来成了一门绝技,世代相传至今。
涡阳人认为大蒜能够辟邪除疾,人人爱吃大蒜,每饭必备。各家各户还把大蒜用绳子穿成串,挂在门前辟邪。用糖醋汁腌制的糖醋蒜功效神奇,可以抗病、抗癌、延年益寿。相传,张良常吃糖醋蒜,活到138岁,其后代常吃糖酸蒜都活到100多岁。由于吕后和张良关系很好,后宫常用糖醋蒜进补。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师从太上老君(老子),助其后人张道陵创立了道教,册封此蒜为“张良糖醋蒜”。后来,腌制糖醋蒜的人多了,张家湾又改名为“高公”,这“张良糖醋蒜”就被人叫成了“高公糖醋蒜”。
高公糖醋蒜
老君扒鸡
在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前夜,汉丞相曹操亲率大军东征,行至下城父聚(今涡阳县城),却突然卧病不起,在城内杏花村暂作休息。眼看破吴在即,却群龙无首,曹操军中上下个个焦急万分。
曹军只得在城外日夜加紧操练。这天正演习时,忽有个自称是老子后代的中年人献上“食疗秘方”。随行军中的大厨师根据“秘方”,捉来一只2斤半大小的当地“仔鸡”,配21味中草药和高炉家酒卤制后,送给丞相吃。
曹操已多日不沾米面,强力支撑进食,但觉鸡肉味美无比,不觉食欲陡增,竟一口气吃下一只鸡。以后,厨师连做三次,曹丞相都吃个精光,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此后,他行旅所到之处,厨师餐餐必备此鸡。
涡阳特产“老君扒鸡”因此出名,其后人经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越做越好,豫、皖、苏、鲁等地区广为流传。如今的这种美食仍取材涡阳地产刚交配(俗称“赶融”或“压蛋”)后未产蛋的“草母鸡”制作,并配以天麻、杜仲及冬笋等21种名贵药材香料,更配以30年窖藏高炉家酒,所以风味更加独特,营养滋补价值极高。
老君扒鸡源于春秋,传于汉代,盛于今朝,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老君扒鸡系老子后人采用祖传秘方手工扒制,色泽红润,鸡皮光亮,肉质肥嫩,香气扑鼻,味道鲜美,外形完整,松软可口,药料透骨,浓而不腻,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健脾、开胃、补肾、强心、利肺之功效,实为喜庆寿宴、馈赠亲朋之珍品。
老君扒鸡
茯苓锅饼
“茯苓锅饼”是涡阳名特食品。因为滋补性强加上武则天爱吃,所以身价百倍。
传说唐朝时,涡阳老子庙内的老道长素有“老寿星”之称,来到这里进香的人,都知道老道长已九十多岁了。若问他到底多大岁数,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老道长精神特别好,每天除了诵经、练功,就是到野外采药。他除了吃无忧草,便是吃自己亲自在地锅里贴的不知名的小圆饼。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则天在宫中心疼病时常发作,痛苦不堪,不由日夜烦忧,生怕自己活不成了。御医看她的病,并没有多大起色。有人劝她到老子家乡的老子庙拜谒,也许可以解除病疼。癸未,武则天便和高宗一起来到涡阳老子庙,拜谒礼毕,晚上他们就在宫内御寝。老道长得知武则天的病情后,进献了自己亲自制作的小圆饼数枚,让武则天食用。
老道长走后,武则天连吃三枚,便觉精神清爽许多。三天过后,心疼病一扫而光。这时候,她才觉得小圆饼必有奥秘。于是亲访老道长,一来略表谢意,二来向其问计长寿之方。
次日清晨,武则天只带一二随从来到老道长住的东道堂。一进堂门,但闻奇香冲鼻而来。她也不让随从声张,径直走向老道长道舍。这才发现老道长正在一口地锅前,一面烧柴火,一面贴制自己昨日吃过的小圆饼呢。见武则天驾临,老道长急忙迎接。武则天好生慰问一番,方才请教此物底细。老道长说:“人生在世不求仙,五谷百草保平安。此饼乃是祖师老聃采用茯苓所制传下来的,名曰‘茯苓锅饼’,有养生健身奇效。”
茯苓锅饼
