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是一条古老的小河,它来自远古时期,源自河南省商丘县尚楼村,在朱市集越陇海铁路,经商丘、虞城、亳州、永城,至涡阳县丹城镇西北喇叭沟口入涡阳县境,环抱石弓镇向东于濉溪县临焕集注入浍河,全长175公里,流域面积1 404平方公里。据史书记载:宋朝仁宋年间,包拯任监察史时到陈州放粮,开挖疏通此河,从南方调运粮食,赈济百姓,沿河两岸的人民群众为感激包拯的大恩大德,就把此河称为“包拯运粮河”,后简称为“包河”。这条小河自始至终与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子、黄石公、张良、嵇康、陈抟等道家名士都对这里情有独钟,都用“小河弯弯、碧水蓝天、一河故事、一河画卷”来形容、赞美包河,她用乳汁养育了石弓山、养大了石弓镇,她用血脉滋润着风物人情、见证着这里的恩恩怨怨。有歌为证:
皖北大平原,
横卧一座山;
三峰弯弯紧相连,
恰似长弓落人间。
白云盘脚下,
包河绕膝前。
一步两井透龙碑,
大和古井万宝泉;
太山庙见证蓝桥会,
黄石洞演绎遗履传;
嵇康墓前席地坐,
陈抟一觉八百年。
石弓山,古老神奇的石弓山,
一山故事,一世情缘。
皖北大平原,
横卧一座山;
三峰弯弯紧相连,
恰似长弓落人间。
花间掩村落,
松涛舞炊烟。
石磨推出好日子,
石雕刻出艳阳天;
大理石铺开幸福路,
博物学培育新家园;
桃花岛上玩休闲,
鼋汁狗肉养容颜。
石弓山,美丽富饶的石弓山,
一山风流,一生眷恋。
石弓奇观
石弓镇位于涡阳县东北30公里处,东临濉溪县临涣镇,西靠马店集镇,南接青疃镇,北依丹城镇,辖区面积79.87平方公里。石弓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较多、文化底蕴丰厚。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这里就是官商通行的必经之地。当时,有一蓝姓人家,在此开了一家过客店,招揽过往的客商与行人食宿和歇息。因姓蓝的是村中一大户,此地,就被称为“蓝店子”。后来随着店铺的逐渐扩大和人口迁入的增多,这里就变成了集镇。石弓镇因其境内有石弓山而得名,是涡阳少有的几个有山的乡镇之一,这里除石弓山外,还有嵇山、齐山和华山,遗憾的是这几座山的命运也和龙山镇的龙山、东山、西山一样被人为地“蚕食而尽”。远古时期,这一带人烟稀少,山上山下层林密布、花草丛生,植被茂盛,平原坡地沟壑纵横,到处是一派山清水秀、风光怡人的景象,吸引众多道家圣贤、佛门弟子在此隐居云游。汉唐时期,石弓山上就建有许多神庙寺院。直到明清,这里的神庙寺院都保存得非常完好,香火旺盛。如今,境内仍遗存有诸多名胜古迹、庙观佛寺,奇闻轶事、民间传说更是动人有趣,令人赞叹不已,让你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石弓山 《石弓区志》载:石弓山古名龟山,原面积2.19平方公里,海拔68.3米。因此山有三峰,其中的中峰形状如龟,山顶平似龟盖,山前有一石鼓似龟头,山后尾稍长,似龟尾,四角有山涧,似龟腿,而得名。石弓山又因山的中峰前有一巨石,呈鼓状,鼓面直径近二米,人称“石鼓”,可以擂响,声如战鼓,可传三四十里,人们又把此山称为“石鼓山”。相传,樊哙曾在此击石鼓招兵,为刘邦训练三军,为汉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秦朝时,此地归宿州所辖。据《宿州志》载,黄石公曾隐居于此,黄石公授予张良《阴符兵法》于此,故此山又叫“石公山”。