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涡阳千年美食小吃:香自远古,历史悠久

涡阳千年美食小吃:香自远古,历史悠久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涡阳美食小吃,香自远古飘来,迄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花样繁多,味道淳厚,名字怪异,其中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在兵强马壮之后,成汤一举灭掉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建立了商朝。汤王为了解旱情,微服出访各地。待这碗面下肚后,奇迹出现了,口也不渴了,肚也不饿了,出了一身透汗,精神大振,疲劳全无,汤王大加赞赏。涡阳人为女儿订亲的大喜日子,有请亲朋好友来吃“干扣面”的习俗,以示干爽如意、龙凤相扣、大吉大利。

涡阳千年美食小吃:香自远古,历史悠久

涡阳有三多:饭店多、吃货多、厨师多。不知从何朝何代起,这里家家都有祖传佳肴秘笈,这里的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做几样拿手菜,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道别样靓丽的风情,有外地人曾用褒贬相加的调侃来形容,说“涡阳人,石滚安个头都会做菜”,涡阳人听罢,不但不生气,反而十分得意。有首赞美大厨的歌,在当地非常流行:

高高的帽,

圆圆的腰;

左手锅,

右手勺。

鸡鸭鱼肉蛋,

爆炒熘炸烧;

油盐酱醋糖,

煎蒸扒烩烤。

三尺灶台煮江湖,

烹出人间美佳肴;

中国大厨甲天下

功夫怎得了。

国泰民安厨艺兴,

饮食文化铸瑰宝。

憨憨的脸,

甜甜的笑;

白案大,

红案小。

酸辣苦甜咸,

片丝丁粒条;

色香味形器,

包卷拼捏雕。

一双巧手定乾坤,

调出生活好味道;

中国大厨贯古今,

个个逞英豪。

五谷丰登厨艺精,

传承国粹乐逍遥。

涡阳人对食材的认知,常常让外地人惊讶不解。鸡鱼肉蛋,山珍海鲜,奇花异草,五谷杂粮,畜禽水产,野菜果蔬,信手拈来,皆可入口。

涡阳人对吃的钟爱,常常让外地人瞠目结舌。男人可以无车无房,不能无酒无菜;女人可以无金无银,不能无吃无喝。面对美食,只要余光触碰,便会千方百计、无所顾忌、在所不惜。

涡阳人对美食的要求近乎苛刻:既能吸引眼球、激活味蕾,又能复合嗅觉、丰富口感;既能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又能天长日久、相伴一生。其基本定义是:吃前有食欲,吃时有滋味,吃后有回味,吃过不忘,回头再来!

涡阳美食小吃无处不在,可谓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穿行于皖北小城生香活色的美食天地之间,你可以找到一些或早已为你所知,或你根本就没听说过没品尝过的地方美食,它们赋予了老子生地特有的生活气息和烟火魅力。

如今,即使在一些高档的星级酒店里,这些小吃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餐桌,不过这都是为了满足外地游客的需要。你要想真正吃出地地道道的涡阳风味来,还是要去走街串巷,这样虽然有点辛苦,但能寻到难得的美味,你绝对不会后悔。这正是:一晚尝百味,一夜吃全城哟!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吃摊点陆续开业,食客们一波又一波接踵而至,喧哗声一浪高过一浪,将涡阳的美食夜空喧嚣得别样热闹,别有洞天。光顾小吃摊的不仅有当地的普通居民,也有当地的富豪、各界名流,更能经常见到外地的客人和金发碧眼的帅哥美女,操着普通话、各地方言和半生国语,好奇地向摊主询问着各色小吃的名称,饶有兴味地观看着他们的操作方法和流程。

涡阳的美食小吃大多是前店后堂、明锅亮灶、顶碗挑架、店前呼号、手工作坊、现场制作、即时售卖、通宵达旦,不讲街边巷口,不计店面门脸,支锅就干,拉桌就上人,不拘形式,个性张扬随意。

涡阳的小吃很受欢迎,但为什么不能到外地去发展呢?其实,也曾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想以开连锁店的方式,把涡阳的地方小吃推广出去,最终却都没有成功。也许这样的想法初衷是好的,但未必会有好的结果。不同地方的人口味是不同的,比如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爱吃面食,要颠倒过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美味的地方小吃,还是留在原产地保持原生态为最好,外乡人偶尔一尝,会觉得格外新鲜有趣。

涡阳美食小吃,香自远古飘来,迄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花样繁多,味道淳厚,名字怪异,其中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

干扣面

夏朝末年,成汤邂逅了奴隶出身的伊尹,举其为右相,并接受了他的建议,把都城锁定在居高临水、土地肥沃的南亳之地,发展生产,繁衍人口,从此涡河两岸有了田园牧歌和号角长鸣的飘荡,有了猎猎战旗和桑麻成荫的交映,也有了香气横溢的美食小吃和繁荣的市井气象。在兵强马壮之后,成汤一举灭掉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建立了商朝。此时,世界的整个西方尚处于耶稣诞生前的沉寂,骄傲的欧罗巴兀自荒原接天,辽阔的北美大陆犹是苍鹰和原始部落的天下。而在中国,具有城市雏形的“亳”已经发轫,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久远的城市之父。

