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涡阳千年:老子文化遗传密码

涡阳千年:老子文化遗传密码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涡阳与亳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古镇,这就是被唐高宗钦定为真源县的义门镇。睢阳失陷后,张巡殉节,合城军民无一降贼。接替真源县令的李贲集结队伍,继续抵抗,后因兵燹,李贲所建的真源县衙仅存一“仪门”,为纪念先贤,改称为“仪门”。龙子悔泪一集72庙,古今中外绝无仅有,这个特殊的文化奇观与穿镇而过的涡河息息相关。于是,71路神仙就在一个小集建了71座庙宇,加上老百姓建的这座龙王庙,正好72座庙。

涡阳千年:老子文化遗传密码

在涡阳与亳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古镇,这就是被唐高宗钦定为真源县的义门镇。唐天宝十年(751年),杨万里以谯郡(今亳州)降安禄山,县令张巡与城父令姚音誓师擒贼。真源陷后,安禄山部将尹子奇率大军围攻睢阳。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屏障江淮。睢阳失陷后,张巡殉节,合城军民无一降贼。接替真源县令的李贲集结队伍,继续抵抗,后因兵燹,李贲所建的真源县衙仅存一“仪门”,为纪念先贤,改称为“仪门”。清末为避宣统(名溥仪)讳,改“仪门”为“宜门”,辛亥革命后,才称为义门。

义门古皂角树

清真古寺门楼

义门紧临涡河北岸,这一段涡河风光十分秀美,沿岸又是桐花和药材、苔干(无忧草)的重要产地,春暖花开时节,桐花盛开,芍药争艳,苔干碧绿,涡河水波光闪闪,使你如入画中。义门镇又被涡阳人称作庙集。原来,这镇上建有72座各式庙宇,较大的庙宇有36座,主要有:千佛阁、玄帝庙、龙兴大寺、清真寺、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灶君庙、包公庙、火神庙、土地庙、天齐庙、一里庙、倒阁、孝祠、玉皇阁、瘟神庙、金星阁、昙影寺、静慈庵、唐店祠、南庙、老君庙、回龙寺、干柴庙、伯颜祠、三官庙、邓家庙、僧王庙、八仙庙、观音庙、天主教堂、袁阁、文衙、武衙等。历史最久的首推龙兴大寺,殿宇壮观,规模宏大,祠貌巍峨,古柏参天,据传是唐代敬德(尉迟恭)监修的。由于这里离老子生地天静宫仅一地之隔,自然沾了不少龙脉仙气,不信你从乡邻乡亲们口里就能听到不少这样的故事。

龙子悔泪

一集72庙,古今中外绝无仅有,这个特殊的文化奇观与穿镇而过的涡河息息相关。涡河像一条玉带,蜿蜒悠长,美丽飘香,临到义门的地界,向南拉来漳水结伴而行,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大的弯。你知道涡河和漳河为啥这样可爱,相传它是两位龙太子的眼泪变成的。

从前,这个地方年年闹天旱,老百姓种不成庄稼,都拖儿带女地到远方去逃难。一家走,两家散,不到一年半载,十里八乡人稀,一片荒凉。

这事由土地神奏到太上老君那儿,太上老君十分气愤,将龙王叫来,问:“为啥不给我的家乡施雨?”

“不敢不施。”龙王一面磕头一面说:“每年按时施雨,并未克扣一点一滴。”

“你先到人间看看,再来回话。”

龙王变成一个老汉到地上一看,吓了一跳,到处旱得灰泡火燎,寸草不生。怪呵,每年施的雨到哪儿去了呢?

为了看个究竟,第二天,龙王亲自在空中布云施雨。他看见两条小龙仰着头,摆着尾,在地上嬉戏。小龙一面兜着圈子,一面张着血口,把雨水统统喝完了。

这两条小龙,正是龙王的两个太子。龙王把两个太子传来,喝道:“畜生,私自喝干雨水,害得百姓忍饥受饿,有家难归,你等触犯了天条,法规难容!”

两条小龙一听,吓得“噗通”跪下,磕头求饶:“父王看在父子情面上,饶了孩儿,下次再不敢了……”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龙王说着,喊来虾兵蟹将,把两个太子绑在午门外,一时两刻就要行斩。

义门古庙遗址

龙王奶奶在后宫知道了这事,忙上殿求情,她说:“您替百姓办事,秉公行法,理所应当,只是这件事也不能全怪孩儿。”

“犯法就该问罪!你这老婆子,一味护短,难道法规是专给老百姓定的吗?”

“你听我说嘛,常言道,养子不教父之过,教子不严师之惰。你整日在天宫里忙来忙去,从不过问孩子。这两个孩儿生下地来,一不读书,二不学礼,天天东游西逛,不知天高地厚,假使你严加管教,怎会犯法?”

