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涡阳千年:民间揭秘老子文化

涡阳千年:民间揭秘老子文化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千多年来,无数民间轶事更是给他平添了几分神秘、动人的色彩。妻子白氏花容月貌,心地善良。巴呀巴,巴到怀孕第十一个月的时候,腹内的胎儿仍然纹丝不动。浴血的男婴,破胞而出,呱呱坠地。后来,神话传说老子撞断母亲三根肋骨而出,正是源于其母亲白氏自己剖腹生子的故事。

涡阳千年:民间揭秘老子文化

民间轶事是坊间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口耳相传的叙事形式,它从生活的真实出发,但又不局限于生活现状,充满着幻想以及合理夸张,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伴随着人们不断成长。老子是一位“神级”式的圣哲大师,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两千多年来,无数民间轶事更是给他平添了几分神秘、动人的色彩。从这些有趣的轶事里,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品味老子的人格魅力和性情操守,甚至可以触摸到老子脉搏的跳动及肌肤的温度。

横空出世

周灵王元年(前571年),二月十五日的早晨,天空弥漫着紫色的水气。春雨过后,涡河北岸、谷水之滨的那片百余亩大李树上,李花在紫气之中一齐破苞怒放,神秘而俏美,郑店村的房屋和树木,梦一般地笼罩在美丽的紫意中。当初升的太阳扒开紫色帷幕,用欢笑向大地播送着希望和祝福的时候,几声鲜嫩悦耳的婴儿啼哭从村子中间传了过来:“啊哇——!啊哇——!”一个天才的生命在一家房舍之中降生了。

李花盛开

这家姓老,名叫乾。乾出身贵族,史官世家,后因祖上得罪于纣,家境日渐破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更使乾家雪上加霜,但乾为人非常大度,乐善好施。妻子白氏花容月貌,心地善良。白氏刚刚怀孕时,乾就被征召从军走了,至今杳无音讯,很可能已战死异乡。胎儿在白氏腹内渐渐长大。一个月又一个月地过去了。到了第十个月时候,看看还没分娩,她害怕了,开始巴望,巴望孩子快快出生。巴呀巴,巴到怀孕第十一个月的时候,腹内的胎儿仍然纹丝不动。白氏女再也忍耐不住了,她咬着牙用双手往下掯自己的肚子,但是仍然无用。她开始向肚里的胎儿恳求:“孩子啊,你快点出来吧,娘怀你怀了十一个月了呀!今个儿巴,明个儿巴,巴到十一你不到家!”谁想窗外被人听去,“巴到十一不到家”这句急不可耐的话竟被当成趣闻传扬出去,成了后来神妙奇闻的传说,说老子在娘肚里怀了八十一载。“八十一”就是从“巴到十一”演化而来。

二月十五,紫色的黎明刚刚降临,白氏女就已起床,没想到身子尚未坐稳,她就开始感到腹内阵疼起来。刚开始的阵痛是短暂的、微弱的,到后来疼得厉害,似锥剜,像刀割,她忍不住大声呻吟,邻家妇女替她请来一位尹姓收生婆,人称尹妈。尹妈来到白氏床前,细心察看之后,确定是稀有的难产,尹妈感到十分为难,她还从未见过这样的难产,心急如焚,只得慌乱地坐在白氏床头,让她斜靠在自己的怀里,用手托着她的脖子,害怕地对白氏连声呼唤。白氏从昏厥中醒来,目光突然落到床头案板上那把闪着青光的菜刀上,突然睁大双目,命令似的对尹妈说:“快给我把肚子割开!”尹妈吓得不知所措。只听白氏忍着痛苦,用极大的力量挤出微弱的声音:“为给老家留下这条根,我情愿……,我死后,尹妈你要,告诉孩子,做个,对天下苍生,有用的人……快给我……”白氏女以惊人的力量坐起,从床头案板上抓过菜刀,照着自己的腹部“呲啦”一刀!血水立即从腹部和衣胞之中泉涌出来。浴血的男婴,破胞而出,呱呱坠地。

白氏以英勇的献身精神,用神圣的惊世之举,为人间奉献出一个伟大的生命。她因流血过多,而与世长辞。郑店村的人们同声举哀,以隆重的葬礼将这位伟大的女性殡葬在村后的谷水之滨。后人为表示纪念,给她树碑立祠,名曰:圣母墓。

尹妈把白氏生下的男婴从床上抱起,见这男婴,脑门宽阔,丰满俊秀,淡眉长目,安详和善,慈意横生,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尤其是他的头发发白,眉毛发白、嘴唇上还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

尹妈抱着他到几家刚生过孩子的妇女那里去喂奶,他却闭着眼,不愿意吃。尹妈感到十分着急,当她把他抱给老莱夫人,让老莱夫人给他喂奶的时候,他却十分香甜地吃了起来。尹妈看着孩子香甜地吃奶,高兴地说:“老莱家的,这孩子和你有缘!孩子生下没娘,你就是孩他娘,就收下他当自己的儿子吧。”老莱夫人笑道:“好咧,好咧,我收养他,我收养他!”老莱从村外回来,高兴得满脸尽是笑容。

周天子简王一十三年的四月,楚共王率领大军,联合郑成公一起伐宋,一举占领了彭城。这年冬天宋国宋成公派大夫老佐带兵围攻彭城。鱼石领兵迎战,被老佐打败。鱼石的弟弟鱼坚在战斗中被老佐的儿子射杀,十分恼恨,扬言:要亲手把老佐的儿子杀死,还要把他家乡所有姓老的杀光,孩娃不留!老莱和其他姓老的一样,为逃难,携妻逃到宋国相邑龙山南侧涡水北岸的这个小渔村定居下来。他一生无子,妻子刚生一女又突然死去,忽然添了一个儿子,真是喜从天降啊!

老莱抱起婴儿细细观看,见孩子长着一双特大耳朵,又是虎年出生的,就给他起名“狸儿”。老莱夫人说:“这是咱老家的一条根,咱们要对得起白氏,把他培养成对苍生有用的人!”后来,神话传说老子撞断母亲三根肋骨而出,正是源于其母亲白氏自己剖腹生子的故事。

师从商容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知书达理,孝敬养父母,尤其关心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的事。少年时期,养父母托族人介绍,老子拜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为师。商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子敬重。

有一天,商容对老子说:天地之间人最为尊贵,但在人里面,大王和首领才是人类的根本,人们应以王者的思想为准则

老子听完老师的话后反问道:“什么才是天呢?”老师说:“天,就是在我们头上面很清很清的那个。”老子又问:“那很清很清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老师抬头看了看天空说:“那很清很清的东西就是太空啊。”老子还是不明白,又问:“太空?太空的上面又是什么呢?”老师解释说:“太空的上面,还有比天更清的东西。”老子并不满足,又接着问:“在这个比天更亮的东西上面,还有什么呢?”老师为难地回答:“在这个比天空更亮的东西上面,有着更亮的东西,越往上,越清亮。”老子低头想了一会儿又问:“老师,在最最清亮的东西的尽头,还有什么东西呢?”老师无奈地告诉老子说:“我的老师没有告诉我,典籍里也没记载过,老师也不知道,在最最清亮的东西的尽头会有什么。”

又过了几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又对老子说:“宇宙万物中,有天、地、人,天有天的道,地有地的理,人有人的伦。有了天道,日月星辰才会有规律地运行着;有了地理,山川河流才能形成现在的模样;有了人伦,人才分出了男女长幼。”

老子听完疑虑重重,他问老师:“日月星辰是谁推着走的呢?山川河流是谁造的呢?男女长幼又是谁要这样分的呢?”

“这……”老师听完老子的问题说,“这都是神划分的。”

“神?”老师的回答老子并不满足,他继续问道,“神凭啥这么划分呢?”

“神能千变万化,有造物的本领,所以才能这样划分。”老师有点不耐烦地解答着老子的问题。

老子还是不满意,又问道:“神的本领是从哪里来的呢?”

商容开始为难了,这个问题他真的不知道,便对老子说:“这事我的老师还有我老师的老师都没教过,从古至今的典籍上也没有记载过,老师无法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虽然问题没有得到答案,但老师毕竟还是老师,还有许多新的知识传授给他。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商容继续教老子学习。虽然商容每次都被老子问得很尴尬,但他从未认为老子是一个捣乱的坏学生,反而对老子这种爱钻牛角尖的学习精神感到非常欣赏,便更加用心地去教导他。有一天,商容对老子说:“天下事,都是以‘和’为贵。如果国家和国家之间失去了‘和’气,就会爆发战争,战争便会引发两国士兵相残,相残必然两伤,而两伤是百害无一益的。这就是说,如果你让别人得利了,你自己才能得利;如果你祸害别人,到头来祸害的也必然是你自己。老聃,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听完老师的教导,老子点了点头,但他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就问老师:“天下失去了和平,就是百姓的不幸。我们是君王的子民,君王为什么不去制止这种事情,让天下得到和平呢?”