又传,秦汉年间,当时的文人因对现实不满,不愿为官,便三三两两隐居深山,曾有十个老翁隐居此山,又把此山叫“十公山”。也有人因石弓山自古以来盛产石磙,远销方圆数百里,故把“石弓山”称为“石磙山”。相传陈抟老祖骑马携弓箭来此山打猎,一觉酣睡八百年,醒来弓箭已变成了山,陈抟见山的三峰弯曲,颇似弓形,遂命之曰“石弓山”,山名沿用至今。石弓山石质坚硬细腻,色青有光,内含白色花纹,可做石板、石臼、石磙、石槽、石碑、石桌、石凳等物。若烧制石灰,黏性亦强,为当地一大宗财源。20世纪80年代,经有关部门鉴定,石弓山的山石为优质青色石灰岩大理石,驰名国内外,品种有稻香玉、彩云玉和灰云大理石等,是建材、装修的好材料,储量达150万立方米。
石弓山
嵇山 位于石弓山东北约3公里,面积0.3平方公里,海拔54.3米。嵇山为独立山丘,山上土层很厚,故称此山为“土山”。山前有一村庄,名“郭黄楼村”,当地人又叫此山为“郭土山”。志载,晋代“竹林七贤”嵇康的祖上,因避怨,由会稽上虞徒居于此,以山名为姓,在山下的竹林以打铁为生,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也葬于此山。嵇山上有嵇康墓,供游人参观。
齐山 齐山位于石弓山的西北约5公里,面积0.1平方公里,海拔41.3米。齐山,原名“双凤山”。因双峰对峙,山之内坡有黑石两块,形如凤而得名。齐山两峰,一曰东齐,一曰西齐。东齐山顶有天齐祠,山北有齐王墓。据传,春秋期间,有齐姓人占此山称王。当时,有双凤自西南飞至,各落一峰,身化为石。齐王闻之,甚为惊异,乃驾临观看,果见有二石如凤凰状。旁有阿谀逢迎者曰:“昔日凤鸣岐山,周武王遂得天下,今双凤落于我境,乃我主得天下之先兆也。百年陛下归天,若殡于此,可应此兆。”齐王深以为然,是年,齐王驾崩,果葬此山,故曰“齐山”。
华山 石弓集内有一小山,古称华山。因经数年开采,久已夷为平地,中间反成巨坑。当地人称此地为“小山子窝”。山窝之西岸上,有一块方丈凸石,光滑如砥,东高西低,稍倾斜,面上有巨人仰卧所压之痕。首颈、躯干、四肢清晰分明,旁有马躁时踢趴之蹄迹,四蹄之间,有马撒尿冲刷之凹坑,一切惟妙惟肖,穷形尽相,令人深信不疑。此地这一块凸石,便是传说中的“陈抟卧石”的遗迹。相传当年陈抟老祖卧息在此,一觉睡了八百年,压小了此山。
大山庙 石弓山中峰的山顶上,还保存着一处较为完好的寺庙,原名“太山庙”,因石弓山的中峰叫“太山”,故得名。后来,当地人俗称“太山”为“大山”,这座寺庙也随之易名为“大山庙”了。大山庙又称“上寺”,是对“下寺”而言。上寺主体建筑是前后两栋,分别为三大间,配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成为四合院。据碑文考证,该庙为唐朝贞观年间建造,东西厢房为长老及众僧住室,前后大殿供神。前大殿供“三霄娘娘”(即云霄、碧霄、琼霄),后大殿供“太阳奶奶”。前后大殿所供之神两旁,均有因果报应故事的五彩泥塑和石雕衬托。20世纪80年代末,大山庙还有两个僧人守在寺庙,法号分别为“腾江”“腾良”。
大山庙会 据史书记载,大山庙的香火非常旺盛,方圆几十里,乃至上百里的民众,都来大山庙烧香拜佛,求佛保佑平安、升官发财,求观音或送子娘娘送子等。后来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一年两次的庙会。每一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和十月二十五日,是大山庙会的正会日。