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在涡阳县天静宫街道郑店村,意外发现一块记载着明代重修涡阳天静宫的残碑。该碑文是寿州(今六安寿县)人方震孺撰,内容与《涡阳县志》记载完全一致。
这块残碑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研究老子文化,更是老子出生地在涡阳天静宫的有力佐证。目前,该碑已经由涡阳县老子文化博物馆收藏保管。
这块残碑长约120厘米、宽40厘米、厚度约26厘米,因长期散落在外,残碑上的许多文字已模糊不清,但依稀可辨有“老子、涡水”“有奇,南居涡水二里”“与东西汉无异”“周世传”“识真人将隐”“老子在姙(通妊),有星突流”等字样。
“南居涡水二里”的大意是老子的居住地离涡河很近,而“老子在姙,有星突流”,则可理解为老子在娘胎里即将出生时,有流星划过,之后老子便出生了。
民国十四年《涡阳县志》记载有“明代重修涡阳天静宫方震孺残碑”。经文物部门和研究老子的专家鉴定,碑文与县志记载的文字内容完全吻合。
方震孺原是安徽桐城人,后来移家寿州,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擅长作诗、绘画,官至御史、巡抚,是明朝著名的爱国人士。
研究涡阳历史的81岁老专家杨光看到残碑的照片后,立即断定这是明崇祯年间方震孺撰写的重修碑。他激动地说:“我校注民国十四年《涡阳县志》,其中有明正德崇祯方震孺重修碑,碑文我都能背诵。”杨光拿出那本1925出版的《涡阳县志》,经过一行一行的对照,碑刻与县志记载一字不差。
此碑是在天静宫街道郑店村村民张海琴家院墙外发现的。发现之前,张海琴一直把它当作一块普通的石头丢弃在院外。(www.daowen.com)
时年83岁的张海琴,丈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她靠着在武家河摆渡、打鱼养活全家。30年前,她的亲戚帮助她在武家河河边拉回了这块石头,她便随手丢弃在了屋旁。
“我天天忙着干活,也没注意这块石头上刻的有字,一直把它当作一块普通的石头。”“既然是纪念太上老君的碑石,那一定是宝贝,这是咱们公家的东西,你们得好好保护起来,别再让它风吹雨淋了。”张海琴老人说。
随后,张海琴老人喊来她儿子郑雨臣以及其他村民,将这块碑石运送到了涡阳东岳庙老子博物馆。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马炳文道长捐资修建涡阳天静宫时,原涡阳政协常委马杰负责天静宫第二期工程的建设。1990年春,马杰在武家河附近发现这块石碑的残角,上有“寿州方震孺碑记”的字样。之后,马杰便一直苦苦寻找,但仍然未能找到其他的碑石。
这次发现的这块石碑,尽管只是整个石碑的一部分,但对考证老子故里、研究老子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涡阳是老子的生地,是天下道源。对涡阳来说,明代石碑的发现是一件大幸事,也是一件大喜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