老师点头说:“人和人之间的争争吵吵,只是失去了一种小‘和’气,只会造成一些小的祸害,小祸端君王是能够治理好的。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起了战争,那就是失去一种大‘和’气。失去大和气,就会发生大祸端,而造成这种大祸端的就是君王,他怎么能去治理呢?”

“既然君王不能整治,那么神为什么宁可看着祸端生起危害人间,也不出手治理呢?他不是掌管天下,有着万能的本能吗?”老子急切地问老师。

“这……”老师一脸惭愧地说,“这……我的老师,还有我老师的老师都没有教过我,从古到今的典籍里也没有记载过,为师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你自应好好学习,去寻找为师无法替你解答的问题,将来必能成大器!”

在商容老师的教导下,老子的人品、思想和学识不断长进,渐渐为人所知。几年后,为了让老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商容老师推荐他到周都洛邑深造。

青牛归主

相传,春秋时期,宋国相县北部有一座龙山。这座山,主峰东南侧有个不大显眼的小山,这小山,远看像牛,近看像牛,左看像牛,右看像牛。不但形状像牛,而且四季常青,所以人们给它起名叫青牛山。

青牛山下一带的村庄,出了一件怪事。村里的草垛一个一个地不见了。头天晚上还好好的,早起一看,已经没有了。男女老少议论纷纷,十分惊奇,十分害怕,天一黑就睡觉,日上三竿,才敢起床。

老子是个遇事好弄清究竟的孩子,为了弄清这怪事,他决定来个实地考察。他连夜来到草垛失踪的树下,爬到树杈上一坐,瞪大眼睛看了一阵,不见什么动静,就把他的如意金环从怀里掏出来,挂在脖子上。

半夜时分,天空“轰隆”一声,青烟腾起,大团大团的青云滚滚而来,落到老子所在的大树底下,把方圆几丈远的地方都映青了。这团青云一连翻了几个滚,变成一只青色的怪物,只见这只怪物长着两只尖角,长鼻子、大蹄子,眼像铜铃,浑身冰霜,四蹄生风。鼻子一抻,大嘴一张,麦秸草垛呼呼叫,就吸到它肚里去了。

看到这里,老子屏着气,一声不响,一跃身从树上跳下来,两腿一叉,骑在怪物脊背上,一手抠着它的鼻子,一手握起小碓一般的拳头,照着它眼上乱捶乱打起来。怪物被打急了,尾巴一甩,在地上翻滚起来。

老子轻轻一弹,从怪物身上跳下来,落到一边。怪物没发现落到旁边的老子,只顾翻滚,“呼隆!呼隆!”使劲摔自己的身子。等它发现自己身上没人,老子在旁边站着的时候,就低着头使劲朝老子顶去!老子轻轻一闪,怪物一头扎在地上,两只角钻到土里,半天才拔出来。地上留下两个窟窿。它扭头一看,见老子在它屁股后头站着,就掉转头,瞪眼低头,第二次向老子顶去!老子又一转身,闪到一边,怪物的两只角在地上又钻下两个窟窿。怪物两次落空,暴跳如雷,一声怪叫,腾空而起,“呼”一下子,像泰山压顶一般,连身子带头,一下子向老子扑去。老子像神差鬼使一样,往外轻轻猛一抽身,脚尖往地上一点,飞身跳起,一下子骑到怪物的头上,从自己脖子上摘下如意金环,一只手抠着它的鼻子,一只手把金环给它套上,接着用两只手猛劲一勒!那怪物“呼哧”一声,前腿跪地,霎时变成一头青牛:“主人饶命!主人饶命!”

从牛身上跳下来的老子,一手抓住套牛鼻子的如意金环(牛扎鼻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厉声问道:“畜生!你是何方妖孽?为啥到这里兴风作浪,弄得畜没草吃,人没柴烧?快快从实说来!”

青牛说:“主人,我不是妖孽。我原是混天老祖的一头耕牛,五百年前的一天,老祖吩咐我道:‘牛儿,牛儿,你要记住五百年后,凡间有一替天行道之人与你结缘。此人点恶劝善,传播天道,造福于民。我命你五百年后,变成他的坐骑,给你五百年时间在涡河北岸的龙山等候,啥时碰到一个人手拿如意金环扎在你的鼻子上,他就是你的主人。’我偷偷来到这里,化作青牛山,等呀等,等了五百年还不见主人到来,便按捺不住,化作怪物,下山吃草。今主仆相遇,多有冒犯,望主人降罪。”说罢,闭上嘴,再也不会说话。

这时,龙山主峰上的青牛山就不见了,老子牵着青牛往村里走去。

书痴走亲

大家都听说过书呆子、书迷,却很少听说过书痴。老子在少年的时候就一直被人称为“书痴”。

小时候,老子白天读书,夜里也读书。家里人怕累坏了他身体,就规定夜晚不准他读书。于是,他就钻进被窝里,把捉到的萤火虫放进罐子里,用身子撑着被单,对着罐子口读书,你说痴不痴。

有一回,他到姨妈家去走亲戚,路远,头一天去,第二天才能回来。老子坐着牛拉的小车上路,准备接姨妈坐车到家里来住几天,临走时,他带了好多书,当然,也不会忘了带上他的盛萤火虫的小罐子,准备在姨家夜里好看书。

坐在小拉车上,老子一面赶路,一面看书。走啊走,老子沉迷在书的世界里,把所有的事都忘了。等到老子回过神来,抬头往外一看,坏了,姨家早就走过了。牛顺着路拐到石弓山下的包河边来了。他心里想:“这可咋办,得赶紧拐回姨家去呀。”可转念一想:“我这本《洛书》还没有看完呢,如果要拐回姨家去得耽误多少看书时间,唉,干脆不去了,把这本书看完了再说吧。”老子想到这里,就把牛拴在树上,坐在包河边继续看书。

天快黑了,老子有点饿了,就把带给姨妈的点心吃了,渴了就喝几口河里的水。等天黑的时候,他就把盛萤火虫的小罐子拿出来照着看,越看越上瘾,看完了《洛书》又看《河图》。就这么一连看了三天三夜。

家里人见老子走亲戚三天都没回来,就派人到他姨家去打听,可姨家根本就没见到老子。这可急坏了家里人,派人到处去寻找,怕他出了什么意外,一路上连坑里井里都找了。最后,终于在石弓山包河旁边找到了老子。

这时的老子正吃着送给姨妈的点心看着书,找到老子的家人笑着责怪他说:“你这个‘书痴’,走亲戚走到书里去了!”

最终,老子博览群书,成为一个大思想家。

信言不美

有一天,老子家门口来了一个卖牡丹根的小贩子,小贩子使劲吆喝着:“卖牡丹根,卖牡丹根!花鲜叶美,好看得很了,快来买,快来买!”

老子和小伙伴们一齐围上去。小贩子一看有人来了,把一个红布单子铺在地上,从箱子里拿出牡丹根,打着顺口溜夸口说:“牡丹放红光,照人满院香,花开盆口大,人人都沾光。快来买,快来买!”

老子听了很高兴,买了一棵,栽到院子里。半个月过后,牡丹根发芽,长出叶子,再以后长成一棵小树。老子心里盼着牡丹花能早点开放,可是左等右等,几个月过去了,小树也没开花,更没结果。老子很奇怪,自己种的牡丹小树长得很健壮,为啥不开花呢?等他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株狗蒺子树。

老子感到自己上当,非常生气,也非常懊恼。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一个卖牡丹根的,这个人的家距老子住的郑店村只有5里远,小名叫实诚。

老子听到吆喝声,又和小伙伴向卖牡丹根的人围了过去。实诚选了一块平坦的地方,将红布单子铺在地上,把牡丹根放在上面,对众人说:“俺这红牡丹,大家买回去,埋在土里,上点肥、浇点水,就能成活。”

老子听后,心里想:“这个人笨嘴笨舌的,他卖的牡丹根也不会是真的。”就问实诚:“你卖的到底是牡丹根还是‘狗蒺子根’?”

实诚一听,这么个小孩子竟然怀疑自己卖假货,很生气地对老子说:“俺就这一堆,你爱买不买,不买拉倒,少在这里胡说八道。”

老子听了也不恼,又问他:“那你说说,你的牡丹花开出来是个啥样子。”实诚从怀里掏出一卷白绸子,上面画了一朵盛开的牡丹花,他对众人说:“俺的牡丹花开出来,就跟这画上的一样。”

老子又追问他:“要是不一样,咋办?”