这一天,山上山下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会招来四面八方的商贾和各种形式的文艺团体聚集石弓集,繁荣了集市贸易,活跃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石弓镇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法云寺 大山庙东去约五十步,又有一寺院,史书称“法云寺”,俗称“下寺”。此寺院主体建筑为两进,两边有东西厢房。法云寺前殿,供“观音大士”,坐于莲花台上,慈眉善目,眉间点有“吉祥痣”,唇红齿白。后大殿供“释迦如来”,两旁立有十八罗汉,一个个横眉立目,相貌威严中大殿供有弥勒佛和韦驮佛像。
黄石公庙 从法云寺东去约二十米,有三间独立小庙,谓“黄石公庙”。坐北朝南,靠西墙依山有一山洞,口之大小为一人能入内,人称“黄石公洞”。庙前有一方平坦场地,约百米见方。庙内曾有黄石公塑像,黄冠素裳,宽袍大袖,鹤发童颜,二目有神,大有仙风道骨之尊。身后并有道家故事的彩色壁画,绚丽多姿,古色古香。
误入仙境 相传,黄石公庙前的山坡上,有一块荒地。有一天,有位村民扛着锄头来到这块地里开荒,干到半晌午,人累了,就放下锄头歇息一会。这时,他看到黄石公庙前的石凳上有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下棋,他便走到跟前观看。在他观棋的过程中,就看到身旁的树叶,一会儿变绿,一会儿变黄,一会儿又变绿……当这两位老人一局棋下完,抬头看到这位村民便说:“时候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家?”此时,这位村民才恍然大悟,想起锄头还在地里。就在他一转身要走的时候,不见了两位老人。他急忙来到田地里一看,早没有了锄头,地里已生长着庄稼,他只好向家里走去。可是,当他来到村庄一看,他看到的村庄和房屋都变了样子。他与村庄里的人已互不认识了。当他来到自己家里的时候,看到的也不知是几代子孙了。他向家人讲述了他当年上山开荒地,看黄石公庙前两位老人下棋的事。家人才想起,曾听老人讲过,那一年,他到山上去开荒地,到天黑的时候,还不见他回来,就去山上找他。但是,到了山上那块地里,只见锄头在地里,却找不到他。后来全家人又四处找了好多天,也没有找到,多年之后,家人都以为他不在人世了。人们都说他是误入仙境。
大寺(圣寿寺) 大寺(圣寿寺),位于石弓集的东南约八华里,紧靠包河南岸。据碑文记载,这片寺院为唐朝武德六年(622年)建。该庙主体建筑是后大殿三间,造型巍峨雄壮,美观大方,约有民房十八间之广。正中间一间,又向后凸一间,使整个建筑呈“凸”字形,当地人称这一间为“倒坐观音”。据佛经上说:问观音为何倒坐,皆因劝世人不肯回头,怒而面北。临大殿迄东,有毗卢殿三间,东西厢房十二间,组成四合院,门楼稍高,约突出两边房尺余。门两边各有一石狮子把门,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出门下台阶五级,即是广场,约两千五百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该寺院还有一名僧人看护寺院,姓齐,名广云,法号“海龙”,时年八十高龄,为涡阳县政协委员,每月由有关单位发生活补贴。(www.daowen.com)
仰前寺 仰前寺,位于石弓镇南约九华里,原为一个空旷地带,是一个四合院,前后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此寺原来香火旺盛,现仍存遗址。
相庙 石弓镇东约七华里,有一个以相姓人居住为主的村庄,叫“相庙村”。村庄的西北角有一座庙,人称“相庙”,这个村庄也叫相庙。相庙是石弓这一带,除了大山庙、黄石公庙外较大的庙,现仍存遗址。