公元前1600年,南亳大旱,亳民流离失所。汤王为了解旱情,微服出访各地。一天,汤王路过如今涡阳县天静宫街道郑店村时,天色已晚,停下小驻。此时,汤王已行走数日,又渴又饿,特别是口渴难挨,很想吃碗汤面,就问村姑:“有汤面吃吗?”村姑答道:“有面,俺去做。”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村姑端上一碗“干面”。汤王大惑不解,问道:“自古做面,有汤有水,而你这面,干干的,无汤无水,是个啥面?”村姑愁容满面地回答:“客官有所不知,这儿方圆百里连年干旱,吃水比吃油还难,没办法,你将就着吃点吧。”

汤王无奈,心情格外沉重,只得吃下。待这碗面下肚后,奇迹出现了,口也不渴了,肚也不饿了,出了一身透汗,精神大振,疲劳全无,汤王大加赞赏。

原来,村姑做的这碗“干面”,实属故意之举。当时,村姑家已断水多日,汤王却要吃汤面,村姑跑遍全村借了半瓢水,心想,俺越是没水,你越要吃汤面,俺偏给你做干面,看你吃不吃。于是,她把面和得很硬,擀得很薄,切得很细,将面煮沸捞出,干干地扣在碗里,加上葱花调料豆芽、辣椒油,绰匀后端给了汤王。

汤王知情后,并没责怪村姑,问村姑此面叫啥名,村姑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汤王略加思索,道:“干干的,爽爽的,扣在碗里,干旱之年扣的好面,就叫它干扣面吧。”

后来汤王回到亳州,命人专程去接村姑,册封为贵妃娘娘。从此,“干扣面”美名天下扬。涡阳人为女儿订亲的大喜日子,有请亲朋好友来吃“干扣面”的习俗,以示干爽如意、龙凤相扣、大吉大利。

“涡阳干扣面”做工精绝奇特,食吃起来滑溜爽口,面筋道,味鲜美,特别是那红红的辣椒油、清清的豆芽汤、喷香的五香狗肉,外加两个白白胖胖的荷包蛋,真是回味悠长,自成一格。

吃“干扣面”还有“三忌”,十分有趣。

一忌过酸。做干扣面为了提鲜,可少放点香醋,味道会更丰富,更有层次。意为小俩口恩爱幸福,偶尔生些醋意,可调解气氛,增加情调,切不可醋意过浓,产生爱情危机。

二忌放姜。意思是祝愿新婚夫妻百年好合,永不闹僵。

三忌不红。吃面时,要多放辣椒油,把面绰拌的越红越好,以此喻意新人生活美满幸福,日子永远红红火火。

涡阳干扣面

这正是:

老子故里涡阳县

有个小吃不一般

大铁锅里煮面条

少了豆芽不新鲜

葱花一点点

蒜泥一点点

味精老抽一点点

麻油醋盐一点点

盛盆热汤自己端

外加两个荷包蛋

手抓狗肉来二两

红油辣子随便添

狼吞虎咽你别怕烫呀

出身透汗哟你心舒坦

走过路过涡阳县

劝君来碗干扣面

山珍海味无法比

感觉赛过活神仙

醉了来一碗

渴了来一碗

饿了累了来一碗

恼了烦了来一碗

一碗扣面一身胆

一身轻松保平安

神奇魅力哪里来

辣油里面找答案

辣辣的人生辣辣的味

辣辣的小吃哟代代传

如今,涡阳城乡的干扣面馆已有上千家之多,最知名的有侠玲干扣面、张玲干扣面、梁老三干扣面、素兰干扣面、莉娟干扣面等,成为涡阳的一道迷人的风景、一张靓丽的名片。凡出差在外、打工在外、上学在外、经商在外的涡阳人,只要脚一踏上故乡涡阳,放下行囊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干扣面。凡来涡阳的商贾名流,只要你吃过一碗干扣面,就会爱上它、记住它、永不忘怀它,民间有“不吃干扣面,白来涡阳城”之说。