“要是不一样,你来掀我的摊子!”实诚满脸通红,拼命压住火气。

老子心里想:“这个人就在邻庄,很容易找到他。再说他人脾气耿直,道也实在,我不妨信他一次,再买一棵回去试试。”于是,老子又掏钱买了一棵牡丹根。

老子把牡丹根埋在院子里,上了肥,浇了水。过了十几天,地上拱出一棵小嫩芽,不久就长得像一棵小树一般。过了没多久,这棵牡丹树的顶尖上开出了十几朵像碗口一般大的牡丹花,花瓣鲜红漂亮,嫩黄色的花蕊十分香艳,远远看去就像天上落下的彩霞一样。

老子很高兴,逢人便说:“两个卖牡丹根的,一个说得好听,是个骗子;一个有一说一,真诚可信。”

若干年后,老子《道德经》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个字,就是从买牡丹根这件事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

上善若水

老子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已经像个强壮的少年了。老子住在谷水边,谷水河边十分安静。老子经常在这里看书,一看就是好几天。每天老子看书,看累了坐在河边的小树旁休息,眼睛直盯着河水。看着看着似乎想到了什么,就这样不停地看着、不停地想着。

有一天几个同村的小伙伴一起往老子坐的地方走去,有个叫狗子的小孩说:“你们快看,狸儿又在那里犯傻呢。走,咱们去吓唬吓唬他。”

狗子和几个孩子轻轻走到老子身后,“狸儿!”一齐大声呼喊老子的乳名。看到老子被吓得傻愣样,几个孩子一起大笑起来。

几个孩子问道:“狸儿,快和我们说说,你天天坐在这里干啥呢?一动不动地坐着。”

“你们不懂,快去玩吧,去吧。”老子看着这一群小他很多的孩子们笑着说。

大家感觉问不出点什么来,就河滩上玩了。而老子又继续一动不动地看着河里的水,有人来挑水,有人来洗衣服,水里有鱼在游,有水鸟在飞。老子想,这水是从很远的地方上流进来的,又从河里流向田野,汇入涡河。它流过的地方,树绿了,草青了,庄稼茂盛了。这时候,河滩上那群孩子玩够了,又得意地朝老子跑去,他们又问老子:“狸儿,你到底在这里看啥呢?”

老子说:“我在这看水呢。”

“看水?水有啥好看的?”大家看了看,不解地问道。

“我看水的伟大,咱们都要好好向水学习。”老子耐心地讲着。

“水有啥好学的。”大家不解地问。

老子笑了笑说:“你们看,这水多伟大啊,它不声不响地滋养着万物,造福于万物,又不居功自傲,情愿到最低的地方去。它给人们那么多好处,它要是个君主,也是个上等君主。君主分为四等:上等君主像水一样,造福人民,人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中等君主造福人民,叫人民称颂他;下等君主不造福人民,叫人民也称颂他;最下等君主残害人民,人民痛恨他。我希望,今后咱们天下的人都来学水,做一个伟大而善良的人。”

听了老子一席话,大家一下子明白了,异口同声地说:“原来是这样啊!我说狸儿整天在这里看什么呢,原来你看的是这些,想的是这些啊!狸儿,可你在这里观水,想这些有啥用呢?”

老子笑着说:“以后会有用的,会有大用的,不信你们等着瞧吧!”果然,“上善若水”这一著名论断,成为老子文化的核心,造福于千秋万代的后人。

舌存齿亡

老子小时候就很善于思考问题,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郑店村口有一棵大杨树,遮出很大一片荫,几个人抱也抱不过来,几个人爬上去摇晃也摇晃不动。杨树的下面长着很多细长的小草,由于常年见不到阳光,又黄又瘦,非常柔弱。所有的人都夸杨树的强大,认为它是最强大的。而地上的小草很可怜,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枯萎死亡。

一天,老子和几个小伙伴到村口玩,突然天空布满了乌云,风也越刮越大,大家一起往树下躲。这时,狂风大作,小草被吹得贴伏在地面上,大杨树在狂风中晃动着身躯,似乎在显示自己的强大。这时,一道刺眼的闪电过后,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中,大杨树断了,露出白花花的断茬。躲在下边的孩子们吓得半天说不出话来。雷雨过后,老子他们来到大杨树倒下的地方,看见那些树下的小草迎着阳光,顶着露珠挺立着,显得特别神气。

第二天,老子来到学堂,将昨天看到的情景对商容老师说了一遍。老师张开嘴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摇了摇头。老师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点了点头。“牙齿是强硬的,舌头是柔软的,为什么到老的时候,舌存而齿亡呢?”老子一下子明白了,大声答道:“舌头柔软才能长期存在,牙齿刚强必先掉落。老师,是这样的吗?”老师笑了。“你能悟出这个道理,就算我把最根本的东西教给你了,再也没有什么可告诉你的了。”老师的教导,使老子联想到屋檐下又硬又滑的石头却被水滴凿出了洞,很多争强好胜的人家破人亡,人死后变得四肢僵硬,柔弱的新生婴儿,却能一天天长大成人。

后来,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出了这么几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连理树下

老子有个一起放牛的小伙伴,平时好抬杠,又认死理,外号叫“拧劲头”。老子呢,也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凡是他认准的事,八头老牛也拉不回来,非争个高低不可。

涡河与谷水交汇的地方是一大片湿地,这里有一棵大树,长得十分茂盛,十分美丽。它像楝树,又有人说它像槐树。细碎的叶子长在青青的叶把儿上,三分像叶,七分像花,特别好看。

有一天,老子和拧劲头一边放牛,一边看书。一会儿工夫,发现放的牛不见了,两个人赶快找牛,老子往南找,拧劲头往北找。怎么也没找到,老子和拧劲头从南、北两个方向一起往中间的那棵大树走去。拧劲头站在树北面惊叹地说:“哇!这棵槐树长得可真大啊。”

老子站在南面也感叹地说:“哇,这棵楝树长得可真大啊。”

拧劲头听罢,头一横说:“这明明是棵槐树,你咋偏要说是楝树呢?”

老子不服气地说:“这明明就是棵楝树,咋就成了槐树了呢?”

老子一听拧劲头的话,就知道他的牛脾气又上来了,他心想:“这个拧劲头又犯病了,明明就是棵楝树,可他非要说成是槐树,这不是颠倒黑白吗?过去我和他争论他总是不服,这一次肯定又是这样。不行,这一次我非得让他心服口服不可!”

想到这里,老子对树北面的拧劲头说:“这树真是棵楝树,我没和你争,这真的不是你说的槐树。如果你不信我,非得和我论个输赢的话,那么我也只好奉陪到底了!”

连理树

拧劲头听到老子这么一说,牛劲更足了,他瞪着眼说:“这就是一棵槐树!”

老子也不示弱:“这就是一棵楝树!”

“槐树!就是槐树!如果不是槐树,太阳从西边出来!”

“楝树!就是楝树!如果不是楝树,太阳从东边落下!”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互不相让。这时,村里的郑八爷一手牵着走丢的那头牛,一手捋着花白胡子,笑呵呵地向他们两人走来,边走边说:“好了好了,你们两个小家伙不要再争了。不过你们争得很有意思,对弄清是非很有用。可是,你们都说错了,这棵大树既不是楝树,也不是槐树,而是一棵槐树苗和一棵楝树苗长在了一起,天长日久,长成了一棵树,我们就叫它连理树。你们要记住,以后遇事千万要细心观察,看事情要正反看、里外看、左右看、高低看、南北看、东西看,不要只看一面,知道吗?”

听了郑八爷的话,老子和拧劲头两人直点头。郑八爷又说:“好了好了,你们的牛我也给找着了,你们就别抬杠了,赶紧回家吧!”

从此以后,老子心里的窍门开了,每遇事情,总要从多方面去看,细心研究,精心考证,终于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哲学家。当别人问他的哲学老师是谁时,他风趣地回答说:“它姓连,叫连理树。”

谷水架桥

一天,老子坐在谷水河边看书,抬头见村里人扛着锄头下地,从河北绕一大圈子才能到河南岸,心里暗想:“如果能在河上架一座桥,不是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吗?大家下地不就更方便了吗?”

回到家,他请人帮忙将家里的几根木桩还有暂时不用的一根大梁搬到河边,将木桩往谷水河正中间的水里一栽,又用横木绑成支架,请人帮着将大梁抬放到支架上,一座简易的独木桥建成了。

村民们下地干活,可以直接从河上过,省了不少时间。老子看到自己造的桥给大家带来了这么大的便利,心里既高兴,又有点发愁,他想:“这独木桥毕竟太简单了,大家从桥上走的时候一歪一扭的,很危险,如果碰上阴天下雨,岂不是更危险吗?”

老子又赶快回家说服舅舅,把院里的两棵碗口粗的椿树给锯掉了,然后把椿树往支架上一搭,独木桥变成了三木桥。老子上去试了试,很平稳。人们走在桥上,都夸赞老子办了一件大好事。

没曾想,桥架好没几天,桥上的木头就被人偷走了两根,又成了一座独木桥。老子非常难过,咬咬牙,又回家说服舅舅,又砍了两棵楝树架到桥上。可是没几天,两棵楝树又被人偷了,三木桥又成了独木桥。

老子的舅舅生气地对老子说:“你架桥我不反对,可你明着架人家暗里偷,有多少木头都不够用。桥别再架了,让那个没良心的坏蛋,过桥掉河里淹死!”

