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是人类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诚如有叙事学研究者所说的那样:“叙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叙事的范围并不囿于狭隘的小说,它的根茎伸向了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10]一首童谣、一段历史、一组漫画或者一部电影,是在叙写某个事件,而新闻、广告其实也是在叙事。说故事是人类表情达意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对叙事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属于结构主义批评的一种形式。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叙事学已逐渐成为充满活力且风行各地的学术思潮之一。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叙事学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其研究重点是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最早提出叙事学概念并被认为是这门学科的创建人,一般认为是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茨维坦·托多罗夫。他1969年在《〈十日谈〉语法》中提出:“这门科学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大量地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早在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就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在这篇论文中,巴特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和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重要著作《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以深入研究叙述和话语结构。叙事学研究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走向深入和深化,它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对现代文学艺术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语义、句法和词汇三个层面,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体和语式三个语法范畴之中,把故事抽象或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最后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总之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成为对叙事文本进行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www.daowen.com)
故事是人类话语的一部分,它因而受到“语言规则”的影响,只有在“语法”正确的前提下,故事才产生意义。叙事学分析的重点是故事的“语言规则”和深层结构。早在叙事学产生之前,俄国符号学家卜罗普在研究俄国的神话时发现,虽然童话故事数以千计,但这些故事却是由可数的几十个基本功能构成。童话故事讲来讲去,万变不离其宗。但更令人称奇的是,童话的读者乐此不疲地聆听这些实际上重复的故事。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这些故事的内容动人,而且还因为它们的叙述模式吸引人。叙事学理论认为,事实本身并不构成叙事,只有当这一具体事件被转述时才构成叙事。对叙事性文本进行分析时,必须重视和辨析叙事者的角色。叙事如果仅是讲故事,叙述模式较简单。如果叙述是以文字书写的方式表现,情况就复杂得多了。此时,说故事的人不再是生活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作者,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另一个模拟说故事的人。“从理论上说,文字叙事永远包含下列六种参与者:真正的作者、隐身的作者、叙事者、听讲者、隐身的读者、真正的读者。”[11]研究叙事文本,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