《涡阳干扣面》越唱越响,过口不忘;“中华第一碗,涡阳干扣面”,百吃不厌,佳话频传。

烫面

饺子是北方人常常食用的食品,但涡阳的烫面饺却与众不同。它选用上等海蜊肉、猪油、甜面酱、酱油、花椒水、姜末、绍酒、味精、葱花、香油、黑木耳、野韭菜、野荠菜、黄花菜配以马蹄做馅,用烫面做皮,味道极为鲜美。具体做法如下:先用开水烫面,加入少许化开的猪油,将面揉匀做皮。将上等海蜊肉剁成小丁。锅上放少许油,下海蜊肉煸炒,约2分钟后加甜面酱、花椒水、大料水、少许酱油。再炒,再加入姜末、黄酒、精盐、骨头汤等。冷却后加苔干碎丁、葱花、木耳末、黄花菜末、野韭菜碎、野荠菜碎、马蹄碎、外加香油拌匀。然后将烫面擀成饺皮,一一包成饺子,急火上笼蒸8分钟即可。吃时佐以香醋、香菜末。这种吃法,饺子皮薄柔软,肉馅鲜香、脆嫩,肥而不腻。

烫面饺

一百多年前,捻军中有一名厨,名叫张岳先。他有两样拿手的好戏:一是做海蜊烫面饺;二是吹海蜊驯马。据传,他的海蜊吹得很奇妙,吹到欢乐处,能使天空飞鸟落,水中鱼儿跃,战马撒欢,愁人欢笑;吹到悲痛处,能使人心寒胆怯,战马失蹄;吹到雄壮处,能使人精神振奋,力擒猛虎。他还能把战马驯得服服帖帖,走、卧、跑、站完全随人心愿。因此,张乐行叫他当“号头”,专门驯马。捻军兵将称他为“神海蜊”。

一次捻军和僧格林沁骑兵作战,清军摆出五虎群羊阵,将捻军围得水泄不通。这时,只听“嘟嘟……”的海蜊声,捻军撒马亮刀,冲入敌阵。一会儿神海蜊吹起“得胜得……”捻军所有战马,门鬃一炸,四蹄腾云,咴咴乱叫,把清军冲得人仰马翻。清军大败,僧王大骂手下人无能。这时,有一人禀告:“王爷,你不知,捻军里那个吹海蜊的有多厉害,他一吹蜊子,咱们的兵胆颤肉麻,战马哆嗦。捻子却是人欢马壮,你想咋能不败?我看,不干掉海蜊手,此仗难赢。”

僧王一听,沉吟片刻,想出一计。用一千骑兵引诱捻军,一队快马背后包抄,欲擒神海蜊。捻军不知是计,和正面骑兵奋勇拼杀。神海蜊正“得胜得……”吹得起劲,忽被清兵围住。神海蜊一看不妙,把海蜊往腰上一别,挥舞兵刃前冲后砍,左扫右劈,终因寡不敌众被擒。(www.daowen.com)

僧王见到神海蜊,命手下人给他松绑,并摆酒席招待。神海蜊心想:不知这老贼又要耍什么花招?我吃饱了再说。于是狼吞虎咽,吃了个酒足饭饱。僧王说道:“神海蜊,我看你是条汉子,又有一手好本领,只要你给我吹海蜊驯马,我给你一个官做。”神海蜊心想,我何不来个将计就计,给他个暗箭难防,趁机干老贼一家伙。想到这里,一口答应下来。

神海蜊驯马全用反号驯练,马只听他一人号令。有一天,几个清将试试他把马驯得怎样?刚想上马,谁知那马又踢、又扒、又咬,把几个清将弄得头破血流,慌忙去禀报僧王:“王爷,坏了,神海蜊把咱们的马全给驯坏了!”僧王闻听,气得面皮发青。

神海蜊一看老贼发怒,说道:“王爷,我是尽力给你驯马,不信可当面试验。”僧王下令当场试验。神海蜊“嘟嘟”一吹,战马排队站齐;又一吹,马“咴咴”乱叫;再一吹,马全卧倒;又一吹,马跳起飞奔而去。僧王一看说:“快吹回来。”神海蜊一吹,马都跑回,僧王高兴,夸奖神海蜊。

战马已驯成熟,僧王下令和捻军作战。清军人多势众,眼看捻军要吃大亏。这时,神海蜊对着清兵“齐叭……”一吹,清军的战马回头就跑,勒也勒不住。他又对着捻军“得胜得……”一吹,捻军战马“咴咴”嘶叫,直冲清军,把清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僧王也险些丢了性命。

这一仗,捻军全胜。但是,神海蜊却因劳累过度口吐鲜血而死。捻军将士无不悲痛万分,连他驯的战马都低声哀鸣。神海蜊虽然死了,而他的名字和业绩却一直流传于民间,一代一代传至今天。

为了纪念这位捻军英雄,自清末时起,这道“海蜊烫面饺”风味小吃就遍布涡阳的大街小巷,而除掉肉的海蜊壳则变成了男孩子们的随身必备玩具。在涡阳城乡,哪里海蜊声最响,哪里准有孩子们在玩“打仗”的游戏。