有一天,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这雨一下不要紧,下地干活的人沿着独木桥往村里走,脚下非常滑,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里去。这时,在外面看书回来的老子正披着蓑衣往家里赶,等他走到桥头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人影在独木桥上一闪,“扑通”一声掉到水里去了。

老子赶紧跑到桥边,见一个小女孩正在水里拼命地挣扎着。老子不顾一切地跳到水里,抱起小女孩就往岸上游。眼看就要游到河岸的时候,一个水浪扑来,又把两人打到了水底,一连喝了好几口河水,虽然他感到筋疲力尽了,但救人的念头使他使出平生的力气,把小女孩拼命往河边推。

从地里回家的村民发现了落水的小女孩和老子,喊来众人将两人从水里救了出来。小女孩披头散发,脸上一点血色也没有。老子浑身泥水,面色苍白。众人围着老子和小女孩,这时,有人往小女孩的脸上一看说:“这不是周歪头家的女儿吗?周歪头这人坏得很,活该!”

老子说:“咱可不能这么说,他善,咱用善待他;他恶,咱也要用善待他。爹恶儿善,他女儿咋能不救?”

周歪头闻讯赶来了,他扒开人群,看见自己的女儿和浑身泥水的老子,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扑通”跪在老子脚下:“狸儿,你是我女儿的救命恩人!桥是我拆的,我把偷走的木头再架上!”

从此,周歪头改邪归正,再也不耍赖皮了,再也不干偷鸡摸狗的事了,村民们从桥上过也能安全放心了。

周都求学

商容在教授老子5年后,便来向老子母亲辞行,他对老子的母亲说:“狸儿聪明伶俐,反应敏捷。老夫才疏学浅,真的没有什么能够再教狸儿了。狸儿求知欲望强烈,每次都将问题弄个明白,真是难能可贵。以我这学识,已经无法解答他提出的问题,这让老夫羞愧难当。狸儿血脉显贵,有大志向,我觉得应该让狸儿离开相邑到周都求深造。这样,狸儿将来才能成大器。”

周都被称为“天下圣地”,贤士如云,典籍如海,凡想成大器者必得入周都求学不可。老子母亲听完商老先生的话犯了难,她和老子相依为命,周都那么遥远,无亲无靠,怎么去求学呢?又去投靠谁呢?

商容见老子母亲犹豫不决,便已经想到她的难处,赶忙说:“老夫和你说句实话,老夫有个师兄是周太学博士,他学识渊博,心胸豁达,爱才获贤,助人为生,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他早在家里养着许多从民间挑选的神童,他教这些孩子们不让他们家里出一分钱,所有费用都是师兄来出,而且待他们都如同自己的亲生骨肉。我曾将狸儿的事情和师兄说起过,师兄知道狸儿好学好思考,聪慧超常,早就想收留狸儿了。前几天师兄特意给我写了一封书信,说他的家仆要路过相邑,想带狸儿一起回周都。这个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啊。”

商老先生的话使老子母亲又喜又悲。喜的是有商老先生保荐,狸儿有机会进入周都,有了更好的前程;悲的是老子去了周都,那就要母子分离,周都距相邑十分遥远,这一别不知啥年月才能相聚。老子母亲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心酸难抑。

几天后,全村人和商老先生一起送老子离开,他们依依不舍地把老子送出了10里路开外,老子跪拜后,随博士的家仆一起向西前往周都。老子母亲站在村口一直看着老子的身影,直到再也看不见了才闷闷地回到了家。

老子到周都拜见博士之后,进入太学,开始了他无尽的求学之路。在这里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仅仅过了3年便有了巨大的长进。接着,博士又推荐老子承继祖职,进入守藏室当吏。这守藏室是周朝典籍的收藏之所,收藏着天下所有的好文章、所有的好书。

老子来到这里,就如同游进了书海,如同飞入了蓝天,他每日如饥似渴,看遍了这里所有的书,阅尽了这里所有的文章,开始进入另一种境界,想通了礼乐之源,明白了道德之旨。又过了3年,老子升迁为守藏室史,相当于当上了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物极必变

相邑有个县尹,整天算计着咋能从百姓身上多榨点油水出来。他虽然官小却有个在朝中做大官的爹,不但贪心,而且大小事情都喜欢找百姓的碴儿,百姓们都在背后叫他“阎王爷”。

有一天,阎王爷坐轿回县城,从北门经过,见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听一个人讲话。阎王爷好奇地问衙役:“那帮人都围在那里干啥的?”

衙役说:“老爷,他们在听老子讲道呢。”

回到县衙阎王爷对衙役说:“听说老子在周都得罪了君主被罢了官,你去听听那老子讲的啥,看有没有谋反言论。”

“是!”衙役领命而去。

半个时辰后,衙役回来禀报:“老爷,老子讲的是天下事物反正两面,两面对立,互相转化,福祸悲乐,我转化你,你转化我。”接着,衙役又加油加醋地说,“他还说,当官的也不一定一辈子当官、一辈子享福,也会变的……”

阎王爷一听,这明显是在向老百姓说他这个县尹做不长久嘛。阎王爷一眼瞪问道:“话当真?”

“当真!”衙役说。

阎王爷气恼地说:“反了他了!这家伙是在妖言惑众,是借讲学煽动百姓对国政不满!快快带人去把这个大胆反贼给我拿下!”随即传飞签火票捉拿老子。

不一会儿,衙役们便将老子押上了大堂。老子虽然不知道阎王爷为什么要抓他,但他心里明白,自己根本没犯罪,他昂首挺胸地来到堂上,心里一点儿也不害怕。

阎王爷见老子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问道:“你就是老子?”

“是的,正是在下。”老子不卑不亢回答。

“刚才是你在给众人讲正反、悲乐、福祸?”

“是。”

“你说的,万事都在变化?”

“是。”

“你凭什么说,万事都在变化?你今天回答好了便罢,回答不好,就算本县脾气再好,那也要治你的罪!”

老子明白了,原来是他给众人讲了一个“变”字惹的祸。老子想,这有何难。他看看阎王爷,不紧不慢地回答:“天下没有不变的东西,一个人,总是由少变老;一件衣裳,总是由新变旧;一杯茶,总是由热变凉。大老爷,你这个大堂刚建时是新的,现在不也变旧了吗?难道你连这个道理也不懂吗?”

“狂徒!你竟敢当面攻击本县,还得了!”阎王爷连拍惊堂木大声呵斥老子。

“我只是说了点实话,并没有攻击大老爷呀。”

“啪!”阎王爷见压不住老子,再次使劲地拍了一下惊堂木说:“大胆!你说你没有攻击本县,那‘当官的不一定一辈子当官’,是不是你说的?”

老子想:“这话我没有说过啊,就算是我说的又有什么错呢?”老子感到又可气又可笑,答道:“是我说的,错在哪里?”

“在本县地盘上,你这话是何用意?你已被罢了官,还想煽动百姓造反吗?”阎王爷又拍了一下惊堂木。

老子气愤极了,回敬道:“谁都不一定一辈子当官,我是想告诉你在位时多为百姓做点好事,老百姓好比是水,当官的好比是船,船在上,水在下,压得过狠,水会翻船。你对百姓是好是坏,用不着我说,百姓喊你‘阎王爷’,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你敢当众侮辱本县,真是胆大包天!快给我关进大牢!”阎王爷拍着惊堂木,命令衙役将老子关进了大牢。

真是物极必反,老子被关进牢房还不到三天,阎王爷的爹勾结他国谋反,犯了死罪,被君主下令处死,阎王爷也被免去官职,打进死牢。

老子被无罪释放。新来的县尹很尊重有学问的人,虚心听取百姓意见,不断向老子请教治国安民的办法。在他的精心治理下,相邑民心思变,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生死超然

自从老子到周都为官后,一直想接母亲来周都共享天伦。可是母亲对家乡宋国相邑感情极深,不愿意离乡。一晃30多年过去了,有一天,老子忽然接到家书,说他母亲病危,希望见老子最后一面。

但是,归途遥远,等到老子告假回到家中,母亲已经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母亲的新坟,思念母亲生前的慈祥面容和养育之恩,老子悲痛欲绝,寝食难安。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这样做是非常愚蠢的。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恍然大悟,如释重负,多日来的悲哀愁思终于消解,突然感觉自己是又饿又困,饱餐一顿,倒在床头呼呼大睡。

家人对此都非常不解,私下开始议论,担心他是不是受不了打击精神失常了。

等到老子睡醒了,家人忐忑不安上前询问老子。老子释然一笑,耐心地说道:“人生在世,情智二字。人有了情,才有温暖,亲情才难能可贵。但人更需要智慧,人有了智慧,才会通情理、明事理,遇事也不会慌乱。”老子说:“情只有在智慧的主导下才不至于感情用事,才不会变得昏庸;如果人能够靠智慧来控制感情,就会遇事有度,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一步,避免是非颠倒。”

老子接着说:“母亲养育了我,对我恩重如山。如今母亲离我而去,而我却难断思母之情,只会使自己乱了分寸。现在,我想通了,理智回来了,做事也就有了分寸,自然会吃饭睡觉。”

大家还是有点不太明白。老子又继续说:“人从无到有,那么最后自然也会变成从有到无。”老子看了一眼大家,又说:“母亲没有生我,与我是没有母子感情的,母亲养育了我,我们产生了母子亲情,现在母去我留,母亲对我的感情已经不存在了,而我的感情因我的存在而存在着。当我和母亲一样都不在世的时候,我们母子之间的感情便会自动消失了。人的感情还没产生的时候和感情消失的时候是一样的。”