美姑楼 石弓山中峰古寺院后,曾有一古石楼,高约两丈余。世传该楼为三霄仙姑(即云霄、琼霄、碧霄)梳妆美容之所。三肖仙姑在此楼梳妆打扮之后,更加娇美,艳丽非常,故将此楼叫作“美姑楼”。
楼台子 楼台子,位于石弓山东南约五华里,丁庄村以北约三百米处。这里有一处面积约2 000平方米的土丘。据传,这里原为一富豪大户的宅院。当时,这户人家,有粮田千顷,骡马成群,楼堂瓦舍百间。不知何时衰败,这里成为一片废墟,时代久远,变成了这一土丘,土丘之下埋有何物,无人知晓,当地人把这里叫作“楼台子”。
响场 楼台子西南角,有一方平地,据传,是当时楼台子这一富豪大户人家的响场。这户人家,为了显摆家境富裕,就把这方土地,挖成一个圆形的坑状,立柱架梁,在梁上铺上木板,板下吊着无数铃铛,这里就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形木板场地。场地上方安装支架,支架上可罩篷布。收割季节,这户人家就在这场上打场脱粒,骡马拉着石磙在木板场上跑动时,就可听到木板下吊着的铃铛声响,十分悦耳动听。故此场叫作“响场”。如果遇到下雨天气,响场上罩上篷布,雨水顺着篷布流进下面的坑中,和晴天一样不误正常打场脱粒。遇到天气炎热的晴好天气,响场上罩上篷布,篷布又可遮挡阳光,防暑降温,不误在场地上劳作。
马趟子 响场的南边有一条村道,当地人叫这一条村道为“马趟子”。据传,当时,楼台子这一富豪大户人家的佣人经常在这条道路上遛马,成群的骡马在道路上跑来跑去,十分壮观,人们就把这里叫作“马趟子”,流传至今。
孙庄户 石弓山东南约四华里,S202省道南200米处,有一方约20亩耕地高于四周,当地人把这块地叫“孙庄户”。当地人说,这块耕地的土质和周围的土质截然不同,孙庄户的土质含沙量大,松软,又很肥沃,生产的粮食籽粒饱满。这里很早以前可能是一个村庄,何年何月因何故掩埋在地下,不得而知。
一步两井 石弓山中峰的东北半山腰处,有一凸石,石面平整,高约尺许,石面上有两个石眼,顺山之势西南东北排列,间距一步,口若茶盏,当地人谓之“一步两井”。据传说,这两井在夜间子时,井口可大,山上僧人可在井中取水,白天恢复原状。又传,相当年,此井深不可测,曾有一卖丝绒线者,感到稀奇,遂以其所卖丝线坠石探之,竭尽担中之丝,犹未探至井底,现为石弓山古九景之一。
大和古井 20世纪70年代中期,民工在石弓山中峰前劈运山土,备建石料厂时,掘出一古井。上有条石覆盖,井口直径一米有余,青砖砌成,当时有人用绳系砖探之,深达三十五米,井水水面波光粼粼,隐约可见。山前一村民曾拾得一块砌井古砖,方尺许,上锲隶书:“唐文宗大和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竣”,该年为公元830年,距今已近一千两百年。依此,当地人把这口井称作“大和古井”,现为石弓山古九景之一。
万宝泉 又称暖泉,位于石弓镇西关,包河东岸。泉眼如斗口,水温热,隆冬亦不结冰,数九寒天,附近居民常往泉边洗衣。泉水水面上,经常是雾气缭绕。相传,此泉为陈抟周游此地,人渴马乏之时,掘土现泉。又传,饮用此泉水,可病疾。故称为“万宝泉”,现为石弓山古九景之一。
透龙碑 石弓山中峰大山庙前,约六十步,有黑石一方,矗立山坡,酷似碑状,石质细腻,晶莹反光,明滑如镜,可映人影。更甚者,乃天气晴朗之时,可南映龙山,虽相距三十余里,亦可分辨山上行人。唯薄暮暝暝或稍有云雾,则不复可见。古人称该石为“透龙碑”,现为石弓山古九景之一。
席地 石弓山东峰的西山坡上,生长着大小不一的十余块草地。每一块草地,绿草成茵,呈矩形,其四周均为光秃秃的山石,这些草地宛如一床床绿色的草席铺在地上,边缘如刀切一般,界线分明。若耕耒铲除,犹能复生如故,历经泥沙覆盖,山水冲刷,依然如是,别有风趣,为该山所独有,其中之奥妙,无人可知。因其形为席状,当地人奇之,称谓“席地”,现为石弓山古九景之一。
