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修辞学理论家Booth根据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把叙事者分为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的叙述者两种。他认为,“如果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创作标准一致,该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叙述者,反之,则是不可靠的叙述者。”Prince则定义“可靠的叙述者是指与隐含作者标准一致的叙述者”。[13]也有学者认为叙述者的可信度还可以通过叙述者在其叙述过程中是否采用违规聚焦模式提供信息为标准来进行判断。[14]但不管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叙述者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一部作品的理解,它都是文本批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自Booth的《小说修辞学》问世以来,叙述者的可信度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实际批评活动中,人们只要能确定叙事者所叙述和直觉判断隐身作者的想法之间是否一致,就可以知道叙述者是否可靠。在大众传媒刊播的广告中,广告片中的旁白说明都力求诚恳、真挚,各种设计都强化商品的可信度。受众一旦发现叙事者的表白与所说内容之间的差异,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对人物的判断和对事件的判断。
法国著名的批评家、修辞学家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该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扩散到英美时,发生了变化。Booth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都是英美叙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和经验化。比如Booth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作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而是从一种修辞学的角度进行一种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