说着,老道长又取来自己采集之物给武则天观看。武后连声称赞,并熟记于心。武则天回京之后,把御医和御厨叫来,如此这般一说,限令他们试制“茯苓锅饼”。
时隔不久,精美饼食即奉献于武后面前了。御医研讨后的制作方法,被载入太医院“仙方册”中,御膳房制作“茯苓锅饼”的名厨也得到了重赏。
据一些在武后身边服侍多年的宫人回忆,武后自从经常进食“茯苓锅饼”后,还真的返老还童了。她不仅很少再犯心疼病,而且头发也由白变黑了。
涡阳的普通百姓家中,经常都会用地锅贴制这种小圆饼,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用当地产的皖麦38面粉,加上磨成精沫的茯苓,用水和成面,分成小剂子,拍成圆饼,贴在地锅上,大火烧制10分钟即可,地锅贴制出的小圆锅饼,靠锅的一面焦黄可口,反面则松软筋道,趣味悠长。
茯苓是生产在深山里的多孔菌,有安神、益脾、利水、渗湿等功能,治脾虚、失眠、心悸、水肿更佳,对妇女及老年人滋补最好。
人参果娃
相传,古代老子庙背后的龙山上有个桃花洞,旁边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专以桃花给人消灾治病,十分灵验。她不要任何报答,只要病愈者每人种两棵桃树就行了,后来王母娘娘封少女为“桃花仙子”,并赐给九九八十一颗上等仙桃核,让地栽在桃花洞周围。待长出“仙桃”后专治人间疾病,必有神验。
人们赞誉桃花仙子:“服桃能愈疾,医道本通仙。种树聊相报,桃花绕晓烟。年年春涧上,花点水纹园。”
江苏才子吴承恩听说桃花仙子的故事后,灵感大发,便构思一番写进了《西游记》中,说仙桃个个长得像娃娃,有鼻、有眼、有耳、有嘴,还有肚脐眼,“花微果小,天地灵根,三千年一结果。鼻子嗅一嗅,长寿三百九;吃上一个鲜,能活四万七千年。人吃了得道成仙,身轻体健”,并形容桃林是“天天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果实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族胭脂,时开时结千年熟,无夏无冬万载迟”,赐名“人参果娃”。
有一年,涡阳地区遭遇千年大旱,地里寸草不生,颗粒无收,为了保存“人参果娃”,王母娘娘将“花蕊”交与“桃花仙子”带到蟒山藏于野人参活体之中,把“果娃”交与太上老君藏于宝葫芦之中,把“树根”交与“镇元大仙”藏于“五庄观”之中,把“枝干”交与老子庙道长藏于“拂尘”之中,躲过大劫,“人参果娃”才未遭灭绝之灾。可是,大灾过后,王母娘娘整日忙于天庭“六宫”之事,早把这事忘到九霄云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道教祖庭天静宫重修之时,天庭之中的老子忽然想起“人参果娃”之事,托梦家乡,再行繁衍。
人参果娃
人参果娃富含天然硒、钙、胡萝卜素、蛋白质、铁、锌、铜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皮薄肉甜,色泽鲜白,是由蟒山活体野人参、本地野葫芦、野桃树嫁接而成的蔷薇科草本植物,挂果期长,春天开花,冬至成熟。在瑞雪飞舞的季节,能吃到新鲜美味的人参果娃,实在是难得的神仙般享受。
这正是:神话变成现实,仙果落户人间。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人参果娃,
出生神仙家;
有鼻有眼有嘴巴,
圆圆的肚脐好风雅。
三千年修行成正果,
三千年功德传佳话。
玉帝宠着她,
娘娘呵护她;
观音甘露滋养她,
悟空见了馋掉牙。
别看咱娃小有身价,
顶天立地金疙瘩。
人参果娃,
下凡百姓家;
寻祖寻脉寻道法,
老子故里把根扎。
一身能量赛灵丹,
一身鲜气贯中华。
男人爱着她,
女人迷恋她;
益寿延年全靠她,
神奇魅力人人夸。
别看咱娃小作用大,
喜欢你就带回家。
太极变蛋
太极变蛋是涡阳一大特产,它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区别在于它是用鸡蛋做的,而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叫皮蛋,是用鸭蛋做的。
