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涡阳千年:老子、孙武和伍子胥的军事智慧

涡阳千年:老子、孙武和伍子胥的军事智慧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和孙武、伍子胥并不是直接的师生关系,但老子与孙武、伍子胥同是春秋末年的三位军事家。《孙子兵法》是传承于道家的兵家著作,伍子胥是老子、孙子兵家思想的实践者,其思想与老子有师承关系,因此,三位军事家的故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涡阳千年:老子、孙武和伍子胥的军事智慧

老子孙武伍子胥并不是直接的师生关系,但老子与孙武、伍子胥同是春秋末年的三位军事家。老子任周柱下史,孙武、伍子胥曾多次访问过他,老子有《道德经》五千言传世,孙武留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可惜伍员所著《伍子胥》已经失传了。

老子是道家,其著作中却有许多军事理论,有学者研究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如唐代王真著《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等。《孙子兵法》是传承于道家的兵家著作,伍子胥是老子、孙子兵家思想的实践者,其思想与老子有师承关系,因此,三位军事家的故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书出一辙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孙子兵法·形篇》)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

《孙子兵法》与《道德经》在“道”“天”“地”“人”的关系上,在其思想体系上,是一致的。《孙子兵法》从头至尾,遵从了《道德经》的“道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虚实篇》)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豀者形也。”(《孙子兵法·形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兵法·势篇》)

“欲战者无附水而迎客……无逆水流。”(《孙子兵法·行军篇》)

可见,道家和兵家对水的认知也是相通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孙子兵法·地形篇》)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势篇》)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孙子兵法·势篇》)

对比可见,《道德经》与《孙子兵法》两书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果关系十分明确。

伍子胥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其所著兵书《伍子胥》八篇虽已失传,但据史料记载推测,伍子胥与孙武前511年,率吴国军队攻打夷(今亳州城父镇)时,路过宋国相邑,一起拜会过老子,这一年老子已辞官回乡,伍子胥和孙武正值青年,抱负远大,气势壮阔。

孙武是齐国人,少年时曾经沛地专程到相邑拜访过老子,受到过老子的指点,22岁时写就了兵法奇书《孙子兵法》献于吴王,帮助吴国打到楚国郢都后功成身退,以避其祸,而伍子胥不听劝告,几年后死于吴王之手。“功成身退”是《道德经》的精髓,也是《孙子兵法》的要义,孙武受老子思想的影响极大,自然能功成身全。

隐名访老

孙武第一次去拜访老子,是在老子的家乡宋国相邑,老子并不知道孙武何名何姓,而孙武也有意隐瞒自己的姓名。

十七岁的孙武,来自齐国贵族之家,却是短衣粗褐的庶人打扮,只是墨墨茂密的头发梳得精细,高高竖起的绾结上戴着一顶精致的玉冕。他的身材不能算高,也不是精壮敦实,但却匀称而爽利。

老子正在翻阅经籍,听了侍人禀报,来到前面客厅。孙武早已恭候在那里,待老子坐下,便轻步走到他的对面,双膝跪倒,深深叩首,然后抬起头说:“拜见先生,本该贽礼在先,无奈弟子漂游在外,多日离家,手头不便,只有头上这顶冕还算能拿出手,权当礼物送给先生吧!”

老子连忙摆手。同时,他的心中已有一丝不快:这小子有点诡诈!我能要你头上的东西吗?

他凝目而视,看这个貌似谦恭的小后生面目端庄,神色凝重,目光大胆,骨子里有股厚重之气,但偏于冷傲阴沉。就在目光交流的这一瞬间,他好似看出了他特有的资质性情,心头微微颤了一下。

孙武不愿落座,站在他的对面,身子直挺挺地,虽然说明来自齐国,却胡编了姓名,讲了来相邑游玩的经过。他要请教几个问题:

“先生,我在龙山上游玩时,看到十三根石柱,百思不解,请问先生‘十三’有什么意味?如果一个人生于闰腊月的十三,将有何预示?”

