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泗州戏等名称,属安徽徽、黄、庐、泗四大剧种之一。在民间有很多戏迷爱好者和观众。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
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叫“拉魂腔”。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皖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中的[娃子][羊子]和俗曲唱腔曲牌[耍孩儿][山坡羊]有渊源关系。一说源于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猎户腔]经民间艺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
清乾隆年间,拉魂腔流布于鲁南、皖北、苏北相接壤的广大地区,遂分为五路:中路以徐州为中心,北路以临沂为中心,东路以新海连为中心,南路以宿县为中心,西路则在涡阳一带。它们既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又有各自的地方特色,都在当地逐步形成戏曲剧种。
涡阳拉魂腔的形成,最初只是由单人或双人清唱的曲艺,艺人称为“唱门子”或“跑坡”。他们手持竹板或梆子敲打节奏,用[八句子](即娃娃)唱[单篇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篇幅可长可短。在老“篇子”中有“咸丰三年粮食贵,…拜了师傅去学戏”的唱词,可知至迟在咸丰初年就已有职业艺人演出“两小”和“三小”戏,如《打干棒》《小书房》《喝面叶》《王小二赶脚》之类。为表现更多的人物,又衍变出一种由一人赶扮几个剧中人物的演出形式,称“当场变”或“抹帽子戏”,如《夏三探亲》,演夏三(丑扮)接四妹(旦扮)回娘家的故事,剧中有兄、妹、公、婆、母、嫂六人,均由丑、旦先后七次改扮表演,故此剧也名《七妆》。经历了“抹帽子戏”的过渡之后,组成了“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的戏班,先后进入淮北、阜阳、亳州等城市演出,这时已采用柳叶琴伴奏了。并且增加了行当,丰富了剧目,又吸收、借鉴京剧及梆子戏,发展了自己的音乐伴奏和表演艺术。
拉魂腔
拉魂腔在涡阳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自拍。
清咸丰年间,拉魂腔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www.daowen.com)
清末民初,已经形成了七八个艺人,甚至十多个艺人组成的职业班社,异常活跃。其演出形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唱对子”和打地摊演出的“跑坡”,发展成为以天静宫老子庙会为主唱的“会戏”,为富人家做寿或办喜事的“堂戏”,以及请神敬鬼、烧香还愿的“愿戏”等多种形式。随着班社人员的增多,一些大型剧班开始出现,脚色行当也逐步完善。拉魂腔开始进入舞台演出时期。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出。由于涡阳交通便利,又是拉魂腔流行最大的地区。因此,到1949年后,涡阳县就云集了同庆班、德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张良勤、张良田、李宝玉、张永提等著名艺人。当时涡阳城内分布有大戏院、群众戏院、红旗戏院等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拉魂腔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为弘扬传承拉魂腔,涡阳县成立了青年泗州戏剧团,由张守清担任团长。张守清出生在丹城白果村,属于梨园世家,祖传四代人都唱拉魂腔,最早在1908年由曾祖父张纯乾和著名拉魂腔艺人李宝玉同唱泗州戏,后在20世纪30年代,由祖父张良勤及他的弟弟张良田兄弟二人成立了民间班子,走乡串村,唱拉魂腔。到1970年,由父亲张永提在县文化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成立了一支民间艺术团体,并办理领取了营业演出许可证,亲自担任团长。1996年,张永提的儿子张守清接任团长一职,他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真髓与艺术体系,保留了一部分即将失传的传统剧目,在戏曲走向低谷最困难的时期,他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吸收了一大批精英艺术人才。2009年,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被安徽省文化厅评为“百佳剧团”称号。2010年7月,安徽省文化厅为剧团配置了一辆专用演出流动舞台车,常年唱响苏、鲁、皖等地,一年演出400余场,每次演出,观众多达上万人。
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演员刘永芝,曾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获得擂主,赴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出,把拉魂腔唱出国门。张守清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求情》,1994年在安徽省文艺调研中获得一等奖,涡阳县青年泗州戏剧团长年坚持送戏下乡,为老百姓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拉魂腔在民间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的拉魂腔演出,天作幕,地作台,人一围就是场子,哪家唱得好,哪家的人气就旺,场子就大,如果你是初来乍到,你就寻着尖叫声、叫好声去找,包你大饱眼福、耳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