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涡阳千年:留侯张良的命运转折

涡阳千年:留侯张良的命运转折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家父的过早离世,张良的精神世界缺少了父爱的支撑。作为贵族人家,张良更是首当其冲,命运随着时局的变革开始重新书写。大力士遵从张良发出的口令,攒足了劲,将手中的巨型铁锥投向行进车队中的那辆象征皇威、赫显王气的车辇。但转念之间,气量的宽宏使张良迅速平静了下来。望着老者远走的背影,张良凭靠自己的直觉,认为此非凡人。这一次,张良接受教训,闻鸡即至,却又见老者稳立桥头。

涡阳千年:留侯张良的命运转折

张良老子的关系比较特别,他既是老子的晚辈同乡,又是老子思想的主要传承人,还是道教的祖先,但他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在楚汉相争中,当刘邦首先攻入秦都咸阳秦王乞降时,张良劝阻刘邦入居秦宫,严禁汉军夺取宫中财宝,赢得人民的拥护,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张良对兵法有很高的造诣,因此一直受到刘邦的器重,夸奖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他在巩固汉朝政权、消灭异姓王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张良晚年退出政治舞台,来到扶阳(原宋国相邑,今涡阳县张老家境内)隐居,闭门学道,善导引术,在涡阳一带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张良(?—前189年),字子房,汉初城父(今亳州)人。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曾著兵书《黄石公三略》三卷,传于后世。

博浪击秦

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的城父,是张良人生的起点,也是少年时代享乐的福地。因岁月的冲刷,这里没有留下过多让人回味的痕迹。其实,张良的祖籍属韩国,张家“五世相韩”,因此,张良一生“韩”情脉脉。当然,这里的韩国与现今的韩国没有任何牵扯和瓜葛。

家父的过早离世,张良的精神世界缺少了父爱的支撑。但是,由于身为贵族子弟,张良的童年和少年依然衣食无忧,幸福指数很高。20岁时,张良出落得英俊可人、才气逼人,然而命运中设计的人生考验环节也开始一步步逼近。强大的秦国几乎是在瞬间将韩国侵吞,韩国民众要么在战火中消失,要么成为新国家的囚民。逆转的大势使人目眩,倾覆的现实让人难以接受。

作为贵族人家,张良更是首当其冲,命运随着时局的变革开始重新书写。他从悲壮的情境中走出,开始在政治的舞台上、历史的大幕里惊艳出场。

复仇的欲火在张良的心中愈烧愈旺,他的精心筹划正在一步步施行,这一举,即便不能成功,也要惊世骇俗!“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召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家中剩下的三百多仆人,张良已经没有心思去管理和照应了,他当前急需的是人才,是能帮助他尽早实现复仇计划的勇敢刺客。城父东10里有一个繁华的集市(今涡阳县义门镇),集上有一个杀牛的小伙子,人高马大,气力过人,人称“大力士”,张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面对弟弟的突然病逝,张良也只能在内心深处为弟祈念,抹了一把眼泪,便带着他的万金家产和义弟“大力士”离开故土,急忙赶路。此刻,他满脑子的家国仇恨,一定要找到泄洪口倾倒。

行走匆匆的张良,“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一路风尘,矢志不渝。为了复仇,他倾尽家资为这位大力士铸造了一个足有120斤重的大铁锥作为利器。每日不懈操练,苦等复仇良机。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张良得到一个可靠情报,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将率众视察“博浪沙”这个地方。张良与这位大力士星夜兼程,赶至此地,寻找并隐匿在一个有利地形,伺机而动。

浩浩荡荡的皇家车队伴着飞天的尘烟越走越近,张良的心也和着车轮的轰鸣在加速跳动。安坐龙辇的秦皇大帝此时正在轻卷布帘,傲慢地扫视着自己征服的土地,他的脑海里此刻搜索不出危险的元素,只有张狂的因子。

目标在一点点靠近,身在制高点的张良正在瞄准一个最佳角度,寻求最高的命中率。投!大力士遵从张良发出的口令,攒足了劲,将手中的巨型铁锥投向行进车队中的那辆象征皇威、赫显王气的车辇。

铁锥带着风声追向车队,这种重量、这种距离,没有足够的体力是难以靠近目标的。由于起初忽略了计算车辆行进的速度,这一锥非常遗憾地“误中副车”,完备的复仇计划由于执行上的偏差只好宣告流产。

“天上来物”使皇家车队骤然紧张,迅即警备,有惊无险的秦始皇大为震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而此时的张良如有神助,趁着现场的慌乱,拽着大力士从容逃离,飘然而去。

明人陈仁锡每每忆起此段,即拍案叫绝:“子房一锥,宇宙生色!”