老子并不在意来者的地址姓名身份,也不在意他是否言语举止得体,在讨教者面前,他只有一片坦诚。

“十三,如果指一年的月数,它与十二基本是一个意思。但十三更有昭示的意义。昼有日,夜有月,日月运行,有序有时,积累下来便有了四季与年月的轮回。我这儿库藏《四分历》,是前些年王室新出的历书,对于年与月吻合有准确的置闰规定。一年十二个月,十九年设七个闰月。十二是月数,十三也是月数。你知道吗?天地对应,最早的天地分野图,二十八宿对着十三州;后来也有十二州、十二次、十二地支;乐有十二音侓;古琴古筝有十二柱、十三柱,用以搭弦。它的形状,上圆似天,下平如地,方有和谐之声,人称仁智之器。至于一个人生于闰腊月的十三,也许是上苍的暗示。他须循天地之道,和时应势,所谓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天地人和融一体,天下方能安宁。”

孙武听得入神:“怎么和时应势?望先生明示。”

老子的目光与孙武的目光直直相对。他恳挚地说:“我也正在探求,还没有完全悟出。不过,依我前些年的为人处世之道,当以守柔不争为上策,以谦卑为怀,甘处下位,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这样做,看起来是柔弱的,下位的,实际却是刚强的,居上的。”

“先生的意思是伪装?在教我韬晦之计?”

“年轻人,你听着——”老子不易觉察地笑了一下,他看到面前这后生双目中闪出一束昂奋的光芒。“浅俗的看法是这样,认为这是给人过招儿,教计谋,实质这是一种人生姿态。”

孙武似乎没有完全听懂,但已经信服地频频点头。

“请问先生,我看过一些兵书,其中有一句箴言:兵者,诡道也。不知先生怎么看?”

老子斜睨了他一眼,白眉抖了下:“我实在不想作答。说到用兵打仗,就有一股阴森森的气息扑来,犯了我的忌讳。你是个正在读书的后生,慕名登门,看在这个份上,我就说几句吧!我参加过战事,我也想在交战中求胜,上了战场没有谁希望吃败仗的。但我不是个合格士兵,我缺乏宁愿战死也要求胜的气概。这并不是说我看出那场战争该不该打,而是看出了为那样无能的指挥者去卖命的不值得。昔日有宋襄公战场上仁义御敌的笑话,又有秦穆公强令军队长途奔袭郑国的蠢事,还有不少违背天理时势人情地理的愚昧将领,他们的故事在今天并没有绝迹!想想看,战争是拿人命作赌注,对方的将领在和你赌命,而你的部下全是你的赌注,你就处在这样一个网络纠葛的中心点。那一回我们替晋国打楚军,十万大军合成一条长龙向人家的营地推进,对方把你的意图看得一清二楚,这不是白白去送死吗?嗨,年轻人,那一仗我知道在劫难逃了,但还想着如何逃命,我实在不想去死。那时候我二十岁了,你现在年岁多少?”

“十七岁了。”

老子苦笑了一下,又目光炯炯地对着孙武:“眼下到处是战争,弄得人心惶惶,素常讲话离不开打仗,所谓境内皆言兵。你要是出身贵族,就不会有兵戈之虞了!”

孙武却涨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先生,我家辈辈尚武,祖父和父亲都教我读兵书,习武艺,而且,请看我的手——”

他把双手直直地伸过去。老子俯身而视,看见了左右两只手掌正中横行穿过的通掌印。他先是一惊,之后又淡然笑了。

“不错,攥刀印!按常人所说,你的心好狠毒哟!有人说,这样的人适宜带兵。过去,常说尧舜文武之道,逢战乱以战止战,求得天下太平。不过,我还是劝你尽量不要染指战事!我反对所有的战争!”

“我也曾这么想过。我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为什么要在战场上冒险呢?官位要紧还是性命要紧?可是,人生一世,哪个不想立功建业呢?而且,这个时代盛行的就是战争,人们身不离剑,言不离兵,我怎么可以躲避?”

老子瞥了他一眼,不再言语。

“先生,这么说下去,又犯了忌讳,惹您不快了!”孙武微微弯腰,酱红色脸膛显出一缕歉意,拘泥地望着老子,话语又转入“兵者,诡道也”的题旨,询问说是否可行可用。老子说所谓“诡道”,是指“奇异”,所谓“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二人就“奇”与“诡”“诈”的异同展开讨论。老子说到兴头上,对孙武询问“十三”的用意心知肚明,便向孙武推荐了姜太公的《阴谋》一书。他带他进了书房,孙武翻看了一会儿,就央告说要把它借走抄下来,老子破例答应了。

