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先生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提起傲骨,人们自然会想起玄音妙律、水墨丹青的中国文人生活图景,尤其是古代传统的中国文人,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为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这批竹林中人终日在竹林中饮酒清谈,全是些高山流水、玄虚论道。其中有的是不得仕途,有的是厌世疾俗,各种心态不尽相同。他们的代表嵇康是个清高孤傲之士,也最有才华、最耿直,当然命运也最悲惨。
极富浪漫色彩的“竹林七贤”,华丽的外表下却让人直接感受到文人间酸腐相嫉的病态。山涛明知才学在己之上的嵇康不愿为官,却要举荐他做自己的下位官职,最终导致嵇康受钟会诬陷,年仅40岁就被司马昭杀害,使得那曲《广陵散》成了千古绝唱。同是文人的钟会只因访嵇康受到冷遇便从此伏下妒杀之心。
七贤中比较老成的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当他看到曹爽与司马懿明争暗斗的险恶政局,在政见上本是倾向于曹魏的阮籍,却采取了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终日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迫于司马政权的淫威,阮籍甚至还接受过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官位。在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时,阮籍的对策是,狂饮大醉,使司马昭没有开口的机会,只得作罢,此足以见阮籍的处世态度。
有意思的是,山涛一生为官清廉,活了七十多岁,可谓寿终正寝;阮籍韧而不刚,最后亦得终其天年。从某种角度说,山涛、阮籍的一生似乎更有意义。同样在七贤中才学较浅的阮咸、王戎,都十分技巧,积极入仕,为官一生,也做了一些事情。其他几个只要是刚正不阿、清高自洁的,都没得善终。
以上种种,使得惯用好人坏人来划界线的现代文化习惯,不知道如何评价是好,折中的结论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但如此折中下去,知识分子该何去何从呢?
这里有个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病灶——对社会责任担当的缺失。颇具竹林性格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其实就是一个逃避。他们要么遁入山林,纵酒放歌,隐藏真迹,成为所谓“隐士”,从而逃避现实;要么进入官场成为官府的附庸,捉文弄笔,随波逐流。其实这两种都是逃避,前者叫“小隐隐于山”,后者叫“大隐隐于朝”。
即便是死,都是一种逃避,知识分子愤世嫉俗,不堪迫害,投河的、跳江的、上吊的,俯拾即是。可怜那个南唐后主李煜,原是知识分子和权势的统一体。为君的时候没有担当,整日吟词做赋,声色犬马,一旦做了亡国奴,也只有饮酒大哭。单看他的《虞美人》《相见欢》那是何等的华美,又是何等的可悲。
从孔儒一脉相传下来的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论证人与自然的妥协与融合。这自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又是《论语》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博大与多元,也是“和而不同”的宽容与容忍。
但是,“和而不同”首先是“和”,在人类自给能力还十分低下,人们必须不断向自然拼求的那个时代,“和”从何来?这种文化的早熟必然与现实社会发生激烈的碰撞。碰撞的后果,自然是有“玉碎”的,有“瓦全”的,总之就是不得“玉全”,不逃又能怎样?历代文人骚客,因不同的处世态度而形成的截然不同的命运,又何止这“竹林七贤”?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被从官、商、工、农、兵中人为地划分出来,成为一个十分尴尬的阶层。他们很被关注,但从来没有在历史上作为一种势力,独立地发出声音,发挥作用。
究其原因,就是知识分子所承载的文化是早熟的,与其服务的现实社会不能同步。关于文化早熟,梁漱溟先生在其著《中国文化要义》之“文化早熟后之中国”有论:“中国的缺乏,却非理性的缺乏,而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缺欠,所有中国文化之许多特征,其实不外一‘文化早熟’之总特征。”
梁先生还进一步说:“所谓学术思想与社会经济有隔绝之鲜相助之益者,例如两汉经学、魏晋清谈、宋明理学,以及后来之考据、词章,哪一样不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隔绝,直接的后果就是知识分子与现行社会的巨大矛盾和冲突。
在众多的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总是被社会排挤在外,从来没有作为一种势力登上历史舞台。不论他们身居庙堂还是蛰伏民间,只要是被贴上“知识分子”或“文人”的标签,差不多就是中性的,甚至还有贬义的归类。
极端的说法干脆就把文人喻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软体动物。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背负着这个恶名,艰难求存,愣愣然不知所从。他们从来就被排斥在体制外,不敢担当,不能担当,也无所担当。
嵇康醉抚《广陵散》
几千年的王权专制社会结束后,首先迎来的是五四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戴季陶、章士钊……不胜枚举的五四知识分子,不论他们是提倡新文化的还是复古的,是尊孔的还是崇洋的。有一点是个突破,他们或为文或为官,或言论或实务,都积极地冲上了历史的舞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健康人格,成为一个不争的历史。
斗转星移,中国传统文化被带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当代世界。渐渐地,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将不再是贫困与饥饿,而是“文化问题”。中国文化还将与现实“相左”下去吗?