涡阳太极变蛋,选用小鸡孵化厂孵不出小鸡的“忘蛋”,废物利用,用稻糠、草木灰、黄胶泥包裹腌制而成。太极变蛋除去外面的泥壳、蛋壳,清水冲洗后,用刀切开,就像一个太极图案,两仪分明,阴阳互补,蛋白筋道有弹性、呈淡青色,蛋黄稀软绵口、呈桔黄色,味道淳香,百食不厌。说起太极变蛋的由来,还是八卦宗师陈抟传下来的呢。
话说一日,陈抟大仙祭拜了老子庙,喝了八碗高炉家酒,策马来到包河南岸,在一块巨石上一觉睡了八百年,醒来一看,坐骑变成了嵇山,弓箭变成了石弓山。他两手空空走下山来,又饥又渴,但已身无分文。走着走着,瞧见前面有一户人家,来到门前正要张嘴讨口饭吃,只见一个村姑抱着一筐鸡蛋急匆匆向外走,差点和他撞个满怀。陈抟忙让开路,村姑来到门前包河边,正欲把筐里的鸡蛋倒在河里,陈抟急忙上前,问村姑为啥把鸡蛋倒掉。村姑说:“这些鸡蛋都是不能孵化小鸡的忘蛋,时间长了,腥臭味太重,不能食用,故而丢弃。”
陈抟说:“别丢,别丢,你把它们给我,数日之后,我若能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食物,以后你家的所有忘蛋都归我,管不管?”“管,管,求之不得呢。”村姑高兴地把忘蛋交给了陈抟,又给了他一些食物和水,约定三十天后在此见分晓。
太极变蛋
陈抟是个大学问家,聪明过人,遇事爱琢磨,他在山前山后的百姓家找了许多草木灰、陶土、麦糠,一起用水和匀,包在“忘蛋”上,用山草盖住。三十天过后,陈抟提着这些“变蛋”,按时来到村姑门前。村姑打开“变蛋”一尝,淳香可口,无一丝腥味,好吃极了,就问陈抟这蛋叫什么名,陈抟略加思索说:“就叫太极蛋吧。”
从此以后,村姑常年把“忘蛋”送给陈抟,陈抟也就在石弓山住了下来,开了一个“太极变蛋”酒肆,专卖高炉家酒和太极变蛋。陈抟为啥不到别的地方去呢,因为这里的石弓山和嵇山,是他心爱的弓箭和座骑变的,还有那些可口的太极变蛋,也是他的心血呀!
直到现在,涡阳民间仍有打赌吃变蛋的习俗。几个三朋四友想吃太极变蛋,谁都不愿掏钱买,于是就一起来到卖太极变蛋的摊子前打赌,比赛看谁吃的多,谁吃的多谁赢,谁吃的少谁付钱。
小磨香油
大家都知道,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小磨香油,可都不是正宗的。正宗的在哪里呢?在安徽省涡阳县。涡阳的小磨香油与众不同,因为它是王母娘娘亲自下厨房做的。
据说王母娘娘嘴很馋,人们都说那是她妈从小惯的。什么时候惯的,谁都弄不清了,估计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吧。传说她在天宫里吃腻了,想到人间解解馋。哪知道,那会百姓的日子也很苦,连着转了多少天,也没碰上好吃的。
一天,她来到涡阳地界,正好是腊月时节,各家各户都在忙着准备过年。别看人们平时日子都很节省,可要到了过年关,也还是想方设法弄点好吃的。按照习俗,过年都要吃顿“扁食”,还要炸绿豆丸子,蒸馍。
小磨香油
王母娘娘这时正好路过这儿,馋得她直咽口水。心想,不行,我得想办法吃点再走。于是,她变成一个要饭的老太太走进一户人家,见当院供着点心、蒸馍、苹果,几个穿开裆裤漏光屁股的小孩在一边围着瞅,看样子也跟她一样,馋得不行了。再看家里,几个大人围在一起正捏“扁食”,擀皮的,包馅的,烧火的,下锅的,忙忙乱乱的。王母娘娘心中暗暗高兴,我今天走对了。这家主人姓赵,见进来个邋邋遢遢的可怜老人,也当成要饭的来了。尽管自己东西不多,还是给拿了馍,拿了炸果子,随后又端上一碗白花花、热腾腾、香喷喷的“扁食”来,还给掰了两瓣蒜,倒了一勺醋给王母娘娘吃。王母娘娘一见,正合心意,端起就吃,只吃得浑身发热,脸上出汗,满嘴喷着葱香、韭菜香、粉丝香、鸡蛋香、醋香、蒜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王母娘娘吃罢喝罢,抹了抹嘴正要走,忽然一想,人家给了这么多好吃的,说明没拿咱当个要饭的,就这么走了,太不好意思了,就对主人说:“俺不白吃恁的,俺去厨房帮恁干点活吧。”说着,径直进了厨房。这家主人看她怪实在,也没说啥,由她去吧。王母娘娘来到厨房,这瞅瞅,那瞧瞧,也不知道干啥好。其实是她没干过不会干罢了。忽然,她眼前一亮,看见厨房里面有一盘磨豆腐的小石磨,王母娘娘想,我刚吃饱,就干点出力的活吧。她抓起旁边一小袋芝麻倒在磨眼上,又从锅里加了一瓢水,呼啦呼啦干了起来。不一会,一股奇香,从磨眼上飘出来,磨口里流出许多褐色液体,院子里的人都闻到了香,一齐跑进厨房。王母娘娘吓了一跳,以为自己好心做了坏事。主人走过来一尝,连声叫好:“好香的油,好香的油!”不但没责怪王母娘娘,还夸她办了件好事,临走送了一些给她带着。