对酒当歌

读了老子推荐给他的《阴谋》,孙武觉得自己要写另一本真正的兵书,于是就在龙山(今涡阳县龙山镇)上隐居下来,这里距离老子的住所很近,可以随时拜访求教,最重要的还是山上的那十三根石柱使他茅塞顿开。

除了老子,孙武生命中遇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伍子胥,他是楚国一位文武兼备的官员。楚平王在“父纳子媳”的丑闻传开后,听信谗言,杀害了直言进谏的伍奢、伍尚父子。伍子胥(伍奢次子)一路保护太子建夫妇逃离楚国,经吴楚交界昭关时,面对严加盘查的关口,三十多岁的汉子竟然愁成白发白须,为后世留下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的谈资。他后来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又以“安君理民”之策,辅助阖闾大行强国兴霸之道。在吴王阖闾身边,伍员不愧为经文纬武的相国之才,他对孙武的兵法奇书大为赞赏,十分关注。

一日,伍子胥来访。孙武忽发奇想,应该盛情款待这位难得的知遇之友。他把招待伍子胥的宴席,安排在龙山山腰的“之”形路上。这儿,正好有一块碾盘状的大石,背靠着主峰,围石而坐,面对脚下的沟壑,远方的开阔地,极目眺望,了然无碍。(www.daowen.com)

在伍子胥面前,孙武不光高兴,而且显得无比坦诚。二人品茗间,仆人已将酒菜摆好。二人握着杯盏,相视一笑。

孙武开口:“伍兄,农家菜,自酿酒,味淡情长。请——”

伍子胥未答话。他端起铜杯,一饮而尽,亮着底儿朝孙武晃了一下。

如此三杯过后,伍子胥才说:“如此盛情,还不隆重?过谦则诈,兵以诈主,用上你的兵法了!”

孙武急忙摆手,诚挚地说:“以兄之恩义,山珍海味、宫廷大宴、王室美酒,再高等级的款待都不为过。没有兄的抬举,我孙武哪有用武之地?”

“过头了吧?”伍子胥也很真诚,“贤弟何等人也!当初我们相见,尽管来去匆匆,仓促一面,我已有如遇知己的惊喜。兵法十三篇,我是目睹第一人,今生大幸呀!‘非王者之师不辅佐’,贤弟这么说,绝非狂言,而是大胸襟的展露。能够尽菲薄之力,让贤弟大展雄才,当是我的殊荣呀!”

“兄长何必溢美呢?当今乱世,救人匡世,有天下胸襟者,为数不少。但能有机会走上权力宝座的,可就微乎其微了!知遇之恩弟当没齿难忘!”说着,又添酒,举杯,二人连饮三盏。

伍子胥望着磐石上满当当的菜碟,诡秘一笑说:“贤弟是个有心计的人。《孙子兵法》十三篇,篇篇精于筹划,充满算计。这‘十三’,我理解是你的蓄意所为。以一为始,以十为满,以三为成功;始终如一,志在必得。可以说天地人合,自成一书!不知贤弟以为如何?”

孙武只是淡淡笑着,没有回应。

“当然,还有一说。”伍子胥用筷子点着面前的碟子,“如这碟中三三见九,整齐的方阵,如兵马排列,四方各有响应,或者说四面开花,或者说畅行四方……我这是瞎猜,是不是?”

孙武忍不住哈哈大笑。“想不到兄长这么敏感、有趣!这一层我确实没有想到。不过——”

“什么?”伍子胥瞪大眼睛,期待地望着他。

“这龙山,又名担石(十)山(三)。当年杨二郎担山撵太阳用坏了十三根南山竹扁担,全部立在了这里,修成了十三根石柱,都有倚天之功。我在这山上著书,因山而得灵气,此说也算其一吧!”

“好!又是个天地人意!还有什么?”

孙武是天机深藏之人,即使面对挚友又在酒酣兴浓之时,也没有完全掏尽心底的埋藏,当年母亲告诉他的那些秘密,终于没有讲出来。

“哎呀贤弟,我敢说天下无一人能作出这兵家圣书!”伍子胥说完,扭头望着下面的广阔野地。蔼蔼烟云之中,那一片平畴,绿地阡陌,显露出山间田园特有的恬静。

孙武连说了几句“岂敢这么评论”,也不由得把目光投了过去。坡下那一片碧绿的菜园里,十三根石柱和七个黄褐色的土疙瘩虽然仅能目及,但构成的阴阳八卦及“北斗星座”却是那么逼真,而自己平时隐住的“白云洞”,在曲折的连线之间显得尤为抢眼。

“不是我故意恭维。贤弟的见识、胆魄、才智,天下何人能与之匹配?”伍子胥似乎回到昨日阅览《孙子兵法》的激奋状态,他那雪白而又浓密的头发下的四方脸盘忽然红涨涨的,说话的声音也高昂了许多。“‘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开篇就这么厉害,死生存亡,完全由兵家掌握,写得严森森冷厉厉的,读了令人毛发倒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管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如诗如歌,上口易记,真是妙不可言!”