历史是公平的,但历史也不会总给我们机会,中国知识分子来到了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理由再逃避了。中国文化的崛起,要靠知识分子的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重新审视嵇康等竹林七贤,定能从中获益良多。
嵇康(224—263年),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人,字叔夜。三国时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作为老子的同乡,他的风流操守似乎显得与众不同。
竹林聚贤
嵇康是一位凛然挺立、才气过人的美男子,身高七尺八寸,容貌俊伟,龙章凤姿,质性自然。嵇康“卧喜晚起”,疏懒诞傲,有时多日不洗脸,常忍住小便,非“胞中略转”才起身,但其才学品貌确实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嵇康是个很有气节的人,他非常爱竹,在家乡嵇山的竹林深处盖了一间竹屋,读书作文,弹琴吹笛,悠闲独处。
嵇康的文才闻名天下,很多人想来拜访他。而嵇康交友以竹量人,对于没有气节、不学无术的人,他从不交往。这天,他正在竹林吟诗题句,忽听有人进了竹林,便提笔写了首拒客诗,刚写一句,脚步声近了,于是他扔下笔匆匆钻进竹林深处躲了起来。
来人叫阮籍,也是有名的诗人。他一看无人,却发现桌上墨迹未干,写的是“竹林深处有篱笆”,明白这是拒客诗。阮籍嘿地一笑,提笔续了句“篱笆难挡笛声转”。写罢,拿起桌上的竹笛吹了起来。这一吹,找嵇康的人循声而来,一时来了五个人。他们是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众人问嵇康下落,阮籍只管吹他的“高山流水”。大家看到诗笺,终于明白了。于是一人一句在下面联起诗来。闻弦音而知雅意,嵇康在暗处听笛声,看来人,知是文雅之士,赶紧出来会客。阮籍一见嵇康大笑说:“来来来,以文会友,我们都联了一句,你看我们值不值得一交,是拒是会就看你大笔一挥了。”嵇康拿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竹林深处有篱笆,
篱笆难挡笛声转。
笛声换来知音笑,
笑语畅怀凝笔端。
笔笔述志走诗笺,
笔笔录下珠玑言。
箴语共话咏篁句,
嵇康一看联诗每句都有竹字头,且句末回转,语句非凡,心想,来者都是爱竹高友,值得一交。于是便提笔在下边添了句:
篁篁有节聚七贤。
大家一看,这才放下心,愉快地高谈阔论起来。后来,这七人便常在竹林宴集,无所不谈,与山水自然为乐,人称“竹林七贤”。
情系琴弦
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极高的天赋。《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这与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羁、不受礼法约束有很大关系。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太平广记》引《灵鬼志》说: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穿黑衣系革带,嵇康吹灭灯火说:“与魑魅争光可耻。”又有传说:有亭名月华亭,此亭闹鬼厉害。嵇康却毫无惧意。在此亭呆至一更,操琴而弹,雅声逸奏,有物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君是何人?”答:“是形体残毁的鬼,爱君之琴韵,君可再作数曲。”中散便抚琴击节奏琴,鬼兴起,乃弹《广陵散》,以教嵇康,并与中散立约:“不得教人。”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免遭大祸。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渣》《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面对司马氏的压制,嵇康愤然反抗。他经常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邀游。袁颜伯《竹林七贤传》云:“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正因嵇康这种愤世嫉俗的表现,使他在音乐创作上不断显示出激越的情怀和迥然不同的演奏风格。