龙王被问住了。他知道养子不教,教子不严,是父母的不是。为了交旨,龙王带着两个孩儿一同来太上老君面前请罪。

太上老君见龙王和太子都承认过错,就赦免了两条小龙。为了洗清罪过,两条小龙一齐自废功法,降落人间,永不升天。大龙子变成了涡河,小龙子变成了漳河,河水绿茵,清澈可爱,人们说这两条河水是两个龙太子悔过自新的眼泪,泪水形成了两条四季长流不息的河,灌溉着这里的庄稼,把义门变成了一块宝地。义门人民为了感谢两个龙太子的恩泽,就在集西北角的涡河北岸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龙王庙和一座高大的龙坟,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方圆百里的男女老少云集到这里举办香火会,香火旺盛,热门非凡。后来,消息传到71路神仙那儿,大家很是羡慕两个龙太子,便也想在这里为自己建一座庙,享受人间香火。太上老君看到自己的家乡备受青睐,非常高兴,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于是,71路神仙就在一个小集建了71座庙宇,加上老百姓建的这座龙王庙,正好72座庙。

赶锁龙脉

唐朝时,义门一连三年干旱,当地群众日夜烧香祈雨,香火冲上云霄,震动了玉皇大帝,命太上老君一查雨部,实属小青龙行错了雨,小青龙被贬入人间,落到河南开封附近黄河故道。龙无水不行,当地老百姓用水泼龙身,小青龙得水而入涡河。太上老君为了使龙脉能到自己的家乡,便派尹喜去赶龙脉,当尹喜赶着龙脉来到真源县(今涡阳县义门镇)时,地方官吏奏明皇上要在集上建三座庙锁住龙脉。尹喜一想反正已到老师家乡的地界,这里已三年无雨,十分需要,就把龙脉入在了义门,自己仍回郑店村护佑去了。于是,义门人就在集上建了龙兴大寺、龙王庙、回龙寺三座庙,烧香祈雨。龙兴大寺内建大殿25间,正殿塑有老龙王和三个金身龙子像,两边塑有十八罗汉和天兵天将,表情有喜怒哀乐之分,形体有胖瘦高矮之别。龙王庙内建大殿5间,塑龙王金像,此庙历史最久,当地有“先有龙王庙后有义门集”的说法。回龙寺建殿12间,大殿内塑有“护沙”“伽兰”各一座,东廊塑有火神,西廊塑有关帝,两间过道内支有磨、锅之类的东西,寺前是菜园,园内有水井一眼,并在庙后各建龙坟一座,龙坟蜿蜒起伏,犹如卧龙,长有数丈,坟前清水绿树,香木鲜花,景色宜人。从此,龙脉便被锁在了这里,年年风调雨顺,人人安居乐业。

自从义门有了龙脉,集南涡河中就形成了一个沙滩,形状似鳖,人称“鳖滩”,涡河涨水,此滩上升,涡河落水,此滩下降,从未被水淹没,村民们养的水鸭子,全都在此滩上栖身,产下的鸭蛋都是两个蛋黄,别具风味,远近闻名。集北龙庙后面也不知什么时候有了个大坑,周围约四五十丈长,最深处三四丈,坑水从不干涸,听老人说,把蛤蟆放进坑里就不会叫唤,因而得名“哑巴坑”,至今义门有句歇后语“哑巴坑里的蛤蟆干鼓肚”就是由此而来。(www.daowen.com)

据传,这两件奇怪的事都是尹喜干的。太上老君让他把龙脉赶到家乡郑店村去,他都放到了义门。一怕龙王告他,就施法在涡河中堆了一个沙滩,让鸭子产双黄蛋给龙王和龙太子吃,用鸭蛋堵住龙王和龙太子的嘴;二是怕蛤蟆叫唤被太上老君听到,自己受老师责罚,在大坑里撒了泡尿,蛤蟆到了大坑里一沾水就变成了哑巴。

真源古城

自打尹喜把龙脉赶到了义门,义门就成了风水宝地。这件事传到了唐王李治那里,李治心想:“太上老君是俺李家的祖宗,龙脉没赶到祖庙半路上给锁在义门了,那我得占住这个地方。”

唐天宝十年(751年),唐王李治派人在义门集建了一座真源古城。

真源古城在今涡河北岸义门老街(集)。据《颍州府志》记载,义门集即唐时真源县。明朝嘉靖年间亳州知州李先芳所作《义门玄帝庙记》为《颍州府志》之依据。

义门古城,四周有砖城墙、城门九个,城内关外共有街道12条。据1958年编纂的《义门乡志》记载,砖寨连垛高度一丈五尺,基厚三尺,垛宽四尺,垛厚二尺,共有垛560个,周长672步。城外三面有城壕,壕宽两丈,深一丈二尺,南靠涡河。义门沦陷期间,日寇曾在河北河南砖城之外,增设砖基土墙各一圈,并设有城门、碉堡数座,解放战争期间被拆除。

