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媒介批评学: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流派

媒介批评学: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流派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可否认,女性主义批评是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从意识形态批评中分化和“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支脉。所以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根据每个国家的不同情况,各国女性主义运动各有侧重。肖小穗认为从现实的角度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批评形成了如下一些理论流派。

媒介批评学: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流派

1960年,美国新闻界开始报道家庭妇女问题。事实表明,“幸福的美国家庭妇女”并不幸福,而是重新陷入了困境。此时,身为市郊中产阶级家庭妇女一员的贝蒂·弗里丹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她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于1963年出版了《女性的奥秘》。该书以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和丰富的调查材料,揭露美国的宣传工具以传统女性形象奴化妇女。该书还号召妇女们像男子一样在家庭之外寻求生活的多种意义,唤醒了战后在精神上濒临麻木却又倍感苦闷的广大妇女,引起了许多美国中产阶级妇女的强烈共鸣,同时也开启了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先河。有人认为,“女性主义具有鲜明的解构色彩和批判意识,媒介批评的主要特质是批判性与警示性,二者在理论演进与实践深入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因其共同点、互补性、互依性而走向融合。女性主义成为媒介批评不可或缺的一个独特视角,媒介批评成为女性主义走向理论深入、实践渗透的重要领域。” 不可否认,女性主义批评是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从意识形态批评中分化和“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支脉。“之所以要‘独立’,因为女性主义者发现,即使是对资本主义批判最强烈的马克思主义也仍然是一种男性的声音。自此以后,女性主义批评一直与主流‘男性’的意识形态批评若即若离。” 不过尽管如此,女性主义批评家还是要不断地从那些所谓男性的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中借来批判的武器,以丰富和发展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的观念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也就是说现有的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形式,还带有非常明显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目前还是这个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形式。女性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它的前提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政治、权利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在这样的基础认识上,女性主义不仅仅在现实中进行一种女性解放运动的推动,同时还要在理论上提出相应的理论,用以分析和解释现实中的各种各样有关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内在原因。女性主义政治行动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资薪平等、投票权、代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议题。这样一种现实的推动,它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获取女性得到应该保护和应该享有的一种权力和地位。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等等。所以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不同的议题。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女性主义运动,在每一个文化背景下或者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社会特征、社会情景下,它具有一些不同的重点。根据每个国家的不同情况,各国女性主义运动各有侧重。肖小穗认为从现实的角度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批评形成了如下一些理论流派。[8](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