老子继续说:“既然两者没有区别,我在这里沉溺感情,痛不欲生,不是很愚蠢吗?亲情难断却不能自制,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是愚蠢。我想通了这一点,所以才能吃得饱睡得香。”

听完老子的这番话,在场的家人都和老子一样,心情顿时豁然开阔了许多。

得道成仙

有一天,老子坐在谷水河边,突发奇想:“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妙法,使天下风调雨顺,旱涝保收呢?”(www.daowen.com)

正当老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忽然看见前面李树林里现出一条金光闪闪的小路,弯弯曲曲往龙山上伸去,一直伸到云彩里不见了。老子心想:“真是奇怪!我整天在这龙山上出入,从来没见过这条小路啊!难道是一条谁也没发现的山路吗?既然我看到了,就去看看小路到底能走到哪里去。”老子沿着小路一直往前走着,顺着山势爬到了龙山山顶。

龙山山顶有一片平地,草丛里开着红、黄、蓝、紫各色花朵,老松树上落满了白鹤,飘着紫色的彩霞。老松树下有座八角亭,亭子旁边摆着12个大缸,地上放着一个特大的水瓢。亭子里有两位老人正坐在石凳上下棋。有一位年长的老人,白胡白发,长眉毛,身穿阴阳青袍;另一位年纪稍轻,两眼虎光。原来他们是玉皇大帝派来二位使臣,专门点化德行兼优的人,使他得道成仙。

只听年轻老人对年长老人说:“我们要向这个年轻人传授真经,又不能直说,该咋办好呢?”

“这好办。我们就以面前的这盘棋和旁边的十二个大缸里的水为题吧。”

说话之间,老子已经来到他们身边,二位老人只装作没看见老子,继续他们的对话。

年轻老人又问年长老人:“老兄下棋,局局取胜,有何妙招?能否指点一下啊?”

年长老人说:“下棋如同用兵,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既要看到整体,也要看到局部,就和那边十二个大缸里的水一样。”

“老人家,您说得太好了!”老子还没等年长老人说完,便忍不住大声赞叹着。可是等老子说完话时,眼前什么也没有了,眼前只有那12个水缸。

老子来到水缸前,见缸里水有多有少,很不均匀。有的缸里满满的,有的缸里没有水。他想起刚才两位老人说的话,心里豁然开朗。他拿起水瓢把十二个大缸里的水仔细分开,使12个缸水大致相等。等他做完这些,抬头一看,咦!自己站在一片李树林里。他转身往回走,来到郑店村边的时候,竟认不出哪是自己的家了。

这时,突然来一个白胡子老头一把拉住他说:“狸叔,这些年你到哪里去了?”

老子十分惊讶,眼前明明是一个比自己年长很多的长者,怎么会叫自己叔呢?等他仔细辨认才看出来,这个人是好友的儿子王刚。老子不解地说:“我才出去一小会儿,你怎么就长成个白胡子老头呢?”

王刚也非常奇怪,自己过了这么多年了,已经从一个小孩子变成了一个老人,可老子一点没变。王刚说:“是啊?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现在已经老了。狸叔,你咋还那么年轻呢?”

老子将自己在龙山上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王刚惊喜地说:“怪不得这些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原来是你把12个大缸里的水匀开了!那12个大缸里的水是12个月的雨量啊。那是两位仙人点化你,恭喜狸叔,你已经得道成仙啦!”

宏论治国

崔瞿是老子的弟子,他用仁义教育百姓,懂得怎样做官、怎样统治百姓。对顺从他的就奖赏,对违抗他的就重罚,还订立了许多规章制度和徭役赋税,办了一些收钱修路筑坝的善事。

但是,老百姓仍然怨声载道,社会上仍然盗贼很多,奸诈欺骗仍然常见。

对此,崔瞿很苦闷很困惑,想了很久,仍然没想通,只好到老子那儿去求教。崔瞿已经多年没有向恩师吐露心声了,将自己心中的困惑、烦恼、抱怨等,一股脑向老子说出。

老子静静地听着,直到崔瞿把想说的话说完,才对崔瞿说:“你错在过于聪明。”

崔瞿听了,心里很不服气。

老子解释说:“你别不服气,犯类似错的也不是你一个人,听说过尧舜治天下的事吗?他们也像你今天这样,摆弄自己的权势,以为很聪明,企图用一套办法,把老百姓管住,规规矩矩,服服帖帖。虽然他们很用心、很累,但天下仍然不太平,世风仍然日下,人心仍然不淳!”

老子继续说:“最后,权力用尽,聪明施尽,老百姓依然不听话,那就只剩下一个办法,拿出刀斧,威迫老百姓就范,用暴力执政。”

“可这恰恰就暴露出执政者的无能!”老子提高了声音,激动得质问崔瞿,“人的生命是最最宝贵的,一旦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你还能用什么办法?”

崔瞿连忙说:“我没有对老百姓动刀动斧……”

老子笑了笑,说:“没动很好。暴力威胁是统治者手中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后的工具,绝对不可以轻易拿出来使用。头几次,可能还会恫吓到几个人,可是,你用多了,谁还会怕你?”

崔瞿连声说:“恩师说得对,恩师说得对!”

老子指着崔瞿继续说:“奖赏与惩罚,实际上也是最后工具,也不可以轻易动用!不到万不得已,不可使用。到了万不得已,也不可迷信,更不可贪用。”

崔瞿更不明白了:“不能赏不能罚,那为官者不是没事做了吗?”

老子针对崔瞿的心思,就把话题转到了怎样做官上:“说起来,做官很简单,治理一个国家,就好像煎条小鱼一样。”

老子问崔瞿:“煎小鱼,你知道怎样煎吗?”

崔瞿真不知道,他摇了摇头。

老子解释说:“煎小鱼,锅要热,关键是不能常去翻动它,否则,就会被翻烂。”

崔瞿似乎有点听懂了,试着说:“恩师的意思是,治理天下,不可经常骚扰百姓?”

牛群问道

“对,不可以去骚扰百姓。过多地订立制度、收取徭役赋税,过多地施用仁义去刻意教化,过多地将赏罚亮出来,就是骚扰百姓,就是乱翻煎锅里的小鱼,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一席话打通了崔瞿的心结。“治大国若烹小鲜”也成为日后老子《道德经》中的千古名句,更成为古今中外无数统治者的治国宏论。

五羊炼丹

老子的家乡郑店村西北30公里,有个叫五羊的小城,传说有五位仙人骑羊入城,化而为石,故名五羊城(今涡阳县丹城镇),是老子炼丹之处。

公元前516年,老子55岁时,周王朝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讧,守藏室的典籍全被王子朝窃到了楚国,老子也因此受到了株连,眼见周室日渐衰落,自己已无书可管,只好离开王城,由谷水上游漂泊到五羊小城。

五羊小城里水清林密,登高远眺,涡河、谷水、石弓山、龙山、相城、市井等历历在目,让人心胸豁然开朗。老子在这里砌了太极八卦炉,以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方位,调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云灵性,运用内外相通的理念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炼成了仙丹。仙丹炼成后,老子用仙丹点化他的坐骑青牛,青牛也成了神牛。

几日后,老子骑上神青牛准备西去,可那青牛不知道怎么就迷了路,连转三天没出五羊城,最后走到城西一个山洞旁,见洞中有两个身穿黄袍的人在画八卦图,老子就下了牛背,在那儿观看起来,过了一会,八卦图画完了,他觉得该走了,可是一摸青牛早已变成了石牛。他回到城里,城里的人谁也不认识他。他对别人说:“我是老子,前几天还在这里炼丹。”人们笑道:“老子?好像听说过,炼成仙丹西去了,可那是几千年前的事了。”

原来老子已经成仙了。

后来,有人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首诗:

老子去求仙,

丹城入九天。

洞中方一日,

世上几千年。

汉代时,为纪念这位道家祖先,在五羊城建了庙宇,称“上清宫”,在拴牛处建了“青牛宫”,也叫“下清宫”,将拴牛的山谷称为“青牛峪”,将五羊城改名为“丹城”,建了“翠云宫观”,现药灶、丹炉等遗址俱存。境内还有关阁、四果寺、花山子、钓鱼台、泥堡府、龟腚、九高十八洼、六棱碑、八棱碑、包河、齐山等奇特景观。

九龙圣泉

说到天静宫,自然少不了九龙圣泉的传说。在天静宫周围,有九眼闻名遐迩的古井,名叫“九龙圣泉”。

九龙圣泉原是老子出生时,龙山的九个龙子受龙山父王指派赶来为老子吐水沐浴的,龙出之处,因成九井,井井相通。当年,少年老子在这里生活、学习,青年老子在这里开馆授徒时,就吃用这九眼井里的水。以后,老子告老还乡,在这里一边聚坛讲学,一边修身炼丹,无论是吃是用,还是炼丹,也都使用这井之水。只不过,它当初并不叫“九龙圣泉”而已。

老子修道养德,天长日久,达到了很高境界,加上吃了自己炼成的丹药,就修成了正果。一天,老子驾鹤升天之前,来向井台边的青牛告别。

青牛与老子朝夕相伴,很想和自己的主人一起升天,可惜自己还没修成正果,难以如愿,见主人不忘旧情,来向自己辞行,泪流满面,冲着老子摆尾摇头。

老子轻轻地抚摸着心爱的青牛,潸然泪下,高高举起手中装仙丹的宝葫芦,仰天呐喊:“上天啊!我走以后,谁来照顾我的青牛?谁与我的青牛为伴啊?”