财主赌字
嵇康不愿为官,便回到家乡嵇山(今涡阳县石弓镇境内)隐居。他以打铁为生,闲时研习老庄,吟诗会友,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
当地有个刻薄吝啬的财主,久闻嵇康大名,想请嵇康做独生儿子的老师,他担心嵇康不肯,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厚着脸皮去请。
嵇康知道此人奸诈,好多在他家教书的先生不但没领到学俸,还被他坏了名誉。嵇康有心治他一下,就答应了他。老财主满面堆笑地讲起了学俸的事,又拿出了他的老主意:“嵇先生,记得我先人在世时就有几个疑难字不认识,如若你能教俺一个字,就另加一个银锞子,要是……”嵇康一听明白了,“要是教不了,一字去一个银锞子!”老财主眼珠子一翻,急忙说:“那就立下字据。”嵇康毫不犹豫地在契约上签了字。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老财主拿着学俸来问嵇康生字了。老财主说:“‘井’里有个‘人’,是啥字?”
嵇康说:“井虽小,但能看见路的人是不会掉井里的。老东家,我说这个字是‘瞎’字。”
老财主见嵇康没费事就答出了,接着问:“‘河’里边添个‘石’是什么字?”
嵇康说:“河里有水,扔块石头必然‘嘭’的一声,这个字是‘嘭’。”
老财主连输两个银锞子,有点恼火,说不出的心疼。想了想再问:“‘人’字上加上一个‘人’字,是什么字?”
嵇康说:“是个‘摔’字。”
老财主一听,哈哈大笑:“错了,错了!”
嵇康问:“何以错了呢?”
“嵇先生,人上还有一个人,应是个‘背’字,怎能是个‘摔’字呢?”老财主得意起来。
嵇康不慌不忙地说:“我们试试,我骑在你背上,要是不摔下来,就算我输了!”
老财主一向视财如命,宁可背人一试,也不愿再输银子了。他走到嵇康跟前,让嵇康骑在脖子上,好不容易才将嵇康背起来。不一会儿,老财主就憋得脸发青、眼发花。“扑通”一跤摔在地上。嵇康故意哎呦了几声,然后把老财主扶起来,说道:“老东家,方才我说是个‘摔’字,你还不信,现在你认输吧。”老财主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输——了。”
从此,这个老财主再也不敢轻易地坑害教书先生了。
皇家女婿
史料记载,东汉之末,嵇氏家族出了一个六品官,此人名叫嵇昭,是嵇康的父亲,在曹丕当权时,嵇昭是个专门负责管理军队粮饷的官员。
嵇昭去世很早,留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嵇喜,幼子即嵇康。从嵇喜与嵇康的处世态度上,这两个人真的不像亲兄弟:嵇喜积极入仕,热衷于功名,做过太仆、宗正一类的小官;嵇康则视功名如粪土,朋友提携他当官,反而遭到痛骂。
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卒于公元262年,在这短短39年的人生历程中,他所留下的历史痕迹,却是人们永难忘怀的。
嵇康自幼很聪明,“有奇才”,但超然忘俗,鹤立鸡群,与他最亲近的人,也很难看到他有喜怒之色。他有个朋友叫王戎,是琅琊人,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在一起20年,从来不知道嵇康这个人发脾气时是什么样子,也没见过嵇康快乐高兴时是什么样子。不苟言笑,喜形不露于色,俨然一派君子作风。
嵇康长得很帅,“有风仪”,“美词气”,可谓天生的“帅哥”,但他不事修饰,“土木形骸,龙章凤姿”,一派自然英俊。同时,性格沉静,清心寡欲,与人相处宽宏大量。博览群书,虽不师从某个人,却博学多识,尤其精于老庄之学。(www.daowen.com)