炝锅肉丝面

相传元朝末年,皖北地区几乎年年闹水灾,田地里颗粒无收,农民无以为生。有个姓王的庄稼汉,只好带着妻子和儿子逃荒来到了涡阳天静宫旁边,卖起了骨汤面。骨汤面的关键是要“吊汤”,选用上等的牛骨、羊骨、猪骨、鸡骨、鱼骨,用文火熬制几个小时,用“吊”好的汤下的面,汤浓面爽,别有风味,招来了无数食客。由于他的汤“吊”得好,人又忠厚老实,所以香客们和过往的行人特别爱吃这面,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了起来。

有一天,“吊”汤用的骨头用完了,老王带着钱去买。当他路过天静宫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正在用头狠狠地撞庙前的石碑。一问才知,原来,这男子因经不起诱惑,将用来买粮的钱都输在赌摊上了。现在没钱买粮,无颜回去见一家老小,唯有一死了之。

老王一向心地善良,便将买骨头的钱全给了中年男子。回家再取钱后,卖骨头的已关门了。他便和妻子商量,明天怎么卖面?妻子苦思良久,突然拍手笑道:“有办法了!明天我们就把五花猪肉丝用酱油炝炝锅,再放点红辣椒、姜末、葱花、木耳、黄花菜、豆芽,做一种炝锅肉丝面来应急吧。”老王听了,点头称好。

炝锅肉丝面

第二天,风味独特的“炝锅肉丝面”上市后,食客们都赞不绝口。夫妻俩也为这应急的办法能受顾客们的欢迎而高兴,再加上能节省很多原料钱,既经济又实惠,夫妻俩干脆换了招牌,把“骨汤面”改成了“炝锅肉丝面”。

朱元璋率军攻下亳州城,来天静宫朝拜老子,在这里吃了“炝锅肉丝面”,评价极高,就是后来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还念念不忘“炝锅肉丝面”的滋味。从此,“炝锅肉丝面”成了涡阳的著名风味小吃,在一片赞赏声中,流传至今。

嘛 糊

有一年的腊月,天静宫西北角的张老家村的水井里,出人意外竟开出一朵鲜艳的莲花,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跑来看稀奇。

说来凑巧,长工张慰祖的老伴也在这当儿生了个白胖小子。这一下,张慰祖家可热闹了。不少人说:“这小子将来准不是凡橛(凡橛,意为平平常常),说不定咱爷们以后还要享这孩子的福呢!”大家酌议着,给这孩子起名叫“莲子”。

这个庄上有个阴险毒辣的大财主张万田,外号张老虎。听说腊月井中开莲花,张慰祖又生胖小子,犯了忌讳,决心把这孩子除掉。他找来佣人张三合,皮笑肉不笑地说:“张慰祖家境贫寒,孩子怎能养活,不如抱给老爷我收养。”张三合一听,知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便说:“老爷,您儿孙满堂,穷人的孩子一身臭气,别污了您家的风水。”

张万田知道张三合有意顾惜孩子,就把驴脸一耷拉:“三合,打开窗户说亮话,腊月井里开莲花,张慰祖老伴生孩子,我看这孩子不是妖便是怪,留下来,一个村都要遭大害。”

张三合一听这话,浑身颤抖:“老爷,人家一个长工,跟咱没冤没仇,半辈子生了独生子,咱可不能这样办呀!”张老虎暴跳如雷:“你这老狗,今天夜里我要亲眼看着你把孩子丢进井里,若办不成,我要你的老命!”

张三合被逼无奈,趁长工们下田干活,和几个打手把莲子抱到自己家。张三合老婆问清来由,大骂张三合:“你这个黑良心的东西,没想到你跟张老虎一个鼻孔出气。杀人害命,你就不怕老天爷打雷劈你。”

张三合眉头皱成一把,寒着脸说:“我想……”立时泪如雨下。老婆再三追问,张三合终于含着泪说:“我想拿小孙子顶替,把莲子救出来。”老婆一听,两眼呆望着儿媳呜咽起来。

张三合见此情景,劝慰儿媳说:“媳妇,儿是娘的连心肉,我何尝舍得呢?这都是被逼的呀!”媳妇明白公婆的心思,忍痛割爱,随声应道:“爹、娘,你们看着办吧。”说罢,泪如泉涌。

嘛糊

夜晚,在张老虎的威逼下,张三合眼含热泪把自己的小孙子丢进莲花井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莲子在张三合家长大成人,起名叫张乐行。生得膀阔腰圆,胆量过人。经常接济穷人,抱打不平,张老家村里的老少爷们无不佩服。

有一年秋天,大雨滂沱,庄稼无收。一日,张老虎令狗腿子把穷爷们赶到莲花井旁逼租,张慰祖顶撞几句,张老虎令狗腿子围打。忽听,“呱哒噗哧”几声,打手们棍棒早已飞出丈外,有两个四脚朝天跌倒在地。原来张乐行气不过动了手。他指着张老虎喝道:“谁敢动穷人一指头,我就把他打成肉酱!”众人也一齐喊:“对,谁动咱穷人一指头,就把他打死!”