黑沙河 石弓山中峰与东峰之间,有一涧溪。涧底、两侧皆黑沙,当地人称这一涧溪为“黑沙河”。因山势所致,这一涧溪东高西低,雨时山水自东南流向西北,与当地的河水流向相反,特别是山洪暴发时,山水裹着黑沙奔腾咆哮泄入石弓山西北的包河之中。此景象被称为“黑沙河倒流水”。“黑沙河”的中段有一凸起的黑沙包,形似乌龟,头低尾高,似若下山之势。山水至此,一分为二后,又合二为一向西流去。此景象,当地人称其为“乌龟下山”。夏日里,山洪暴发或暴雨时,黑沙河水流湍急,漩涡颇多,抛入鹅毛即可沉入河底。此景象,人亦称奇,又把“黑沙河”称为“鹅毛沉底之河”,现为石弓山古九景之一。
两山夹一桥 “黑沙河”上有一简易石板小桥,位于石弓山中峰与东峰之间,当地人就把这座小桥称为“两山夹一桥”。此处,为山前山后唯一通衢,远古时,石弓山山高林密,这里山势隐蔽,地僻险恶,人畜事故,时有发生。常有骷髅暴野,磷火多现。行人至此便会毛骨悚然,胆战心惊。故此又叫“小鬼桥”,现为石弓山古九景之一。
龙沟 古时天上有一小龙,因行错雨,上天降罪,贬斥人间,落于石弓山东麓,尾北首南。当时正值盛夏酷暑,该龙为病所疫,困于荒野,身下蝼蚁满地,身上蚊蝇遮天,蜿蜒辗转,濒于毙命,痛苦异常。黄石公见状怜之,乃以拂尘驱蚁蝇,又于百会穴上深砭一针,既而口含钵水,猛淬其顶,小龙即时生机盎然,长吟一声,昂首而起,渐离地面,回首对黄石公将头连点三点,以谢黄石公搭救之恩,然后腾空向南而去,其尾划地为沟。此沟即今孙沟,当地人称为“龙沟”。
仙人巷 石弓镇西关居民区内,通往“陈抟卧迹”石有一条小巷,当地人称为“仙人巷”。相传,陈抟老祖来到石弓山,在包河岸边“万宝泉”饮水解渴之后,便骑马经过这条小巷来到华山的这块大青石上卧石而睡,在小巷的石板路上,留下清晰可辨的马蹄痕迹。如今,这条小巷亦在,现为石弓山古九景之一。
神桥 石弓山西约七华里,有一个村庄,名曰“神桥”。这里有一条双横沟自南向北,穿庄而过,汇入包河。沟上有一石拱桥,村人皆称“神桥”。究其名称的来历,皆云:“此桥为神仙所修。”据传昔时,此村有三霄娘娘庙一座,村民们每日焚香膜拜,虔诚之至,感动了三霄娘娘。三霄娘娘见此村中双横沟上无桥,每逢汛期,沟水上涨,两岸村民过往不便,遂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此修石桥一座。村人早起,忽见此桥,惊叹不已,皆云为三霄娘娘所修,乃命此桥为“神桥”,此庄为“神桥庄”。
蓝桥会 据史书载,明朝万历年间,石弓山下有一小集(即今石弓镇),集东魏庄有一书生,叫魏秀才,于集内华山学馆攻书。一日学暇外游,适逢一女郎往井边汲水,魏生视之,乃本集蓝田玉之女瑞莲。魏秀才在此求学,与瑞莲间或相遇,见其青春妙龄、面如芙蓉、口若敷朱,早有爱慕之心,遂向前求水解渴。瑞莲亦见魏秀才举止潇洒,品貌端庄,久有托配终身之意。此时二人眉目传情,顿觉难解难分。魏秀才遂解扇坠儿为信物,瑞莲亦拔金钗作表记,相约当夜于井边桥下相会。是夜,魏秀才如期赴约,桥下待会。未几,风雨骤起,电闪雷鸣,山洪暴发,水漫石桥,魏秀才仍手持金钗抱石守信。再说瑞莲汲水至家,父亲怪其归晚,又见失其金钗,甚疑,遂严加看护,禁其夜间出门。瑞莲不得脱身,心急如焚,及至天明,奔至桥头,见魏秀才尸卧芦苇丛中,尚手握金钗,顿时目瞪口呆,心痛欲裂,悲叹:“我与魏郎既有前盟,终身已定,不能同生,但愿同死!”遂投水殉情。此桥原为无名小桥,魏、蓝忠贞爱情为众人所感,遂谓此桥为“蓝桥”。后有文人以此为题编成戏剧《蓝桥会》颂之。然蓝家以为该戏有损自家体统,严禁在本地上演,延续很久。
