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庙会,人们的记忆中,大多泛指农村里那种赶集类的买卖场合。
涡阳县的庙会有36个,大多是农村集镇适逢节日的民俗化活动,如农历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三月二十八、四月八、六月二十六日等,民众以娱乐庆祝为宗旨,商人以做买卖为主要目的,共同构筑着一个快乐的民俗节日。
其实,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什么买卖店铺没有啊,为什么非要像农村赶集似的形成摆地摊的买卖集市呢?这自有其中的道理和迷人之处。比如像农历二月十五这样的县级老子庙会,老百姓还特别捧场,掰着手指算日子,就等农历二月十五的到来,然后一家老小,热热闹闹地忙着去“赶会”。为什么呢?首先是热闹,其次是快乐,再次是购物方便货全,日用百货、布匹鞋帽、绳麻五金、古旧文玩……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生活日用品。
除此之外,还有特色的小吃,价格便宜,味儿更足。花个块儿八毛的,就能吃饱吃好。东西买了,肚子里有食了,心里也踏实,就该想找个乐子了。这庙会是吃喝玩乐俱全,用今天时髦话形容,就是集购物、娱乐、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嘉年华”。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其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宫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的。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而在唐宋时,则又各自达到了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为争取信徒,招徕百姓,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
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吸引百姓,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因此,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为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则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www.daowen.com)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多样化,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活动。于是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内容。
涡阳天静宫老子庙会,由于逢会时香客云集,而伴之以文化、商业等活动异常丰富,老百姓赶庙会也成了习惯。涡阳天静宫自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建成后,老子庙会年年举办,“文革”时中断。2000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涡阳天静宫中断30年之久的首届老子庙会在天静宫如期恢复举办,来自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道教界人士、社会各界群众参加了“赶庙会”活动,庙会会期从3天延长至10天,到会人数多达30多万,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在海内外引起巨大轰动效应,有100多家中外媒体对此予以报道。除邻近县市以及合肥、蚌埠、淮北、淮南等本省城市以外,尚有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的客商以及全国各地的信道香客。老子庙会为吸引赶会者,在逢会期间举办了电影、戏剧、大班会、高跷、肘搁、旱船等文化活动。
逛庙会
八卦池
涡阳天静宫老子庙会之所以能够受到百姓的钟情与“热捧”,关键在于特色,在于逛庙会时所听到、看到、触摸到的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展示,在于心灵的感悟和体验。毕竟,古老的东西往往是传统的,而传统的东西之所以能够传承,就因为其特色魅力的存在。而那些特色的展示,既是老子文化、道教文化、宫观文化的沉淀,也是天静宫文化的传承,更为庙会披上了一件“霓赏羽衣”。
那么,涡阳天静宫的老子庙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呢?这里的民俗专家特意归纳了一下,不外乎四个字:一曰“逛”,二曰“看”,三曰“吃”,四曰“游”。下面我们就跟着赶庙会的人一起先去逛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