因为长得帅气,又有君子般的气质,所以嵇康被皇家女子看中,他成了曹操的孙女婿。曹操的儿子——沛王曹林,把女儿长乐亭公主嫁给了嵇康。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是与公主结婚的人,都可以加官晋爵。这样,嵇康就被授为郎中,这是管理车马、宫殿门户的官员,对内有侍卫的性质,对外可参与征战。后来,这名皇室女婿又被提升为中散大夫。
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嵇康的放浪性格,在当时似乎并不孤立。除了皇族能看中他,当时的“名人”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都常常来拜望嵇康,在其所居附近的竹林中座谈玄理,从“七贤”中其他人身上,后人可以反观嵇康的品性与为人。这里,我们不妨领略一下阮籍的风格。
阮籍是个平时不苟言笑的人,而且史载其“容貌环杰,志气宏放”,可见是个很帅气的“美男子”。同时,他“博览群书”,“嗜酒能啸,善弹琴”,这说明他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阮籍生不逢时,魏晋时很多名士都难全其身,遭致种种不测,这使阮籍不敢涉足世事,终日以酒消磨时光。当初,魏文帝准备向阮籍提亲,大概是为他的儿子魏明帝婚姻的事着想。可阮籍知道此事后,天天醉酒,一连醉了六十天,终使魏文帝没机会开口而作罢。
1 700多年前的用人体制,与现在好像也大不一样。魏文帝觉得阮籍有才华,就一直想用他,可阮籍偏偏不大乐意。这在现在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后来,阮籍说对当时的东平府“感兴趣”,对此,魏文帝很高兴——总算找到一个使用阮籍的机会!于是,文帝封阮籍为东平相,让他去经营管理那个地方。
阮籍也很高兴,他骑着一匹驴子赶到东平,令人把相府办公室的大门围墙全部拆去,使“内外向望”,真正是“阳光政务”或“政务公开”,同时,废除了很多清规旧律。两个礼拜后,阮籍就任“届满”,又回来了——“一届”只干了半个月!这哪里是去当官?简直就是“乡下游”。
邻居有个漂亮的女孩去世了。阮籍素来对这个女孩有好感,就跑去跪哭半天,“尽哀而还”。人家问他“你连这个女孩的父兄都不认识,你跪哭半天算什么呢?”阮籍像没听见似的,继续干着自己的事。
“竹林七贤”多类于此。阮籍如此为人、为官,有多少人能容忍?魏文帝多次提携他,是因深慕其才华。而这种人是嵇康的好友,他们聚集竹林,一谈竟日,如不“同类”是无法如此同聚同谈的,由此亦可见嵇康为人之一斑了。
弃官不做
魏晋人崇信老庄的特别多,一些像阮籍、嵇康这样的人,常常深入大山,寻药访仙。寻药访仙的目的何在?应该与自己想长寿的欲望有关。那么,长寿的目的又何在呢?即是饮酒谈唱,而不是成就什么功名。嵇康的一个好友,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他在被朝廷提拔之前,准备推荐嵇康接替自己的原职。其原因一是山涛确实了解嵇康的才干,二是恐怕也含有“铁哥儿们”义气。不料嵇康知道这件事后,给山涛写了一封“绝笔信”,信的大意是:
听说你想安排我接替你原来的职位,虽然现在还没有落实,但我已经知道你对我是不了解的。为了避免你的推荐搁浅,我还是事先向你表白一下我的想法。
老子、庄子,是我尊敬的老师,每每读到老庄之作,都对他们倡导的放任自然思索再三,所以逐渐消退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心。同时,放任不羁的性情愈加坚贞。阮籍平时从来不议论他人的是非功过,我经常以他为师,并一直以为比不上他。而况我这人有七种坏“毛病”。一是好睡懒觉,不按时起床;二是喜欢到处溜达,不会按规矩上班;三是衣着随便,不会穿官服、拜上司;四是怕动笔,不会去记录那些官务杂事;五是不愿意违心地应酬那些不喜欢的人;六是不愿与那些名利场上的人在一起办公;七是最不愿思考官场中的事。
你看,我的禀性如此旷达,怎么能做官呢?况且,我最近又失去了母亲和兄长,心情悲哀不已;小女今年12岁,儿子今年才8岁,而且经常患病。我愿意孤守陋巷,教养孩儿。平时浊酒弹琴,了此一生。如果你逼迫我去做官,那么我就会患精神病的;如果你不是与我有深仇大恨,你是不应该这么干的!