张老虎一看大事不好,溜了。张乐行一下跳到井台上高声说:“乡亲们,张老虎不会善罢甘休,只要咱穷人合在一起,他就不敢欺负了。”众人应道:“一锹也是动土,两锹也是活埋,干脆跟有钱的斗!”霎时间,二三百人各拿抓钩、木锨、齐头鐥等,拥到莲花井旁。张三合指着井台的张乐行,大声说:“这孩子就是张老虎没害死的莲子。那年,这口井腊月开莲花,穷爷们祷告出了能人,为咱穷人撑腰。现在,果然应了咱们的话,咱们就跟着他干吧!”

这么一说,好似平地起春雷。在张乐行的带领下,众人齐声呐喊,冲进张家大院,把张老虎打成肉酱,打开张老虎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穷人。这时,村中那口井忽的一声响,莲花又重新开放。后来,张乐行带领乡亲们创立了捻军,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捻军起义后,为了犒劳捻军,张老家村的乡亲们就用莲子、黄豆、小米、大米混合在一起,用大石磨磨成粉,调成糊,大铁锅水烧至大半开时,将糊糊及豆腐皮等辅料慢慢倒入水中,边倒边按一个方向搅动,直至莲子嘛糊全熟。盛碗时在莲子嘛糊上撒些咸黄豆、炒熟的芝麻。莲子嘛糊渍香微甜,口感滑润,清热去燥,润肺利水。吃的时候不用筷子、勺子,人只要张开嘴,顺着碗边转圈吸溜就行了。喝光了再用舌尖舔舔碗底,最后一抹余香也被你收入腹中。如果喝莲子嘛糊的人多,那吸溜声此起彼伏,美妙悦耳,赛似天籁之音,又像捻军的马蹄声,好听极了。

 汤

清朝乾隆年间,涡阳县还是涡河岸边的一个小码头,名叫雉河集,隶属蒙城县管辖。

当时,集上有一种早点小吃叫(sā)汤,很受百姓喜爱。因“”字生僻,又被人误写为“撤”“煞”“脎”等。汤,是以老母鸡等为原料炖好汤后,再将生鸡蛋打在碗里搅拌匀,用沸腾的肉汤浇沏,制成黄澄澄的肉蛋花汤。这可不是一碗普通的蛋花汤,传说这道小吃名字的来历还与乾隆皇帝有关。

有一天,乾隆皇帝微服游访江南路过雉河集,走得又饥又渴,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是位老妈妈,她还有个独生女儿。老妈妈见来了几位贵客,虽然风尘满面,穿戴却十分整齐,观那主人身材魁伟,气宇轩昂,手摇一把撒金折扇,更显得风流潇洒。老妈妈笑脸相迎,一面端茶,一面吩咐女儿杀了两只肥老母鸡,用砂锅煨炖。时值初夏季节,乾隆和侍从坐在院子,一边饮茶,一边闲聊,等待用膳,谁知直等到日落月上柳梢,还不见店家送饭,乾隆饿得饥肠辘辘,命侍从前去催促,老妈妈回答说:“鸡汤没煨好,请客官再稍候。”乾隆心中不耐烦,步出小店,看个究竟,只见老妈妈正在门前月下磕麦仁。乾隆问道:“老妈妈,磕麦仁做什么呀?”老妈妈笑道:“俺这里没有稻米,都用麦仁烧稀饭吃。”乾隆双手捧起白花花的麦仁走近厨房,对熬汤的姑娘说:“把这麦仁放进鸡汤锅里好吃吗?”姑娘微笑道:“会好吃的。”说着掀起锅盖,乾隆把麦仁放了进去。乾隆回到院中又等了半个时辰,忽闻一阵扑鼻的香味从厨房飘来。姑娘打好鸡蛋花,沏了几碗鸡汤,放入麻油、胡椒等调料,用托盘端置桌上。乾隆品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用竹筷一捞,鸡肉已经脱骨,与麦仁混合在一起,吃起来胜过皇宫御宴!乾隆连吃三大碗,赞道:“好汤!好汤!”乾隆膳后问侍从道:“这鸡汤炖麦仁叫啥汤?”侍从心想:自古君无戏言,皇上说是啥汤就是“啥汤”。于是便顺口答道:“啥汤。”乾隆又问“啥汤”的“啥”是哪个字?侍从本是迎合皇上的心意,哪里考究过“啥汤”的“啥”是那个字?狡黠的侍从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鸡汤的情景,于是便编造了个生字:月光为伴,一边为“月”字,另一边皇上为天子,“天”字在上头,久等的“久”字放在下边,并取其谐音字“韭”代之,这样便造出一个“啥”谐音的字。乾隆看看也像个字样,但觉得眼生,记不清什么时候在康熙皇爷字典里见过,于是命侍从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汤”二字,下边题了“乾隆御书”留给了店家。