吕桥进履

复仇的冲动换来了为期十年的隐姓埋名,张良从老家城父一路向北,一个名为“下邳”的地方收留了这位已经更名的张良。十年,代表一种漫长,喻示一种耐心。对于失败者,它可能会消沉迷失,直至堕落庸俗;对于成功者,它可能会潜心修性,直至得道升天。张良自然属于后者,因为他多彩的人生才刚刚上演,合作的角色还未出现。

一日,张良听说老子曾在石弓山炼丹传经,便从“下邳”到石弓山游历寻古思幽,他沿着包河畔踱步,也无时不在梳理着心绪,驱赶着惆怅。“博浪沙”一掷,不仅使天下记住了张良,同时,也使秦始皇的“黑名单”在显著位置添上了张良。

目前的情状一要沉住气,遇事多理性、少鲁莽;二要能受气,可以消化一切不利因素;三要不泄气,对前景始终抱有憧憬。张良很崇拜老子,他在用老子的致虚守静和守柔处弱丰富着自己的励志术。

不经意间,张良来到吕桥(乡绅吕氏所修的一座石桥),对面来一老者,当二人面对面时,这位老者突然间褪去鞋子扔进河里,并冲着张良高喊:“孺子(小子),下取履!”

张良怒火中烧,这不是明显地作践人吗?我张良尽管重案在身,也不能这般受你欺辱呀!但转念之间,气量的宽宏使张良迅速平静了下来。这位老者必有原因,或心情不好,或精神受伤,原他一谅吧!张良乖乖地下河将老人的鞋子拾了上来,并毕恭毕敬地呈上。

老者似乎并不领情,脚一抬,示意穿上!张良耐心地弯下腰来,伺奉老人穿上鞋子。鞋刚穿上,老者又故意弃之桥下,张良又拾又穿,又被老者弃之,张良再拾再穿,往复三次。事毕,老者非但不谢,呵呵一笑,扬长而去。望着老者远走的背影,张良凭靠自己的直觉,认为此非凡人。没想到,老者又翩然而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日后一早,我们在此相会。”

“诺!”张良惊喜交加,躬身相送。五天之后,张良怀揣忐忑与猜想来到吕桥,却见老者已在风中站立,而且面露愠色。

“与前辈约会,怎可迟到!五日后早至。”老者一番呵斥,头也不回地走了。张良顿生悔意,又虔诚地等了五天。

这一次,张良接受教训,闻鸡即至,却又见老者稳立桥头。老者开口便指责:“怎么又迟到了!你意何在?五日后再来。”

张良再次苦待五天,夜半动身,终于先老者而到。

“理当如此!”老者面带友善,含笑捋髯,随即掏出一篇竹简授予张良:“熟读这部书,便可以为王者之师。十年之后你当出世,辅佐帝王。十三年之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就是我。”说罢随风飘逝。(www.daowen.com)

晨光初现,张良看到竹简上刻着遒劲有力的书名《太公兵法》。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一部约1 336言的军事奇书,使睿智的张良寻找到了思想载体,也为日后张良辅佐刘邦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遗履桥位于涡阳县石弓镇。相传张良刺秦未遂,逃往下邳,途经此桥,遇黄石公,黄石公三次遗履,均被张良拾起,并给其穿上,黄石公遂授兵书于张良。张良精研兵书,辅佐刘邦灭秦。图为遗履桥原貌。

之后的张良风华正茂,在战场上成为一位出色的指挥员,一战一战出奇制胜,一仗一仗画龙点睛,为大汉基业的创建立下汗马之功,一度被誉为“大汉头颅”,与刘邦、陈平并称“汉初三杰”。张良心境淡然,时刻念念不忘“黄石”公点拨,他深知,自己屡斩佳绩得益何处,一部兵书成就了一生。“黄石”公“十三年后再聚首”的临别一言让他铭记了十三年。

巧合的是,十三年后,在一次战争间隙,张良“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宝祠之”。张良将黄石立在神龛供奉起来。在他去世后,后人还把他和黄石共葬一处。每当祭祀张良时,大家也一并拜谒黄石。