对有心提拔自己的人,被认为与自己有深仇大恨,居然回复这样的信,人家这“伯乐”还怎么当?
居傲结怨
据史书记载,嵇康天性灵巧,喜欢从事锻造的活儿。皖北的乡下,气候偏干,是不适合柳树生长的,据说嵇康居住的宅院中有棵柳树,为不至旱死,嵇康常提水浇灌。他在柳树四周围掘出一方小池,池水不竭,柳树自然枝繁叶茂。嵇康经常和他的好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在柳树荫下点燃土灶,鼓风炊火,冶锻铁器。有时来了远道的客人,嵇康就在柳树下摆茶迎接,煮茗清谈。
有一天,名重一时的钟会慕名来拜访嵇康。钟会是颍川人,出身名贵,是朝中官员。当时,嵇康正与好友向秀在一起一个拉风箱,一个挥铁锤在锻造。看见钟会走近,他们没有停下来手中的活,继续“打铁”,就像没看见钟会一样。钟会站了一会儿,嵇康和向秀一刻未停,钟会只好尴尬地离去。
这时,嵇康开口说话了,问:“你是听到什么来的?见到什么又离开?”钟会毫不示弱,抓住这一机会展示他远近闻名的辩才,说:“我是听到我所听到的而来的;现在我是见到我所见到的才离开的。”嵇康没再理会他。钟会自觉无趣,说完也就抱憾而去。嵇康也就由此得罪了这位钟会大人。
钟会有辩才却没有多宽的心胸。后来,他终于找到了报复嵇康的机会。
嵇康有个好友名叫吕安,两人经常在柳树下长谈。吕安的妻子很美貌,不料被他的弟弟吕巽骗奸了,手段就是乘吕安不在家时,将这个女人用酒灌醉,然后下手。吕安知道这件事后,当然十分恼火,准备去官府告发。嵇康闻悉认为这是家丑,不可外扬,便从中调停,终使事件暂时平息。没想到侥幸逃脱的吕巽得寸进尺,居然起了长期占有嫂嫂的歹念,以“不孝殴母”之罪名,将哥哥吕安告进官府,吕安蒙冤下狱。嵇康对这一案件中“隐情”是清楚的,便仗义执言,替吕安辩诬。结果,连嵇康也受牵连下狱。
这时候,钟会乘机向掌权的司马氏集团进言说:“嵇康是条卧龙,你万万不能放任他出去。你可以不担心江山社稷,但嵇康这人你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这真是弥天大谎,因为嵇康是从不问政的。结果,司马氏下令将嵇康与吕安同时处死。
嵇康被捕下狱时,曾写信谆谆告诫他的儿子嵇绍要以传统的道家思想为准则,要他“慎言语、慎取予、慎交往、慎饮酒”等。作为一生旷达不羁的名士,嵇康居然写出这样的“家诫”,可见其一生历险之深,也可见其爱子之切。应该说,这是从其切身的经历中总结出的教训。
他的儿子嵇绍也果然不负父望。西晋之末“八王之乱”时,王世子孙相互残杀。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等带晋惠帝出兵攻打成都王司马颖,嵇绍身中数箭而亡。因此,嵇绍在正史中,被列入“忠义”人物,成为忠臣楷模。可见,这个做儿子的,其禀性已绝异于乃父矣。
无忧仙草
曹魏末年,司马昭弄权。为人正直的嵇康自然成了司马氏的眼中钉。此时的嵇康郁郁寡欢,为了排遣忧愁,他听从朋友的劝说,前往龙山游历。
一天,嵇康走在山路上,一阵悦耳的琴声传来。他精神一振,沿着长满黄花的小道循声而去。不一会儿,嵇康来到一处山泉边,只见泉边有一石桌,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正和一个少女一起弹琴。嵇康走到跟前,纳头便拜。老人看着面容憔悴的嵇康问道:“为何拜我?”嵇康说:“我因看到司马氏要篡曹魏江山,忧郁成疾。今听师父琴音,顿觉神清气爽,想来,师父必有解忧妙方。”老人说:“有,你只须在此山小住数日,便可解忧。”
连日攀谈,嵇康得知老人是人称“活神仙”的孙登,那少女是孙登义女侠岚。吃饭时,侠岚便端上一盘苔干菜。孙登告诉嵇康:“这叫响草,人称‘苔干菜’,又叫‘脆菜’,最早生长在庙集(今涡阳县义门镇)的涡河滩上,相传道祖老子曾在无忧园种植为母和药治病,便叫它‘无忧草’,商圣范蠡也曾用此为妻西施和药受孕,常日服用,便会忘忧解愁。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篡汉称‘魏’,今司马氏欲篡,这叫不仁当以不仁报,你为他们发愁,不是杞人忧天吗?”