老妈妈不识字,把乾隆题字拿给当地一位有学问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惊,说是当今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事后老妈妈请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块招牌,将乾隆题字刻在上面。过往行人见此招牌,都来品尝乾隆皇帝品尝过的汤。从此,小店生意十分兴隆。其他店家见此,也模仿乾隆御书汤字样做出金字招牌,开起了汤店,并在汤内加了花生碎、黑芝麻,味道更加鲜美,久而久之,汤便远近闻名。

油酥烧饼

油酥烧饼是涡阳颇具特色的风味食品。据说,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末期,尹喜为感谢老子教诲之恩,辞去官职,来到老子生地郑店村东八里的刘楼村一边写作《关尹子》,一边以卖油酥烧饼为生,留遗言死后葬在这里为师父老子守葬。后来,尹喜的油酥烧饼名声大振,又广收徒弟,徒弟传子传女收学徒,代代相传,于是会做油酥烧饼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名气。

油酥烧饼选料非常精良,制作非常考究。面粉要上等精白面粉,猪油要上等猪板膘油。食盐、大葱、麻油、芝麻等佐料也要最好的。面要阴阳对半(即死面烫面对半),要和得不软不硬。佐料的用量和搭配都有严格的标准(当然也得要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适当调整)。制作时,面饼要拉得长,擀得薄,馅要抹得均匀、适度。炉火、炉壁的温度要控制好,炉壁太热或太凉,生烧饼都贴不上,会“落炉”。烤的时候,更要控制好火候,火候不到,烧饼不熟不酥;火候过了,又会焦糊。往炉壁上贴生烧饼或从炉壁上铲下已烤好的烧饼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特别是烤好的烧饼用火剪从中一挑,力度大小有讲究,力度小了挑不开,烧饼会酥得不够;力度大了,就有可能把整个烧饼挑碎。小小的油酥烧饼,蕴含着多少尹喜的忠孝和匠心,其中所包含的技艺和艰辛,恐怕不是局外人所能完全领会的。

油酥烧饼

一个行家里手做出来的油酥烧饼绝对是色香味俱佳。出炉后是桔黄色,用火剪一挑,层层迭迭,薄如竹纸,汪着油,透着香,看一眼就让人口水直流。吃起来焦酥酥、香喷喷,吃了这个想那个,吃了这回想下回。油酥烧饼最好是现烤现吃,吃的时候要用两手捧着,不然咬一口,焦酥的饼渣就会有不少掉落下来,实在可惜。放久了也会变软,再烤一下还会焦酥如初,但味道则比现烤出来的逊色多了。

刚烤好挑起的油酥烧饼拿上餐桌时,要一个一个地分开摆放,千万不能摞在一起。不然下面的就会被压碎,不仅外形不美,而且吃起来麻烦。

口袋馍

涡阳的口袋馍,形似农村装粮食的大口袋,是远近闻名的小吃名馔。每年新春佳节之际,农村家家户户为了显示自家收成好,都要做若干“口袋馍”,把馍像围巾一样搭在儿子的脖子上,让儿子出去吃馍串门,吃的时候用手捧着,边走边吃,边吃边品,串了半天门,口袋馍还没吃完为最佳,那个开心快活劲,别提多滋润了。

传说宋朝时期,此地有位进京做官的,没过几年竟青云直上,被皇上委以宰相重任。只是此公特别怀旧,思念故乡之情时常涌上心头,无奈中也只有在睡梦中去圆返乡之愿而已。忽有一日有老家乡亲来京,登门造访时携带了许多口袋馍,准备往返路上食用。

口袋馍

宰相分外高兴,美美享用了一顿家乡的小吃。饭余闲叙时乡亲开口,欲借些银两当作谋生资本。宰相满口答应下来,只叫他安心住下,说此事不难,请尽管放心就是了。

第二天,同僚燕集宰相府中,中午宰相请众人用便宴。席间宰相说:“我进京许多年,吃饭总想享用家乡风味,可在平时难以如愿,幸好昨日同乡带来了口袋馍,方得今日与诸位共享,只是不知合不合口味?”

文武大臣们说吃惯了山珍海味,油腻实在太多。今日品尝到口袋馍,只觉得分外爽口,于是人人夸赞口袋馍好吃。

宰相心里特别高兴,当晚对同乡说:“明日可将口袋馍拿到集市上叫卖,再写上‘口袋馍五两银子一个’字样,我保你马到成功。”

次日,街市上果然有“口袋馍”叫卖,不到半个时辰,便抢购一空了。

原来,在宰相府中吃过口袋馍的达官显贵们,无不特意叫管家专来采购。宰相的同乡赚得好多银两,大喜过望,便择日返乡。从此,“口袋馍”的美名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