据学者细考,黄石公并非虚拟人物,其原名魏辙,系秦庄襄王臣子,因不满秦的暴政而归隐,听闻张良才智过人,寄望其担起灭秦重任,故托名黄石公著《太公兵法》。这种结论更使“吕桥进履”的故事增添了真实性和可信度。从此,石弓山包河上的这座吕桥就被后人称为“遗履桥”。

箫散楚兵

徐州,这座古都是以战争而闻名的。成名于战火,不是荣耀,而是一种无奈,自身所处的合纵连横的“黄金分割点”,是所有军事家、政治家目光锁定之处。如今,在这座名城西南的石弓山,民间仍然唱吟着“石弓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民谣。《灵璧志略》中透露信息:“城东南约一里许有品箫台”,即刘邦围攻项羽、张良吹箫摧垮楚兵之地。这个已被历史风干的旧址由于远离了战争的喧闹,已显凄凉,但似乎仍在向人们传诵着那段逝去了几千年的神奇故事。

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合围于彭城九里山下,但是斗志未减,全军上下戮力突围,立下誓言,一决死战。夜幕垂临,大风骤起,张良悄然攀上九里山西南的石弓山,组织士兵赶制了一只硕大的风筝,而后在风筝下缀一箩筐,借助风力,腾然升空。命一士兵端坐筐中,手持一把梅花笛,演奏楚歌。哀怨悲凉的曲调裹挟着寒风,环绕的山峦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低音炮、风声、曲调和重低音的协奏,使这支曲子演绎得近乎完美。

思乡的愁绪,生命的恐惧,又辅之以这种乐调的凄婉,楚兵触景生情,厌战情绪滋生蔓延。“听楚歌叫人悲伤,思亲泪汪汪,品梅花铁笛断人肠……我和伊把铁衣卸却早还乡,早离了战场。”被围困的楚兵伴着曲子开始自发地“填词”。本来固若金汤的军队,顷刻间土崩瓦解,士兵一夜逃散,不战而溃。

明代的沈采在著作《千金记》里将这段传闻浓墨重彩绘出,蔡东藩在《前汉演义》中也花费笔力对此作了生动渲染。

明宣德初年,民众为祈福,在张良进履的石弓山上又新建了子房祠。子房祠坐东朝西,门前有四五十级高大的台阶,入大门即为大殿,内立张良塑像。祠东有黄石。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还有庙会,人们在烧香祭拜之际,同时举行放风筝活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感念张良“一曲笛声散楚兵”的锦囊妙计。

退隐山林

张良的超然智慧,刘邦的勇猛果敢,民望的呼应扶持,使本来坚不可摧的大秦帝国轰然崩塌,大汉王朝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刘邦成功了,他神气地坐在皇位上,向有恩于己的挚友亲朋派送官爵。张良如愿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历经磨砺总算全盘皆赢。

轮到张良领赏时,他对刘邦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张良的一番谦词使刘邦捉摸不透:多少年来,我们吮吸敌血、苦盼黎明,为什么?如今,你却弃官不做、退隐山林,又为何?

刘邦诚心劝慰后只能一声叹息,他满怀深情地目送张良孤单地怀揣“留侯”的封号向老子家乡扶阳(今涡阳张老家境内)密林深处的谷水走去。

“功遂,身退,天之道。”张良用行动践行了恩师老子的这句道家经典。其实,他心里更明白,风雨同舟的人往往天一晴就会各奔东西。

自此,张良依山而卧,闭门谢客,不谙政事,用“学辟谷,导引轻身”作为退隐的主导思想,专习道家导引之术,不食人间烟火,云游山水之间。

“义士、谋士、隐士雅号集一尊,功高震主,事就退身,论文韬武略,岂止同萧韩列位?”

“伟人、哲人、仙人芳册传千古,业赫封侯,名成迹藏,授国策兵机,足堪与刘项齐名!”

位于石弓山九景之一的黄石公庙中的这副长联,对“多思”与“善忍”的张良的人生作了高度概括。可能是地缘的因素,张良传递了很多老子的意念,“曲则全”,使张良谋定而后动、功成而身退,此种生存方式和处世哲学古往今来仿效犹酣。

“后八年卒。”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列传》中描述张良逝世仅用了这寥寥四字,正合张良离开世界时的利落与孑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