遗履桥 (略,详见第七节之吕桥进履)石弓山东南约一华里,包河上有一座五孔石拱桥,古为吕氏所修,原名“吕桥”。又因此桥距石弓山一里许,俗称“一里桥”。相传,汉时张良在桥下为黄石公三进履,故又名为“遗履桥”。
断头石羊 石弓镇包河下游石羊庄南,有一个大墓名“张士贵墓”。在张士贵墓地的大坑内,有一只无头的石羊,这只断头的石羊,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说是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家财主,家中有一女儿,芳龄十七八岁,长得亭亭玉立、如花似玉。然其家规甚严,该女深居闺室,从不出门。有一日,父母发现女儿,日渐消瘦,面色发黄,显现病态。便请来名医给女儿看病。但是,名医请了不少,都没有医好。于是,就怀疑女儿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父母。经再三追问,女儿便向父母说出了实情。她说:“近日,每天晚上半夜时分,就会有一个穿着白色长衫的男子来到她的房间,和她幽会,当鸡叫时分便离开。”女儿的父母,就询问看门的家丁,晚上是否有生人进入,家丁皆说,每天晚上都是大门紧闭,绝无生人进入。女儿的父母感到奇怪,不知何因,便请来道士,查明原因。道士来后,拿出一个丝线团,要其女儿在晚上那白衣男子再来幽会时,将丝线一端悄悄地拴在白衣男子的脖子上。是夜,那白衣男子照例按时来到其女儿的房间和她幽会。其女儿就按照道士的吩咐,在那白衣男子要走的时候,悄悄地将丝线的一端拴在其脖子上。天亮以后,道士就带着这家主人顺着丝线找去。结果到了张士贵的墓地深坑里,看到丝线拴在一只石羊的脖子上。这才得知,那白衣男子就是这个石羊。这家主人愤怒至极,找来铁锤,将石羊的头砸掉。从此,再也没有那白衣男子来纠缠他的女儿。
洪武挖河 包河虽然是平原上的一条河流,但是河道极为弯曲,被称作“无一里直河”。据当地人传说,这与朱洪武有关。相传,当年朱洪武为了躲避朝廷官兵的追杀,混在开挖包河的民工中间。起初,他吃了睡,睡了吃,就是不干活,而且饭量还很大。民工对他非常不满,纷纷指责他好吃懒做。有一天晚上,他在大家都熟睡以后,来到工地,变成了一头大公猪,使出憋了一肚子的气,在河道里拱起土来,像犁子犁地一样向前拱去。拱到有砂礓的硬地时,就拐一个弯,再遇到一个砂礓硬地,再拐一个弯。就这样,一夜之间,朱洪武拱出了如今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包河。天亮以后,民工们起床一看,都非常惊奇,方知朱洪武不是一般凡人。后来,他果然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良老坡 从前,石弓集东良庄有一个叫良老坡的人,身高六尺,膀大腰圆,力大无比。在河工挖土时,别人是两人抬一筐土,而他则是一人挑两筐,人称“大力士良老坡”。有一次,他从石弓集赶集回家,路过一个村庄,口渴难忍,正巧有一村妇在井边汲水,他向前深施一礼,要在其水桶中喝水解渴,村妇可能怕他弄脏了桶中之水,没有应允。良老坡非常生气,恼怒之下,到附近的打麦场一手携来一个石磙,来到井边,将两个石磙卡在井口之上,然后便回家了。又有村民到井边汲水,看到井口被两个石磙卡住,无法汲水,又没有力气两手各搬开一个石磙,如果只搬一个,那一个就会掉到井里。有村民看到此景,立即想到可能是有人得罪了良老坡。一打听,方知刚才良老坡借水解渴之事。于是,便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亲自到良老坡家,当面赔礼道谢。良老坡这才气消,来到井边,两手同时用力,轻而易举地将两个石磙搬走。良老坡饭量很大,能吃一筷子扎透那么厚的烙馍。有一次,他去岳父家串门(走亲戚),不巧,只有他小孩的妗子(妻兄弟的妻子)在家。小孩的妗子知道他的饭量大,蒸了一锅馒头,都被他吃完。就在这时,他小孩的舅舅从外边回来,看到馍筐里没有馍了,就问他:“可吃饱吗?”他笑了笑说:“什么饱不饱,吃点垫垫算了。”良老坡走后,他小孩舅感到很没有面子,就很生他老婆的气,埋怨其老婆做饭太少,并动手打了老婆。他老婆感到委屈,便一恼上吊身亡。从此,良老坡再也无脸去岳父家走亲戚了。