谁料想,老子手中的宝葫芦倾斜下来,一葫芦仙丹全都倒进了井里。这时,井里满了,水就向外溢,向外淌,向外流……一直流到了谷水河里,一直流进涡河水里。后来,这井水又流到了高炉集,酿出了醇香无比的老子家酒。

老子升天后,那青牛渴了饿了就去喝井里的水。天长日久,花开花谢,青牛靠着喝这“井水”,修成了正果,终于羽化成仙,到天上和自己的主人——“太上老君”团圆相伴去了。后来,唐高宗李治、宋真宗赵恒先后来天静宫拜谒。李治听地方官说起这个故事,挥毫题写了“九龙圣泉”四个大字。

唐高宗走后,有一个八旬老人,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弥留之际,儿孙们都很孝顺,用手推车推着老人到天静宫再上最后一炷香,也许是机缘,也许是太过劳累,老人被搀扶下老君殿来,觉得又饥又渴,儿孙们情急之下,到这九龙圣泉边取来一瓢冷水,暂时为他解渴。谁知老人喝了这瓢井水之后,不大一会儿,病情突然好转,继而精神抖擞,浑身来了力气。一个时辰过后,老人便病体痊愈,恢复了健康,自己竟走回家来。

这件事越传越远,越传越神。方圆百里的人们谁家有人生了病,就到九龙圣泉来打井水喝,用于治病救人,结果都是奇效,而且回回灵验。直至现在,仍有不少香客前来此井取水,大家都说九龙圣泉水“有病治病,无病健身”。难怪九龙圣泉所在的郑店村是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村子里一百多户人家,仅百岁老人就有十多个,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近百人。

后来,人们为了取水方便,在井上面修了一座八角井亭,还为它取了一个显赫的名字,叫作“天下第一井”。

金牛散丹

有一年,老子家乡宋国相邑一带发生瘟疫,几天工夫就病死了很多人。老子急得寝食难安。正在大家无计可施之际,老子的坐骑青牛嘴里吐出一团肉乎乎的东西。老子看过,高兴地说:“典籍上说这肉团叫牛黄,可以清热解毒,能医治瘟疫,若能医好百姓的病,那真是天意呀!”老子将牛黄研成粉,又配了几味中药,制出来药丸。患病的人喝了药丸后,病都好了。家乡一带的百姓感激不尽,都说老子是玉皇派来的救世神仙,说青牛是神牛下凡来人间消灾治病的。

这件事被龙山上有一位祖师思武知道了,思武修仙养道,已经8年了,也未能修成正果,心中焦急不安,决意在此静心等候,让老子也把他点化成仙。

有一天,思武在山上远远望见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走过来,特别高兴。他想,我要是将老子骑的青牛藏起来,他自然会留下来为我讲道。于是趁徐甲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把青牛藏在树丛里。然后恭恭敬敬地向老子施礼道:“老人家,弟子在此恭候多时了。”

老子说:“你就是思武吧。”“正是,正是,弟子想请您老为我讲道。”老子望着龙山山峰道:“这里山高路险,我怎么上得去呢。”

“我背您老上山。”思武说着弯下腰。老子看思武诚意,也就答应让他背着上山。

思武吃力地一步一步把老子背到山腰一个平坦的地方。老子望着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林,笑着说:“龙山,龙气迷蒙,是个修心养道的好地方,咱就住这儿吧。”

思武就在这里搭了一个草房子,每天聆听老子讲经说道,直到他悟道成仙。

后来,人们就把当年他和老子居住的地方称作“讲经草堂”。把他们搭的瞭望塔称为“塔山”。

那头青牛,后来被一个村民发现,就取来犁和笼头,让这青牛为他耕地。传说这青牛力大无比,行走如飞,不多时间就把涡河、谷水一带的地全耕完了,正在向龙山回耕的时候,犁尖一下子被石弓山前的华山挂住了,青牛使劲用力,犁绳断了,青牛再没爬起来。随后,青牛化作一座大岭,在涡阳城东南涡河北岸梁町村西边,人称“铁牛岭”,镇守着涡河水系,永不泛滥,永不干涸,保佑家乡人民平安幸福。

救燕得瓜

有一年春天,有两只燕子飞到老子家堂屋里,在二檩子上垒了窝,孵出了一窝小燕子。

小燕子慢慢长大了,从窝里跳出来,在檩子上来回走动,一不小心有一只小燕子掉落在地上,摔断了一条腿。

老子看到受伤的小燕子,很心疼,小心翼翼地用布条和线把它的腿缠好,又搬来桌椅,把它放回窝里。

小燕子的伤好了,跟随老燕子一起飞到南方去了。第二年,被老子救过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落到他家堂屋桌子上。老子见那只燕子脖子上挂个小布袋,就把布袋取下来,打开一看,是一粒瓜籽。老子把瓜籽种到门前的菜园里。到了夏天,菜地里长出一棵甜瓜秧,结了一个很大的甜瓜,金黄金黄的,掰不烂,砸不开,原来是个价值连城的大金瓜。老子家的日子从此好了起来。

这件事被邻居郑强知道了,馋得直流口水,提出要和老子换房住几年。老子不愿意,郑强恶狠狠地说:“你要是不愿意,以后别打算过清静日子!”郑强心狠手辣、坏事做绝,老子家人怕惹事,就同意和郑强换着住。

春天来了,燕子又飞进了老子的堂屋。郑强看见二檩子上一窝小燕子已经扎全了毛,就用黑布蒙住自己的头,在布上挖了俩个小窟窿,他从布窟窿里看见一只小燕子在檩子上来回走动,就用小棍照着小燕子用力捣去,小燕子掉了下来,摔断了一条腿。

郑强装出很伤心的样子,用手把小燕子托起来,放到桌子上用布条和线把伤腿包扎好,又放到窝里去。秋天,小燕子的伤好了,随老燕子一起飞到南方去了。

第二年春天,被郑强故意摔伤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郑强从它脖子上取下小布袋,打开一看,也是一粒瓜籽。他兴奋得赶快把瓜籽埋在门前的菜地里。

夏天到了,菜地里也长出一棵甜瓜秧,也结了一个很大的甜瓜,金黄金黄的,掰不烂,砸不开,漂亮极了。

郑强把金瓜拿到堂屋的桌子上,只见金瓜的皮肉越来越薄,里面还冒出火苗,就像一盏金色的灯笼。郑强用手一摸,原来不是金子,是一只黄纸糊的灯笼。“砰”的一声,灯笼着了起来,火苗子扑满整个屋子。郑强的头发烧着了,衣裳烧着了,在屋里抱头乱撞。当他从屋里跑出来的时候,已经烧得不成人样了。

村上的人都说:“这是老天的报应,种瓜得瓜,种恶得恶,谁让你心眼坏,活该!”

少私寡欲

老子首开私学,弟子甲天下。有一次讲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讲人应该少私寡欲,那怎么才能做到呢?”

老子听完,指着尹喜说:“尹喜,你能否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呢?”

尹喜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当了大官,可是生活过得非常困苦,一家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人便去告诉国君,在你的国家里,有能耐的人竟然常常饿肚子,传了出去,别人会说你不会治理国家的。国君听完立刻派人给这个大官送去了粮食。但他却坚决推辞,送米的官吏没办法,只好把粮食带回去。送米的官吏走后,他的老婆埋怨说:‘这日子咋过!人家都说,当大官的人人穿金戴银,顿顿山珍海味,老婆孩子跟着享尽荣华富贵。你当了大官我们家还不如以前!现在国君给我们送米,你还不要,这日子还咋过呀!’他耐心地对老婆说:‘你真是不明白!国君没有真正了解我的情况,听了别人的几句话就给我送粮食,如果我接受了,保不住有一天也会再听别人的几句话而治我的罪。穷点有啥关系,千万不能为了一些小恩小惠惹来杀身之祸啊!’听完他的话,他的老婆再也不闹了。”

听完尹喜讲的故事后,老子说:“一个人能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抵制诱惑,这就是我对大家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道理!”

老子又讲:“一个人想保全自己,必须学会‘委屈’‘屈就’,委屈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就像是低洼反而能充盈,少取反而能多得一样。可惜太多的人却是执迷不悟啊!”