后来,嵇康的好友吕安被人陷害,把嵇康也牵扯进去。司马昭借机对嵇康下毒手,下令将其押至洛阳东市斩首。嵇康到法场时,四周站满了人,人们望着嵇康,看到这么个有学问的人死去,非常同情。嵇康仰望布满阴云的天空,心绪纷乱。这时,侠岚手端托盘走了来,托盘上放着酒和香喷喷、绿莹莹的无忧菜。她对嵇康说:“师父叫我来送你,吃下这无忧草,视死如归不觉愁。”嵇康就着无忧菜喝下三碗高炉家酒,心情果然好了不少。
生命绝唱
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十月的一个傍晚。风儿凄凄,琴声悠悠,夕阳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了惨烈的红色。前来求情的三千太学生无助地跪在地上,与围观的人群一起屏住呼吸,虔诚地聆听着那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
刑场之上,一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男子,缓缓地转过头,沉静地望了一眼西沉的太阳,然后手抚古琴,从容弹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就是“竹林七贤”之首的魏晋名士嵇康。
嵇康踉跄着走下囚车,强烈的阳光刺得他半天睁不开眼来。是啊,洛阳的大牢里暗无天日,他的眼睛已不适应如此强烈阳光的照射了。今天是他生命的尽头,他想再看一眼往日经常赋诗、饮酒、抚琴的竹林贤友们。于是他定了定神,勉强睁开双眼,顿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刑场周围挤满了前来为他送行的百姓,更使他吃惊的是,刑台前黑压压跪着数千名为他求情、愿拜他为师的太学生。人活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世上有哪位“犯人”死得如此“壮观”!他久久地、恋恋不舍地欣赏着自己在夕阳下的影子,一种莫大的欣慰油然而生。少顷,他向前来送行的哥哥索了一把古琴,顿时,一曲天籁之音在刑场上空响起。
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谛听着。在这样一个非常独特的场合弹奏这首古琴曲,雷霆风雨、穿云裂石的气势得到极大的张扬,怨恨凄感、怫郁慷慨的心曲得到尽情的畅叙。当人们还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中时,琴声戛然而止,抚琴者向天喟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而后从容赴死。凶残的刽子手竟对嵇康施用了“钩刑”,用一根三尺长的铁钩烧红,插入嵇康的肛门,将大小肠生生拉出……一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就这样走完了他39年的人生历程。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三卷。鲁迅先生从1913年9月至1931年11月用18年的时间编辑了一部完整的《嵇康集》,1938年被收录在《鲁迅全集》第九卷中。
嵇康刑场所弹《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乐曲的意思,是一套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古曲。内容是描写战国时期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然后自杀身亡的悲壮故事。据刘籍《琴议》记载,嵇康是从魏太乐令协律都尉杜夔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广陵散》的。嵇康非常喜爱此曲,经常弹奏它,后又对其进行了加工整理,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嵇康死后,该曲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1949年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所载曲谱进行挖掘整理,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音乐又重新回到人间。
