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学派的女性主义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它认为女性应享有平等地表达自己和被他人公平地表达的权利。由这一原则出发的女性主义批评者特别关注在话语世界中的“性别歧视”。话语中的性别歧视太根深蒂固了,以至于针对这一偏见的批评仍然是今天女性主义话语批评的主流。例如一些批评家发现,以往男性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二极化的趋势,要不就是天真、美丽、可爱、无知、无私的“仙女”,要不就是复杂、丑陋、刁钻、自私的“妖妇”,前者表达了男性的审美理想,后者则反映了他们的“厌女”心理。戴维丝、狄姬、史崔佛等学者的研究显示了,当代传媒也存在这种二极化的趋势。当代传媒所界定的理想女性都无例外地青春美丽、高挑苗条、光滑透亮,而且多是白人,至于那些年纪较长、有缺陷非白人人种的大多数女人则会被认为是异类。
媒介在信息传播和社会形象的构造过程中,首先要消除这种男尊女卑和性别差异。而要避免造成这样一种话语形态,就要立足于女性主义批判的立场,有意识地推动女性主义的媒介批评的发展。社会受众具有这样一种内化的性别分类的期待,这种期待最终会影响到受众的社会行动。在长期的男权社会中,已经存在了对女性的一种第二性别特征的区分。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我们自觉或又不自觉地强化了这种性别差异。如在媒介话语的模式中,男性往往被塑造为理性、勇猛、富攻击性、独立、理智型、客观、擅长抽象分析思维的特征,而女性则大多被归纳为感性、柔弱、母性、依靠、感情型、主观、缺乏抽象思维的特征。在这样一个印象之下或者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影响之下,无论是各种类型的电视剧,或者是一些纪实类的节目,又或者是无所不在的广告中,女性形象基本上都带有上述明显的特征。媒介性别不平等的话语生产隐含着对父权制观念的传播。(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