老子又接着讲:“这就像人不能太张扬一样。不自我表现,反而能彰显;不骄矜夸耀,反而能长久一样。这就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的道理。”

尹喜听完说:“像老师您这样思境高远,学识博大,虚怀若谷的人太少了。”

老子笑着说:“你这么夸我,我也会骄傲的。”老子接着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富家子弟,有一次驾驶马车经过一块农田,这个富家子弟不停地在马车上敲鼓取乐,惊吓了农田里的黄牛,黄牛跑出田地没影了,黄牛的主人便向县衙状告那个富家子弟,提出了高额的赔金。一位自以为聪明的状师收了富家子弟的好处,便去跟农夫打官司。按照法理程序,双方可以先私下解决,解决不了,再请县官断案。状师约农夫到一酒馆协商如何私了,状师又劝又吓,声称要是上了县衙农夫必输无疑。农夫被吓蒙了,答应私了。为了少付赔金,状师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讨价还价,农夫终于答应按索赔的一半赔偿。当农夫在状纸上签了字并拿到了赔金后,状师为自己的成功高兴地跳起来,他自以为是地对农夫说:‘你真是个土包子,要是上了县衙打官司我非输不可,没想到我略施小计就把你吓蒙了。少得了一半的钱你活该!’农夫听完笑笑说:‘我可不是听了你的狡辩才同意私了的,我担心上县衙打官司我会输,因为早上那头牛自己回家了。我白得了一大笔钱,也不知是谁活该!’”

弟子们听完都笑了起来,老子严肃地说:“大家千万记住,这就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啊!”

至信至善

老子在讲课时经常对弟子们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这就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的道理。”

接着,老子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叫楚公的将军驾车出游,走到半路车子坏了,可气的是有一匹马还挣缰跑掉了。楚公就带着随从到处找马,结果发现在一个山沟里有一群山民把马抓起来杀了煮肉吃呢。侍卫一见,都亮出了兵器,喊叫着要冲过去杀死那群山民。楚公赶紧拦住他们说:‘算了算了,是一匹马值得动刀吗,我听说吃了马肉不喝酒的话,就会伤身体,你们赶紧回去,给他们弄点酒来。’侍卫只好服从命令把酒拿来。山民们看楚公这样宽宏大量,一个个感动得跪地求饶。一年后,楚公在一场大战中败走,眼看楚公就要被敌人追上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吃过他马肉的那些人突然从山沟里杀了出来,拦住了敌人,全力保护楚公,楚公得以脱险。”

老子讲完之后又说道:“那些山民抓住了楚公的马,还煮了吃,楚公不但不责怪他们,还关心起他们的身体,那些人从心里感动了,才能在危难的时候舍命相救。”

尹喜听完后说:“楚公不但知道至信至善的道理,还非常懂得保养身体。老师,是不是说人的身体保养好了,就能长寿了呢?”

老子听完说:“人的身体当然需要好好保养,但不可过分过度地保养;如果过分过度地保养,就会适得其反,走上死路的。”

老子又接着讲了一个故事:“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而在中间的那一片海域,住着的大帝叫混沌。儵和忽跟我们一样,眼耳口鼻等七窍非常清晰,但混沌像他的名字一样,整个身体没有任何孔窍,混沌一片。儵和忽喜欢玩,经常去找混沌一起玩儿。混沌虽然不喜欢玩,但儵和忽每次来的时候,他都非常友好地对待他们。儵和忽很感激,想找个机会报答他,他们对混沌说:‘我们都有眼耳口鼻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可大哥你一窍都没有,一定很难受!’儵和忽就商量说:‘大哥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帮他凿开七窍,让他像我们一样快快乐乐,也算我们的报答吧!’于是儵和忽就开始在混沌身上凿,一天给混沌凿一个窍。七天过去了,七个窍终于凿完了,当他俩准备为混沌隆重庆贺的时候,却发现混沌已经死了……”

老子讲完,见大家沉思不语,就语重心长地对弟子们说:“大家一定要牢记,这就是‘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的道理!”

偷天窃地

有一天,一位弟子问老子:“老师,怎样才能做个有德的人呢?”

老子说:“有德的人,就是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只要你顺应自然,天道就会帮助你。”

老子说,有一个故事能说明这个道理:“有个姓齐的,是个富人;有个姓宋的,是个穷人。宋氏经常向齐氏抱怨说:‘老天不公,我穷得叮当响,你却富得流油!’齐氏说:‘你不知道我富在擅于偷盗,偷一年,解决温饱;偷两年,有点剩余;偷三年,我就流油了!就可以济贫救穷做好人了!’宋氏想这真是好事,回去马上翻墙入室,偷起别人的东西来,过了没多久就被抓了起来狠狠打了一顿。于是宋氏就去找齐氏:‘你是个大骗子!’齐氏听完宋氏的责怪说:‘你是个大傻子。我说的偷盗不是偷别人的东西,而是偷天地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我偷山川养育我的庄稼,偷云雨滋润我的禾苗,偷牛马耕种我的田地,偷木石筑起我的房屋……这些是自然生长的,不会有灾祸;可你偷的却是别人的金银财宝,这些东西都不是自然生长的,当然会带来灾祸了!’”

弟子们听了说:“原来还有偷天窃地这种道理啊!”

老子说:“是的,偷天窃地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享受到天地带来的恩惠,才能成为一个有德的人。”

老子在讲完这个故事后,又对大家讲:“做一个有德的人,要从别人的利益出发,去帮助别人,而不能像小人那样斤斤计较,与别人争名夺利。这就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道理。”

有一位弟子不解地问:“老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老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然的规律,运行时有利于万物而不妨碍它们;圣人的道理,做事时帮助人们不与他们争夺。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孙实的县令,这个县和邻国接壤,两国的士兵为了改善伙食,都在边境地里种起瓜来。这个国家的士兵很勤快,施肥浇水,瓜长得又大又好;而邻国的士兵懒惰,从不打理瓜苗,瓜长得又小又干瘪。邻国的县令觉得很没面子,就把士兵骂了一顿。士兵们没地发泄,就在夜里偷偷溜进邻国士兵的瓜田里,把瓜苗都踩死了。这个国家的士兵发现后,愤怒地喊叫着也要冲进邻国士兵的瓜田,孙实知道后赶紧拦住他们说:‘冤家易解不易结,他们做坏事,我们不能做坏事。你们每天晚上轮流去帮他们把瓜田也整理一下,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捣乱了。’士兵们尽管很不服气,但还是按县令的说法去做了。接下来,邻国的士兵发现自家的瓜苗茂盛起来,感到十分奇怪,就注意观察,终于发现,原来是对方国家的士兵帮自己做的。邻国的士兵赶紧向县令汇报,县令很感动,马上告诉了他们的国君,他们的国君为了表示歉意,给孙实准备了丰富的礼物,主动来和他们国家结交。”

从此,这两个国家和睦相处,友善为邻。

王子为徒

老子入周都守藏室为官不久,王子朝慕名前来拜师。这位年轻英武的王子独自登门,手擎大雁,在老子卧室前双膝跪倒,言称,守藏史不点头,他决不起身。王子朝虽是天子之后,却不贪不淫,一心拜他为师,笃学务才。老子见他如此虔诚,如此执意,知道违拗不了,便收他为徒。

王子朝平日里,不离天子左右,有意亲近父王,虽然他不是嫡出的王子,因为聪灵有志,景王很喜欢他,有意把振兴王室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他血气方刚,处事果断,才华逼人,对自己的作为颇为满意。但老子却对此摇头叹息。老子说:“你这样锐气逼人,不会有好结果的。你应该一颗雄心藏在腹内,不能逞强。如果高高在上,骄肆于人,终究自取灭亡。”

王子朝觉得师父的教诲非常英明。王位之争,历来隐藏杀机,不论王室还是侯公室,兄弟之间常常大动干戈,引起动乱。如今自己虽有父王偏爱,但毕竟不是太子,若处处锋芒毕露,别人就会看出觊觎之心,给自己带来灾祸。他决定照老子的指点去做,但试过一段时间,王子朝发觉老子的这一方略不过是一种忠言和告诫罢了,自己能否采纳是另外一回事。日后,他再来找老子,只是请教一些小问题,或者借阅图书查看文献。

一天,王子朝来见,带了一件珍品——七叉鹿角。这是他昨日和父王及二十多名臣子策马驰骋的收获。自己发现了首鹿,便穷追不舍,几经迂回,终于一箭击中。周景王目光扫视着群臣:“今后带兵打仗,谁能敌得过他?”

“稀世之宝,难得之货!”老子脸色沉下来,声音带着粗重:“我不喜欢这些宝物,它能给人带来灾祸,甚至夺人性命。”

王子朝若有所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出风头,逞强,这很不明智!你现在的处境,就是猎人包围的一只鹿。知雄守雌,等待时机,才能成功。”

“师父,我懂,但我无法这么做。”王子朝直言道,“父王和臣僚,都对我倍加关照。我怎么能违心地颠倒黑白,装傻卖乖,庸常自许呢?”