嵇山石墓
死后的嵇康,被永远地安放在他曾经生活过的石弓山上。
从涡阳县城出发,沿S202省道向东北行30公里左右来到石弓镇,在这里人们看见最多的就是石头,道路两旁摆放的多是建筑用料或石刻工艺品。由石弓镇再向东北约3公里,就是石弓山之所在。
石弓山西、南两侧靠近郭黄楼村,山脚下生长着很多白杨树,北侧和东侧大部分地方已经变成洼地,只能看到绿油油的麦田,间或有山羊在悠闲地啃着野草。整个山丘多被开采,只有南侧看上去还有一些山的韵味,嵇康墓所在的方形石洞就位于山丘顶部一块大石的南侧。
嵇康墓的洞穴呈长方体形状,洞穴宽、高各约1米,洞深约1.5米,内壁琢刻得非常规则、平整。经过1 700多年的岁月变迁和风雨剥蚀,作为嵇康墓地的洞穴早已失去它应有的标记,唯一的凭据就是生长在嵇山脚下的村民代代相传的记忆。
听郭黄楼村年近八旬的老人郭成武介绍,老一辈人都讲嵇康就葬在与石弓山一箭之遥的嵇山之上,他小时候上学时,就曾把一张“竹林七贤”的画像贴在自己睡觉的床前,每天读书时都要看上几眼,借以勉励自己。20世纪70年代,当地人开始开山凿石,有一次郭成武和其他几位村民在嵇山上打炮眼时,突然感觉钻头走空,凭多年的开山经验,他们知道这山内有空穴。几个胆大的就将洞口凿大,钻了进去。当时那个墓穴洞口是朝北的,比现存的洞穴要大,刚打开时看到里面有一排陶罐,还有金器、玉石等很多东西,后来被当地的文物部门收藏。当时的洞口被几块巨石封住。
嵇康墓位于涡阳石弓镇嵇山南麓。其墓依山凿石而建,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之中,外表与山一体,极难发现。该墓已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据1981年版的《中国名胜辞典》记载:嵇康墓在安徽省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嵇康墓是依山凿石而建造的石窟墓,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腹中。从该墓中发掘出国家一级文物两件,其他文物数件。当地人纪念嵇康,特地在嵇山上修建了一座嵇康亭。
嵇康的一生是短暂而不断追求完美的一生。他的美,不仅仅只在外表,而更在于其人格魅力和风流操守。
嵇康的性格很悠闲。他崇尚自然,追求恬静,超然物外。他不愿与司马氏同流合污,辞官归乡,因仰慕老庄,便到嵇山隐居,读书抚琴,怡悦山林,修道养性。他甚至可以抛下虚名,坦然做一个打铁匠。嵇康的朋友山涛这样形容嵇康:“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的才情很高。《魏氏春秋》说嵇康“博洽多闻”,其诗文书法琴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深刻犀利;他的诗气峻韵清,立意高远。嵇康精通音律,著有《琴赋》。
对于嵇康来说,人的生命是美丽的,就连生命的终结也同样应该是美丽的。刑场之上,他伴着朋友的悲伤,还有政敌的窃笑,伴着《广陵散》悠扬而神秘的旋律,使生命之美得到了一种极具震撼力的诠释和张扬。
曲终人散。夕阳西沉。
石弓山一带的山丘、原野,在落日的余晖映照下,显得更加凝重。《广陵散》不绝的旋律,似乎仍在这空旷的山谷中回荡。嵇康的生命,也至今仍在这广阔的田野中自由自在地生长。
鹤立鸡群
嵇绍(253—304年)是嵇康之子,西晋时期散文家,10岁时因父被杀退居乡里,不得出仕,后由山涛举荐为秘书丞,历任汝阴太守、豫章内史、徐州刺史等。晋惠帝永兴,朝廷征讨司马颍,恢复嵇绍的官位,嵇绍奔赴荡阴,元年正值王师大败,百官逃奔,嵇绍拼死保护惠帝,最终战死沙场,卒年52岁。