“兄长如此好记性呀!过目不忘,一字不差!”

“唉——”伍子胥长叹一声,苦笑摇头。

“不说这个了,来,这一杯要一口闷掉……”

柏杖之举

风尘仆仆的徐甲,正是在这个时候赶回来了。孙武留住伍子胥,二人一同召见徐甲。徐甲原是老子的书童,追随老子多年,因犯贪念之心,被老子责罚。有一次乘孙武前来求教老子兵车之际,向老子辞行,要随孙武习练兵法,戴罪立功,老子应允。孙武大喜,将徐甲留在身边侍用。

在孙武的菜园住所,“天权”居室的外间,主、宾、仆,三人一同叙话。念徐甲一路辛苦,孙武赐了矮凳,坐在他的对面。

徐甲逮住茶杯,一口气就咣咣地喝完,自己又去壶边续水。他显然很焦渴,但又很兴奋,仿佛打了胜仗凯旋的将军。

“老夫子见了,我亲眼见了,把主人的文牍也呈到他手中了,嘱托的事情办成了。”徐甲笑眯眯地看着孙武,显得非常得意。

孙武拿着毛巾走过去,递到他手上。在徐甲身边,他看着看着,不由得惊呆了。

徐甲的头发,已由汗水、尘土、杂物黏黏渍渍,凝结成灰褐色的硬块,他的脸孔也敷着一层铜钱厚的黑壳,只有眼皮、嘴唇和鼻孔周围保持着淡红的肉色。而脖颈真似黑油涂过而又磨光了的刚刚卸过轮子的车轴。他的衣服破烂而脏污不堪,那片片索索的布片不知是怎么披挂在身上的,脚上那双鞋前破后裂,密密层层地缠着麻绳,与脚掌绑扎在一起。

一股爱怜之情几乎让孙武落泪。他频频颔首,连声叹息,之后对伍子胥说:“这是一位难得的武士。他精晓驭术,深谙剑法,又很能吃苦,为人忠诚。他的祖上,曾是姜太公的亲兵,受过封赏,世代为士人之阶,可惜时运不济,没有腾达。”

伍子胥也踱步过来,在他身边站定。“这回好了,跟着大将军一路伐楚,尽显忠义才华,得一个风光爵位,为老祖先争一份光耀!”

徐甲激动地说:“这是我与父亲多年的梦想。可惜家父已经去世,我这次去他坟前烧纸祭拜,伏地痛哭,向他老人家述说了心愿,让他九泉之下能瞑目安息!”

孙武问:“一路劳顿,自不必说。沿途可遇见战事吗?”

“战事吗?”徐甲略一思忖,就信口说开,娓娓絮絮,讲了半个时辰。他这次徒步而行,历经吴、楚、豫章(舒鸠、随、唐、桐等)、蔡、齐、鲁、晋等国,一个大圈,两千多里,一年又三个月。从整体上看,以楚、晋为首的大集团战争已经结束,但诸侯国之间,国内公室与私家,私家与私家之间,仍有不少战争。在大别山以东江淮之间的豫章地区,那些独立的小诸侯国,不时受到强秦侵扰;陈、蔡也不能幸免,楚军的侵犯时断时续。在鲁国,鲁昭公组织兵力讨伐季氏。去年十二月,徐甲途径晋国,正碰上范子发兵攻打王子朝。在洛邑,楚军与王子朝的军队会合,不时袭击城东的王室守军。应该说,徐甲双脚所踩踏的,几乎三分之一是战火烧着的焦土;而另外的三分之二,早就浇淋过血液、掩埋着尸体、浮载着剑戈,轧满了战车的辙印。