口袋馍,妙在馅和形状上。烹制时先将当地农家的红芋粉丝用骨头汤浸泡两个小时,斩成寸段,鲜五花肉剁成肉末,加韭黄、葱、姜调料,调拌匀,放在擀好的面皮上包裹好。叠成长方形口袋状,上大笼蒸20分钟即成。此形状源于古代夏收时,农民用布缝成长筒子口袋装收获的小麦,晚上把小麦磨成面粉,家家户户都用新面粉制成口袋馍,庆祝丰收。

油果子

油果子形状似油条,但比油条更粗壮,至少一个顶俩。据说有不少外地人来涡阳拜师学做油果子,但鲜有能“出师”的。究其原因,并非人思想保守,手艺不传外人,而是全仗岳飞岳老爷“显灵”,此物才以涡阳所产最为地道,口味独特。

公元1141年,秦桧罗织“莫须有”的罪名,岳飞蒙难于风波亭,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闻变逃难,隐姓埋名。有一支逃到涡阳,将“岳”字上下颠倒为姓,在涡阳县马店集镇大丁村住下,经过多代繁衍,发展成(yà)庄,庄以姓得名至今。

油果子

相传清朝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涡阳城隍庙演“大班会”。当“秦桧夫妇”被拉出来游街示众时,路边一对卖小吃的夫妇(岳飞后人),随手揪了一块面丢进油锅里说:“炸死你这个秦桧!”不成想,那面团被油炸之后,焦黄蓬松,捞起来一吃,竟十分可口。据说,这“油炸秦桧”就是涡阳油果子雏形及由来。你想想,连小吃中也饱含着老百姓的爱恨情仇,这东西又怎不令人食之而后快!

油果子制作主要难在和面。和出的面,既要有发面的特征,又要有面筋的属性。面和好之后,用两根细铁棒拧出一块,拉扯成条,放油锅里细细一炸,外壳金黄,内里松软,食之别具风味。如果你愿意多花一点钱,师傅便会在快炸透的油果子中间划出一条沟,放进一个鸡蛋和一些盐、五香粉之类的佐料,当地人叫作“焊”油果子。

牛肉馍

要说这牛肉馍,那更是涡阳县义门镇小吃中的上品,观之油亮亮,闻之香喷喷,入口皮焦酥,馅鲜嫩。牛肉馍是涡阳县义门镇颇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这个“特”字不仅饱含着它独特的美味,还包含着它是涡阳特有的美食,有人则开玩笑地称之为“义门比萨饼”。

牛肉馍的做法分三道工序:第一道是调馅,用上好的黄牛肉剁成肉丁,佐以粉丝、葱、姜及多味材料,拌匀后,其形状以“不塌架”为准;第二道是做饼,面“醒”(发酵)好后,按成薄皮,分多层分别摊入肉馅,再做成直径尺余、厚约三指的圆饼;第三道是炕,先把炭火生旺,再于旺火上覆盖一层炭灰,厚度以不露明火为准,然后把饼放在特制的圆形平底锅内,兑上清香油,文火细炕,且不断地翻转,约30分钟即可出炉。

在义门,牛肉馍加工手艺传承已久,至今不衰,它也是老义门人最喜欢的早点之一,不知征服了多少人的胃口。每天清晨,义门卖牛肉馍的摊点都很热闹,很多市民来到摊前,要上一盘牛肉馍,再来一碗免费的豆浆,一顿简简单单的早餐,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怡然自得。

牛肉馍

唱歌水饺

俗话说: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饺子象征着团圆、喜庆,面象征着长久、永远。在中国,迎客的第一顿饭必吃饺子,送客的那顿饭少不了面。饺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俗美食,目前,其品种有十大类300余种,已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一系列吃饺子的习俗,像除夕吃饺子、端午吃饺子、入伏吃饺子、冬至吃饺子,还有好吃不如饺子、陪嫁送“带饭饺子”等。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新疆的一座唐代墓葬中,曾挖出一只木碗,碗里盛着保存完整的饺子,这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饺子。然而,在老子的家乡涡阳,还有一种会唱歌的饺子,鲜为人知,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周王朝。

公元前520年,老子蒙冤免职,回到阔别30多年的家乡宋国相县(今安徽涡阳县)。这一天,老子赶集归来时,无色迟暮,有些饥饿。忽听街道上传来“新鲜水饺”的叫卖声,便进了店铺。店铺门前招幌“新月”,店主人姓王,招待客人十分殷勤,送上一盘热腾腾的水饺。老子边吃边四面打量,发现店内贴有一副对联,便轻轻念出声来:

包水饺卖水饺饺饺新鲜,该老账欠新账账账不还。

念罢不解,招来店主询问何意,店主唉声叹气地说:“小店开业多年,平日总以诚待客,自家包的水饺在城内城外小有名气。谁知县官女婿常来骚扰,白吃白拿不说,若稍不满意便拳脚相加,恶语伤人,连那些多年的老主顾也望而生畏,很少光顾小店了。唉,眼看俺这小店就要关张了。”

店主的话令老子愤愤不平,说道:“如此无赖,王法何在?”