河水汤汤,一条银带饶经黄国故土,把古老的小城一分为二,因其在地理、气候等方面与苏州有颇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历史又被称为“小苏州”。这条河古名黄水,因其四季不枯,后人在“黄”旁加水,为潢。水为“小潢河”,城为“潢川”。曾洒皓皓银辉于西周的明月,穿越千年仍普照在这块古老的土地,见证了潢川的变迁。潢川在夏商周时期称光国,西周初称黄国,西汉初黄地设置弋阳县。由于弋阳地势平坦,四通八达,三国魏黄初元年置弋阳郡,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五县。
当年,嵇康身陷囹圄,心知必死,安之若素,唯有一幼子割舍不下。他思来想去决定托付给已绝交的朋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当初实权在握的山涛曾举荐嵇康代自己做吏部郎,没料嵇康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不但拒绝了好友的善意,而且还与山涛绝交。今天看来嵇康当时的举动应出于“忠臣不侍二主”的气节。山涛始终保持平和和沉默,以德报怨,这样的气度不是谁都有。可能嵇康就是看到这一点,在嵇康被杀20年以后,山涛举荐嵇绍为秘书丞。嵇绍一来到洛阳,就好似精灵下落凡间,仙女沐浴清河,在京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他在众人中,就好比仙鹤在鸡群里独舞,明月在群星中闪亮,他是如此之美,美得不带一点尘俗,在京城庸俗的珠光宝气里,他就好比一块不加雕琢,却清澈无瑕的天然美玉,使观者不由地为之陶醉、为之拜倒。嵇绍不但继承了嵇康龙章凤姿的外貌,言语犀利的词锋,侍母夏温冬清,抚平母亲失去之痛,更重要的是他也继承了嵇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
公元304年,晋惠帝的车队在荡阴被成都王司马颖的部队团团包围。面对血淋淋的屠刀,那些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哪里去了?他们背叛忠孝,四散逃命。面对狰狞残忍的敌人,那些整日“之乎者也”的老儒又哪里去了?他们抛弃礼仪,抱头鼠窜。
此时,只有嵇绍也唯有嵇绍,跳下马,登上皇辇,如泰山一般仗剑护在惠帝身前。那时,敌军人数众多,一眼望去,如浩瀚汪洋,不见尽头,可嵇绍毫不退缩,他知道他所捍卫的不仅是身后的这个弱智皇帝,而是道家思想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他决心誓死卫道。只见,敌人如波涛般汹涌奔腾而来,嵇绍倾尽平生所学,就像海边的高山一样让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有来无回。鲜血渐渐染红了他白皙清透的玉手,血迹慢慢爬上了他冰雕玉琢的面孔,太阳缓缓沉入西边,血染的红霞开始浮现天际。战至黄昏,一堆一堆的敌军尸体在嵇绍脚下垒成座座小山,而这个意气风发的美壮汉仍然同泰山一般昂首屹立在大地之上。面对继续如洪水而来的上万敌军,嵇绍仍旧面无异色,他从衣衫里取出了个牧笛,然后闭上了他忧郁如一池秋水的双眼,吹响了笛声。这声音,悠扬、飘逸、绝俗、高贵,好似一排仙鹤飞上青天,又好比一条巨龙冲上碧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嵇绍舍身救君,坦然就义,不正是源于内心至诚的以孝作忠之心吗?是的,是的,嵇绍用他的忠诚捍卫了一个道者最本质的道德信念;嵇绍用他的笛声重又奏响了千古奇绝的《广陵散》,使得这一象征着人类最高贵品质的乐曲重现人间。敌军听闻此乐后,也停止了向前,因为他们知道,前面已经没有了攻击目标,有的只是一座高山、一座丰碑。宋朝的文天祥,曾经在《正气歌》中赞美“嵇侍中血”(类似“苌虹化碧”)。嵇绍的忠烈精神薪火相传,激励了后代如文天祥一样的国家才俊柱石在国家危难之际,殒身不恤,保家卫国。
有人可能会问,嵇康当年死于司马氏之手,其子嵇绍又为司马氏殉节,这样岂不父子矛盾?但事实是嵇氏父子不是单纯的为一国一姓尽忠,而是捍卫道家最基本的精神内核。任何篡位谋逆,试图挑战道家纲常的人或集团,都会遭到他们誓死的抵抗。他们其实都是求道得道,以身殉道。
历史是一面镜子,你看到的不只是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