老子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教导说:“王子,你没有理解我的用意。含虚自敛,晦迹韬光,不以外在才华示人,别人才能服气,自己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以长久为计,切不可再任性了。”

王子朝望着老子期望的眼睛,不再辩解。他心里想,师父学识渊博,自有高深的理论,但他毕竟是局外之人,冷眼旁观,很难体会自己的处境。于是,恭敬地朝老子躬礼告别。

正如老子担心的那样,前520年,王室爆发了长达18年之久的“王子朝之乱”。前505年春,王子朝被单穆公派人杀害,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前502年,周敬王继位,动乱才告结束。

王蒙来涡考察天静宫

乐极生悲

前500年,老子胡须垂银,两鬓霜染,已是一个飘逸若仙的71岁的老人。此时,他家人口仍然不多,除了书童和男仆之外,他还是孤身一人,生活上也不大宽裕,便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在沛地设坛讲学贴补家用。

开课第一天,老子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少年蜎渊,志向远大,聪明过人。父亲给他请了三个老师,都是因他天资过于高敏,而无力教授。蜎渊因此开始自骄自大起来,认为天下无师。一日,14岁的蜎渊听说宋国相邑有个老人,是个大学问家,想去实地看一下。他步行几十里路,走进相邑南门一看,有一群人坐在地上围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听讲。他不声不响挤进去,只听那老头说,人生之中藏着八个字,叫作‘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无一人可以例外。蜎渊心想,这老头大概就是那个大学问家吧,可他净在这儿瞎胡说,乐就是乐,悲就是悲,乐怎么会生悲呢?看来我不能拜他为师,于是头也不回地走到城外玩去了。他来到城外的田野中,看到如此美好的初秋风光,心情特别高兴,有些忘乎所以,蹦蹦跳跳,唱着小曲倒着跑,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孤井里,由于受到突然惊吓,加上水冷,他非常害怕,连喝了好几口井水,抬头喘息之际,忽见水波上的石缝里有一个玉蟾蜍。蜎渊忘记了痛苦,又高兴起来,想着一定要活着出去,把这天赐的宝物送给爹娘。谁知这宝物是一个小偷偷来藏在井里的,丢宝物的吴员外派家丁追赶小偷,发现了井中人蜎渊,把他救了出来,在他身上搜出了宝物,误认为他就是小偷,把他暴打了一顿,还要押去报官。就在这时,吴员外的管家发现了藏在孤井不远一棵大树上的小偷,真相终于大白,吴员外为表歉意,送给他一锭黄金,让他回去好好孝敬父母。蜎渊说,这金子我不能要,我要赶紧回去拜师学道。就这样,蜎渊又返回相邑城内,正式拜那位白胡子老头为师。”

有一位弟子问:“老师,这就是说人高兴到极点时,就会发生使人悲伤的事,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吧?”

老子点头回答:“是的,是的!”

又有一位弟子说:“老师,那个白胡子老头应该就是老师您吧?”

老子笑着从身边拉过一个英俊的少年,对大家说:“瞧,这就是那位否极泰来的蜎渊,你们应该叫他师兄!”

弟子们起身,一一拜过蜎渊。后来,蜎渊一直追随老子学道悟道,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学问家。

扶风槐里

相传,老子仙于扶风,葬于槐里。老子既然仙于扶风,为何要葬于槐里呢?这事说来话长。老子在秦国槐里讲学的时候,一面引导民众修身养道,一面帮大家做好事。过去,槐里很贫穷,村子遭了旱灾,颗粒无收,人们无法生活,纷纷外出逃荒。老子自己生活很苦,就把弟子送的讲学钱买了粮食,送给槐里的灾民们吃,劝大家不要外逃,要在家乡生产自救,乡亲们非常感谢老子的恩德。

老子的房东名叫大柱,是个50多岁的男人。大柱的老婆饿死了,孩子都送了人,自己得了肺病,没钱请医生,躺在床上等死。老子把自己的衣物卖了,用青牛驮着大柱到十几里以外的医馆去看病,昏倒在山沟里差点冻死。回到家,他又给大柱熬药喂饭,伺候大柱一个多月,直到他病好了才离开。大柱逢人就说,老子的恩一辈子也报不完。

老子扶困济贫的事远近闻名,大家都说他是神仙下凡,是来人间行道的。他住到哪里,哪里人就享福,槐里的人都把老子当成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

一天,老子要到外地去讲学。槐里的大人小孩都哭着挽留他。他也很为难,说:“我也舍不得走,只是出去讲学,我会回来的,下次回来,我在这里到死也不走了。”他说的本是一句安慰大家的话,可是乡亲们却把这话埋在心里了。

几天后,老子骑青牛来到了扶风。在扶风老子也是一面为村民做些好事,一面传道讲德,和扶风百姓也相处得如同一家人。快过年的时候,老子病倒了,病得很重,生活已无法自理,水米不进了。村上的人都围在他的床前,以泪洗面,老子有气无力地笑着说:“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没有办法,大家不要难过,只是放不下槐里有个叫大柱的,日子过得太苦了,也不知现在是个啥情况。”说着慢慢从床下面拿出平时节省的钱,对一个叫小孩的青年说:“请你把这点钱送给他,我死了也就没啥牵挂了。”

那个叫小孩的青年说:“送,我现在就去送。”老子点了点头。当他接过钱的时候,老子就合眼仙逝了。

小孩把钱送到槐里,听说老子在扶风仙逝,槐里的人个个放声大哭,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来到扶风,要求把老子运回槐里厚葬。

扶风的人问:“为啥?”

槐里的人说:“老子离开槐里时,说一定要回来,到死也不走了。我们把他运回槐里厚葬,天经地义啊!”

扶风的人坚决不愿意,槐里的人一齐跪在扶风村口不起,苦苦恳求,扶风的人没有办法,只好同意槐里的人用最隆重的葬礼把老子葬在槐里。

灵符显灵

唐天宝元年(742年),有一天早朝时,唐玄宗刚上朝,一位大臣上前启奏说:“启禀万岁,微臣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玄元皇帝对微臣说:‘我有一灵符,在涡谷二水的故宅当中。’说完就不见了。微臣不解其意,特来奏明圣上。”

唐玄宗一听大喜,连声说道:“好梦!玄元皇帝托梦,必是吉祥好梦啊!”说完,就下旨派人到涡谷二水老子的故宅去寻找灵符。

果然,他们在郑店村的老子老宅内挖出了一个“灵符”,“灵符”是一个桃木片,上面刻写着“二白”两个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火速将“灵符”送往京城,呈给唐玄宗御览。

唐玄宗拿过“灵符”,看来看去也不知道这上面写的什么意思。于是召来满朝大臣,共同研讨,大家谁也说不出写的是什么。后来,还是上奏章的那位大臣说:“臣有一解,不敢妄言。”

唐玄宗急忙说:“你发现‘灵符’有功,有什么话快说,朕恕你无罪!”

那位大臣连忙说道:“臣看灵符上面两个字,拆合起来还是两个字。”

唐玄宗急问:“哪两个字,两个什么字?”

“一百!”

经他这么一说,大臣们也都略有所悟,纷纷点头附和,称他讲得有理。

唐玄宗心里念叨着:“一百,一百,玄元帝显灵了,保佑我一百年!”

大臣们听到了唐玄宗的话,个个高兴地大叫了起来,众臣跪拜叩首,说这是玄元皇帝显灵,送来宝符,可喜可贺。唐玄宗自然更加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当即就把开元的年号改为天宝年号,并颁旨钦封发现灵符的老子故宅旁的老子庙为中太清宫,老子大殿为“正殿”,老子故宅所在村为“正殿村”。同时,那位上奏灵符的大臣也因有功连升了三级。此后,唐玄宗对老子更是尊奉有加,不仅三次亲临中太清宫拜谒,还不断给老子封爵加号,使老子的地位至尊无上,神乎其神。

当然,“灵符”并没灵验,唐玄宗在位仅有45年,就这李隆基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亦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说明老子还是保佑了李氏家族的这位中衰天子的。后人记载“灵符”一事时皆写道:“疑宝符人为。”意思是说,大家都怀疑“灵符”其实都是那位大臣一人所为,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但那时谁又会傻到当场揭穿呢?

魂归涡谷

有人说陕西周至有一个老子墓,还有人说老子墓在河南洛宁县城东的寿安山上。实际上,真正的老子墓在安徽省涡阳县涡河、谷水(今武家河)交汇处。

老子一生对水情有独钟,对生他养他的涡谷二水更是爱恋有加,他的哲学思想源于这里的水土甘露。皖北人自古就有恋乡情结,不管你身在何处,无论你远在万里,逝后都要魂归生地,与父母、故土永远厮守在一起,以尽孝忠。固守忠孝是老子一贯的精神主张,不事张扬是老子始终的做人原则。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火连年,老子愤然西行,暮年时再三叮嘱弟子尹喜,百年之后,魂归故土。老子仙逝后,尹喜遵从师命,把恩师遗骸葬于老子出生的涡谷二水交汇处。为了报答老子教诲之恩,尹喜就在老子出生的地方——涡阳郑店村东四里置地建宅守陵,死后又葬于此处为恩师老子守葬。此墓冢宛如山丘,俗称尹子堌堆。

老子去世后,尹喜将恩师唯一的遗产《道德经》整理印行于世,在恩师家乡继续开办学堂,传授《道德经》。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了尹喜等一大批忠实道家信徒的不懈努力,老子《道德经》中的一系列哲学思想才能得以传承光大,并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国学之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