王母娘娘回到天宫后,一想起在人间吃的那“扁食”,喉咙里就难受,于是便命管做饭的天神给她捏“扁食”吃。可这些天神谁也没见过这“扁食”是啥模样,咋做,咋吃,谁也说不出个道道来,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下不了手。实在没办法,王母娘娘这才亲自到厨房照方抓药地捏开了“扁食”。不过,她在拌馅的时候,加了一点那户赵姓人家主人送她的“小磨香油”,那“扁食”的味道,乖乖,更绝了。
正是王母娘娘的亲自传教,不久,天宫里过节也吃开了“扁食”。所以,我们在过年时就有“衣禄食宿样样有,天上人间般般同”这样的对联。同时,还多了一句歇后语:王母娘娘下厨房——亲手操办。
要说涡阳的小磨香油哪家最好,告诉你吧,郝庄菜市北头:赵金胜家,正宗祖传呦。
石弓狗肉
民间有句俗语:“狗肉不上席。”有学者考证,一是道家有忌讳,“道有以犬为地厌,不食之”;二是佛家主张“戒杀放生”,慑于忌讳,宴席上一直将狗肉拒之席外。
“石弓狗肉”产自涡阳县石弓镇,它既可撕成冷盘佐酒,又可上大席。不仅如此,它还是历史名特优产品,与汉高祖刘邦有关。
刘邦是江苏徐州沛县人,那里狗肉铺到处都是,人们相信吃狗肉有益气轻身、安五脏、益脾胃、暖腰膝、壮气力、治五劳七伤等功效。隆冬时节,一碗狗肉汤下肚,顿觉周身暖烘烘的,所以吃狗肉的最佳时节为冬季。
石弓狗肉
秦朝末年的沛县城里有个卖狗肉的叫樊哙,生意很不错,为人又仗义。年轻的泗水亭长刘邦穷困潦倒,非常喜欢吃他的狗肉却从不给钱,樊哙看见他就躲。有一天,刘邦找遍全城,都不见樊哙。一打听,才知道樊哙为了躲他,跑到邻近的谯国铚县(今涡阳县石弓镇)卖狗肉去了。刘邦赶到铚县,发现樊哙正在包河对岸卖狗肉。只见河上无桥,心中焦急,忽然从河中间游过来一只大鼋,驮刘邦到了对岸,又吃上了樊哙的狗肉。后来樊哙设法捉住了巨鼋,下锅与狗肉同煮,谁知鼋汁加狗肉锦上添花,味道更加鲜美。刘邦知道这件事以后,把樊哙大骂了一顿,把卖狗肉的刀也给拿走了,所以樊哙卖狗肉,不得不用手撕着卖。直到现在,卖狗肉的还是不用刀,而是用手撕。
涡阳街景
樊哙这个人有勇有谋,侠肝义胆。吕雉的父亲吕公把他的二女儿,也就是吕雉的妹妹吕媭(xu)许配给他,刘邦与樊哙在好友的基础上,又成了连衿亲戚。于是他参加了刘邦的起义大军,辅佐刘邦打天下。一次,项羽谋士范增拟设鸿门宴谋杀刘邦,被樊哙识破,护卫刘邦脱险。汉朝建立后,樊哙官至左丞相。为使“鼋汁狗肉”手艺不失传,他便将制作秘方传给了和自己一同来铚县的侄儿,当地人就把这种美食称作“石弓狗肉”,流传至今。刘邦做了西汉开国皇帝,他以万乘之尊荣归故里时,曾置办万桌酒席,欢宴沛县父老子弟,写下慷慨之作《大风歌》。在这个富丽堂皇、馔馐丰盛的御宴上,专门派人从石弓山买来“石弓狗肉”,刘邦乘着酒兴,向众人讲述了他如何贪吃樊哙狗肉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也就从这时起,狗肉这个乡间佐酒小菜,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风风光光地走上了大席面。然而,到了宋代,因“十二宫神狗戌位,曾为宋徽宗本命”,逐降旨禁食狗肉;清朝时,因有黄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大小宴请一律将狗肉拒之席外。如今,由于狗肉营养丰富、强身健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又从野餐跻身于盛宴之上,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