道竹桥 (略,详见本节之道竹石桥)
张士贵祖墓 (略,详见本节之道竹石桥)
陈抟卧迹 陈抟卧迹在镇西华山上,传说大仙人陈抟老祖骑马游猎,来到这座山上,见这里景色好,就休息了一会儿,谁知一觉竟睡了800年,醒来一看,马不见了,石头上有马撒的尿坑,弓也不见了,变成了一座石弓山。陈抟老祖的马变成了金马,满山奔跑,为山上山下的穷人打场推碾,后来被一个恶霸逮住不放,金马一怒,踢死了那个恶霸,跑进山洞,再也没有出来。陈抟的头、胫、身子,在华山巨石上卧成了一个一丈八尺长的人身印,这就是著名的陈抟卧迹,现为石弓山古九景之一。
包河改向
石弓山的出现,占去了方圆十几里的地方,这里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常言说:靠山吃山,村民便拿起工具开山凿石做石匠。
不久,东山出个巧石匠,西山出个俊姑娘。巧石匠名叫韩学士,俊姑娘名叫耿兰花,每天韩学士在东山头打着号子做石器,耿兰花在西山头唱着山歌放羊群,山歌互答,相互激励,天长日久,他们心心相印。但是东西两座山头中间是几丈宽的深谷,它隔断了两山人们的往来,也阻住了两个青年不得相会。巧石匠决心架一座桥,迎接兰花过山来,他开始凿一块巨石——那巨石长八丈、宽九尺。他不分白天黑夜不分晴天阴雨,他凿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凿成了。他请来两山的青年,把这巨石稳稳地架在两山之间,这就是有名的两山架一桥。从此,两山的人们有了往来,巧石匠和兰花从此也能相会了。
他们相会时总是席地而坐,久而久之,在他们坐过的地方出现了毛茸茸的嫩草,四季常青,恰似一张席子,这就是石弓山上有名的席地。
古时候,人们都是用铜镜,铜镜很贵,兰花买不起,韩学士决心给心爱的兰花做一块石镜。为了做这块石镜,韩学士跑遍了东山,又找遍了西山,终于他找来了一块上好的大石料,这石块足有一人高,他精雕细磨,手磨出了血他不嫌疼,兰花却心疼地流下泪,她用手帕为他包手;他饿了,不知吃饭,兰花为他送来了热腾腾的饭汤。经过九九八十一天,他终于做成了一块两面透明的大石镜。石镜里映出了兰花的笑容,兰花高兴极了,她想:“这么好的镜子,我不该只一个人享受,不如立在山头,让两山穷姐妹都能对镜梳妆。”她把想法告诉了韩学士,韩学士很赞成,于是二人在西山头立起了这块大石镜,这块石镜有一块大石碑那么大,西山的姐妹都来对镜梳妆,据说山下十几里的人们都能照见呢!
山上山下传诵着巧石匠和兰花姑娘的惠德,也夸赞着巧石匠的聪明,兰花的美丽。不久,这些话也传进了当地大恶霸董万财耳朵里。董万财因为作恶多端,人们背后都叫他董万恶。董万恶这天专门来到西山头,偷偷地看了兰花,他一见兰花真是美极了,他的几房妻妾没有比的,他一心想霸占兰花。可是他知道:有韩学士在兰花是不会跟他的。
一天夜里,他带领家奴,偷偷来到东山,神不知鬼不觉把韩学士暗害了,尸体扔进了黑沙河。兰花得知噩耗,当时就哭昏了过去。人们把她救醒,她又跑到东山头,坐在他们常坐的席地上哭,泪水一滴一滴落在山石上,不知多长时间,她的泪水竟把山石滴穿了,变成了两眼井(一步两井)。那井水清彻明亮,恰像兰花的眼睛,那井水从来也没干过。据说有一年大旱,山上山下都没有水吃,人们还到那里汲过水呢!