城内有八条街道。一曰西顺河街,由三桥口至小隅顶,此街南端设一“迎薰门”;二曰西大街,由大西门至水巷口,大西门设一“瞻华门”,1949年后改称西太平街,1971年改称胜利街;三曰东顺河街,北起水巷口,南至四桥口,四桥口港上设有小南门,门槛上横一石匾刻有“伯俞故里”四个字;四曰东大街,自水巷口始经穆阁巷至大东门,东设一“蕴德门”,再东就是正东门,上书“古真源”三个字,1949年后改称东太平街,1971年改称向阳街;五曰花巷街,由花巷口至北大门,大门外设一“锡类门”,1949年后改称花巷街,1971年改称光明街;六曰穆阁巷,由穆巷口至天主堂,天主堂南设一“拱辰门”;七曰公馆街,自穆阁巷中心至花巷街中心,当典坑东北角设有“怀柔门”和“寅宾门”;八曰天相街,从袁家坑向西至西河沿,西首设有“天相门”,门外设头桥口,可通河西常小街。义门镇涡河南岸有三桥街、史小街、邓小街、四桥街四条大街。这四条街道均系砖城以外的街道,又名为四关。

义门古井

伯俞故里

据涡阳旧志记载,伯俞村在义门西北半里许南窑村后边,是梁汉时孝子韩伯俞故里。朝伯俞为古二十四孝之一,鲁迅先生将其故事编入《二十四孝图》,即《挨杖伤老》。

韩伯俞,东汉梁国人,侍母甚孝。有一次,他触犯了母亲,其母用棍杖打他,韩嚎啕大哭。母亲问:“往日打你,你没这样哭过,今日为何大哭?”伯俞说:“往日挨打,很觉疼痛,证明母亲还有力气。今天挨打,不觉怎样疼了,说明母亲比以前衰弱了,所以我很难过,止不住痛哭起来。”后来,诗人曹子建写过这样的诗句:“伯俞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苔不疼,歔欷泪沾巾。”此即是泣杖祠的由来。

宋朝林子宾,也曾作诗颂伯俞:“母力今衰矣,悲涕得杖轻,风流在绘象,犹足感恁生。”

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大孝子韩伯俞,就在村里建了一座泣杖祠,此祠有山门一间,大殿三间,中塑伯俞像。殿前左右设祠台,是每年祭祀孝子时放置猪羊的地方。院中有柏树八棵,中间铺着通路一条,道路两旁各竖一碑,碑下压着石龟。南临涡水,北靠平原,西接南窑,东接龙兴大寺。祠貌巍峨,风景秀丽。

清末以来,没人修整,久受风雨剥蚀,逐渐颓败。清咸丰年间,后殿和两廊前后倒塌,仅有的前殿和山门,也都瓦落脊脱,上漏下湿,全无当年盛况

1916年,义门商人曾省三、祝寿康等见此衰败景况,慨然有感,邀集读书界诸人,自动出钱,将尚存的前殿和山门加以修整,并在殿内勒碑记刻石,作为纪念。竣工后剩石一方,曾省三题诗一首,刻于石上,嵌在东壁。诗曰:“真源西头孝堪思,庙宇巍巍泣杖祠。血食常昭流不尽,人生至此是男儿。”

月老观书

义门镇东半里许,地势近涡水之滨,属东西商贩往来要道。地形既洼,又值脱缰沟注入涡河之口,逐渐受雨水冲刷,造成广大坎陷,而且脱缰沟北通武家河,东北又与许多沟渠相连,西北素称湖地,一遇雷雨,湖洼地和沟水都由脱缰沟流入涡河,因此积年累月坎陷,越冲越大,阻碍了往来便通。帝制时代,轻视挖沟、修桥补路,认为此处造成工程浩大不易建筑。从此,过往行人必须绕路而走,十分不便。

唐朝中业,由敬德监工在此建石桥一座。全桥一空,东西长九丈,南北宽六丈,高五丈有余。此桥全由石条砌扣,糯米汁和石灰汁混合浇灌而成。桥顶石缝又用铁扒镶钳,石栏高三尺,两端成簸箕掌式向前伸出,东西桥头各竖石碑一座,记有建桥之事,整个桥面平坦如镜。桥壁石缝也用糯米汁和石灰汁混合浇灌。桥底是用石条铺面,石条下安有五六把粗木桩数十根,每步一根,每根木桩之间的空隙,又用石条补铺起来。再下有十二级石条台阶,至涡河水面。整个桥身上下结成一体,像一整块巨大的石雕,雄伟坚固。依栏俯瞻,深感头晕目眩,声誉附近各州府县。自古以来,往来行人,驴驮车拉,非常方便,是涡亳交通要道上的一座大桥。

很多游人至此,南瞩过往舟船,桅樯如林,北望浮光耀金,桃李行行,使人感到风清神爽,赞叹不已,恋恋不肯离去。

据传,此桥建成后,因拨款较多,敬德又想为己夸功,随奏禀皇上石桥雄伟,桥长二百(碑)零一空,铁壁铜底万丈高。后有人为夸石桥高大说,麻雀从桥顶下蛋,落到半腰,小麻雀已出卵会飞了。又说,头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到集上赶会,从桥上扔一硬币小钱,到第二年的四月初八日才能落到桥底。

桥下有一块大青石,传为昔日月下老人观书之处。据传,有一天,陈抟从石弓华山(今涡阳石弓镇)返乡途中路走此处,见一个老人在月下观书,问:“何书?”答曰:“婚书。”入市遇眇媪抱女,老人指曰:“此即君妻。”将该女指于陈抟,日后成婚。

从此,大青石成为全国唯一的“月老观书处”。

涡阳街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