徐甲讲述了这么一件事:这天傍晚,暮色四合之后,他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野地,由于疲惫不堪,踉跄地靠着一棵大树倒下,呼噜噜一觉睡到天明。这时,他才觉得臭烘烘的气息实在难以忍受,脸颊、胳膊、腿腕,痒痒麻麻,似乎有虫子在爬挠。猛然坐起,盯着地面,才发现树根旁边横挺着一具尸体,那裸露的已经腐烂的腹部,正是他一夜安卧的“枕头”。尸体上面有数不清的蛆虫攘攘涌涌,无声蠕动,难怪他的身上已附着这些淡白色的胖乎乎的虫子。

“真是不经身历,难睹异事!”孙武感慨地说。

“风霜之厉,腿脚之苦,比我逃奔吴国,还要艰难得多!”伍子胥也有敬佩之意,“壮士!武勇世家,苦心苦肉,没说的!”

“我当年也是逃出来的!”孙武向伍子胥示意,二人回到案几旁坐下,“咱三人,都是吴国的客人,都要在这儿谋事,命运之神指引,都拴在吴王阖闾这根绳子上了!”

伍子胥满脸昂奋之色:“看来,楚国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机,仍然在逞强耍骄,让它就这么张狂下去,肆虐不止,为害四方吧!”

孙武却沉吟不语,一会儿,才说:“平定天下,中止战争,刻不容缓呀!”

“只要破楚入郢,报了家仇,什么话都好说。”

“说了半天,还没有触及正题呢!”孙武望着徐甲,“老聃先生究竟有什么吩咐?”

徐甲一愣:“没有什么吩咐。”

“有什么书简?”

“没有书简。”

“有什么示意?”

“没有示意。”

“这才怪了!”孙武立即沉下脸,阴冷的气息从那双角梢很长的羽形眼中喷射出来,让徐甲惊悚地站了起来。

“真的……噢,我想起来了!”徐甲搔耳挠腮地紧张一阵,终于想起告别那天,庚桑楚那些似是而非、模模糊糊的话语。

“老聃夫子,他有个弟子庚桑楚,由他传达了一些意思。我作了几次告别,都没有见到老夫子。托庚桑楚问他,人家孙武派人专程看望,对那个远路弟子该有几句话回复吧?庚桑楚说,他这么问了三次,老夫子才好像记起来了,但却摇头说:我说什么呢?不说了吧!打仗的事,少说为好!庚桑楚说:不说怕不妥吧?人家毕竟是远路探望,情意太重,还是叮咛几句为好!老夫子这才搭蒙眼皮,睡着了一般。这会儿是在谷水河岸上,他这么闭眼失神,庚桑楚怕他一头栽进河里,便扶住肩膀摇醒了他。他睁开眼睛,拾起一根柏树枝,要往庚桑楚身上抽,庚桑楚笑着躲开。老夫子把这树枝儿朝上面举了几下,撂进河中,面朝庚桑楚,身子朝后,退着走路。这情形,不知是不是一种寓示,连他这个贴身弟子也吃不准。完了。就这。”

伍子胥听得懵懵懂懂,但却肯定地说,“大智者正是这样。我听说他有一套人君南面之术——教你怎样成为君主侯王。他是一位最大的韬晦家。”

孙武沉思不语。

徐甲又说:“我觉得这老夫子糊涂了,先前的交往、熟人、弟子,记不起来了,怎么不能郑重其事地说一番呢?”

“他不愿言兵,这是实情。”孙武纠正说,“但是,他的思维是绝对清晰的。向后退,这不难理解。以退为进,知白守黑,以不争为争。但这柏树枝儿……举起来……”

“柏举!”脱口而出,伍子胥一下子振奋了精神。在楚国出生成长、带兵戍城的他,平日东巡西杀,南北征战,对楚国的山川形胜了如指掌。“柏举在大别山外,离郢都五百多里,一片开阔地。若能把楚军引到这里,就成功在望了!”

“对,我想起来了。老夫子曾对我说过,他在柏举服过劳役,想来他非常熟悉这儿的地形、地理位置。天助得道之师,此理不谬也!”此后,周敬王五十四年(前506年)冬,吴王阖闾在孙武、伍子胥的精心策划下,采纳了老子的建议,率吴军三万在柏举击败楚军二十万主力,继而占领了楚都。可是,没曾想三十三年后(前473年)吴王夫差听信伯韶的谗言,放弃伍子胥提前在柏举布兵的计划,结果让越军在此布局,吴国大败而亡国。由此可见老子的军事谋略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