不久,董万恶便托人来说亲。兰花恨不能生吃他的肉,岂有愿意之理?说亲不成,董万恶便来抢亲,恶奴们强行把兰花捆进花轿。
兰花一路哭一路想,这深仇大恨没报,怎能去陪豺狼?但又怕这一进董府,再难出来,倒不如和韩学士死在一起。当花轿来到黑沙河边时,兰花提出要哭祭亡灵。董万恶不许,兰花说:哭祭一场也算尽了以前情意,她跟董万恶成亲就无牵挂了,如不许,到了董府她也是一死,董万恶没法,只好答应。兰花把纸钱烧化时,包河水怒吼了,水面上站着韩学士,兰花便一头投进了河里,那河水立时陡涨三丈,漫过了河岸,漫过了山,把董万恶连同恶奴们一齐吞噬了!怒吼的包河从此改变了流向——从东往西滚滚而流!据说韩学士和耿兰花做了这包河的河神!后来,陈抟老祖再来华山疏通河道,让包河从石弓山西南绕山东流,使河神韩学士和兰花时时都能巡视石弓山,确保一方平安。
道竹石桥
唐朝时,包河北岸有一个村子叫石羊,村里出了一个武将张士贵,此人武艺高强,戍边时屡立战功,后官居一品。
有一年,张士贵荣归故里,因包河上下百里均无一桥,两岸百姓多有不便,便求他在包河上修座石桥,张士贵满口答应。回朝后,张士贵向皇上启奏修桥一事,皇上见张士贵一心为民,非常高兴,便拨银十万两,让他回乡监工修桥。
张士贵回乡后,望着白花花的银子,贪心顿起。他将大部分银子修造祖坟,把祖坟修造得富丽堂皇,琼宫玉宇一般。陵墓周围,碑、亭、台、榭,错落有致,石羊、石马、石狮林立墓道两旁。张士贵修好祖坟后,为掩人耳目,用少量银子买些碎石,在包河上修了一座八孔小石桥,并在桥上为自己立了一块功德碑,又叫手下人编了首儿歌:“道竹桥,共有一百(碑)单八孔,玉石栏杆金小雀,道竹桥,赛仙桥,人走桥上真逍遥。”张士贵回京后,为欺骗皇上,把这儿歌唱给皇上听,皇上听后龙颜大悦,便传旨秋天御驾亲观道竹桥。张士贵闻听此言,心惊胆战。假如皇上一看此桥,必定露馅,到时将大祸临头,它左思右想,忽生一计,忙令家人张安快马回乡,取来了当地的“知了”。第二天早朝时,张士贵跪下奏道:“万岁我主,我老家有一种大蚊子,人称‘食人蚊’,煞是厉害,如若侵扰龙体,臣可担当不起。”说着从袍袖中把“知了”拿出,皇上一看这么大的“蚊子”,吓得大惊失色,从此再也不提去看道竹桥的事了。张士贵暗暗得意。
几年后,元帅薛仁贵征东归来,恰好路经张士贵的老家,便在包河北安营扎寨,带上几员大将专程去看道竹桥。当时正逢汛期,河水较深,到河边竟不见桥,后经当地人指点,才在水中发现一座时隐时现的小石桥。薛元帅一打听当地百姓,才知道张士贵偷梁换柱,用修桥的银子修祖坟的真相。
薛仁贵回京后,向皇上奏明张士贵的罪行,皇上一听龙颜大怒,当即传旨捉拿张士贵。张士贵得知罪行败露,便举兵造反,被薛仁贵双鞭打下马来,死于非命。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薛仁贵鞭打张士贵的故事。
张士贵死后,皇上余怒未消,传旨将其祖坟掘地三尺。现在,在张士贵的老家石羊村仍有一大坑,大坑旁边散落着石羊、石马、石狮、石柱等祭物,这就是张士贵的祖坟被掘后的遗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