店主满脸无奈,接着又说:“俺也是读书人出身,只因仕途无门,用心做点小生意,也是生活所迫,只是这般黑暗的世道,实在让人活不下去呀!所以书此联排忧。”

老子听罢,沉思半晌,心中主意已定,便让书童取一些布币交给店家,特意订好两桌好菜,要三日后宴请城内一些脸面人物。店主不敢怠慢,遵命照办。

到了第三天清晨,老子早早来到小店,他亲自指导店家包了一顿特殊的水饺,等县官老爷和城中乡绅名流前来赴宴时,店主才知设宴之人乃大名鼎鼎的守藏史,更加尽心尽力地伺候左右。

盛宴开始了,老子先请县官等人品尝水饺,县官等人不解,但也不好推辞,便一齐大口吃起来,谁知水饺刚入口咀嚼,顿时“咯吱、咯吱”的声音从每个人口中响起,连成一片,恰似妙语连珠,四壁回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不禁拍手叫绝。当县官等人闻听此水饺是老子亲自指导包制的,连连赞叹道:“守藏史文才益世,天下闻名,想不到这烹饪手艺如此高明,简直就是吟诗唱歌,佩服,佩服。”

满座举杯,纷纷称赞老子技艺绝伦,感谢他盛情相邀。酒过三巡,老子微微一笑道:“诸位,本史今日之所以做这样的水饺,是因店家心中郁闷,有话要说,但又不敢开口,只好先借各位的金口吟唱一番,借以排忧。”看着大家一脸困顿之意,老子击掌道:“那就请诸位欣赏一下这小店之中奇联一帧,如何?”

众人无不赞同,将目光一齐投向楹联所在。老子高声诵读一遍,再请县官品评一番。县官一时无语,推辞道:“联中所指,可否请店家明示一二。”在老子目光示意下,店家鼓起勇气,当下将县官女婿欺压百姓的劣迹全数端上。

县官老爷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如坐针毡。他虽想护短,但在此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得不勉强表态:“狂妄之徒如此大胆,十恶不赦,本官难逃管教不严之责,回去定严惩于他,令他还清欠账,日后绝不再犯。”

自从老子宴请县官之后,“新月”饺子店改名为“唱歌水饺店”,名气一天比一天大起来,不仅平民百姓争相前来光顾,连那些富裕乡绅也来凑趣。既然县官有言在先,那帮不肖子弟也不敢前来狐假虎威了。

眼看着生意日渐兴盛,老子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一日雨后黄昏,他又悄悄地去了“新月”水饺店门前观望,竟然发现店铺门楣已做装帧,赫然换了一副对联:

唱歌水饺

卖水饺吃水饺饺饺有声,迎新客送旧客客客盈门。

横批:唱歌水饺

“唱歌水饺”如何唱歌,奇就奇在“馅”上。调制时先将五花肉用棒槌砸成泥状,加佐料、酱油,吃水搅打上劲,直至黏稠有弹性,然后,冷水和面,饧2—4小时后用手工擀成小面皮包制。

“唱歌水饺”所以唱歌,巧就巧在“煮”上。煮饺子是一门大学问,饺子馅好、皮好、包得好,更要煮得好,否则,饺子下锅煮烂了,成了一锅菜糊汤,前功尽弃,唱歌无门。煮饺子要大火、宽水,要先煮皮、后煮馅,敞锅煮皮,盖锅煮馅。大家知道水的沸点是100℃,如饺子下锅后立即盖上锅盖,锅内温度就会持续上升,把露出水面的饺子皮煮破而馅却还不熟,并且汤色浑浊不清。若是敞开锅盖煮,蒸气会很快散失,水温只能保持百度左右,饺子随滚水不停地搅动,均匀地传递着热量,等饺子皮熟了,再盖锅盖煮馅,蒸气和沸水能很快将热量传递给馅,不用多久饺子馅就煮熟了。这样煮出的饺子,皮不破,汤色清,既不黏,又好吃。

“唱歌饺子”开口唱歌,趣就趣在“吃”上。吃“唱歌水饺”的时候要做到“一开窗,二吸汤,三咀嚼,四吃光”,吃的时候,不能怕费事,更不能囫囵吞饺,要边吃边细嚼品味。那绝佳的鲜美味儿是在汤馅中慢慢发出来的,那清脆美妙歌儿的“咯吱”声是从牙与嘴的交响共鸣中飘荡出来的,要是一口吞下去,不光听不到歌声,尝不到鲜味,恐怕还会烫伤食道呢。

如今,涡阳“唱歌水饺”已秘传至第83代,传承人对“唱歌水饺”的制作工艺作了大胆创新改进,使其成为天下一绝,特色佳肴,唱出国门,唱响世界。如果你真的想了解水饺唱歌的秘密,那你就要去问传承人了,或者等那天老子回乡赶庙会的时候,你向他老人家请教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